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腹部减肥动作:人民要一个怎样的体育总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47:34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姜雷 这是中国竞技体育史上最黑暗的一刻。1988年汉城奥运会,夏季奥运会金牌第一人许海峰的成绩是第27名;体操王子李宁的脚塞在吊环里,摔了屁股墩;国人最引以骄傲的女排半决赛0:3负于前苏联,第一局比分是罕见的0:15。那一届,中国只有5枚金牌。

在当时,人们给体育赋予太多为国争光、扬我国威的政治内涵,当然那时在其他领域也的确没有拿得出手去“赶英超美”的。媒体和公众将此次失败称之为“兵败汉城”,一时间曾经手捧鲜花、各地巡回报告的体育明星们,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20年后,举国体制配合奥运争光计划,加上东道主的优势,让中国在奥运金牌排行榜上排名第一。正在进行的广州亚运会尚未过半,中国军团已经狂揽百金,有机构预测本届亚运会结束,中国金牌数量将突破250枚。

如今人们只是在看烦股票大盘、看怕了房价的时候,偶尔瞥一眼金牌榜,发出一声叹息,亚洲兄弟们怎么夺的这么少。金牌多了也是一种罪过,亚运刚刚开幕,新华社就以连续评论的形式,炮轰中国体育体制,称“金牌第一是一种讽刺”、“要淡化金牌,把重视竞技体育转变成重视全民健身”。

夺不了金牌被骂,金牌多了还被骂。中国亚运代表团副秘书长、江苏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提出反驳:竞技体育争金牌没错,与发展群众体育也不矛盾。该副秘书长甚至怒斥:记者是为了出名,颠倒黑白。

写这些连续评论的新华社记者叫杨明,22年前因一篇“约翰逊欺骗了世界”的报道名满天下,之后的足坛扫黑报道也是急先锋,体育圈里的大腕。说他想出名,颠倒黑白,只能说坐镇亚运指挥部数金牌的总局官员们还真不太了解情况。

体育总局觉得很委屈,举国体制已经被证明是竞技体育出成绩的有效模式,欧美很多运动员都羡慕中国的运动培养模式。但老外看不到诸如残疾人艾冬梅、搓澡工邹春兰这样数以万计的退役运动员的悲惨境遇。在高投入、高淘汰率下,能够坐在人民大会堂与体育官员合影的,只有塔尖上的寥寥数十人。

体育总局觉得委屈,竞技体育就是以夺金为目标,竞技体育上去了,就会带动很多喜欢体育的人群。听上去也很在理,但仔细看一下中国在奥运上的夺金点,有多少项目是能够带动群众参与热情的?体操、举重还是跳水?举国体制下,中国人充分发挥了毛主席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长,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夺金项目之中,能够参与其中的只是各级体校有天赋的少数孩子们。

有多少中学能拥有一条像样的400米塑胶跑道,让孩子们自由地奔跑。有多少足球场和游泳馆让孩子免费踢球、游泳。引用一下杨明给的数据,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

谈到这里,体育总局更有理由叫屈了,推广全民体育,不单单是我们体育部门的事情,只要教育部门坚持应试教育,不配合青少年健身我们就没办法推广。但是,有明文规定体育总局有推行全民健身,开展群众体育的职能。

对于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而言,拥有最丰富的体育资源,你能仅仅把运动场馆不足,青少年健身难以推广,归咎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应试教育吗?如果可以,把你们的预算拿出来看看,每年有多少是应用于群众体育的推广。

真正让体育总局委屈的是,衡量各级体育部门成绩的,并不是急切需要推广的群众体育,而是奥运、亚运、全运会的竞技体育成绩,这些成绩的好坏与各地体育局的经费、奖金以及领导能力考核紧密相关。说白了,金牌才是硬道理。和杨明对阵的江苏省体育总局局长殷宝林如果不是这两届江苏运动员奥运成绩出色,他能够上位吗?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已经无需用金牌证明我们不是东亚病夫的今天,体育领域的言论已然放开。放在20年前,如杨明这样大放厥词者,估计早被打入冷宫,永不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