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禁欲一年的好处:由儒家入释家的一代高僧智旭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4:48:51
此文是当年做硕士论文《智旭年谱》时的游戏之作。因研究兴趣不在明代,故完成硕士论文后,将全部精力用于1840年后江南地区宗教史。

 

    净土宗第九祖智旭大师(1599-1655),是明末四高僧之一,后人亦推其为天台宗灵峰派创始人。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始声,字振之,自号八不道人,江苏吴县木渎镇人。论者以其梵行卓越,义学高深,誉其为明四高僧之最杰出者。但其早年业儒,十七岁后才皈依释老,本文拟就其由儒家入释家的转变进行阐述。

 

幼年茹素
    智旭先祖是汴梁人,后迁居江苏吴县木渎镇。其父钟之凤,字岐仲,母亲金大莲,因久不生育,持诵了十年白衣大悲咒,忽然在一个夜晚,夫妻二人梦见了观音菩萨送了个儿子给他们,欣喜异常,就此以后有了身孕。在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五月初三日这一天,年过四十的金大莲产下一子,这就是日后被誉为明末四高僧之首的智旭大师。
    钟氏夫妇年过四十后,才产下一子,二人对他视若掌上明珠,抚育倍殷。但智旭在七岁时,就戒绝荤酒,持素严谨。正因为他茹素,在某一个夜间,还梦见观音大士。在他出家后,回忆起幼年吃素梦见观音大士的经历,以及父母因为持诵白衣大悲咒十年才有了自己,感慨万千,满怀深情地写下了《礼大悲铜殿偈》:
    稽首圆满大悲尊,慈心普覆虚空界。
    陀罗尼力妙威神,诵者随求皆获愿。
    我本仰承咒力生,我父梦中曾觉悟。
    我幼持斋甚严肃,梦感大士曾相召。

 

业儒辟佛
    虽然智旭幼年茹素,但他在十二岁时,从儒学业师那里聆听圣学,即“居敬慎独之功”和“致之格物之要”,选择了儒家思想。由于“居敬慎独之功”和“致之格物之要” 这一思想,与当时程朱学派的学者代表刘宗周的思想相互吻合,他本人也抱着“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的理想,与当时东林学派顾宪成主张的,也恰好遥相呼应。因此可见,智旭少年时代的业师,可能就是东林书院或刘宗周的证人书院的成员中之一。同时,因为明末科举制度的极其腐败,考生或登第人士,几乎都无何真才实学,所以确实认真的读书人,纵使对政治表示关怀,但却很少有希望做官的意愿。(《明末中国佛教の研究》P17,释圣严著,关世谦译。)此外,在明代中晚期的儒学思潮中,学者普遍认为,若要建立良好的次序,追求大同的德治效果并实现太平的社会理想,必须坚守理学的学术立场。因此,智旭在当时自然而然地主张理学,将其作为千古道脉,“以千古道脉为任,便嚣嚣自得”。 在这段时期的学习生涯中,他梦见了孔子和颜回,并和他们交谈甚欢。
    由于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加上智旭本人“以千古道脉为任,便嚣嚣自得”,他发誓要消灭佛教、道教这些“异端”,不但从此不再持素,开荤酒,,还撰写了数十篇文章攻击佛教。
    对于这段“妄诋三宝”的经历,他在日后屡屡忏悔。如在《灵峰宗论》卷一《陈罪求哀疏》中写道:“言念罪旭,少年主张理学,妄诋三宝,过犯弥天。”在《结坛水斋持大悲咒愿文》中也提到:“十二学儒,乃造谤法重业。”甚至在晚年撰写的《八不道人自传》中也回忆道:“十二岁就外傅,闻圣学,即千古自任,誓灭释老,开荤酒,作论数十篇辟异端,梦与孔、颜晤言。”

 

皈依佛教
    智旭在在十七岁时,由于偶然机缘,他在无意中阅读袾宏法师《自知录序》及《竹窓随笔》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十七闻佛言,幡然始改恶”, “乃不谤佛,取所著辟佛论焚之。”
二十岁时,智旭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儒家思想方面,他在阅读《颜渊问仁》章时,于“天下归仁”一句费力参讨,废寝忘餐三昼夜后,顿悟孔颜心学,非汉代诸儒所能比拟。转而认为自己所悟,与王阳明比较,颇有相似之处,“王阳明奋二千年后,居夷三载,顿悟良知,一洗汉宋诸儒陋习。直接孔颜心学之传。予年二十时所悟,与阳明同。但阳明境上炼得,力大而用广;予看书时解得,力微而用弱”。他对王阳明思想作了系统分析后,认为王阳明“超汉宋诸儒,直接孔颜心学。一生示人,唯有致良知三字。良知者,性德灵明之体,《大学》之所谓明德。《论语》之所谓已,《诗》之所谓身也。致者,称性圆照之功,《大学》之所谓明,《论语》之所谓克,《诗》之所谓保也。苟不悟良知,则何所用其致;苟不用致之之功,则良知何由全体显现得大受用”,此后,他对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儒思想,多有反驳论调。他虽然认为宋儒思想有可以肯定的地方,如宋儒所言“才过德者不祥,名过实者有殃,文过质者莫之与长”,他就觉得很有道理,但总的来说,智旭认为,理学诸儒不但仅仅以文字成名,释家不可重蹈覆辙,而且宋儒思想使儒学衰微,从此不振,特别是宋儒一出,天下无真正儒学者。
但真正促使他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是由于其父亡故,智旭听闻《地藏菩萨本愿经》后,发出世心,从此以后,他一生尽力宏扬赞叹地藏菩萨。后一度于九华山专修,礼地藏菩萨塔,铸地藏菩萨像,结百日坛,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五百万遍。后世弘一法师曾辑《灵峰赞地藏菩萨别集》一卷,收入《地藏菩萨圣德大观》内。
    第二年,智旭书《大悲忏法》,戒荤酒,在逐渐接触佛教思想的过程中,他开始专志念佛。二十三岁时,他听《大佛顶经》,于“世界在空,空生大觉”一句。产生疑问,萌发出家的念头,次年一方面意识到生死事大,一方面又曾梦见顶礼憨山德清大师,于是决定出家。由于当时紫柏尊者已在狱中圆寂,憨山大师也远游曹溪,袾宏法师也在智旭十七岁时逝世,乃从德清门徒雪岭禅师剃度,命名智旭。在出家前,他与母舅言出家目的,不愿成佛,只愿复己本来面目,又作一诗与其叔言别:
    世变不可测,此心千古然。
    无限他山意,丁宁不在言。

 

同归净土
    智旭大师所处的晚明时代,是一个没有理想、没有崇高境界的时代。儒家思想的销解,道家精神的弃失,审美境界的沦降,世风颓废的消极,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基本看不到什么亮色。智旭自己也说之所以号八不道人,是因为“八不道人,震旦之逸民也。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 他的思想在理论上融会性相,在修行实践中和合禅、净与律学,主张三者统一,最终同归净土。他的一生学修并重,博学多才,固持戒品,融通诸宗,晚年专修专宏净土念佛法门。他是净土诸宗师中著作最多的一位,其《阿弥陀经要解》成为净宗史上的经典力作,他的佛学思想和修行实际堪为净土行者的典范,他的言传身教永载史册。后世印光大师赞曰:
  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
  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苦口切劝学道者,生西方可继大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