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桃源记:蘑菇病虫害防治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48:26

蘑菇病虫害防治2

  • 第五节 蘑菇的生理性病害

    蘑菇栽培过程中常发生非传染性的生理性病害,导致产量上的重大损失,国内外蘑菇栽培者对这一类病害都很重视,探索分析其致病因素,以便提出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生理性病害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其致病因素各不相同,有单一因素,也有复合因素起作用。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方法要根据出现症状的因素进行,清除致病因素后,在正常的管理条件下,发菌或出菇可恢复正常,这是生理性病害的特点。

    一、菌丝氨害

    蘑菇菌丝对游离氨很敏感,环境中若有超过0.02%(2OPPm)的氨,蘑菇菌丝便不能正常生长。氨害俗称“氨烧菌”,一旦发生则问题十分严重。张祖堂等(,2003)总结了氨害现象与对策:

    (一)氨害症状 整菇料床时或整菇料后,从菇床上层能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该气味和碳铵挥发出的气味一样。气温18~24℃,播种2天不见菌种萌发;或梢有萌发,但隔2天尚不见菌丝吃料,抓起一把料,可闻到刺激性气味,用pH试纸测定,料呈碱性。在菇床的下层,通气较好的床缘菌种萌发,吃料较好,而菇床上层及通气不良的床中,菌种萌发,吃料较差或不吃料,掉落在湿地上的菌种萌发最早、最好。

    (二)氨害原因 主要原因如下:

    1.氮素转化不良 除C素外,N素是蘑菇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也是产生氨害的物质来源。发酵前培养料C:N=33:1,总N量占总投料量的1.55%左右对蘑菇较为理想。蘑菇培养料中N素的来源有两大类: 一类是无机N,如碳铵、硫氨等铵态N。硝态N和亚硝态N也是无机N,但它们难以转化成蘑菇菌丝可以吸收的N源。另一类是有机N,来自尿素、豆饼、牛粪、稻草等。

    蘑菇菌丝能利用的无机N主要是铵态N,实际生产上常常添加碳铵来补充培养料的N素。铵态N比硝态N易被吸收利用的原因是,铵态N中氨离子与细胞有机成分中的氮原子处于同等氧化水平。因此,铵根的同化不需要氧化或还原。如果铵态N配合有机酸盐使用,就可以添加菌体内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并缩短糖代谢的途径,所形成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和NH4 直接可以进行氨基化作用,这样就加速了无机N的利用。

    铵盐的氨基化作用有三种形式,它们分别形成谷氨酸、天门冬氨胺和谷酰胺中的氨基。以上三种氨基化形式都在不同酶和中间物的参与下完成。

    蘑菇培养料中有机N的来源除了稻草、牛粪、豆饼外,一般另外添加尿素。稻草、豆饼、牛粪中的有机N经发酵较易转化成蘑菇可利用的N源。这可能是由于它们作为N源的同时,还可以作为蘑菇的碳源。但尿素不能作为蘑菇的碳源。

    尿素是产生氨害的最危险的潜在物质。尿素首先必须在尿酶的作用下生成NH4 ,然后经氨基化形成谷氨酸、天门冬酰胺和谷酰胺中的氨基。尿素高温易分解,尿酶、谷氨酸脱氢酶,谷酰胺合成酶、天门冬酰胺合成酶,以及NH4 的氨基化作用所需的中间物的合成,均与发酵过程中高温有益微生物群的作用密切相关。

    2.生产操作不当 (1)培养料水分过多,各种有害微生物在发酵中大量繁殖,并占主导地位,影响了高温有益微生物群的繁殖,进而削弱氨基化过程中所需的酶和中间物的合成,影响了氨的固定。(2)前发酵时尿素或铵肥加入太迟或加得太多,造成后发酵氨基化不彻底而游离出NH3。(3)后发酵巴氏消毒时温度控制不好,料温超过65℃时间而且较长,使尿素或铵肥以及前发酵中己固定的氨基分解释放出氨气,同时温度过高会使有益微生物和酶的活力受破坏。(4)在后发酵48~52℃控温腐熟阶段,时间保持不足,嗜热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群数量少,氨的固定不彻底。

    (三)降氨对策 合理调节培养料的水分。前发酵建堆时,尿素、铵肥、豆饼等N素物质全部加入,或至少加入总量的一半以上,剩下的在第一次翻堆时全部加完,计算原料的总含N量,使之不超过1.6%。

    后发酵巴氏消毒阶段,上层料温控制在58~60℃,保持6~1O小时,料温不得超过63℃。后发酵中的腐熟阶段,温度控制48~52℃,保持3~4天,时间的长短视前发酵料的腐熟程度而定,但不能少于2天。

    后发酵结束后发现尚有游离氨时,应停止播菌种。轻度的在料上喷适量的甲醛中和NH3,并拌松培养料,加大通风。但氨害严重,或培养料水分大的用以上处理成功率很低,最好的办法是重新进行后发酵处理。但这时料的自热性差,重新升温到60℃很困难,中层料温要控制到50℃左右至少2天时间。重新进行后发酵处理时,本地多采用“干烘”,对除氨和培养放线菌效果很好。其方法是:在菇房内安一口倒置的大铁锅,从菇房外面向锅下烧柴火,让烟气和热量传进菇房,菇房顶角放一个小通气口,中层料温48~52℃保持36小时以上。烟中的C02会中和一部分NH3,有利于NH3的重新固定。二、发菌期的氨害

    蘑菇菌丝对游离氨很敏感,环境中若有超过0.002%(2OPPm)的氨,蘑菇菌丝便不能正常生长。氨害俗称“氨烧菌”,一旦发生则问题十分严重。张祖堂等(2003)总结的氨害现象与对策如下:

    (一)氨害症状 整菇料床时或整菇料后,从菇床上层能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该气味和碳铵挥发出的气味一样。气温18~24℃,播种2天不见菌种萌发;或梢有萌发,但隔2天尚不见菌丝吃料,抓起一把料,可闻到刺激性气味,用pH试纸测定,料呈碱性。在菇床的下层,通气较好的床缘菌种萌发,吃料较好,而菇床上层及通气不良的床中,菌种萌发,吃料较差或不吃料,掉落在湿地上的菌种萌发最早、最好。

    (二)氨害原因 主要原因如下:

    1.氮素转化不良 除C素外,N素是蘑菇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也是产生氨害的物质来源。发酵前培养料C:N=33:1,总N量占总投料量的1.55%左右对蘑菇较为理想。蘑菇培养料中N素的来源有两大类: 一类是无机N,如碳铵、硫氨等铵态N。硝态N和亚硝态N也是无机N,但它们难以转化成蘑菇菌丝可以吸收的N源。另一类是有机N,来自尿素、豆饼、牛粪、稻草等。

    蘑菇菌丝能利用的无机N主要是铵态N,实际生产上常常添加碳铵来补充培养料的N素。铵态N比硝态N易被吸收利用的原因是,铵态N中氨离子与细胞有机成分中的氮原子处于同等氧化水平。因此,铵根的同化不需要氧化或还原。如果铵态N配合有机酸盐使用,就可以添加菌体内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并缩短糖代谢的途径,所形成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和NH4 直接可以进行氨基化作用,这样就加速了无机N的利用。

    铵盐的氨基化作用有三种形式,它们分别形成谷氨酸、天门冬氨胺和谷酰胺中的氨基。以上三种氨基化形式都在不同酶和中间物的参与下完成。

    蘑菇培养料中有机N的来源除了稻草、牛粪、豆饼外,一般另外添加尿素。稻草、豆饼、牛粪中的有机N经发酵较易转化成蘑菇可利用的N源。这可能是由于它们作为N源的同时,还可以作为蘑菇的碳源。但尿素不能作为蘑菇的碳源。

    尿素是产生氨害的最危险的潜在物质。尿素首先必须在尿酶的作用下生成NH4 ,然后经氨基化形成谷氨酸、天门冬酰胺和谷酰胺中的氨基。尿素高温易分解,尿酶、谷氨酸脱氢酶,谷酰胺合成酶、天门冬酰胺合成酶,以及NH4 的氨基化作用所需的中间物的合成,均与发酵过程中高温有益微生物群的作用密切相关。

    2.生产操作不当 (1)培养料水分过多,各种有害微生物在发酵中大量繁殖,并占主导地位,影响了高温有益微生物群的繁殖,进而削弱氨基化过程中所需的酶和中间物的合成,影响了氨的固定。(2)前发酵时尿素或铵肥加入太迟或加得太多,造成后发酵氨基化不彻底而游离出NH3。(3)后发酵巴氏消毒时温度控制不好,料温超过65℃时间而且较长,使尿素或铵肥以及前发酵中己固定的氨基分解释放出氨气,同时温度过高会使有益微生物和酶的活力受破坏。(4)在后发酵48~52℃控温腐熟阶段,时间保持不足,嗜热放线菌等有益微生物群数量少,氨的固定不彻底。

    (三)降氨对策 合理调节培养料的水分。前发酵建堆时,尿素、铵肥、豆饼等N素物质全部加入,或至少加入总量的一半以上,剩下的在第一次翻堆时全部加完,计算原料的总含N量,使之不超过1.6%。

    后发酵巴氏消毒阶段,上层料温控制在58~60℃,保持6~1O小时,料温不得超过63℃。后发酵中的腐熟阶段,温度控制48~52℃,保持3~4天,时间的长短视前发酵料的腐熟程度而定,但不能少于2天。

    后发酵结束后发现尚有游离氨时,应停止播菌种。轻度的在料上喷适量的甲醛中和NH3,并拌松培养料,加大通风。但氨害严重,或培养料水分大的用以上处理成功率很低,最好的办法是重新进行后发酵处理。但这时料的自热性差,重新升温到60℃很困难,中层料温要控制到50℃左右至少2天时间。重新进行后发酵处理时,本地多采用“干烘”,对除氨和培养放线菌效果很好。其方法是:在菇房内安一口倒置的大铁锅,从菇房外面向锅下烧柴火,让烟气和热量传进菇房,菇房顶角放一个小通气口,中层料温48~52℃保持36小时以上。烟中的C02会中和一部分NH3,有利于NH3的重新固定。

    二、菌丝徒长

    蘑菇播种后菌丝一直旺盛生长,并持续不断向覆土层

    表面生长,绒毛状菌丝大量冒出土层,浓密成团,严重时形成不透水的菌被,并不形成子实体或推迟出菇或不出菇的现象,俗称“冒菌”。这种现象常发生于蘑菇调水以后,主要由于菇房温度过高,湿度大及通风换气不良的环境条件造成的。另外播种期偏早,播种后温度较长时间处于20~25℃,迟迟不能下降而有利于菌丝生长而不利子实体的形成;此外与菌种的种性也有关。冒菌丝形成的具体原因及其控制措施主要有:

    (一)掌握菌株特性 易发生徒长和形成菌被,贴生型菌株则相反。因此,使用气生型菌株时,凡已有菌丝徒长症状的菌种不宜用作栽培,或剥去菌皮再酌情使用,否则菌床上容易发生连锁效应,形成冒菌丝。发菌阶段的管理应按气生型菌株的技术要求严格掌握。

    (二)平整覆土层 或者土层调水后,菇房温度偏高(22℃以上)、通风不良、二氧化碳含量过多(0.1%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大(90%以上)、菌丝生长部位过高(接近土层表面),即环境条件适于菌丝生长而不利于结菇时,若管理措施不能及时控制,菌丝便会冒出土层,持续2~8天,就会形成菌被。所以,覆土层必须做到厚薄均匀,同时土层调水时不宜过急,防止土粒内干外湿,造成菌丝在土粒间表面快速爬行,形成"包衣"。土粒内外含水量调节好后,表层土要保持适度偏干状态,以抑制菌丝过快直立向上生长,促进菌丝横向在土层内生长。喷水时应选择早、晚气温较低(20℃以下)时进行,并加强菇房通风,排除过量的二氧化碳,降低空气湿度,以创造不利于菌丝旺长而有利于菌丝扭结的环境条件。当菌丝在土层内已生长充分,并生长到一定部位时,要加大通风量,使土层表面干燥,迫使菌丝倒伏,控制菌丝向土面生长。只要气温适于出菇,就应及时喷结菇重水,促进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若气温较高不适于出菇,或床面已发生轻度冒菌丝,可加覆一层薄薄干细土,等气温下降稳定后,再调水结菇。

    冒菌丝严重的菌床,必须用刀、钉齿耙或竹片把菌被划断,并连同包泥菌丝一道除去,在适当补土和加大通风后,喷洒重水并结合喷1~2次0.5%石灰澄清液或0.3%~0.5%食盐水,促使断裂的菌丝收缩增粗,扭结出菇。若温度不适于出菇,最好连同菌被扒弃表层土,重新换上一层细土,再调水结菇。

    (三)预防菌丝徒长的方法

    1.用种性良好的菌种,适时播种。

    2.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菇房的温、湿度,抑制菌丝

    旺长。

    3.发现菌床土层冒出大量气生菌丝时,应减少或

    停止喷水。

    4.已结成菌被的应及时用竹签或刀片在菌被上扎

    几个洞或用刀将菌被划破,结合喷重水,加大通风量以增强透气性,促使菇蕾生长健壮。

    三、菌丝萎缩 

    发菌期与出菇期都有可能发生菌丝萎缩。

    (一)发菌期菌丝萎缩 蘑菇播种后,菌丝能够萌发但不吃料,原因是堆肥太湿、太生,含氨气太浓或被杂菌侵染或外界气温太高等不良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受抑制,造成菌丝萎缩死亡。 预防菌丝萎缩的方法有:

    1.播种最好避开高温期,因菌种质量差而引起的

    菌丝萎缩,要及时重新播种。

    2.控制料含水量65%左右时上床播种。

    3.堆肥发酵腐熟要适当,添加氮肥要在堆料或第

    一次翻堆时加入。

    4.堆肥进菇房后要认真消毒,防止杂菌、害虫入侵。

    (二)产菇期菌丝萎缩 蘑菇菌床进入产菇期后,随着堆肥的养分被不断分解和转化,菌丝的生理活性也逐渐由盛转衰,这一阶段尽量创造适合蘑菇菌丝生长和养息的环境条件;控制菌丝过早发黄萎缩,对延缓菌丝生活力的衰减速度,提高菌床的结实能力至关重要,管理上要着重抓好以下技术措施:

    1.科学用水 产菇期菌床的喷水量及喷水次数,比发菌期菌床的用水量大,且用水频繁。因此,在保障菇体正常发育所需水分的前提下,菌床潮水要讲究科学,并根据栽培苗株的耐水力、菇房的保湿性能、菌丝的生长势、菌床的生菇量以及覆土材料的质地和短期天气情况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实施不同的喷水技术,防止菌丝发生水害。通常,喷水经验不足的栽培者,要慎用重水管理的方法,避免喷水边急过重,使水分过多流入料内,造成土层菌丝损伤退失或菌床菌丝出现萎缩脱隔现象。覆土层偏薄或土粒间隙偏大,或采用吸水后易糊化板结的覆土材料时,除要增覆细土层或机盖土粒外,水分管理也宜采用轻水轻喷的方法。整个产菇期内都要切记、菌床不可长时间处于高湿着水状态。高温和低温来临之前,菌床都要避免喷水。如果床面仍在长菇,用水时必须加强通风,因为喷水后遇到低温菌丝容易萎缩,遇到高温后菌丝容易闷死。喷水的时机宜选择高温后气温稳定下降,低温后气温稳定上升时进行,这点在春菇调水时要特别注意。

    2.合理通风 产菇期间,由于蘑菇生长发育的需

    要和自身的呼吸代谢作用,菇房内的温度、湿度一般较室外高,空气新鲜程度也不及室外理想。因此,合理通风,可以防止菇房出现高温高湿的郁闷环境,也可及时排去二氧化碳等有害废气,从而减少菌床因缺氧而发生的菌丝窒息萎缩的现象。需要强调的是自然气温偏高或遇阴雨天气时,菇房要加强通风,尤其是菌床喷水时和喷水后一段时间,菇房必须通风。此外,菇房通风量和换气方法要合理适度,要结合菇房结构、栽培菌株、菌丝长势十天气情况等因素综合把握,切忌通风换气过甚,造成菇房内温度差、干湿差变化急剧,引起菌丝生理反应不良而萎缩。春菇阶段,菌床要防止干热的西南风吹袭,它是菌丝发黄萎缩的常见原因之一。

    3.注意养菌 控制菌床菌丝过早发黄萎缩,一方面要调节好菇房内的小气候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菌床本身的菌丝生长条件的改善。其原因是:菌床经一段时间出菇后,由于菌丝的新陈代谢作用和堆肥营养的消耗,加上土层和水分的重力压迫,会使菌床逐渐板结坚实起来,此时菌床的透气性能交差,有害废气不断积累,养分供给和pH值也呈下降状态。菌床本身多种生长条件的不良变化,会使菌丝发黄萎缩提前加快。所以,充分利用菌床转潮和低温不长菇的时期,对菌床进行技术整理,改善菌丝的生长条件,给菌丝创造较多的养息复壮的机会,可以强化菌丝的生长势,延长菌丝的生活力。加强菌床养菌必须要抓好的重要环节有:菌床暂停用水或减少喷水,喷水要结合喷洒石灰水或追肥水,以修正菌床pH值或向菌床补充营养;通过撬土、打打和清除老菇根、老菌丝等残留物,以松动菌床,改善土层、料层的通气性能。

    4.控制病虫 蘑菇栽培进入产菇阶段后,病虫的危害程度相对较高,菌床因病虫侵害而造成菌丝过早发黄萎缩的现象也较常见。因此,采取综合管理清施,尽量减轻病虫的危害程度,特别是不要让病虫害在产菇盛期过多发生,是控制产菇期菌床菌丝过早发黄萎缩的关键措施。

    四、死菇 

    双孢菇在出菇阶段,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菇床上经常发生部分小菇蕾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严重时床面的小菇蕾成批死亡,给栽培蘑菇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带来很大的影响。蘑菇死菇原因及其预防措施如下:

    (一)死菇原因

    1.持续高温 蘑菇在秋菇生产过程中,温度由高到低,适合蘑菇子实体生长发育。但有时由于气候反常,在秋菇出菇前期和春菇出菇后期,由于气温突然升高,使菇棚连续几天温度达到21~25℃,致使菇床水分蒸发和菇体新陈代谢加快,水分及营养供应不上。幼小菇蕾形成不久,若菇房温度过高,不利子实体的发育而有利菌丝体继续生长,已形成的小菇蕾营养倒流回菌丝体,导致小菇蕾因缺乏营养和水分而枯萎死亡。

    2.通气不良 菇棚长期通风不良,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子实体发育的代谢热不能迅速排除,影响着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因而导致部分幼菇死亡。特别是高温时死菇尤为严重。

    3.养分不足 蘑菇子实体发育靠菌丝从堆肥中吸取养分供给,如果堆肥养分不足,势必影响小菇的正常生长发育而导致死菇。堆肥养分不足主要原因有:氮源不足,碳氮比失调。在堆肥中稻草等碳源基质投料多,牛粪、尿素等氮源基质投料少,造成氮源不足,碳氮比失调,满足不了子实体生长发育的营养供给;薄料广种。有些栽培户备料不足而盲目增加栽培面积,使堆肥偏薄,厚度不足10厘米,春菇期间养分耗尽,菌丝体营养积累有限,造成菇蕾形成后营养缺乏而夭折死亡。堆肥堆制不好,特别是半集约化栽培的,生产面积大,劳工操作应付不过来,造成堆肥堆制水分不足,堆温过高过低,翻堆不及时,二次发酵温度不够等,都将造成堆肥发酵达不到目的,养分损失,有益微生物锐减,菌丝生长不良,出菇时就容易产生菇蕾死亡。

    4.用水不当 蘑菇生长发育需水量较大,不同时期对水的要求不同。秋菇前期子实体多,气温高,造成覆土层和堆肥水分蒸发量大,如果覆土层没有及时补足水分,幼菇得不到应有的水分供应,就会枯萎死亡。出菇水或保菇水喷施过量,水分渗漏堆肥,使料层上部积水导致菌丝死亡,堆肥发黑发臭,造成土层小菇养分供应不上而枯萎。高温时喷关门水,使菇房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往往造成湿度过大,氧气不足而使小菇窒息死亡。

    5.菌丝老化 蘑菇的菌丝体既是营养器官,又是生殖器官,如果蘑菇菌种无性繁殖代数过多会引起生活力下降,抗逆性较差,在出菇期间遇到不利因素的影响容易诱致幼菇枯萎。原种、栽培种在制作培养过程中出现堆肥不适、高温培养或菌龄过长等都将引起菌丝退化衰老,生活力下降,菌丝体内养分积累不足而导至菇蕾萎缩死亡。

    6.酸碱度不适 蘑菇菌丝生长适宜酸碱度为6.0~8.0,在出菇期间,覆土层和施用水的酸碱度都在5.0以下就会导致菇蕾死亡,因酸性环境会影响菌丝细胞内的酶活性、细胞膜透性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收能力,从而造成营养不足。

    7.出菇过密且部位过高 第—、二潮菇出菇过密,在采菇时由于震动或机械损伤,会使部分小菇死亡。出菇前若菌丝生长太快,很容易形成高位菇,在土表形成过密的菇体,由于营养不良和喷水的冲击,也会使部分小菇死亡。

    8.病虫为害 常见病虫为害造成死菇的种类有真菌性病害瘁倒病、细菌性病害干腐病等;害虫有螨类、果蝇类、瘿蚊类的幼虫,因此在生产上要认真区别对待杂菌、虫害和生理性病害引起的死菇现象。

    9.滥用农药 在出菇期间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时,过量地施用农药,也是发生大量死菇的一个原因。如施药后小菇发红变褐,又查不出病原菌,大都是药害所引起。

    10.菌种问题 这方面的原因主要发生在气生型菌株上,如果在菌种扩管过程中只注意挑取生长旺盛的气生菌丝,就容易出问题。

    (二)死菇的预防 

    1.适时栽培 蘑菇属中低温结实性菌类,子实体发育最适温度为16℃。栽培季节安排应视当地所处经纬度、海拔高度和地理小气候而定,一般气象平均温度稳定在22~24℃为播种期,这有利于克服高温对蘑菇生产的影响。老菇区病虫害发生猖獗,特别是疣孢霉病重发区,适当推迟播种对预防病虫发生有利。为防止高温死菇,栽培期要注意天气预报,当高温出现时,要慎重喷水,多开门窗,加强通风,降低菇棚温度,减少死菇。

    2.投足培养料 蘑菇的生长发育与任何生物一样,需要有充足的营养基础。要使蘑菇栽培获得高产,避免因营养不良而产生菇蕾死亡现象,在堆肥配制时,要求投料量30~35千克/平方米,碳氮比 C:N=28~30:1,含氮量1.4~1.6%。并认真做好堆肥的堆制和后发酵工作,这样有利于克服出菇后期因营养不足而死菇,从而使栽培获得高产。

    3.用优质种 用于生产的菌种需挑选菌丝生长健壮有力的。菌种培养基养分要充足,培养室清洁卫生,空气新鲜。菌种培养过程要经常检查温度变化,使菌丝在适温下生长,及时淘汰被污染的菌种,使菌种生长旺盛,防止高温引起菌种老化和携带杂菌扩散蔓延,影响栽培生产。

    4.科学用水 蘑菇对水分和湿度极为敏感,栽培时应考虑菇棚内相对湿度和堆肥的水分。在产菇期,室内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蘑菇子实体中含水量几乎达90%,在产菇期所需的水分是从堆肥和覆土中获得,因此栽培时堆肥的含水量以60~63%为佳。在水分管理上应掌握因天气、因菇量、因时制宜,以“晴天多喷,阴雨少喷,菇多勤喷,菇少慎喷”和“结菇水要狠,出菇水要稳,转潮水要重,维持水要常”为原则进行科学管水,避免喷施关门水。

    5.通风换气 蘑菇的正常生长发育必须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并散发代谢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对蘑菇子实体发育有害,菇房长期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大,氧气不足,对蘑菇生长发育等新陈代谢活动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栽培管理中菇房的通风换气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6.病虫防治 栽培蘑菇产生病虫害的原因很多,病虫害的种类也多,因此在栽培管理上应贯彻“以防为主,药剂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彻底清除菇棚存在的病源和虫源,防止病虫随堆肥带进菇床;利用后发酵杀灭堆肥病虫害;消灭覆土内的病原菌及线虫等,并创造适宜蘑菇生长而不利于杂菌害虫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避免病虫害发生。病虫害发生后要及时清除病菇死菇,并用药物防治,以防扩大蔓延。采用农药防治应严格掌握使用浓度,谨防药害。

    五、非正常菇

    (一)畸形菇 多发生在出菇初期及第一潮菇。菌柄基本正常,菌盖的菌肉亦厚。但菇盖不圆整,不对称生长,有的向一边歪斜,有的半边凹陷,有的菌盖表面不平整等。

    致病原因包括覆土土粒过大和土粒大小不均匀,以及土质过硬所引起。国外报道与菌株特性有关,认为米色品种在栽培中场出现此类畸形菇。出菇期通风太少而通风不良,室内CO2浓度超过0.3%,容易引起子实体生长发育不良,产生各种各样的畸形菇,甚至引起死菇,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防治方法为: 择疏松透气,干而不散,保水性强的壤土或沙攘土最好。并注意土粒大小适中,一般以粗土粒蚕豆大,细土粒黄豆大为好。适时适量喷水及加强通风,促菌丝蔓延在粗土之上细土之下,防止菌盖生长不规则及地蕾菇发生。

    (二)硬开伞 因冬季菇房温度低,如果遇昼夜温差超过10%以上时,易使菌柄和菌盖生长失调,常出现幼嫩的子实体提早开伞,特别是空气湿度偏低,气温骤变时,发生硬开伞的现象尤为严重,如子实体未充分形成前菌膜破裂,菌盖微开露出未成熟的菌褶。此种子实体不符合加工制罐要求。

    防治方法: 低温来临之前,应注意做好菇房的保温工作,防止菇房内温度变化过大;温度低时,采用木炭加温的应先在室外烧旺后盖上一层草木灰,然后移进室内。控制出菇期温度保证在12~16℃。

    寒冷天气通风和喷水,应在中午前后进行。保证出菇

    房空气湿度在85%~90%,促进菇体均衡生长。

    (三)空心菇 温度超过18℃时,菇体迅速长大,而覆土层粗土粒偏干,菌丝吸收和输送水分受阻,造成菇体组织不充实,菌柄产生空心。其症状特点是子实体外形正常,但重量明显变轻。横切菌柄,可见菌柄中空(图版48)或髓部品白色海绵状,切口处的菌柄易开裂反卷,外观不好看。

    防治方法: 一旦出现空心菇,应增强喷水量,提高室内空气湿度;调节好粗土粒的湿度,掌握含水量25%为宜;出菇盛产期加强水分管理,防止土层偏干而影响子实体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四)丛生团菇 常出现一个菇根密集,丛生数朵至十几朵的子实体,大小参差不齐,堆叠成团。出现的原因带与播种方法,覆盖土层厚薄及菌种特性等有关,如穴播的菌床,种块大而种穴处菌丝生长密集,易形成球菇。覆土太薄,因前期出菇集中,也易产生球菇。防治方法如下:

    分离菌种时,应选择朵形大,生长健壮的单生子实体;

    出菇时把播种穴的老菌种块及时刮除,填补新料;覆土层的厚度要适宜。

    (五)地雷菇 又称顶土菇或畸形菇,多发生在出菇初期,菇蕾在覆土层下面或堆肥内形成,室外阳畦栽培时可在离开菇床的周围土壤中形成,长大居多呈畸形菇,菌柄长,菌盖不规则,菇体粗大,最后使覆土隆起开裂。致病因素包括堆肥含水量过高;或子实体形成时料温过低;或堆肥内混有泥土;或覆土时粗土粒调水时间过长,细土覆盖时间过迟,调水边快过急及通风过量。

    (六)菇柄开裂 这一病害可能与菇柄空心病有关,其症状表现包括采收前菌柄膨胀并纵裂,当横切菇柄后,很快开裂反卷,有的病菇采收前菌柄中部环剖开裂,菌皮菌肉分别向上和向下开裂反卷,露出髓部,菌盖边缘也可能开裂。致病原因主要是湿度和供水无规律,过湿后又出现过干现象,导致菌柄外层组织间歇性水压变化而引起组织膨胀、收缩和开裂。

    (七)薄皮早开伞 症状表现为子实体瘦小柄长,开伞早和菌盖薄,用手触之菌盖易破碎,此种子实体不符合加工制罐要求。致病原因与床面出菇过密,气温偏高,水分不足和湿度偏低有关,导致子实体生长过快,菌柄细长,成熟提早,开伞提前。

    (八)鳞片菇 菌盖及菌柄上出现鳞片状菌皮,外观差,不适合加工制罐。致病原因主要是子实体生长期间湿度波动大,菇房通风过量、空气干燥所引起。此外也与品种特性有关。有的品种菌盖上易形成鳞片,如匍匐型品种176及索米尔-11等。国外报道还可能与五氯苯酚钠气体中毒有关。

    (九)锈斑菇 菌盖表面出现淡褐色、形状不规则的锈斑,仅发生在菌皮,不影响菌肉和菇的品质,但外观不佳,不适合加工制罐。致病原因是子实体生长期喷水过多,特别是喷水后末及时充分通风,使水滴长时间停留在菌盖表面所引起。

    (十)红根菇 症状表现为菌柄基部变红色或红褐色。致病原因是子实体生长期菇房温度偏高(18℃以上),加上喷水过多和通风不良,覆土层含水量过高,此外,追施葡萄糖营养液过量也会引起红根。

    (十一)高脚菇病 症状表现为菌盖变小而菌柄变长和变细,也是一种畸形生长现象。致病原因是菇房温度偏高,通风不良及床面CO2浓度过高。

    (十二)玫冠菇 又称为红色菌褶菇,这是一种很特别的畸形菇病,症状特点是在菌盖表面露出粉红色带有许多孔洞的菌褶组织,好似大片菌盖向上反卷。颜色变成粉红色或玫瑰色。带病子实体变得奇形怪状,失去商品价值。致病原因是受到碳氢化合物、酚或其他化合物的污染,如柴油或汽油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及杂酚杂油的某些成分均可引起,受这些化学物质污染的覆土是引起这一病害的重要原因。此外过量使用杀虫剂农药也可引起相似的症状。

    (十三)褐变 症状表现为菌盖上出现分散的褐变斑纹。它和病原细菌引起的褐斑或喷水过多、通风不良引起的锈斑不同。颜色较淡,并呈扩散状。致病原因是探发性化学物质气体中毒,尤其是使用五氯酚钠消毒后散发出来的气体,加之高湿度条件所造成。

    (十四)菇柄肿胀 症状特点是菌柄多在中下部肿胀呈球形,或菌柄肿胀呈桶形,菌盖正常形成或菌盖上出现深缺口,致病原因未明。

    (十五)水渍菇 症状特点是子实体上,特别是在菌柄上出现水渍状斑块或条纹,用手压按可挤出水液,个别情况出现在成长的子实体上,自动渗出大量无色或具颜色的汁液后病菇萎缩。致病原因尚未肯定,有时表现出与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症状相似,也发现出现水渍菇的床面堆肥上长有木霉菌的菌落。蘑菇病虫害综合防治就是运用一切手段(农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措施)将蘑菇病虫害控制在最低水平,以保证栽培的蘑菇优质高产。

      要有效地防治蘑菇病虫害,首先必须掌握蘑菇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即病虫害的来源,传播途径,发生条件及为害特点等。其次是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病虫害一般来源于以下三种渠道。
      (1)菌种带有病虫害。使用的蘑菇菌种若未经严格检查,混有病菌和害虫,用这些菌种栽培会导致病虫害发生。
      (2)培养料和覆土带有病虫害,若培养料没有发酵彻底或覆土消毒不严,往往将病菌及虫卵带入菇床。
      (3)自然传播,菇房墙壁、地面、床架及空气中都存在有大量病菌孢子,在蘑菇制种及栽培中,稍有疏忽病菌就会侵入菌种内或料床上。害虫则潜伏在菇房周围的废料杂草和枯枝落叶中,旧菇房床架及各种缝隙也会有害虫存在,当蘑菇栽培时,这些害虫嗅到蘑菇气味就会纷纷而来,反复产卵繁殖,为害蘑菇。
      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做到“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控制发病条件,治疗发病区”。防治一般应以农业防治措施(栽培措施)为主,其它防治为辅,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好收益,具体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1、菌种。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能力强,抗逆性强的菌株。由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审定推广的菌株,如As2796、As3003等,一般都具有较好的优良性状,较强的抗逆性,请广大菇农使用。若随意引种没经过审定的菌株,就会有传播病虫害的危险,特别是传播蘑菇病毒病的危险。用于栽培的蘑菇菌种一般应由专业菌种厂生产供应,如省地、县各级蘑菇菌种站等,这样可确保使用优质菌种。优质菌种一般应具备菌龄适宜,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害等特征,外观色泽洁白,打开菌种瓶,可闻到蘑菇香味,凡是菌龄过长,菌丝萎缩,吐黄水,色泽暗淡,或菌丝严重徒长,以及有绿色、黑色或桔红色等杂菌孢子的菌种都是不合格的菌种,不可采用。
      受螨类危害的菌种其特征是瓶肩部分的菌丝萎缩,菌丝非常暗淡,甚至培养料面也看不到菌丝。瓶壁微热后会发现有许多螨类爬动,这样的菌种也要淘汰。
      2、做好培养料的发酵及覆土消毒工作。
      培养料成分配比适当,酸碱度及含水量适宜,且发酵得好,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蘑菇菌丝定殖生长,使蘑菇菌丝体生长健壮,增强自身的抗病虫杂菌能力;另一方面,培养料经过发酵可杀死料中的绝大部分病菌孢子和虫卵,减少病虫害来源。覆土也是传播病虫害的主要媒介,消毒覆土是预防许多病虫害的关键措施。覆土材料一般应取距地表15cm以下的土,这样可减少或避免将土中病虫害带入菇房。覆土采集后在烈日下暴晒至干燥状态,使用前用千分之一甲醛水溶液均匀调水,每立方米覆土约需1.5-2Kg左右工业甲醛。为消灭虫害每立方米覆土再用0.5Kg敌敌畏按1%浓度喷到覆土中。调水后用薄膜覆盖一天,再摊开晾1-2天,待甲醛挥发后使用。省站研制的高效杀菌剂对覆土中疣孢霉等多种杂菌的防治效果显著。
      3、做好菇房的清洁卫生工作,菇房位置应远离垃圾场,猪牛棚等病虫较多的场所。菇房在使用前除了做好常规清洁卫生外,应进行一次全面消毒杀虫工作。(1)栽培床架喷一次波尔多液或漂白粉液;(2)菇房的墙壁、地面、床架及周围空间用千分之一多菌灵加0.5%敌敌畏喷雾;(3)整个菇房用甲醛按每立方米10ml甲醛,2g高锰酸钾的量或每立方米2-4g气雾消毒盒的量密闭熏蒸12小时,另外,菇房的门窗最好装上纱门、纱窗,以防害虫飞入。
      4、做好蘑菇栽培的管理工作。(1)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适时播种;(2)蘑菇在栽培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床面,发现有病虫出现或有异常气味要及时处理;(3)做好菇房保温工作,以避免高温和冻害;(4)加强菇房水分管理。根据栽培情况,使菇房保持一定温度。出菇时,喷水应细,不宜打大 水;(5)注意菇房通风透气;(6)菇房一定要保持清洁,摘除的病菇及污染的培养料要及时处理,不宜久留。
      5、采用适当的化学防治措施。(1)在菇床覆土后,土面及周围空间喷千分之一甲醛水溶液或多菌灵液可有效防治多种病害发生。(2)每隔一月在菇房喷一次千分之一甲醛水溶液或多菌灵液。(3)发现病虫需要用药时,要请教技术员或有经验的菇农。使用的农药、用药量及用药时间要适当,以避免防治无效,或发生药害或造成蘑菇污染或人畜中毒等不良后果。(4)发现鼠害及时药除或捕捉。

    蘑菇常用杀虫剂

     

    农药名称

    防治对象

    作用方式

    使用量和方法

    适用范围

    备注

    乐果

    螨类、菇蚊、菇蝇等多种害虫

    触杀、内吸、胃毒

    40%乳油兑水2000-3000倍喷雾

    菇床、菇房内外环境杀虫螨

    遇碱易分解

    敌敌畏

    菇蚊、菇蝇、菇夜蛾、跳虫等

    熏蒸、胃毒、触杀

    80%乳油兑水1000-3000倍喷雾,采菇前禁用。熏蒸时按0.5ml/M280%乳油加热汽化

    栽培房空房熏蒸,生长期菇床表面喷细雾

    遇碱分解,高毒,注意安全

    敌百虫

    菇蚊、菇蝇等

    胃毒

    90%粉剂兑水1000-2000倍喷雾

    菇床、菇房内外环境杀虫

    遇碱分解

    溴氰菊酯

    (敌杀死)

    菇蚊、菇蝇、菇夜蛾、跳虫等

    触杀、胃毒

    2.5%乳油兑水2000-3000倍喷雾

    菇床、菇房内外环境

    遇碱分解

    杀灭菊酯(敌虫菊酯、速灭杀丁)

    同上

    触杀、胃毒

    20%乳油兑水2000-3000倍喷雾

    床架及料面

    遇碱分解

    菊乐合酯

    菇蚊、菇蝇、菇螨等多种害虫

    触杀、内吸、胃毒

    25%乳油兑水2000倍喷雾

    菇床、菇房内外环境

    遇碱分解

    二嗪哝

    同上

    触杀、胃毒、熏蒸

    25%乳油兑水1000-1500倍喷雾,4%粉剂150克或25%粉剂100克拌料1吨,用薄膜密闭1-2天

    料面及周围空间

    采菇前10天禁用,遇碱分解

    马拉硫磷

    (马拉松)

    菇蚊、菇蝇、部分螨类、跳虫等

    同上

    50%乳油兑水1000-1500倍喷雾,3%或5%粉剂50克拌料1吨

    料内,料面及周围空间

    同上

    辛硫磷

    菇蚊、菇蝇、跳虫等

    触杀,胃毒

    50%乳油兑水1500-1800倍喷雾

    菇床,菇房内外环境

    遇碱分解,避光贮存

    硫丹

    螨类、跳虫,部分菇蝇幼虫等

    触杀,胃毒

    50%粉剂兑水500-800倍喷雾

    料面,床架及周围空间

    高毒,注意安全

    西维因

    跳虫、菇夜蛾等

    触杀,胃毒

    50%粉剂兑水400-500倍喷雾

    料面及周围空间

    遇碱分解

    三氯杀螨砜

    螨类

    触杀

    20%乳油兑水1000-2000倍喷雾

    料面,床架及周围空间

    可与其它农药混用,忌碱

    三氯杀螨醇

    螨类

    触杀,胃毒

    40%乳油兑水1000-1500倍喷雾

    料面,床架及周围空间

    有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除虫菊

    菇蚊,菇蝇,跳虫等

    触杀

    3%乳油兑水800-1000倍喷雾

    菇床及周围空间

    同上

    合成洗衣粉

    螨类

    触杀

    市售洗衣粉兑水300倍喷雾

    菇架及周围空间,洗涤工具

    临用前配制

    磷化铝

    各种害虫及鼠类

    熏蒸

    每立方米18-20克密闭熏蒸3天

    菇房,培养料等

    剧毒,须在仓库防化人员指导下,戴防毒面具操作

    溴甲烷

    (甲基溴)

    各种害虫及鼠类

    熏蒸

    每立方米25克密闭熏蒸3天

    同上

     

    蘑菇常用杀菌剂

     

    农药名称

    防治对象

    使用量和方法

    适用范围

    备注

    多菌灵

    各种真菌病害、杂菌,对根霉、毛霉无效

    50%粉剂兑水500-1000倍喷雾

    菇床及周围环境,消毒覆土

    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甲基托布津

    各种真菌病害,杂菌

    70%粉剂兑水500-1000倍喷雾

    菇床及周围环境,消毒覆土

    同上

    特克多(涕必灵噻菌灵)

    同上

    41%胶悬剂兑水500-1000倍喷雾

    同上

    同上

    甲醛

    各种霉菌,细菌

    1、每立方米8ml 36%甲醛,2克高锰酸钾密闭熏蒸12小时;2、千分之一水溶液喷雾;3、每吨土用 1.5-2Kg 35%甲醛调水消毒

    接种箱(室),菇房消毒;菇床及周围环境喷雾;消毒覆土

     

    高锰酸钾

    多种霉菌,细菌

    千分之一水溶液使用浸泡,擦洗工具

     

     

    气雾消毒盒

    各种霉菌,细菌

    每立方米2-4克密闭熏蒸1小时以上

    接种箱(室),菇房消毒

     

    波尔多液

    多种霉菌,细菌

    见上面的附录

    床架及菇房内外环境

     

    硫磺粉

    各种霉菌,细菌

    每立方米1克燃烧后密闭熏蒸一夜

    菇房空间消毒

    贮存期防火

    漂白粉(漂粉精)

    细菌性病害

    将各种含量的药品稀释到有效氯含量为0.1-0.15%喷雾

    菇床及周围环境

    现配现用,不能与其它农药混用,注意防潮

    石炭酸(苯酚)

    多种真菌,细菌

    3-5%空间喷雾

    接种室(箱),菇房

     

    百菌清

    轮枝霉病,绿霉病等

    75%粉剂兑水500-800倍喷雾

    发病菇床及周围环境

     

    代森锌

    软腐病,褐斑病,疣孢霉病,轮枝霉病等多种真菌性病害

    65%粉剂兑水500-600倍喷雾

    同上

    不能与碱性农药及含铜含汞的药剂混用

    代森锰

    疣孢霉等真菌性病害

    70%粉剂兑水600-800倍喷雾

    同上

    同上

    金星消毒液

    多种真菌

    125ppm液使用

    器械,工具,人手表面消毒

     

    蘑菇高效杀菌剂

     

    (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研制)

    疣孢霉病,轮枝霉病,软腐病及绿霉等病害杂菌

     

    110平方米(1000平方尺)用量为200克(粉剂)加水100公斤(于覆土后3天内在床面及菇房均匀喷药1-2次,预防效果好。 已发病的,除去病菇,在发病部位喷药。)

    菇床床面及菇房

    不能与碱性物质或铜制剂混用。覆土中添加石灰时,应先拌石灰闷2天后再用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