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数字手写字体:中印經濟發展模式 孰優孰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18:27
沈開豔:中印經濟發展模式 孰優孰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16 00:57:14  

沈開豔指出,中印兩國經過長期探索,各自找到了一條
最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推動了經濟增長。(中評社記者攝)

  中評社香港11月16日電(記者 劉曉丹 單寧)同樣作為經濟高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和“世界辦公室”的印度,為何選擇了截然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兩種模式孰優孰劣?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沈開豔昨天在香港演講,分析了中印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她指出,評價一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劣,主要是看這種模式是否適應本國的國情。中印兩國經過長期探索,在保持國家政治穩定的前提下,分別抓住全球化、信息化機遇,找到了一條最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推動了經濟增長。

  由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和中印富強基金會合辦的“首次中印合作高峰學術論壇”昨天在香港舉行,約20位來自中印港的學者,圍繞不同領域的中印合作問題,發表演講並進行交流。 

  沈開豔以“中印經濟改革與發展模式之比較”為題發表演講。她指出,80年代後,印度和中國一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然而,兩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卻不同。


“首次中印合作高峰學術論壇”15日在香港舉行,約20位來自中印港的學者,

圍繞不同領域的中印合作問題,發表演講並進行交流。(中評社記者攝)

 
  第一,中國和印度的產業發展次序不同。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拉動,印度則主要依靠第三產業的拉動。在最近的20年間,中國的第二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著半壁江山的份額,雖然第三產業的貢獻率比重逐年在提高,但總體來看還是低於第二產業的貢獻率。印度雖然還處在經濟不發達、經濟增長極不穩定的水平之上,但其經濟結構演進卻走了一條非傳統的道路,從農業社會直接走向後工業化社會的特殊經濟發展模式。

  第二,中國的經濟增長以投資拉動為主,印度則以內需消費拉動為主。在中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大需求對GDP的貢獻率分別從2001年的50.2%、49.9%和-0.1%變為2009年的45.4%、95.2%和-40.6%,投資始終是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印度,在投資和消費中,消費的占比遠遠高於投資的占比,說明印度的經濟增長模式主要是以消費拉動為特征的。在消費支出中,私人消費又遠遠超過政府消費,說明印度的民間消費或居民消費活力很足。

  第三,中國以發展製造業為主,印度以發展服務業(尤其是軟件服務業)為主。相比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印度在全球贏得的是“世界辦公室”的稱譽。從最近六年的數字看,中國製造業占GDP的比重每年都在35%以上。而相比印度,其製造業的表現就非常弱勢,其占GDP的比重最近五、六年來一直在15%左右徘徊,其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最近10年來均超過了50%,比中國要高出12-13個百分點。

        第四,中國FDI(外國直接投資)遠遠高於印度,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都高於印度。中國擁有巨額貿易順差,吸引了大量的外國工業投資,在世界貿易中占有優勢地位:中國的出口占世界總出口的5%。而相反,印度在國際貿易中仍是一個次要角色(在世界貿易中占的比率不到1%),每年都出現貿易逆差。

  第五,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模式是自上而下、政府主導型的;印度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模式更多是自下而上、市場主導型的。更為突出的是,中國的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更多地傾向於或熱衷於參與企業的微觀經濟活動,中國有許多國有企業,這也為政府干預企業活動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和很好的借口,所以,長期以來,中國國內的經濟學家一直呼籲要實行“政企分開、兩權分立”,但事實上多年來此問題一直未得到很好解決,現在的國有企業仍是受政府控制較嚴厲的。印度政府干預企業微觀經營活動的要少得多,企業在市場下運作和運行也較為順暢。事實上,印度通向市場化的道路本身就是一個放鬆政府管制、大力推進經濟自由化與貿易自由化進程的真實寫照。由此可知, 相比印度政府,中國政府更願意培育和指導整個經濟活動。

  中印兩個鄰國,為何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模式?沈開豔分析了以下幾個客觀原因: 

        一是兩國發展的時機不同,中國抓住了製造業全球轉移的時機,印度則抓住了全球信息化的時機。        二是發展的起點不同,中國基礎設施強於印度,印度基礎設施則較為落後。        三是發展的基礎不同,中國的勞動力整體素質高於印度,印度的高科技人力資源優於中國。        四是發展條件不同,兩國勞動力轉移的迫切程度不同。        五是發展的方式不同,中國政府有較多干預,印度政府則更傾向自由放任。        六是發展的環境不同,印度商業環境不理想,影響了外資的進入。

  “評價一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孰優孰劣,主要是看這種模式是否適應本國的國情。”沈開豔指出:“中印兩國經過長期探索,在保持國家政治穩定的前提下,分別抓住全球化、信息化機遇,找到了一條最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推動了經濟增長。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印度成為‘世界辦公室’。”

  她認為,中印各自都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雖然印度的製造業整體水平不如中國,但長期以來對民族工業的保護,以及大量高素質從業人員,成功地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能夠與歐美頂級跨國公司展開國際競爭的本土企業和知名品牌。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模式主要通過高儲蓄、高投資(包括大量國際資本的流入)、高出口,通過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強大的製造業推動工業化進程,是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兼顧內需和外向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