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的由来手抄报图片:《文化生活》的几个题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47:51

《文化生活》的几个题目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评析: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吗?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化是需要建设的。

2.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是影响

综合问题: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

(1)文化作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参与能力,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5)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6)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7)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人们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8)文化塑人生。加强优秀文化建设,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有什么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且属于整个世界。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想到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如何做到尊重文化多样性?

在文化交流中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即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理解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与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需要;是展示中国人民良好精神风貌和改革开放成果的需要;是增加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促进与各国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合作的需要。

3)加强中外文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不同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创新与繁荣。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对于传统文化,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谁也不能不面对它的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是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反对两种错误态度:一是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分青红皂白,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全盘肯定,不允许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任何怀疑和批判。

2.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有何关系?)

(1)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3.教育的作用(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教育在文化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在提高综合国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居于基础地位。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代,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4)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作用

(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原因:教育是发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措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所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理解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3)正确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理解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1)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创新。

3)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借鉴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综合问题: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第一,根本途径是要立足于实践。这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第二,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第三,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第四,要反对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第五,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说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1)意义:(为什么?)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了民族精神的力量。

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然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面对这种挑战,只有弘扬民族精神,才能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影响。

2)途径:(怎么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统领文化建设,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理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1)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核心的、本质的要求,“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等特点,则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具有的时代品格。

3)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综合问题: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在文化建设中,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5)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7)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8)建设和谐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风尚。

(9)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

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了解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这个中心环节。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是什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八荣八耻”。

(2)为什么: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3.说明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1)含义(区别):⑴科学文化修养——即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⑵思想道德修养——即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2)两修养之间的联系(联系)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科学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

③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3)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附综合探究: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假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