ego火鸡面:李斯的轨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04:53

李斯的轨迹
           京城刺客/文
   
    在中国历史上,李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也是一个让人迷惑的人。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他“是圣是魔,未可轻易评说”。自秦而今,对李斯的评价一直未有定论。其实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褒贬,否则历史就成了孩子眼里的童话。李斯是秦帝国最有影响的巨人,但因为后人对他的认识主要依据《史记》的记载,所以不免有些偏颇。大家知道,司马迁著史特别看重人物的品格,比如他热情赞颂陈胜反抗暴政的首倡精神,并把他放入写王侯将相的“世家”一栏。他对另一个起义英雄项羽更是推崇备至,甚至用专为帝王而设的“本纪”名目为其作传。司马迁是公认的“良史”,但他的文字也不是纯客观的冷静叙述,而是融入自己深深的好恶。所以对于人品上颇有瑕疵的李斯,司马迁毫不客气地极尽鄙夷挖苦之能事,而后世的史学家也大多沿袭了司马迁的看法,有意无意地放大了李斯性格中的缺陷,却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对国家建设所做的贡献。李斯的人生和他的大脑一样复杂,复杂到让没有耐心的人头疼。但复杂往往又是伟大的同义语,复杂的李斯创造了大秦帝国的历史,也使其得以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的行列。我们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不是因为他做过当时世界上最大国家的丞相,而是因为他超凡的政治智慧政治胆略。他设计的国家体制一直影响了中国未来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位政治家能有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说,李斯绝对算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他的集权理论和愚民思想一直是治人者手中的利器,但不幸也成了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桎梏。及至现在,我们也没有完全走出他当年围设的栅栏。李斯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却同时断送了与他同时代的无数人的理想,并让秦国乃至未来的民众一直生活在专制的阴影之中。
  另一方面,李斯的人生却又是失败的,他身送东市诛灭三族的结局,让他先前所有的努力都近乎成了一种讽刺。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往往能唤起人们丰富的同情,但李斯是个例外,后人对他更多的是一种感叹甚至鄙视。他规划好了一个国家的蓝图,却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这也说明人生的建构并不比江山社稷来得简单。李斯的道路为走入仕途的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样板,同时也提供一种鲜血淋漓的人生的借鉴。
  
  1、书生意气
  
  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有意思的是“集儒家之大成”一代儒学大师荀子却种瓜得豆,培养出了两个法家的高徒。李斯出身卑微,但却有着强烈的改变现实的愿望,所谓“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有了这样的认识,他才发奋求学,渴望“学好文武艺,卖于帝王家”,从而换取自己的功名富贵。李斯三十多岁才开始步入仕途,这看起来起步有点晚了,但他很能抓住机会,这是他成功的关键。尘世中的芸芸众生,怀有云天之志的人不在少数,但就因为没有抓住时机,所以最后多数也就成了庸碌之辈。李斯早年在上蔡当过管粮仓的小吏,也算是衣食无忧,但这种安逸与平淡的生活没有销蚀他的志向,却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反省自我。出于对个体生存现状的不满,对人生更高价值的期望,李斯最终下定决心,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小城上蔡,开始了他“西漂”咸阳的充满刺激和幻想的求仕之旅。这多少有点象我们那位从韶山冲走出来的开国领袖,也有点类似于现在那些为个人理想而毅然辞家远行的“北漂”一族。古往今来,大凡成就大事者,除了有坚韧的意志品格,还必须富有勇于冒险的精神。李斯以一介布衣,成为大秦帝国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这是他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结果,也是他抓住时机敢于冒险的人生收获。
  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号召知识分子要积极参与国家事务,承担起作为国家成员的责任。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乃至后来完成了统一的秦帝国,法家都比儒家做得更好。法家讲究讲究速度和力量,讲究果敢的行动和立杆见影的效果,讲究大刀阔斧与时俱进。而儒家的影响主要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他们没有象法家那样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贯彻自己的治国策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2、指点江山
  
  古往今来,饱读经书的人成千上万,但能把所学用上派场的就相对很少了,能做出轰轰烈烈事业的人更是寥若晨星。一般的读书人习惯于纸上谈兵,所谓“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虽然满腹经纶,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脑袋发蒙不知所措了,“笔下虽有万言,胸中实无一策”,这是读书人的通病。李斯不是这样,他把自己的才学竭尽所能地应用到了改变自己和改变国家现状的奋斗之中,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这是跟他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所望尘莫及的。
  如果说韩非是中国专制主义思想的第一个理论大师,那么李斯则是把这种思想应用于治国实际的最为出色的实践家。毫不夸张的说,李斯就是中国封建帝制大厦的总设计师。其集权专制思想、以法治国的理念,郡县制度的行政格局等等,都影响了中国未来两千多年的历史。李斯为赢政设计出了一个帝国大厦的蓝图,并努力促成了一个它的竣工。在后来的日子里,所有的帝王都没能跳出李斯画定的圈子,他们能做的,无非就是对这座大厦进行一些简单的拆补和装修。及至现在,我们仍然在享用着李斯的政治遗产。
  在李斯观念里,保持国家稳定的核心在于加强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权力。为此他极力推行“书同文车同辙”,废除世袭奖励军功,以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用严刑峻法来震慑那些心怀不满的“持不同政见者”。李斯是把国君的权力推向至高无上的颠峰的始作俑者,现在看来,这是以牺牲天下人的利益和尊严为代价的政治败笔。在西方也曾出现过封建制的国家,但他们的国君从来也没有拥有过象中国的君主这样巨大的权力。得意志的皇帝拆不了一个农民的磨房,法国的国王不经同意不能走进一个穷人的草庐,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讲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讲的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从这一点来看,李斯对于“家天下”的赢政是一个理想的帮手,但对于普天下的民众却不是一个好的丞相。但不论怎样,他和秦始皇一起扫灭六合、统一文字,完成了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在客观上符合了当时的广大民众的渴望结束动乱、保持稳定的要求。历史之所以选择秦国而不是别的国家来完成这一壮举,有着各种深刻而复杂的原因。就秦而言,能够抓住天时,果断出击,至关重要。在秦兼并六国的过程中,李斯更是功不可没。想一想,那是怎样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啊:秦国以一国之力,对抗天下诸侯的联盟,在一场看似无望的决战中竟然大获全胜。“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并终于“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壮志如虹的秦赢政再加上雄才大略的李斯,这一对君臣,可算是“史上最佳黄金搭档”。如此看来,当初李斯“背楚西向”的仕途是走对了,而赢政没有驱逐李斯反用而为卿更是明智之举,他们互相成就了对方。这是两个巨人的强强联合,他们结束了一个纷乱时代,并亲手书写了中国封建帝制历史的第一个章节。
  
  3、喋血东市
  
  李斯以一介草民,成为统一大帝国的首任丞相,大大超出了他当初立下的做一个“仓廪之鼠”的目标。此时他的人生事业功名富贵都达到了顶峰。他的儿女,都与皇室结亲。据说有一回,他做三川郡太守的长子李由回家探亲,李斯在家设宴,来赴宴的马车就有几千辆。在这次盛大的宴会上,李斯忽然想起了自己的老师荀子,想起了荀子说的“物禁大盛”,一种不祥之感袭上心头。此时的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富贵已经到达了顶点。那次宴会上,李斯对着众位客人“忆苦思甜”,谈起了不堪的往昔,谈起了一个布衣的梦想,甚至谈到了物极必反。也许他已经感到自己就要走到了人生的折返点了。
  他的忧虑并非多余,其实做官也好,做事也罢,这就如同登山,一当你历尽艰辛攀到了顶峰,还没来得及抒发一下“一览众山小”豪情,马上你就会生出“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和凄凉。接下来,你就只能走下坡路了,弄不好还会跌入万丈深渊。李斯精通“帝王之术”,学会了驭民之道,但没有学会韬光养晦,隐忍自保。这是一个太过张狂的书生,他把自己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秦王身上。这是一场豪赌,他胜利了,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功业;他又失败了,他败给了一个奸诈的宦官,并因此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公元前207年的一个冬天,乌云黯淡,朔风凄凄。李斯父子被腰斩于咸阳街头,同时被诛的还有其宗族三百余口。行刑之前,他望着自己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言毕,父子俩抱头痛哭。
  曾经的上蔡小吏,虽没有大富大贵,但也算是衣食无忧,那一份闲适和惬意,是那样普通平常,波澜不惊,如今看来,是多么幸福和珍贵啊。遗憾的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永远无法走回上蔡了。
   他的悲剧结局也多少给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读书人一个警醒:历尽沧桑之后,千山万水之后,你会忽然发现,最美的风光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他可能就是你曾经停留的某个驿站,甚至就是你当初出发的地方。
  
  有人把李斯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其人格上的缺陷,比如嫉妒和贪婪,虚伪与懦弱。对于其身送东市夷灭三族的结局,更被说成是当初参与“沙丘阴谋”的报应。自司马迁开始,大家对李斯也都颇有微词。有人用“大国丞相小吏思维”来评价李斯,认为李斯虽身在相位,其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当初的上蔡小吏的水平上。这种说法有失公允。既贬低了李斯经天纬地的才智,有忽视了赢政的知人之明。作为一个人,李斯不是完美的,甚至还有着重大的缺陷;但作为一个政治家,李斯无疑是十分成功的。从李斯的人生轨迹来看,他前期的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一直积极进取,一直处在一种“进攻”的状态。一当身登相位,天下大治,他也就在精神上松懈了,认为此生已经“功成名就”,于是不自觉地停下了前进的脚步。也就是说,他已经失去了早年的磅礴之气,转而追求一种安逸平稳的康乐生活。但历史有时就是十分残酷,残酷得近乎最原始的森林争斗。如同一只雄师,它每天奔跑着去噬咬那些野鹿和羚羊,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所向无敌。有一天它感到自己老了,累了,倦了,想躺下来休息一下,谁知刚一打盹,死神就突然窜上来猛掐它的脖子。很快,它就成了另一头猛兽的猎物。这也应验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句格言。大秦的命运也是如此,它在不断地进攻中不断地强大,并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当止住了进攻的脚步,灭亡的丧钟就随即敲响了。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李斯骨子里还是一个读书人,内心深处始终潜伏着一个士人的良知,所以他答应赵高篡改遗诏时竟然羞愧得泪流满面。他陷害过韩非,这是知识分子之间的倾轧,但韩非的“存韩”主张毕竟有违于秦王一统天下的政治愿望。所以杀害韩非其实是秦赢政的注意,李斯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李斯能斗过韩非,因为尽管韩非也不是什么君子,但毕竟都是读书人啊,谁下得了手谁就抢了先机。但他斗不过赵高,因为赵高是十足的小人,小人更阴险更狡诈,往往不按套路出牌。古语云“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见小人是十分麻烦的,这在李斯身上又一次得到证明。
  
  4、千秋功罪
  
  有的人活着的时候,关于的他的功过是非,大家就已经有了公论;而另外一些人,等到“盖棺”多年了,还一直没有“论定”
  李斯是一个复杂的人,复杂到很难给他写一个能被大家接受的评语。
  汉代的桓宽说他“功侔伊望,名巨泰山。” 就是夸赞他的功绩可与伊尹、姜尚比肩,声名堪与泰山等高; 司马迁在《史记》里既赞颂了他的才能,又给他罗列了“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的罪名;民国时期的史学家蔡东藩则把秦亡的主要责任推在李斯头上,认为“斯为首恶”,比赵高还要坏。但毛/泽/东则十分欣赏李斯,认为他是一个干实事的政治家,比孔子要强。 看来这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许关于他的功过是非的争论,还会无限期地延续下去。
  李斯的出现,对于中国的帝王来说是一件幸事,但对于普通的民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则是一种悲哀。李斯崛起之前的春秋战国,中国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气氛空前宽松。各种学说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大家并出。可以说“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是李斯和赢政扼死了这样一个时代,他们高举着专制的利剑,让万马齐喑,九州失声。中国的思想界从此进入了一个寒冷而漫长的冬天。从“焚书坑儒”开始到汉代的“罢黜百家”,再到明清两代的“文字狱”,及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那一场针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浩劫,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找不到站立的位置,找不到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于是“顺民意识”和“奴才意识”日益滋长,与独立特行的精神渐行渐远。而这正是统治者所渴望的结果。李斯让中国文化充满血腥和阴冷,他把无数思考的头颅关进专制的笼子,并且一关就是两千多年。
   李斯死了,秦朝亡了,但李斯精心构筑的帝国大厦却并没有倒塌。后世的君主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他的政治遗产。他们急不可待的走进这所宏伟的大厦,成为新的主人。而他们所做的,也就是给这座大厦粉刷一番,然后贴上新的标签。
  一个诗人说过:“有的人死了了,他还活着”。李斯的肉体消失了,但他的那些无形资产却千百年地存续了下来。他的政治体制和行政格局,他的严刑厉法的管理思路,他的高度集权的大一统观念等等,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走出这座大厦。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法”。这就是李斯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位政治家的影响能超过李斯。也许美国的建国者是个例外,但他们还没有经过漫长岁月的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李斯绝对算得上世界级的政治大家。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其人格上的缺陷就否定了他的政治建树。当然,在李斯的遗产中,精华和糟粕互现,他对中国的贡献和损害几乎同样大,这也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毁誉参半的人物。
  回顾李斯的人生旅程,从一介布衣到上蔡小吏,从一个诸侯国的廷尉再到大秦帝国的第一任丞相,李斯昭示了那个时代奋发有为的知识分子的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在公元207年以前,他一定是他那个时代读书人崇拜和追寻的偶像。但“善始”者却未能“善终”,李斯最后没能踩准前进的节拍,终于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身碎骨。但无论如何,他都曾经是大秦帝国的风云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巨人之一。他是一个读书人,也是那个时代唯一的作家;他是一个官员,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思想的禁锢者,也是一个敢于冲破藩篱的冒险家;他是一个时代的创建者,又是百代政体的设计师;是社稷的功臣,也是历史的罪人……这就是李斯。他由困顿到崛起的奋斗历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让无数的后人为之动容,为之击节,为之扼腕叹息……

————————摘自《宁静与喧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