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鞭粉的功效与作用:地球究竟能够承受多少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21:57:52

  • 标题:Population 7 Billion -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 来源:http://ngm.nationalgeographic.com/2011/01/seven-billion/kunzig-text
  • 原文作者: Robert Kunzig
  • 原文语言: 英语
  • 时间:2011年1月2日

人口即将达到七十亿,地球受得了吗?

2011年某一刻,地球人口将达到七十亿,预计到2045年,地球人口将达到九十亿,地球能承受得起吗?


1677年秋天的一天,荷兰代尔夫特 市布商安东尼·凡·列文霍克(据说他是约翰内斯·维梅尔两幅油画——“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的长发模特)突然停下和妻子的亲热,冲向工作台。卖布是雷列文霍克的业务,而显微镜是他的爱好。他和第一位妻子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不过四位夭折),但是他的心里没有父亲的概念。

后来他给伦敦皇家学会写信说,“脉搏 跳动六下之前干预。”当时,列文霍克正在通过一个小放大镜查看他那易腐坏的样品。它的镜头大不过小雨滴,却能使物体放大数百倍。那是雷文霍克自己制作的,当时其他人谁也没有如此强大的放大镜。那时,伦敦博学的人们还在努力证实雷文霍克早就宣布的发现:在一滴湖水乃至一滴法国葡萄酒中都生活着数百万个看不见 的“微生物”。现在,他有更微妙的发现要报告:人类精液中也含有微生物。他写道,“有时一粒沙子大小的样本中就有超过一千的微生物。”列文霍克像珠宝商似 地把放大镜按在眼睛上,观察自己的微生物甩动着长尾巴四处游动。你可以想像到,阳光透过铅化玻璃照在一张陷入沉思的脸上,正如维梅尔画中的形象。你也会同情他的妻子。

从此以后,列文霍克有点着迷了。虽然他的小窥视孔赋予他特权,使他能够接近以前从未见过的微观世界,但是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观察现在我们所称的精子。说来奇怪,有一天他挤出的鳕鱼精液促使他估计,地球上到底能生活多少人。

当时真没人对此有什么概念,因为几乎没有做过人口普查。列文霍克从估计荷兰生活着约一百万人开始,利用地图和球面几何,计算出地球上有人居住的地区比荷兰大 13,385倍。很难想像整个地球的人口密度像荷兰一样——即使在当时也显得很拥挤了。因此,列文霍克算出,地球人口可能超过133.85亿——这 与一条鳕鱼的1,500亿精子相比,确实是个小数字!人口生物学家乔尔·科恩把这个令人高兴的估算结果写进他的书《地球能供养多少人?》(How ManyPeople Can the Earth Support?)。这可能是第一次尝试为这个如今比在17世纪给人压力更大的问题提供数量答案。而今天的大多数答案很难令人高兴。

今天的历史学家估计,在列文霍克的年代,地球人口只有五亿左右。经过一千年非常缓慢的增长,这个数字刚刚开始暴涨。一个半世纪之后,当另一位科学家发现了人类卵细胞时,世界人口已经成倍增至十多亿。此后一个世纪,大约在1930年,世界人口再次翻至二十亿。从那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一直令人震惊。在二十世纪以前,没有人经历过人口总数成倍的增长,但是如今有活着的人看到了三倍的人口增长。据联合国人口司说,在2011年 后期某一时刻,地球人口将达到70亿。

但是,这次人口爆炸虽然缓慢,却远没有结束。现在,不仅人类的寿命延长了,而且许多妇女(18亿)正处于生育年龄,即使每位妇女比上一辈要的孩子都少,地球 人口也至少要继续增长几十年。到2050年,地球总人数有可能达到105亿,也可能停在80亿——其差别就在于一位妇女要一个孩子。联合国人口统计学家考 虑到估计的最大中间数:现在预计,在2050年前,2045年的人口也许将达到90亿。最终的数字将取决于一对夫妻进行最私密人类活动时做出的选择,也就是为了科学的缘故,雷文霍克中断了的活动。

由于人口每年还在增长 约8,000万,很难不引起恐慌。就在现在的地球上,地下水位在下降,土壤在侵蚀,冰川在融化,鱼类在消失。每天有近十亿人口挨饿。今后数十年,可能会多出二十亿张嘴要喂,而且大都在贫穷国家。还会有数十亿人口希望也应该挣脱贫困。如果效仿富裕国家走致富路——砍伐森林、燃烧煤炭和石油、大量撒播化肥和农药——他们也会继续增强地球自然资源的窘境。这到底会起什么作用?

如果知道人们早已为人口而担忧,也许会令人感到一些安慰。法国人口学家埃尔韦·勒·布拉斯( Hervé LeBras)说,从一开始,人口统计学就一直在讨论大灾难。威廉·佩蒂爵士(Sir William Petty)是英 国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在他发现雷文霍克之后仅几年,该领域就写出了一些创始论文。他估计,到最后的审判日(预计约在200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六倍。 到那时,地球人口将超过20亿,佩蒂认为那已超过地球能够供养的人口数字。他写道,“到那时,根据圣经的预言,将有战争,还有更多大屠杀,等等。”

勒·布拉斯争辩说,由于世界末日的宗教预言没有实现,人口增长本身为大灾难提供了一个替代机制。他写道,“它融合了古人对末日的恐惧,也许还融合了古人对末日的希望。”1798年,英国牧师兼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宣布了他的人口一般规律:在战争、疾病和饥饿到来,并减少人口数量之前,人口发展的速度一定比食物供应的速度快。结果证明,马尔萨斯在写这条规律时,已经发生了足以减少全球人口的最后一场大瘟疫。历史学家认为,自十四世纪黑死病暴发以来,世界人口没有减少。

马尔萨斯宣称人口不会继续飙升,但在随后两个世纪,人口确实在猛增。这个进程开始于我们今天所谓的发达国家,当时它们还在发展中。新世界玉米和土豆之类农作物的普及,加上化肥的发现,帮助欧洲人消除了饥饿。起初,发展中城市仍然保留了引发疾病的污水池,但是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人们开始用下水道把人类垃圾与饮 用水分离,并采用了过滤和氯漂的方法,从而极大地减少了霍乱和斑疹伤寒的传播。

此外,在1798年,也就是 马尔萨斯出版有关消化不良宣传手册的同一年,他的同胞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发现了天花疫苗,这是一系列疫苗和抗生素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疫苗。它和更优良的营养以及卫生设备一起,使工业化国家今天的平均寿命从 35岁提高至70岁,增加了一倍。1968年,斯坦福人口生物学家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写道,它将使爱胡思乱想的人认为,那是一种悲观的趋势:“医药科学的发展成了令人忍无可忍的事情。”

埃利希的书《人口炸 弹》(The Population Bomb)使他成为最著名的现代马尔萨斯主义者。在上世纪70年代,埃利希预言,“数以亿计的人将会饿死,”为此做任何事情都为时已晚。“人口增长的恶性 肿瘤……必须切除,”他写道,“如果自愿的方式不起作用,就采取强迫的措施。”美国的未来濒临危险。尽管或许是因为运用了这种语言,但是这本书就像马尔萨斯的书一样也很畅销。而且这一次,这枚炸弹又被证实为哑弹。绿色革命已经在进行中——高产种子、灌溉、农药和化肥相结合促使谷物产量翻了一番。今天,还有许多人营养不良,但是大规模饥荒已经很罕见。

然而,埃利希说的对,由于医学挽 救了许多生命,人口将激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的帮助下,预防保健品迅速投入到发展中国家。青霉素、天花疫苗、滴滴涕(DDT,挽救了许多因疟疾而濒临死亡的人,不过后来产生了争议。)等都迅速出现在这些国家。在印度,平均寿命从1952年的38岁提高到今天的 64岁;在中国,从41岁提高到73岁。在发展中国家,本来有数百万人会在童年死去,如今已活到有自己孩子的年龄。这正是全球人口爆炸的原因:很多垂死的人被救活了。

还因为有一段时间,妇女的生育率一直很高。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或二十世纪初的亚洲,当平均每个妇女生六个孩子的时候,她在做的是取代自己和配偶的事情,因为那些孩子大都活不到成年。当儿童死亡率下降时,夫妻终于少生孩子了——但是 这个过渡一般至少要经过一代人。今天,在发达国家,每位妇女平均生2.1个孩子才将使人口保持稳定;在发展中国家,“更替生育率”有点高。在出生率为和死 亡率达到新平衡而花费的时间内,人口会激增。

人口统计学家称这种演化为人口过渡。所有国家都按照自己的时间经历人口过渡时期。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在完成过渡的国家,人们努力从大自然中至少夺得某些生与死的控制权。全球人口爆炸是不可避免的副作用,还有一个巨大副作用是有些人不相信我们的文明能 够生存下去。但是,正如埃利希发出的警告,增长率确实达到了峰值。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世界各地的生育率已经开始下降,而且比任何人预料的速度都快。从那 以后,人口增长率已经下降了40%以上。

如今已经席卷全球的生育率下降,在不同国家开始的时间也不同。法国是第一个。到十八世纪初,法国朝廷的贵族妇女已经知道在不养育超过两个孩子的情况下享受肉体的快乐。他们往往依赖于雷文霍克用 于研究的方法:中断性交。乡村教区的记录显示,到十八世纪后期,这个趋势已经发展到农民;到十九世纪末,法国的生育率已经降至每位妇女生三个孩子,而且是在没有现代避孕药帮助的情况下。巴黎国家人口学研究所的吉尔斯·皮松(GillesPison)说,重要的创新是观念上的,不是避孕药。在启蒙运动之前,“生孩子的数量由上帝决定。人们还无法完全理解也许应由自己决定。”

西方的其它国家终于 开始效仿法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欧洲和美国的生育率下降,接近更替水平。接着,在被称为婴儿潮令人惊讶的骤升之后,人口再次令人口统计学家措手不及地暴降。他们设想某种本能会促使妇女们继续生孩子,达到足以保证这个物种生存下去的数量。相反,一个个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上世纪90 年代后期,欧洲的生育率降至1.4。“我所熟悉的轶闻证据是,妇女们根本不在乎更换物种。”乔尔·科恩说。

婴儿潮的结束对一个国家可能产生两大经济影响。首先是“人口红利”——几十年的幸福生 活。婴儿潮中出生的人膨胀了劳动人口,老少家属相对较少,因此有许多钱可以用于其它事情。接着,第二个影响开始:婴儿潮出生的人开始退休。人们发现以往被认为持久的人口秩序成了不得不结束的聚会。美国针对社会保险的辩论日益激化,法国去年针对提高退休年龄的罢工都是对所有发达国家存在问题的反应:如何供养 老年化人口。海牙的荷兰多学科研究所主任法兰斯·威勒肯斯(Frans Willekens)问道,“在2050年,会有足够为支付养老金而工作的人吗?答案是:没有。”

在工业化国家,要降到更替水平或低于该水平需要降低几代人的生育率。同样的过渡发生在其它国家时,人口统计学家吃惊地发现,在那里,过渡发生的速度快的多。尽管人口在继续增长,但是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已 经低于更替生育率,而且已经近二十年了,这部分归功于1979年强制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近在1965年,中国妇女每人平均生六个孩子,现在只生1.5个 左右。在伊朗,因为伊斯兰政体的支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生育率已经降低了70%以上。在天主教和民主的巴西,在同样的四分之一世纪,妇女的生育率减 少了一半。“我们还不理解,为什么在这么多社会、这么多文化和宗教环境中,生育率下降的如此之快。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联合国人口司主任哈尼亚·兹特尼 克(HaniaZlotnik)说。

“此时,正如我想 说的,只是在占世界人口16%的地区,而且大多在非洲,高生育率仍然是个难题。”兹特尼克说。撒哈拉以南,生育率仍为每位妇女五个孩子;在尼日尔是七个。 另一方面,这个地区有十七个国家的平均寿命仍然只有50岁或不到50岁;他们刚刚开始人口结构转型。然而,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家庭规模在大幅度缩小。联合国预计,到2030年,世界将达到更替生育率。“作为整体,人口正向非激增方向发展——这是个好消息。”兹特尼克说。

坏消息是,到2030年还要过二十年,到那时,历史上青少年最多的一代将进入生育年龄。即使每位妇女只要两个孩子,人口也会根据自己的势头再向上升二十五年。到那时,人口的列车就要出轨,人民能够人道地或者以不破坏自己环境的方式活着吗?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时,近六分之一的人口将生活在印度。

我理性地理解人口爆炸很久了。几年前,在德里散发恶臭的炎热夜晚,我才感性地理解了它……当时气温超过 100度,空气中弥漫着灰尘和烟雾。街 上似乎挤满了人。人们在吃,在洗,在睡觉。人们在串门、在争吵、在尖叫。人们在把手伸进出租车窗户,乞讨。人们在大便、在小便。人们挂在公交车上。人们赶着牲畜。人、人、人、人——保罗·埃利希

1966年,埃利希乘坐那辆出租车旅行时,印 度有约五亿人。现在已经有12亿了。德里的人口增长更快,已达到约2,200万,因为从小村镇涌来了大量的移民,挤在蔓生的棚户区。去年六月初,这个散发 恶臭的炎热城市,夏季风还未前来冲走无数建筑工地上的灰尘,更增加了从拉贾斯坦沙漠吹来的灰尘。在把人们送往计划外城市的新建分车道公路上,牛车在快车道上逆向行驶;四口之家骑着摩托车漫游,妇女的围巾像鲜艳的锦旗似的飘动,小孩子在他们的臂弯中摇晃;十几或更多人口的家庭挤在为两名乘客设计的大黄蜂颜色 嗡嗡作响的自动黄包车中。在堵塞的车流中,截肢和消瘦的小孩子在哭求施舍。今天的德里与埃利希曾经拜访过的城市大不一样,但也非常相似。

Lok Nayak医院在老德里混乱且人口密集的巢巷边缘,每天早上,人潮流过入口,挤在里面大厅的地板上。一天下午,外科医生Chandan Bortamuly费力地走向他的绝育诊所。他问道,“看到眼前这些,谁能不为印度的人口感到担忧?人口是我们的最大问题。”Bortamuly取下诊所 门上的挂锁,走进手术室。里面有两名男子伸展着躺在检查桌上,他们的睾丸透过一块绿床单露出来。一个吊风扇在两个窗户的房间里推出凉风。

Bortamuly处在印度进行了近60年战斗的第一线。1952年,脱离英国,赢得独立后刚五年,印度 就第一个建立了人口控制计划政策。从那以后,政府曾多次设定宏伟的目标——又多次偏离目标。2000年采用的国家政策,呼吁全国在2010年达到2.1的 更替生育率。但是,至少再过十年,这个目标都不会实现。根据联合国的中期预测,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升至16亿多。“到2030年,印度人口不可避免 地将超过中国人口。”印度人口基金会前负责人A·R·南达(A. R. Nanda)说,“除非有一场巨大的灾难,核战争或其他,否则什么也改变不了现状。”

在今天的印度,绝育是避孕的主要方式,且大都由妇女承受。印度政府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因为为男子做无手术输精管结扎的费用远低于为妇女做的输卵管结扎,而且更简单。在手术室,Bortamuly的动作很快。当第一位患者在局部麻醉时缩了一下时,他解释说,“他们说,针刺好像蚂蚁咬了一口。之后,基本上就是无痛、无血手术了。” Bortamuly用一个尖头镊子在阴囊的皮肤上刺个小洞,拉出白色绳状U形输精管——患者右睾丸的精子导管。他用细黑线系住U形两端,再剪断它们,把它 们放回到皮肤下面。不到7分钟(一名护士在为他记时),没用创可贴,这名患者就走了出去。政府将支付给他1,100卢比(约25美元)奖励费,相当于一个 劳动力一周的工资。

上世纪70年代,当 人们对人口炸弹的忧虑达到高峰时,印度政府在推出输精管切除术之前再次付出努力。总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和她的儿子桑杰(Sanjay)利用紧急状态权力迫使绝育手术大幅度增加。从1976年至1977年,手术数字增加了三倍,达到八百多万。 其中超过六百万的人做了输精管结扎。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迫于压力完成配额;在几个邦,绝育成为获得新住房或其它政府津贴的条件。有时候,警察会直接集合穷人,拉他们去绝育营。

这 些过分的行为败坏了计划生育的名声。“历届政府都不愿碰这个主题。”国家人口稳定基金会(NPSF)前负责人塞拉加·钱德拉(ShailajaChandra)说。不管怎么说,印度的生育率还是下降了,只不过没有中国快。即使在独生子女政策生效之前,中国的人口也在暴跌。现在印度全国平均每个妇女生2.6个孩子,还不到埃利希访问时的一半,而南半部和北半部的一些邦已经达到或低于更替生育率。

在西北海岸的喀拉拉邦,健康和教育投资促使生育率降低至1.7。那里的人口统计学家表示,关键在于识字女性的比率:90%左右,这无疑是印度最高的。上过学的女子开始要孩子的时间比没上学的晚,而且她们更有可能接受避孕,也更容易理解自己的选择。

迄今为止,这种方法(得到国际支持的模式)尚未在德里以南横跨全国 的“印度教环带”北印度贫穷的邦内流行。印度人口近一半的增长发生在拉贾斯坦邦、中央邦、比哈尔邦和北方邦,那里的生育率依然徘徊在每位妇女生三、四个孩子。印度教环带内一半以上的妇女是文盲,很多人在法定年龄18岁之前结婚。他们通过生孩子获取社会地位,因而通常在至少有了一个儿子后才会停下来。

作为喀拉拉邦模式的替代选择,有些人提到南部的安得拉邦,那里的临时手术室绝育“营”往往建在学校。这里在上世纪70年代引入这种模式,当改良的医院取代了营帐后,绝育率依然很高。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十年来,生育率从约三个降至不到两个。安得拉邦不像喀拉拉邦,这里一半的妇女仍然是文盲。

国家人口稳定基金会现任执行主任阿玛尔吉特·辛格(Amarjit Singh)认为,如果印度教环带四个最大的邦效仿安得拉邦的模式,他们本来可以少生4,000万人——这是相当痛苦的事情。“因为有4,000万人的出 生,而有250万儿童死去。”辛格说。他认为,如果印度打算采取高质量计划鼓励在医院而不是在营帐做绝育手术,那么,在2050年,印度可能拥有的是14 亿,而不是16亿人口。

安得拉邦模式的批评家(如人口基金会的南达)说,印度需要更好的医疗保健,尤其是农村地区。他们反对设立数字化目标,强迫政府工作人员为人们做绝育手术或以现金奖励诱使夫妻作出家庭规模的选择。“这是私人的决定。”南达说。

在今天 的印度城市,许多夫妻做出和欧洲或美国同龄人一样的选择。新德里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资深研究员索纳尔德·德赛(Sonalde Desai)把我介绍给德里五位从业妇女。她们的大部分工资用于私立学校的学费和课后辅导费;她们每人有一、两个孩子,不打算再要了。在涉及全国 41,554户的调查中,德赛的团队确认城市中的独生子女家庭正在发展中。“面对父母强加给孩子的重要性,我们完全懵了。”她说,“突然之间,你明白了, 生育率也就下降了。”如今,印度儿童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要比他们的父母高。

在乡村,事 实并非如此。我随德赛团队来到普拉德邦——拥有和巴西一样多人口的印度教环带邦——的巴伦布尔村。走进村子,我们经过一座移动电话发射塔,但是也看到沿小砖房旁车道流淌的未经处理的污水河。在一棵芒果树下,护林人说,他认为没有理由让他的三个女儿受教育。在村中心一棵尼姆树下,我问十几个农民,最能改善他 们生活的是什么。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我们能搞到点钱,那就太好了。”

几天后,当我和人口基金会的阿尔玛·阿里(Almas Ali)谈话时,他告诉我,印度设定的目标不会减少生育率或人口。他说,“这个目标应该是使村庄适宜居住。即使今天,无论我们什么时候谈到印度的人口,脑 海里出现的都是正在增长的数字。而且人们是满怀惊恐地看待这些数字。这种恐惧已经深深地植入心中,以致于他们把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减少这个数字上。对人的重视已经被推到了幕后。”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从 巴伦布尔返回德里需要四个小时车程,要穿过星期天的聚会之夜。从一个集镇到另一个集镇,交通都是那么繁忙,活动都是那么热烈,有时甚至能吞没了汽车。当我们驶下进入莫拉达巴德市的高架桥时,我看到一名男子推着一辆二轮运货马车爬上陡峭的山坡,车上装载的货物非常大,挡住了他的视线。我想起几十年前,埃利希 乘出租车旅行时的顿悟。人、人、人、人——是的。但是,也感觉到压倒一切的活力、奋斗和渴望。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美国人口协会年会是首屈一指的世界 人口统计学家聚会之一。去年四月,全球人口爆炸未列入议事日程。“这个问题已经有点过时了。”埃尔韦·勒·布拉斯说。人口统计学家普遍确信,本世纪下半世 纪,我们将结束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时代——人口爆炸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那时人口将持平甚至下降。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但是,那里会不会有太多的人?在达拉斯凯悦酒店召开的美国人口协会会议上,我得知,如果德克萨斯州的人口密度相当于纽约市,那么现在的全球人口能塞进德克萨斯州。这个比较使我像雷文霍克一样开始思考。如果2045年,在六 个适于居住的大陆生活着90亿人口,那么世界人口密度就会略超过今天法国的一半。而法国一般不被视为地狱般的地方。到那时,世界会成为地狱吗?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某 些地方很可能会变成地狱;有些地方今天就已经是地狱了。现在有21个城市人口超过一千万,到2050年,还会出现更多这样的城市。德里每年增加几十万移民,那些人来了,却发现“没有水、下水道或住所的计划。”赛拉贾·钱德拉(Shailaja Chandra)说。今天,孟加拉的达卡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金沙萨比1950年大了40倍。那里的贫民区住满了不顾一切逃离最贫穷乡村的穷人。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今天,所有国家都面对着对我们来说似乎无法克服的人口压力,就像1966年印度给埃利希留下的印象一样。孟加拉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国家,也是最直接受到气候变化威胁的国家之一。上升的海平面会使数千万孟加拉人流离失所。卢旺达的情况同样令人震惊。杰瑞德·戴蒙德(JaredDiamond)在他的《崩溃》(Collapse)一书中提出理由证明,1994年有计划地屠杀80万卢旺达人就是由几个因素导致的结果,不只是因为有民族仇恨,还因为人口过剩——太多的农民把同一块土地分成越来越小的地块,使之根本不足以供养一个农民家庭。“马尔萨斯描绘的最恶劣情景有时可能出现。” 戴蒙德总结道。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很多人有理由担心最终全世界都会证明马尔萨斯是对的——地球供养不了90亿人口。 世界观察研究所创始人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现为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负责人。他认为,食品短缺会导致全球文明崩溃。布朗认为,人类依靠自然资源生活,土壤侵蚀,地下水消耗的速度比它们得到补充的速度要快。所有这一切很快就会限制食物产量。布朗的拯救文明B计划将把整个世界置于战时基础上,就像在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稳定气候,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一样。“填补计划生育的差距也许是全球议事日程中最迫切的项目。”他写道,因此,如果我们不通过降低生育率,把世界人口控制在80亿,就会增加死亡率。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80亿符合联合国对2050年最低预测。在那个乐观的设想中,在2050年,孟加拉国的生育率为1.35,但是仍然比今天多2500万。卢旺达的生育率也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是其人口仍要比大屠杀之前增加两倍。如果那是乐观的设想,也许有人会争辩说,未来确实黯淡。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不过,你也可以得出不同 的结论——关注人口数量并不是面对未来的最好方式。挤满贫民窟的人们需要帮助,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贫穷和缺少基础设施,而不是人口过剩。让每位妇女都能接受计划生育服务是个好主意——“这是一个能使妇女们的生活发生变化的最大策略。”钱德拉说。但是人们能想到的最积极的人口控制计划也无法从海平面上升中拯救孟加拉国;从另一场大屠杀中拯救卢旺达;或从巨大的环境问题中拯救我们所有的人。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全球变暖是个很好的例子。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燃烧矿物燃料造成的碳排放在中国增长的最快,但是那里的生育率已经低于更替水平;已经不需要做更多的事控制人口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人口增长最快的地方,人均排放只是美国人均排放的百分之几——因此控制人口对气候没有多大影响。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布莱恩·欧内尔 (Brian O’Neill)估算,如果到2050年人口达到74亿,而不是89亿,将减少15%的排放量。“那些说一切问题在人口的人错了。”乔尔·科恩说。“人口 甚至不是主要因素。”为了阻止全球变暖,我们必须把矿物燃料转为替代能源——不管人口增长规模有多大。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人数当然不是问题。但是,人们如何消耗资源的问题更重大。有些人留下的碳足迹比其他人更大。人类和地球未来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使更多人脱离贫困——德里贫民窟的居民,卢旺达糊口的农民——同时还要减少我们每个人对地球的影响。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发展中国 家中将有十亿多人属于“全球中产阶级。”超过2005年的四亿。这是好事。但是如果这些人按今日美国人的速率吃肉,开汽油动力车,对地球来说就是个麻烦的事了。现在阻止2030年的中产阶级出生为时已晚;但是改变他们及其他人生产和消费食物及能源的方式还不太晚。“对我来说,少吃肉似乎比说‘少要孩子!’更通情达理。”勒·布拉斯说。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地球能供养多少人?科恩花了几年时间审核自雷文霍克以来的所有研究。“我写这本书,还以为我将回答这个问题。”他说,“但是我发现,在现有知识结构下,这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结果,他发现的却是各种各样的“政治数字,试图以各种方式说服人们。”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几个世纪以来,人口悲观论者不断向天性乐观的人提出大灾难警告,而乐观者从骨子里相信,人类将找到对抗乃至改善命运的方法。总的来说,历史至今仍偏爱乐观者,但是历史对未来并没有确定的指导。科学也没 有。它不能预言人类与地球的结局,因为有关这件事的所有事实——我们将有多少人,我们将如何生活——取决于我们尚未做出的选择和我们尚不具备的观念。比如,科恩说,我们也许“会看到所有的孩子都营养良好,足以在学校学习;他们还受到良好的教育,足以解决成年后面对的难题。” 那将极大地改变未来。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这 个争论存在于人口创造的杞人忧天论,以托马斯·马尔萨斯为代表。在书的结尾,他制订了铁律:不受控制的人口增长导致饥荒。他宣布,这个铁律是个好事:它促 使我们采取行动。它引导我们征服世界。马尔萨斯写道,人,他一定也指女人,是“惰性的、迟钝的,而且厌恶劳动,除非迫于需要。”但是,他补充道,需要赋予 希望: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人们发现需要做出努力,才能供养自己或家人,往往会唤醒才能,否则那种才能可能永远处于休眠状态,人们已经普遍注意到,新的和特殊的情境往往能创造出足以就会他们涉及的各种困难的心智。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不久地球人口将达七十亿,2045年将有九亿。让我们希望马尔萨斯对我们聪明才智的判断是对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