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阳春参鹿胶囊:谁在聒噪的现代社会迷失自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8:33:54

谁在聒噪的现代社会迷失自我

一个城市,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生活剧场,穿梭于楼群与行道之中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恰如其分地演绎着这个城市生活的现实剧本。办公室朝九晚五的时间设定,来回往返的路线设定,使我们在一种惯性中变得习以为常。我们或许是一群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人,平时不会太留意自己的精神和情绪,只是在这样那样的职业与社会伦理道德的框架里,一天天的生活和工作着。压抑、焦虑、空虚、浮躁、缺乏安全感、迷失自我……就渐渐地成了这个城市的普遍心理状态。当在独立的人的个体无法控制和改变的情况下,它会不自觉地任其发展,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空洞。而填补这种空虚的方式往往是纵欲人世、自我麻痹、灯红酒绿。
时间在昼夜之间一页页地翻过,我们虽经过了人生的许多站点,但内心总是悬虚而不定的,不知道心灵的车轮到底应该停靠在何处。模糊了起点,更不明晓终点,仿佛自己永远也梳理不出什么是自己生活乐趣的原动力。
滚滚红尘,生活本是无奈。不如为自己的心灵开辟出一个静谧的空间,请不要拒绝孤独。置身于孤独,远离喧嚣和浮躁,在宁静中过滤烦忧,在沉默中品味深邃。在孤独中让精神在自由的空间翱翔,让情感得以畅快淋漓的释放。直面内心世界,审视灵魂,与心灵对话。在孤独中体验到真善美的魅力、人性的尊严与生命的意义。在孤独的反思中得到启迪,获得充实,变得纯真,走向成熟。

 

2 / 11学会一个人在月光下静静漫步2011.09.02 第四十一期

习静是一种挑战 非宁静无以致远
“习静”确实也是道家的自修功夫,中国人历来觉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心浮气躁的人,啥事也做不成。中国的隐士是通过习静的训练让自己沉稳明澈,本心立现。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也就是他的西伯利亚苦役犯小说里写的,服苦役的人,必须要忍受一种巨大而无形的痛苦,这种痛苦比其他的什么强制劳动,恶劣的饮食起居更加可怕,那就是“被迫过集体生活”。一个人像玻璃缸里的金鱼一样,被抛掷在众目睽睽之下,完全没有一点私人空间。
汪曾祺说,他祖父有一进老宅子,朝北,荫蔽,平日少人去,他自小就喜欢在里面看书练字。后来他被下放到张家口农场,和三十几个产业工人同住,在山西梆子的震耳杂音中,照样写小说,只当是自我修炼。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换算成西方术语就是“自然主义作家”。惟其心静,方能流深,才能关照和悲悯万物。这是顺乎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