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军的爸爸是谁:教育名著阅读 《不跪着教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1:41:14
《不跪着教书》

本书为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杂文家吴非的教育随笔的结集。文章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充分展现了一位资深教师、教育专家对中国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文笔老练,促人深思。  

   总以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良知,没有了希望,到处是德性的沦丧精神的堕落;总以为中国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走进了瓶颈走进了深渊走进了黑暗,因为社会中的一切势利恶俗庸碌功利人心不古已经渗透到学校这块所谓的净土……但,读完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一书,我空洞无奈形同沙漠乃至有点绝望的心海里,似乎有了点希望和亮色;展眼四顾,再看眼前的社会,似乎有了点儿信心和希望,是的,信心和希望!

   《不跪着教书》,这是一个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从灵魂深处或者说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椎心泣血的呼叫;这是一个高举理想主义大旗的勇士,以自己无畏的气概,堵击并奋勇掮住现实浊流的感召;这是一个对人生对生命无比崇敬和热爱的思想者的既敦厚从容又犀利逼人的呐喊,一部书,其实就是人生的一部宣言!由此,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在向世人宣告:这世界有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也始终会有追求火一样理想的殉道者!“我心中的信念不会消逝。”我会“努力去做成几件事!”多么洗练而执着的告白!

   一个穿梭在理想和现实中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个游走在惨痛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中的思想者,我想如是说。

   《不跪着教书》,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当这种人格和理想与现实相抗衡时,她又成了捍卫人格尊严和理想大旗的武器。

   人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跪着教书》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地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惑无情讥刺……如果说人的本质,是由精神灌注出来的,那么,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本质的阐释。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让学生既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包括具有崇高精神和理想的人,成为庄严站立着的铁铮铮的人),又成为有科学精神的人,也许,这就是作者教育的理想,或者说是他所崇尚和实践着的理想教育。确实,对现今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功利浮躁的众生相,对随处可见的人文精神的失落,道德的沦丧,作者是长叹感喟,痛心疾首,忧心如焚的……如果说当年鲁迅弃医从文,为的是拯救国人的灵魂的话,那么,我们能否说,《不跪着教书》就是作者高扬人文精神的理想呼吁教育归依正途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一个警世洪钟呢?

   不可否认,全书很多篇什,披露了人们都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现状,揭示了这个现状方方面面的社会根源,可以说,大凡与中小学有关的人们:家长,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和社会上的各方人士,都能深切的感受得到,或者有人就是践行者,但又谁能像吴非老师这样直面现实,直逼人生,洞烛幽微,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的疮疤并剖析个中原因的呢?

   由此,就凭这点,我完全可以说,只有站着的人,才能写就这样一部站着的书。

   作为一个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知识分子,这部书的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作者对祖国对我们这个民族以及平民百姓所倾注的汩汩滔滔的一片真情,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热切呼唤,这感情深沉炽烈,甚至催人泪下,虽然他的表达看似平静甚至苛刻,但赤子的情怀,只要你读了这部书,你随处可以触摸得到。尽管,作者和共和国都经历了那一段令人反思的惨痛的历史。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选择的事实 历史就意味着解释——是对原因的寻找 。

   从书里,我们随时都能看到,作者在抨击现实之时,常常顺手反思历史,反思那段历史中我们民族的伤痛和教训。真的,我完全可以这样说,作者是一个游走在惨痛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中的思想者,这样的思想者,我想,他是有资格去评判历史,直面现实的。回忆是为了不要忘记,过去会推动现在的前行,而现在又昭示着将来的方向。如果我们每个年轻的教师,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认认真真读一读这部书,都能沉思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我想,受益肯定匪浅。当然,我真不敢斗胆地劝一些校长们去读一读(虽然很希望),因为我人微言轻,真不敢造次。

   是的,现实不尽如人意,甚至现实强大的习惯势力,人心的沉沦,远远不是人们所估计的那么轻描淡写,但是,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欣慰地看到了《不跪着教书》的出版,我真的佩服吴非老师的勇气和魄力,一种世人皆惑我独醒举世逐利我独清的傲骨,一串串铮铮然掷地有声的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思想。

   平静的叙述也好,忧伤地感叹也好,甚至是愤怒的叱骂也好,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赤子对母亲和我们这个民族的炽热的情怀,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理性的思考!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我想,如果每个教育者,在琐碎劳顿的教育工作中都能这样思考: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那么,我们的民族真的就有希望了。当然,我们还是不失望,因为,《不跪着教书》一书的本身,就告诉人们:这个社会还有希望,中国的教育还有希望,因为,我们的面前还有这样站着写作的人,铁骨铮铮的人!我敢肯定,而且不止一个!  

 

吴非《不跪着教书》书评

不跪着教书

“什么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的时候,教育也就没有了尊严,也就必然地要走向落后。”这是吴非在2004年9月16日《南方周末》刊登的《“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反思南京教育界的一场讨论》一文中开篇的一句话。在南京整座城市陷入“高考之痛”中不能自拔的时候,这篇文章无疑让人一下子清醒了。

吴非是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一位特级语文教师。“不跪着教书”是他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他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杂文家,获得过“林放杂文奖”,出版过好几个杂文集。这次,他把近几年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一本书,取名就叫做《不跪着教书》。

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大多是有教育理想的,然而在现实的磨砺下也就逐渐消沉平庸了。能够在走向耳顺之年时仍保持“心中的信念不会消逝”,吴非给我们展示了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的风范。在教师失去尊严,学校趋于堕落的今天,“不跪着教书”的呐喊尤其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这是吴非的基本观点。教师要有同情心,要有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之心,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同情,学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弱小的他人。吴非喜欢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学生,不喜欢“世故”的学生。有模范教师作报告,讲家人患重病住医院抢救,而该教师坚守岗位最终没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吴非愤而质问,“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便是培养这样的没有人性么?”“这样的人,怎么配做教师?”句句在理,掷地有声,言犹在耳。

“我美丽,因为我有思想”,教师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学校便只能交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一名考上名牌大学的高中生写信向吴非表示敬意,他却说:“你为什么不苦恼?”因为这是一名非常“听话”的学生,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高中三年,竟“从来没有向老师提过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吴非表示了极度的担忧:许多教师没有任何“精神追求”,就是在那里“混吃等死”;一些地方的教师,教学上属“贫困地区”,喝起酒来却非常“刚猛”;不少教师,工作二三十年连一篇文章都没有写过,还竟能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面对着这些“堕落”的教师,吴非异常愤怒。

南师大附中是一所名校,也是吴非任教的学校。然而,他却发出“名校,你在追求什么”的质问。因为,“我们不能不忧伤地看到,名校的实际价值,几乎等同于‘高考升学率’了”。吴非的大学母校找了他好几次,让他填一张校友联谊的表格,只因为他是“正教授”级。吴非极其痛恨这种现代势利眼,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并说,如果执意让他填,那么,“母校,你在我心中已经死了”!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吴非是这样的一位有着独立人格傲然挺立的教师。我们是站着,跪着,还是趴着?相信读完《不跪着教书》,每一位教师也都会生出这样的内省。 

《不跪着教书》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随笔集,中学教师能够写文章的不多,能够写书的实属凤毛麟角,能够写得这么好的,全国没有几个。吴非老师不是一般的语文老师,他是有独特教育思想并且能够把这些思想贯穿在教育活动中的老师。读了这本书,我非常敬佩他,因为,他是一个立着的人。

他认为,把学生分成优等生和差生,就跟社会上把人分成“富人”和“穷人”一样,庸俗不堪。把同一起点上的人分成几等,会对人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他也反对把老师叫做“灵魂工程师”。工程师的工作是修理、改造(或者叫拯救)或者改装,而这是对他人的极大不尊重。老师也是人,老师的灵魂不见得比学生高贵,老师并没有资格改造学生。历史告诉我们,改造就是奴役。

,“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是培养官僚的”,

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就是回到常识,他希望学生有感情,有爱,有怜悯,敬畏生命,知耻,知感恩图报,说真话……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但是,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这样的的人谈何容易。而现在,我们学校的很多做法实际上与此教育大目标背道而驰。我们常常为了某个现实的、眼前的小目标(比如为了应付一场考试)而忘记了这个大目标,因为老师学生都是活在现实中的。眼下,考试成绩是判断学生、老师、学校甚至一个城市教育质量优劣的惟一标准。这就是现实。谁要是抗拒,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留下来的老师,大都“有办法,没思想”,整个教育界思想贫血、精神缺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吴非写的教育随笔,吴非:是一位老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是省特级教师。一位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写的随笔,读来,或让人叹息,或震撼,或激动,或沉思,感触颇多。

   我美丽,因为我在思考

   同行都有体会,备课,上课,改作,考试,辅导,补差,这些日常的工作会占去我们很多的工作时间,甚至有时候连业余时间也要搭上,于是,我们就好象没有时间去思考了。而我们是否在思考,好象也和我们的教学实绩关系不大,那何必多费脑细胞?不过吴非老师却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他眼里,具备独立思考精神,是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一个学生,甚而一个人,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称得上知识分子。在他眼里,思考着,是美丽的。

我想成为一位美丽的老师,那就必须善思,勤思,让自己更充实些,用我的努力去开启孩子们智慧的大门。

     往高处飞   “你要随着自由的心灵的指引,   沿着自由之路前进,  结成那可爱的思想的果实, 不要为你的高贵的功绩取任何褒赏。” 在书中我读到普希金的这首《致诗人》。问问自己,我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教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为什么感到快乐,又为什么而沮丧,别人在意的我就一定要在意吗,别人追求的就一定是我的追求吗,有了答案,我的路会走的更轻松自在,我的心灵感到更加的自由。一个真正热爱教育的人,不可在意名利得失,一定要尽量往高处飞。如果眼睛紧盯着这个奖,那个荣誉,你就很可能飞不高了。我们在做着高贵的事情——教书教人,在没有任何褒赏的时候,她仍然是高贵的。

   爱与敬重的阅读

   为了能思考,为了能往高处飞,我们需要阅读。去读名著,从而获得教养,能象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的站立着。阅读也不可以只是当作一项任务,那样任何阅读都有可能是无聊的,毫无作用的,“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黑塞)记住,不懂得敬重知识,不懂得敬重思想,不懂得爱,只图名利的阅读是没有用处的。所以,阅读,需要的是懂得爱,懂得敬重的心灵。

    选几本喜欢的书,在空闲的时候,就着一杯清茶,细细读起,去经历别人的生活,去咀嚼别人的思想,去品位别人的人生,快乐就在了,思考会更有深度,而收获是不可计量。

    好书总是读起来很快,好在它那响亮的书名一直被我记在心里,提醒我,不要跪着教书,不要趴着教书,站直了,看远点,站直了,才有展开翅膀飞翔的可能。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 2009-6-19 7:46:00 | By: 宋晓燕 ]

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心里砰然而动,直觉告诉我,这应该是一本好书。“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不假思索的买了回来,一口气读完。感到作者是一个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思想者,笔锋犀利,观点鲜明。读后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一时间仿佛悟到了许多。是的,吴非老师说出了我久积胸间想说却又不会表达的感觉。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人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不跪着教书》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地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惑无情讥刺……如果说人的本质,是由精神灌注出来的,那么,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本质的阐释。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让学生既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又成为有科学精神的人,也许,这就是作者教育的理想。

书中说道:“老师应当是思想者”“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我不禁汗颜,对照自身,距离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相差甚远。我只是“授业、解惑“,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

书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我常常想,假如是我,我会怎么做?

这本书是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杂文家吴非的教育随笔。全书很多篇什,披露人们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问题,揭示造成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可以说,大凡与中小学有关的人们都能深切的感受得到教育的扭曲和变形,或者有人就是这些丑陋的践行者,但又有谁能像吴非老师这样直面现实,直逼人生,洞烛幽微,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的疮疤并剖析个中的原因呢?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作者对祖国对我们这个民族所倾注的一片真情。平静的叙述也好,忧伤地感叹甚至是愤怒的叱骂,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赤子对母亲和我们这个民族的炽热的情怀。这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理性的思考!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我想,如果每个教育者,在琐碎劳顿的教育工作中都能这样思考:我们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2009-06-29 在拿到书的两周内,书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上班时带着它,下班时也带它,在教室里读,在办公室里读,总之只要一有时间,我便会将这本书拿出来,静心地阅读。读着书中的文章,我常常会被吴老师对教育的那份执着与痴情深深感染,作为一个从文革走到今天的老师,在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风雨之后,对待教育仍然具有那么清晰的视野,对待学生仍然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读着吴老师笔下真实的文字,我心中也常常涌起敬佩与激动,吴老师能睿智的目光,洞察教育现状,尖锐地提出新时代教育路上不和谐的音符,有些事,他自己虽感到无可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他这种敢说真话,敢于挑战威的精神尤其值得年轻教师借鉴。

    在这本书中,吴老师就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校是教育青少的主要场所,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学生人榜样,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应该具备创新意识批判精神;要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就应该时时铭记自己是一名教师,不请家长办事,不收家长礼物,这样才能无愧地站立于讲台之上,理直气壮地跟学生讲做人处事的道理;在他眼中,名校不是靠培养几个厅长、处长,通过层层关系浪得虚名,也不是请几位特级教师装点门面,然后对外大肆宣扬,而是通过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社会上得到人们的认可,受到家长的信赖,有一定的特色,而不做盲目的“追新族”;校长也不应该只是一种官衔,更应成为一名学富五车的教育理论的学习者,研究者,不能只为了搞钱,成为人们心目的“钱校长”;家长肩负着教育子女的重要责任,有些家长喜欢到学校找岔,总是学校老师的这个不是,那个不对,搞得教师无心工作,他认为家长应该有一定的文化涵养及育人方法,而不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对立者、盲从者;社会是个大家庭,在成人世界里,有许多黑暗的、不堪入目的现状,不能让学生过多的效仿,例如,“官场陋习”、“礼尚往来”等,这些已过早地在校园内蔓延开,在经济日益澎胀的今天,这些成人世界里的丑陋现象越演越烈,如此严重毒害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在忙乱中,我们迷失了自我

再回过头看看我们轰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吧。我不明白,“减负”减了这么多年,怎么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哪能知道“应试教育”却是变本加厉!抛弃过去,就是创新?听说读写,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感悟……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素质教育?冷静地想想,现在的教育改革是不是有些眼高手低?客观地想想,我们中华民族有多少取之不竭的传统的教育资源,为什么就不能从中国的文化精品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不必说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古代的私塾教学也有不少可取之处。那种只诵不讲的教学方式不就是主张多积累、重感悟吗?我常常在慨叹,我们在忙乱中已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