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viagra怎么吃:歌声品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8:18:13
        中国自古号称礼乐之邦。礼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的,想当于“做人的规矩”;乐呢,是用来娱乐和放松的,泛指以音乐为主的各类文娱活动,可以理解为“休闲的方式”。相传古代还有一部《乐经》,可惜失传了。我们的老祖宗真是聪明,很早就懂得其实人是世上最不好安顿的一种动物。光用“礼”压着吧,还不行,还得让他有所陶冶,于是弄出音乐来,让他在精神上有一点点麻醉,以忘却在尘世的痛苦。如此,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于是,就更不难理解拥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当今中国何以流行歌曲如此昌盛了。        本人既不是音乐发烧友,平日也不善于在卡拉OK亮嗓,今天倒是很想谈谈这几十年间听到的一些歌曲,谈谈对这些歌曲的感受。因为依照古人对“乐”的重视,笔者认为流行歌曲不是小事,所关甚大。在此须特别申明的是:笔者对音乐知识一窍不通,以下所谈纯粹是一个平常老百姓的感性认识。就像吃东西一样,合胃口的就说好,不合胃口的就说不好,仅此而已。        笔者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对祖国大陆的歌曲,说老实话:不太感冒。要说咱大陆的歌吧,要确切地指出哪些地方不好,还真不好说,就只是觉得听起来很别扭,那种风格、那种味道让人不对味口。最典型的就是那些革命歌曲。也许是因为“文革”遗留下来的毒害,也许是大陆长期纠结于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在歌曲演唱方面,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陈年腐臭”的味道在里面。举个例子说吧,笔者最讨厌的两位代表人物:男的是阎维文,女的是董文华(庆幸的是她好几年没出来了)。他们两位可以说是开启了中国歌曲民族唱法的先风,对后来者影响极大。包括现在正当红的宋祖英,尽管曾经走进过维也纳的金色音乐大厅,但笔者依然认为,那不过是末流的东西在浪潮的推动下偶尔泛起的一点泡沫而已。孰优孰劣,孰高孰低,时间自有公论。        在大陆,笔者最敬仰的一位歌唱家,是郭兰英。对,也就是唱过《南泥湾》、《我的祖国》的那位已经是老太太的人。她也是从唱革命歌曲开始的,但是笔者偏偏喜欢!那是因为,郭兰英的歌的的确确唱出了一种苍劲、老辣、浑厚、质朴的中国味道。她的歌不能用甜美、抒情、委婉等词语来形容,在她的歌声里,饱浸了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经历的种种屈辱、磨难,透出一种在艰难曲折中奋勇抗争的民族气概。当然,这些东西的表达都是要靠功底的。郭兰英在演艺界,可以说是德高望重,演艺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其人生历程早在90年代就已经被拍成电视剧。笔者最喜欢她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        郭兰英而后,余者皆不足道。稍稍值得一说的有两个人:男的是蒋大为,女的是彭丽媛。当然,这两位现在也是大陆歌唱界的泰斗级人物。蒋大为字正腔圆,底气十足,唱起歌来有一种举重若轻的从容、大气。他的唱法其实跟阎维文一派不同,蒋大为的民族唱法里融入了一点美声的元素,而且非常灵活,不像阎维文那样刻板、抱死角。彭丽媛是山东人,她的歌声中可以听出山东味道,充分彰显了齐鲁大地作为中华儒家文化起源的一种历史的悠久与厚重。她演唱的《我们是黄河、泰山》,还有后来为电视剧《水浒传》配的片尾曲《天时地利人和》,堪称是沧海遗珠式的好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歌,笔者听过许多种版本,只有彭丽媛版让人折服。        笔者认为,大陆不是没有好歌,而是缺乏真正会唱的人。相较于大量的庸人而言,其实大陆曾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歌曲。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及后来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歌曲,真正体现了一种健康的、昂扬上向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风貌,至今听来,依然让人百感交集,热血沸腾。这其中有《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金梭和银梭》、《边疆的泉水清又纯》、《九九艳阳天》、《妹妹找哥泪花流》等等。大陆的词曲作家们,把对祖国、对时代、对故土深沉而挚热的爱写进歌曲里,把从社会主义新时代里焕发的高昂的激情、斗志唱进歌声里,成为几乎永不可复制的经典。        相对于大陆的“陈年腐臭”,笔者比较欣赏台湾的歌星。台湾歌星第一人,当推邓丽君,其次费玉清。邓丽君在整个华语歌坛的地位,至今已有公论,笔者不必赘言;而费玉清在当下也是人气极高,拥有粉丝无数。笔者认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演唱方法与演唱风格,就是这种在七十年代曾被大陆方面斥为资产阶级靡靡之音的歌声,今天听来却是那么的清新、优美、动人!邓、费二人的歌声,实在当得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10个字。不难想象,当邓丽君的歌声第一次飘进大陆的大街小巷的时候,带给人们的是怎样的一种震撼?而费玉清在这方面的实践,似乎要更甚于邓丽君,他是完全用一种纯天然的、最本真的、最富有质感的声音在演唱,演唱时带有中国极为传统的风雅与庄严并重的风格。费玉清的歌喉,真正当得起“金嗓子”的称号。笔者个人认为,像邓丽君、费玉清这样的演唱风格,才是中国歌曲的正路,全体华人歌手应该向他们学习。大陆的许多歌唱家,他们的声音笔者认为极不自然,极不真实,像是受着一个桎梏在一个夹缝中艰难练就的,就像整过容的脸面。台湾能诞生出像邓丽君、费玉清这样的歌星,那不是偶然的,与他们背后所根植的文化土壤以及大的社会环境有重要联系。台湾文化可以说,是一直沿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辟的方向在向前发展,中间没有受到什么阻挠,不像大陆,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台湾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确实要胜过大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大陆,近几年来,也确实在文化回归方面有一些补偏救弊的倾向,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台湾新一代的歌星中,笔者推崇的有这么几个人:童安格、孟庭苇、许茹芸,其余不足道。童安格的歌,很有些校园的书卷气息,承载着新一代青年人的青春与梦想,像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像上流社会的绅士。孟庭苇的歌,像古典气质的婉约派词人,那一种忧伤和妩媚触人心弦,像一朵明艳动人的玫瑰花。许茹芸则要更新潮一些,总体上来说,还是对她的前代歌星们的继承与发展。不可否认,每当台湾歌星出现在大陆的舞台上时,我们的面前就像掠过一阵无比清凉的风,那种盈手满握的柔美、精致令人陶醉。台湾的风格与大陆是那样的不同,就连说话的味儿都不一样。        最后再说说香港。香港多粤语歌曲,对此不好妄加评点,只说那些能听得懂的。有一个人很值得重点推介,那就是早已过时、并且差不多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奚秀兰。奚秀兰早年也是从大陆去香港的,所以国语说得还好。笔者听她的歌,曾经有过“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体验,那是一种何等珍贵的人生记忆啊!奚秀兰是安徽人,可能早期也学过黄梅戏,她特别擅长演唱民间小调,她的歌声的最大一个特色就是行腔舒缓,余韵悠长,她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曲调中最抒情、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将这些元素放大、加长到极致,而不是像大陆的歌唱家们为追求所谓工整一味地进行收敛。奚秀兰的歌就像山野间自由自在飞舞的蝴蝶,像天真烂漫盛开的野花。她的这种山野气息与香港后来的贵族气其实很不同,可以理解为奚秀兰是大陆早期民歌的一种健康、自然、纯真的延伸。奚秀兰虽然人在香港,但她的风格应该说是属于大陆的。可是她的歌跟大陆的听起来又是那样的不同。奚秀兰不光唱解放以前的民间小调,而且还唱大陆的主旋律歌曲,比如《珊瑚颂》、《九九艳阳天》、《洪湖水浪打浪》、《雁南飞》等等。她唱的这些歌曲与大陆的比较起来,乍听觉得有一点不严肃,有一点随心所欲的散漫,但细细听来,才发现她在每一处细节的处理上都极具匠心,才真正体会到这种唱法才是地道、纯正的民族唱法。遗憾的是她的歌曲不是太多,传播不是太广,知之者甚少。有一首也许大家都还记得,那就是80年代香港拍摄的一部叫《八仙过海》的电视剧,片中的主题歌(国语版)就是奚秀兰唱的。        奚秀兰而后,国语歌有徐小凤,粤语歌有罗文。徐小凤的歌声浑厚、凝重,富有金属般的色泽与质地,后无来者;罗文是将粤语唱到极致的一个人,从他的歌声里,可以听出广东话的铿锵顿挫,可以听出香港人的一种民族精神。印象最深有一首歌叫《满江红》(射雕英雄传中的一首插曲),令人击节叹赏。刘德华的粤语歌跟罗文相比,实在可以用“蹩脚”一词形容。        当前的流行歌曲,不论大陆还是港台,笔者普遍比较失望。对周杰伦之流居然能够大行其道笔者表示愤慨!大陆唯凤凰传奇的歌笔者认为尚可。文末,附上笔者编制的《我心中的歌曲排行榜》,看看天底下还有没有一二知音?         第1首:(大陆)《那就是我》(谷建芬作曲,朱逢博演唱。)        第2首:(大陆)《多情的土地》(施光南作曲,任志萍作词,关牧村演唱。)        第3首:(大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于淑珍演唱。)        第4首:(大陆)《紫菱洲歌》(85年版《红楼梦》中的一首插曲,演唱者不详。)        第5首:(大陆)《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词曲,演唱者不详。)        第6首:(台湾)《橄榄树》(齐豫演唱。)        第7首:(台湾)《乡愁四韵》(罗大佑曲,余光中词,罗大佑持吉它自弹自唱。)        第8首:(大陆)《知音》(电影《知音》插曲,李谷一演唱,剧中讲述的是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        第9首:(大陆)《天时地利人和》(电视剧《水浒传》片尾曲,彭丽媛演唱,宋江招安之后唱的。)        第10首:(大陆)《梅娘曲》(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系解放前的一首旧歌。)        第11首:(香港)《不了情》(徐小凤演唱,并且必须是徐小凤演唱的才值得一听。)        第12首:(台湾)《三年》(邓丽君演唱。)        第13首:(台湾)《尘缘》(费玉清演唱,系台湾电视剧《八月桂花香》中的片尾曲。)        第14首:(台湾)《彩云伴海鸥》(高胜美演唱。)        第15首:(香港)《我的中国心》(张明敏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