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拉伯世界的小说:近代文明的发展(二) [许倬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9:15:14

近代文明的发展(二)

版次:RB17   版名:名家在线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11-23 作者:许倬云       上一节我们谈论十七、十八世纪,近代欧洲科学的开始,现在逆推为什么在那段时候,竟然科学发展这么迅速和广泛,在上一节的前面一节,我们已经说过,宗教革命以后许多观念的改变,而科学发展是直接向传统神学观念的挑战,开拓了新的思想天地。我们要问,为什么有这么一群人,可以投入如此崭新的心智活动?

    大批学术人口的出现

    第一步我想要指出的是,这群人的涌现和当时社会经济条件有相当的关系。我们必须注意到,从十七世纪开始,几个重要的国家,都有学术团体的出现,如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的法兰西学院,类似的组织也在荷兰、德国等地出现。与这些学术团体相配合的,则是一些重要的大学在教学以外投入学术研究。中世纪的大学,主要是传授知识,并不完全投入研究工作;在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法国的巴黎大学,德国的柏林、海德堡等大学,甚至在美国也出现哈佛和耶鲁:这些大学不仅在课堂传授知识,教员们也有相当的时间投入研究工作,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上述学会和大学的出现,象征着有一大批学术的精英,可以受各方面的支持进行专业的研究工作;尤其有些学科,必须要有实验。比如说,剑桥的化学研究室,曾是这一学科的重镇,其设备今天讲来是非常粗糙,然而在当时,也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自己在家里维持的。

    一群学术人口的出现,不能单单仰仗精英。在顶尖的精英下面,还有一大批对学术有兴趣的一般人民;他们可以不必挂念生活而探讨学问。我们不必用正式文件来支持我的说法;单单举例而言,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描写的是一群无所事事的乡绅,他们子弟不再留在乡下,而是群居伦敦。他们彼此之间也结合团体,讨论学术问题。有这广大的一批对学术有兴趣的群众,才能在他们上面的尖端,出现那些有重要贡献的学术精英。

    我们下一个问题要问,这一些对学术有兴趣的人口,我们姑且称之为城市中的中产阶级,他们以何维生?他们的生活资源是何处而来?回到前面提过的“匹克威克”先生,这位胖胖的似乎没有正式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好像并没有任何职业,可是他可以整天去问一些问题,去研究一些看来是可笑、笨拙的研究计划。回头来看,我们就发现,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经济有整盘的改变,才能支撑这些中产阶层的年轻人进入城市,投入学术研究社群。

    农业革命使欧洲出现区域性分工

    现在再逆向问一个问题:欧洲当时出现什么样的重大改变?第一,欧洲的农业有了一次革命。过去农村,林业、牧业和农业三环配合,提供一般人的食料:农业生产的谷类,树林里采集的果实,和牧场上牧养的动物,构成了欧洲当时食物的三大来源。十七、十八世纪,由于大瘟疫人口减少,欧洲的劳力一直没有恢复常态。人口减少了,劳力减少,消费人口也减少。因此,农村的土地没人耕种、也没人消费。在人均土地分配数增加的情况之下,欧洲发展了三圃轮耕制度,也就是三分土地,轮流种植不同的作物。轮耕制度使得土地的使用发挥更好的功能,不同的作物,在同一片土地上轮流种植。这些作物吸收的养分来源并不一样,每年轮到新的作物,都和去年耕种的作物不冲突。整体讲起来,耕种面积依旧,而农产品的总数却增加了。相对而言,林业、牧业供应的食料,则可能要依赖别处的供应。

    因为有这种的农业革命,整个欧洲出现区域性分工,比如说,东欧的波兰,就是以大马深耕发展的大田制,使用较少人工劳力,出产大量的谷类。而在法国,温暖潮湿的西南部,就成为种植葡萄的理想地区,葡萄制作的酒,市场价值比粮食高。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理解,欧洲大范围之内,出现区间的分工,构成活泼的区间贸易,意大利的橄榄油、法国的酒、东欧的麦子,就可以互相流通,构成一个很复杂的维生网,刺激了区间贸易的发达,对于交通道路上的城市发展,有极大的帮助———这是重商主义的第一步。

    远洋贸易发展了新的经济制度

    由于劳力缺乏,而且有了专业生产与区间贸易的观念,欧洲人也开始在地中海的北岸,也就是北非地区和中东地区,开展区间的贸易,将这些地区的特产,运到欧洲,也将欧洲特产运销各处,扩大了欧洲以外的区间贸易。

    更进一步,大海航开通以后,非洲西岸以及美洲广大大陆和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古老文明地区,已有活泼的远洋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运销到欧洲,欧洲的商品运销到太平洋、印度洋。中国的小件工艺作品,也一样经过航道,运销到东南亚和印度洋等处。这些跨洋贸易的商人,基本上以欧洲人、阿拉伯人为主,印度人、中国人、日本人为辅。活泼的全球贸易,应当可以认作是今天所谓全球化的第一个阶段。

    这些远洋跨洲贸易的航道上,最活泼的商人,早期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主要由地中海地区的活动(其主要的港口在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半岛这一带),扩大到远洋航道的贸易。紧接着,荷兰和英国人代替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把持远洋贸易,在远洋建立转运港口。在大西洋沿岸,最重要的欧洲港口,就是在英国、法国、荷兰一带为主要的进出口地点。欧洲区间交通要道上的城市,也担起了商品集散的功能。

    这些活动,是近代资本主义贸易制度的起始。一条远洋帆船出海,经年累月,才带回运销欧陆的商品,成本大,利润却也可有本钱的数十倍。一条大船出海,中间可能出现海难,也可以因为其它种种原因不能回来。如何筹措第一笔资金,是严重的问题,筹措资金的需求就出现了银行和股份公司的制度。投资者投入大量资金,要到相当长一段时期之后,不是回收巨利,就是完全落空。如何使大量投资,不是完全落空,也发展了一个同行保险的制度,彼此合作,分担风险也分摊利润。银行和保险业务,都必须在交通要道上的城市,才有财力和经验,可以组织起来。

    私人的力量以外,必定要有更大的力量,来支撑这个大资金、大风险的事业。于是,荷兰和英国,就出现了海外公司,譬如说,荷兰的非洲开拓公司,东印度公司。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等等,都是以官家或者王室贵族的力量,作为后盾,维持这些大企业。在天主教的国家,教会担起了对外扩张的后援任务。在大洋航道刚开始的时候,天主教的教宗,曾经把地球分成两半,东半边属于葡萄牙人,西半边属于西班牙人。所谓把地球分成两半,意义相当模糊,狂妄地说,可以解释成教会秉持上帝的意旨,把东半球、西半球不是欧洲人的地区,划归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各自所有。第一阶段就是由不同的“差会”,在各地展开教会的传教活动,随着教会团体而建立的基地,则是有组织的商业活动。

    荷兰、英国和天主教世界,以宗教或国家力量的贸易活动,就不是一般老百姓个别散漫从事的工作了。这些大公司,像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既是商业活动的机构,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东方的工具。东印度公司的资金,并不完全来自皇室或者政府,一般的老百姓一样可以投资,投资者每年分红可获得巨利。因此,远洋开通贸易的利润,可以维持这些对外开拓国家的中产阶层,使得这些中产阶级不再仰赖自己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而可以在城市之中,靠股利的收获,维持悠闲而优裕的生活。从劳动释放的这些大量的中产阶级人口,其中一个相当的部分,就是依照个人兴趣,转入了新兴的科学研究。

    因此,这种科学发展背后,能够维持这么一批学术人口的基本条件,还是从重商主义的区间贸易,开拓了各处的远洋贸易,发展新的经济制度,也就维持了新兴的市民人口。至于第二步,欧洲人如何移民进入美洲,和各处殖民地,在将来我们讨论帝国主义开拓时,还会更多地说明。

    工业革命进一步提升欧洲的富足程度

    有了富裕的城市,以及大量有余钱消费的人口,对于商品需求又提高了。商品有了市场,但是劳力不足,于是,由需要发展了节省劳力的机器。瓦特发明用蒸汽机,带动静止的机器或者活动的车辆,诚如上一节略为提到,是人类开拓能源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过去能源不是人类自己,就是动物的劳力。当然,水力也有相当的使用,水力可以推磨,也可以将低地水提到高处;然而,水力的使用,受天然地形的支配,不易普遍发展。过去,热能的使用,烹饪以外,最多作的是冶金和烧胚陶瓷。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以煤作为燃料,产生的热能,几乎无处不能随时使用。第一步的使用是在开矿,过去以马力和人力拉动的矿车,现在是以蒸汽机推动。同样的,过去以水利推动的机件,也可以蒸汽力量来推动。这就是工业革命的第一步了。

    以热能推动的工业革命,也就引发了新的金属冶炼工业,譬如说,烧煤出来的焦煤,就可以和生铁合成精钢;精钢灌模制造的机械,其耐磨力和耐用的时间,比竹材、木材制作的机器要好得多。于是,工业革命的第一步,就是煤和铁的使用,这两个新的资源的需求,也引发了新的生产业,亦即矿业和冶金业。新的工业,当然也就维持了一定的人口,就产生了一定的利润,使得欧洲的富足程度又更加提升一步。

    上面所说,兴起的经济条件,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到海外贸易,这三个阶段的连环发展,使得欧洲的城市,拥有的资源比任何时代的农村都要丰富,财富从农村转到城市,人类的文明成为以城市为主的文明,是近代文明重要的特色。

    总结起来讲,科学研究与大量投入科学研究的人力,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力量的提升和转变,这些经济条件,使得现代文明科学和工业的支柱,能够稳固地维持数百年。

    ●许倬云口述,陈珮馨、陈航整理。小标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