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拉梅拉:九十六、形影皆去 心境皆空 (理寂事寂 心空境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25:45

九十六、形影皆去 心境皆空 (理寂事寂 心空境空)
----《菜根谭》读后之三二一zjkzxd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注释]      蚋:蚊子一类的昆虫。 [译文]   世间的道理如果归于空寂,那么一切事物也会归于空寂,若一味地舍弃事实而执著于道理,就好像要去除影子却要留下形体那样荒谬;内心如果保持空寂,那么外在的境遇也会随着空寂,若一味地舍弃境遇而仍然执著于此心,就好像以聚集腥臭来驱赶蚊蝇一样可笑。 【读后】
  世上的道理,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客观事物,就必然要有对应于其之道理。人能否认识、敢不敢认识、认识正确与否,那是不能决定道理存在不存在的。假如说,人没有认识到道理的存在,认识道理的不正确,那是人的认识水平问题。如果说不敢承认道理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是不愿意承认道理客观存在,那就是认识上的误区了。
  人要认识道理,要识别道理的正确性,这是应该的。假如说是不去探讨道理,事物就不存在了,那岂不是“掩耳盗铃”?所以,“理寂则事寂”,只能是一种假设而已。如果说舍弃事实而追逐道理是荒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
  当然,一旦产生了理论,这种理论就会指导行动。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说“理寂则事寂”,还是可以的。可是,如果理论是正确的,为什么不拿来运用呢?假如是错误的理论,那就应该是放弃这种理论,使得事物归于空寂。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就成不了大事,人的认识就不会提升。在形成理论的过程中,需要摸索;摸索是要完善理论。当理论不成熟时,是不能轻易指导一个伟大的实践的。理论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有“先见之明”。如果不是“先见之明”的理论,也就不是理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而已,还谈不到这种实践是否正确。
  对于一个人的修养而言,“心空则境空”还是可以的。如果心中什么都放不下,即使环境再好,也不能静下来;如果“心空”了,人的心境净化了,那么再喧嚣的环境也不能使你动心。当年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就是明证。他们在花红酒绿的环境里,没有被香风毒雾所吹倒他们是真正做到了“心空境空”。
  在人心烦躁的时代,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能不能做到“心空”,是很重要的。看看公开报道的那些落马的高官,就可以从反面懂得“心空”的重要了。人的修养水平,本来应该与官员的职位高低成正比的。但是,事实上往往不是如此。特别是在官员选拔上出现问题时,更是如此。许多的官员,尽管没有落马,这也说明不了他们的修养水平就比他们职位低的官员高,也说明不了就比一般民众的水平高。个人修养,是人人都需要的。他们的修养水平,不一定都是按照官员的阶梯而提升的。有的人一直是普通人,但他们的修养水平要比高官高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