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restrained:开锁大王揭秘:用锡纸5秒就能打开防盗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4:12:34
用锡纸5秒就能打开防盗门? 开锁大王现场揭秘
时间: 2011-11-23 来源: 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编辑:尚靖凯    核心提示: 近日,“锡纸开锁”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有网友称,利用这种开锁技巧,3到5秒钟就能打开防盗门。

  刘师傅现场演示,把锡纸放进特制工具内,约一分钟打开一字锁。 记者 白雪

  近日,“锡纸开锁”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有网友称,利用这种开锁技巧,3到5秒钟就能打开防盗门。
  徐州锁匠协会、人称“锁王”的刘跃堂师傅亲自试验,揭开其中的奥秘,并为家庭防盗支招。
  网友疯传“锡纸开锁术”
  有关“锡纸开锁”的信息,近日在各类论坛上被网友们疯传,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段视频来自安徽电视台的一档名叫《你知道锁患有多深》的调查报道,其中描述了多个与锡纸开锁有关的入室盗窃案例,并称:“据合肥锁业协会统计,从2010年末开始,合肥已经发现600多户居民的家里,被人用锡纸开锁入室,实施盗窃。”
  多数网友对这种疯传的开锁方法表示出担忧,更多的网友则认为,这一说法有些不现实。“如果这样的话,那还装什么防盗门。”
  记者在本地几家论坛上也发现相同内容的帖子,有网友甚至爆料,理发店烫发时所用的锡纸,虽然很软,但经过一些工具的辅助,也能顺利打开防盗门。“有人看过这种开锁表演,只用5秒钟就能打开。”这位网友随后连用了五个叹号。
  开锁大王现场揭秘
  那么,网上疯传的“锡纸开锁”到底可信度如何?徐州锁匠协会、人称“锁王”的刘跃堂师傅通过实验证明,的确可以打开一些防盗门,但传说中的5秒有些夸张。
  昨天下午,在刘跃堂的开锁铺中,他拿出一套开锁工具,其中有一个装有若干条锡纸的小盒子。“这种方法很早就有了。开锁师傅普遍会用,当然小偷也懂得这项技术。”不过刘跃堂表示,目前这种方法仅能对一字锁和一些十字锁有用。
  刘师傅拿出一把一字锁,然后将锡纸放在一个特制的工具内,通过另外一样工具辅助插入锁芯。左右摇晃约1分钟,锁被顺利打开。
  这些锡纸条上有个凹槽,凹槽上分布着七八个小小的裂口。刘师傅介绍,这些凹槽也是经过打磨的,“由于锡纸借助类似钥匙的工具后就具有一定的硬度,因此能够插入锁孔。”刘跃堂指着这些工具表示,锡纸凹槽上分布有裂口,在锁体内能随着弹子锁锁齿的牙花变形,并咬合在牙花上,所以能很快地打开门锁。
  “开锁工具”销售需规范
  据刘跃堂介绍,“锡纸开锁”也需要若干工具来配合完成,并非仅靠一张锡纸。
  不过一个让人担忧的信息是,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出售此类配套工具的商品,标价四五百元。刘师傅透露,其实在徐州一些地方也有同类的开锁工具出售。“这样的工具如果是经过公安部门认证的开锁匠使用,可以为大家服务。但落到坏人手上,就会带来危害。”
  目前为止,虽然记者并未得到我市是否有用锡纸开锁的方式实施盗窃的信息,但从一些开锁师傅的介绍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一些出售开锁工具的店铺不够规范,仍存在很大漏洞。有关部门并未回应记者关于“如何治理”的相关问题。
  ■专家建议
  换b级锁更安全

  如何才能防止家中的锁被“锡纸开锁”呢?“锁王”刘师傅建议大家,应该将目前使用的一字锁更换到防盗能力更强的门锁,“比如原子锁,这是一种可以有效防止包括锡纸开锁在内的若干开锁方法的门锁。该锁的价格在一二百元。”
  刘师傅也在现场用锡纸开锁的方式对某品牌原子锁进行试验,结果并未成功。“制锁业一个先进技术出来,不会很久就会被新的开锁技术破解,然后促成新的防盗技术研制出来。”李师傅表示,目前市面上能防“锡纸开锁”术的,一般都是些非常规结构、且拥有独特专利技术的锁具。
  也有开锁匠认为,消费者在购买防盗门时,最好选择高防护级别的b级防盗锁,同时,应选择有实力的防盗门厂家。按照相关权威部门公开的试验数据显示,b级防盗锁防“技术性开启”不少于5分钟。而超b级防“技术性开启”不少于120分钟。
  ■相关链接
  如何分辨不同级别门锁

  根据我国机械锁具的生产执行标准,共设两个安全级别,a级和b级。其中a级为初级防盗级别,不能作为防盗用的室外门使用;b级为最高防盗级别, b级别标准生产的门锁才能称作防盗门锁,只有防盗门锁才能用于防盗用的室外门使用。
  锁头(锁芯)是锁具的心脏,锁头质量和性能的好坏是直接判别锁具质量的重要标志。锁具安装后,露在门外边的只是锁头。锁头是第一道对付外来入侵的重要守护,所以,我们在选择防盗锁时,首先要会懂得分辨锁头的质量和性能。
  b级防盗锁头的特征:有防钻盖,防钻片;锁头主体应该用黄铜为主。
  b级外装防盗锁体厚度:锁体外壳厚度不得少于2.0毫米。
  1、从外观看,防盗锁头主要由锁头主体,防钻盖,防钻片等构成。
  2、从材料上看,合格的防盗锁头应该是由黄铜造的锁头体。
  采写 本报记者 黄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