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肩拍拍歌视频:致胜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3:04:09
                                                                                      致胜之道
    虽然从总体上说,《老子》反对竞争,主张淡泊虚静,但同样不乏谈论谋略的成分,只不过它更富于抽象哲理的倾向。后世政治家演绎其哲理,运用于实务,得益匪浅。所以《老子》比《庄子》更受政治家的青睐。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想要战胜一个对手,该用什么办法呢?一般人想到的是:发动自己的力量,去打击它,削弱它,直至消灭它。但老子不这样看。前面我们说及,老子以为“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所以他提出的取胜的途径,正与常人之设想相反。那就是上面引文所说:一个对手,你想要压缩它,先要使它扩张;想要削弱它,先要使它强大;想要废除它,先要使它兴旺;想要从它那里夺取,先要给予它好处。
    这一套运用于政治斗争、权力斗争,就成为典型的谋略术。让我们用历史上著名的事例来说明。
    春秋时期,吴国(位于今江苏)与越国(位于今浙江)相争,越国大败,几乎已经亡国。越王勾践亲自到吴王夫差宫中为奴仆,才勉强把越国保存下来。后来吴王看他一贯忠诚恭谨,把他放回去。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积蓄复仇的力量。但此时越是吴的附属国,处在吴的监视和压榨之下,强弱对比悬殊,要说复仇,谈何容易?
    然而勾践却找到了机会,这便是吴王夫差的扩张野心。吴、越本来都是僻处东南的落后国家,与中原各国没有多少联系。夫差打败越国之后,国力强盛,于是不甘寂寞,想要北上中原,争霸天下。勾践一方面示以柔弱,一方面积极鼓励吴国的扩张计划。当夫差准备北伐齐国时,勾践亲率群臣入朝,贡献大量资财供吴军使用。数年之中,吴国果然在北方建立起相当大的势力,俨然以霸主自居。看起来,吴国显得很强大,但由于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国内变得空虚。于是越国趁吴国大军在外之际,以精兵突袭,给吴人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夫差承认两国的平等地位。其后经过多年相持,终于消灭了吴国,逼得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拔剑自刎。
    另外再举一例。曹魏末年,皇帝曹芳年幼,司马懿和曹爽受遗命辅政。曹爽凭借其作为宗室之臣的特殊身份,骄横自大,培植亲信,把大权逐渐收拢到自己一人手中。司马懿并非没有实力,但他为了达到彻底打垮曹爽的目的,却一味退让,诱使曹爽高度膨胀。他在几次率大军出征,在朝廷和军队中巩固了自己的威望之后,不但不以此为根据,向曹爽争夺权力,反而声称风瘫病发作,回家静养去了。曹爽特意派人去探望,只见司马懿老态龙钟,手脚抖颤,反应迟钝,一副行将就木的样子。曹爽以为他确已不足为虑,再也不作防备,所作所为,也就更加恣横无忌,引起统治集团内部非曹爽派系的人纷纷不满。所以,看起来曹爽的势力很兴旺,但实际上犹如一只气球吹过了头,完全失去了应变的弹性。
    于是机会就到来了。一次,曹爽陪同皇帝曹芳到京城郊外举行祭祀典礼,司马懿突然发动政变,封闭城门,夺取京城内所有禁卫军的指挥权,迫令曹爽辞官,一举成功。之后,他以果敢而残酷的手段,杀尽曹爽家族及其同党,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建立晋王朝奠定了牢靠的基础。这一场政变获得成功,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是一个要素,但如果不是事先诱使曹爽在扩张过程中失去戒备、失去凝聚力,也难以如此一击而中。
    以上是政治斗争中的例子。在其他方面,老子的谋略术也是适用的。譬如在西方早期商业市场上,一家公司为了打垮另一家公司,会故意引诱对手作不切实际、超出其资金应付能力的发展,使其在膨胀中失去弹性,而后在它的薄弱环节上给予有力一击,这往往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对方的崩溃。中国的围棋,也不乏此类战术。在行棋中,你可以把看起来明显有利于对方的“点”让出来,使对方不能不为之心动,从而难以按照原有的方针行棋。当对方棋面大肆扩张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力量分散、联络不牢靠、防线松浮等各种各样的毛病,这就造成了攻击它的好机会。
    一般推测《老子》写成于战国初期或中期,这正是中国历史上大统一出现之前,各诸侯国围绕生死存亡进行激烈搏斗的时代,仁义之道无人问津,谋略权术大为盛行。虽然,《老子》总体上反对竞争,主张淡泊虚静,但同样不乏谈论谋略的成分,只不过它更富于抽象哲理的倾向。后世政治家演绎其哲理,运用于实务,得益匪浅。所以《老子》比《庄子》更受政治家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