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哪里有sasa:述弢:一言难尽的《新闻简报》(南方都市报 2010-4-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2:20:49

一言难尽的《新闻简报》

类别:人文历史   浏览量:129   版次:TM05   版名:南方评论 历史评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25
作者:述弢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浮世阅史(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南都网)

    ◎ 述弢 俄文翻译家

    十年“文革”,百花凋敝,文艺园地一片荒芜。关于电影,有这样一段顺口溜:“朝鲜电影有哭有笑,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越南电影飞机大炮,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最后八个字说的是当时国产影片几乎全部停产,全部停映,由《新闻简报》独领风骚,西哈努克亲王成了中国的“功勋演员”。

    其实《新闻简报》之生产非自文革始。建国以来,《新闻简报》一直不断线地制作,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那个时代。如何利用这些宝贵的影视资料,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央视《老故事频道》开辟《话说新闻简报》栏目,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毋庸讳言,由于《新闻简报》往往是在一个假(话)大(话)空(话)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制作和生产出来的,其瑕疵和毛病就在所难免。因此利用起来宜慎之又慎,似不可原样照搬。更不必说削足适履了。

    眼前就有个例子。是某期《话说新闻简报》中关于人民公社的解说词。它是这样说的:

    “1958年在中国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那就是工农商学兵相结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从1958年夏季开始,只经过了几个月,全国74万多个生产合作社就改组成了两万六千多个人民公社。参加的农民有一亿两千多万户,占全国各民族农户总数的99%以上。人民公社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就是每天一家人到集体大食堂吃饭,自个儿家不用做饭了。这对于农村愁吃愁喝愁柴米油盐的家庭来说,从此可以吃饭不要钱。还因为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广大农民开始领到自己工资,这对于农民来说无疑都是开天辟地的新闻,农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们把热情都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农业生产当中。”

    这样来评说人民公社化运动似乎有些欠妥。因为我们可以查到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第17条有这样的表述:

    “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大道理。有个说法叫“亲历历史”,但凡是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大都心知肚明。当初的确是热气腾腾,意气风发;后来则冷冷清清,灰头土脸。全国上下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曾经风光一时的公共食堂,早已难以为继,全部解散,成为历史的陈迹。至于领工资一说,似乎仅为个例或者设想,并未全面铺开。

    这里顺便讲一则真实的故事。某公年近七十,退休在家,收入中等,衣食无忧。却有一毛病,姑且称之为饥饿综合征。他家的千金在公司上班,中午享受免费盒饭,却因食量偏小,几乎天天剩饭。只好一倒了之。某公听说后,心痛不已,遂下令姑娘将剩饭带回,由他食用。天天如此,坚持数年。也许有人觉得滑稽:这是何苦来呢?用千金的话说:那能值几个钱?而某公的理论是:粮食不比别的东西,不是简单用钱可买来的。原来他是饿怕了:正长身体那会儿,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低,入不敷出,饿得连路也走不动。可是充分体会到粮食的金贵,从此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他是通过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领悟到的,已经“融化到血液中”。能说他有怪癖吗?

    《老故事频道》还有一期节目的话题是当年的票证制度。这本来是个沉重的话题。因物资极度匮乏,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买油要油票(不是汽油票),买肉要肉票,买鸡蛋要鸡蛋票,买带鱼要带鱼票,还有五花八门的什么花生票、葵花籽票、芝麻酱票、点心票、煤油票(点灯用的)、自行车票、收音机票、缝纫机票、大衣柜票、暖瓶票……那都是限人限量,城市居民方可享用,广大农民与此无缘,有些票证则仅仅为极少数人所拥有。有时候一斤粮票就足以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这对于在手机和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应该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父辈就是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尴尬处境中生活过来的。那么在主持节目时,是不是应该凝重一些,严肃一些呢?如果用一种轻飘飘的态度去戏说,是不是多少有点欠妥?因为那说的是咱们的至亲骨肉,可不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外星人啊。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共和国的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二者固然密不可分,但如何正确评价这两个三十年,依然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不可掉以轻心。好在我们已经有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遇到拿捏不准的问题,尽可以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http://gcontent.nddaily.com/f/7e/f7e1cf2f7f76693c/Blog/35c/809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