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看世界新闻app:毕孔彰--对未来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7:54:16

毕孔彰--对未来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毕孔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质院校系的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原有的8所地质类高等院校

  从以上可以约略地看出,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于地学专门人才是有着一定的需求的,但不一定多,且需要有深厚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当今,地球科学不仅与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已经紧密结合,也与数、理、化及人文科学交叉、融合,进入了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特点的大科学时代。其特征是,注重圈层相互作用,以建立地球系统科学知识体系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促进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强调人地关系,为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一个新的地球观正在逐步确立。
    德国于2000年3月正式推出德国未来10年的大型地学研究计划:《地球工程科学——地球系统:从过程认识到地球管理》。该地球科学计划的总体框架旨在阐明关于德国地球科学研究战略调整的观点和看法。该计划强调以地球整体为研究对象,将研究目标集中在认识地球系统和从地球内部到岩石圈、沉积圈、生物圈直到大气圈的各圈层耦合关系与变化过程,以及评估人类对于自然平衡和自然循环的影响,主张“过程(认识)、资源(利用)和地球管理(保护)”三位一体的主导理念,在全球付诸实施“地球管理(Erdmanagment)”。这十三关键课题是“地球内部驱动力及其地质过程;地球系统的空间观测;地球表层X射线层析成像;从超声波检查到真实年代监测;大陆边缘地区:地球的利用潜能与潜在危险的焦点;沉积盆地:人类的最大资源;地球——生命耦合系统:生物圈动力学与全球环境控制;全球气候变化——起因与影响;物质循环:地圈与生物圈之间的链环;天然气水合物:能源载体与气候因子;矿物表层——从原子方法到地学技术;地下管理——地下空间的勘察、利用和保护;地球管理预警系统;地球管理信息系统。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组织科学家通过3年的研究,就地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9大热点问题,即: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地下地质;海底,广阔的未知地带;了解地球的内部,发现新的材料;行星地球状况,监测地质——环境变化的指示物;了解其基底使城市稳定;保存古气候记录;行星地球祛除污染的潜力;深部地球,了解其可能引起灾害的动力;早期生命,是产生于地球还是来自地球外。
    由此可以看出,地球科学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发挥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撑和保证作用口益突出。在我国“十五”规划中,地球科学被列为重点支持的五个基础研究领域之一。在今年七月份科技部刚发布的“2001-2010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12个重点领域中直接涉及地球科学的就有7项之多,即水资源安全保障、油气资源安全保障、战略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海洋监测与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综合治理、减灾防灾、全球环境问题。人类社会能否顺利解决自己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球的认识。
    因此我们可以说,“21世纪,地球科学大有作用”。
    三、随着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与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随着地学人才培养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地学类及其相关专业正在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进行深刻变革(略)
    四、对未来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面对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大形势,“中国地学教育的未来”离不开教育的大目标。例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人类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机械和计算机所取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的各个领域必须进行全面的创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的创新以及整体教育体系的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树立现代大教育观念
    现代大教育观念,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教育终身化的观念、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观念。
    ——变知识为本为以人为本。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得依赖创新性人才去实现,这就要求教育进行彻底变革,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变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
    ——树立现代大教育观,最重要的是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包含着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一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等等广泛的内容。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全球视野的人才,克服闭关自守的地域观念,面向世界、面向国际教育大市场。
    ——突破时空界限,实施网络化教育,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总之,21世纪全球教育的行动纲领,呼唤现代大教育观;21世纪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呼唤现代大教育观;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呼唤现代大教育观。地学人才的培养,地学教育的现代化丝毫离不开现代大教育观。
    2、要树立“大地学”教育观
    前已述及,当今,地学已进入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特点的大科学时代,其特点是综合、交叉。在近几年的地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如地质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等学科囿于传统专业的束缚,交叉不够,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科研能力不强,难以适应21世纪地学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地学人才。因此,在规划未来地学教育时,应树立“大地学”教育观,按“大地学”模式培养人才。
    不久前,温家宝同志在第七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12月11日)中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地质科学还处于传统地质科学向现代地质科学转变的起步阶段,必须加快这个转变,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地质科学新的系统的理论、观念和方向,促进地质科学和高新技术的融合,提高地质科学研究的现代化水平。”
    因此,要以创新的、整体的、综合的地球科学概念,代之以传统的地质科学概念,按地球系统科学的大思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新一代地学人才。
    3、规划“中国地学教育的未来”的指导思想
    应是“地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地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知识基础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强数理化基础和思想道德伦理教育,加强实践环节,参与国内科技交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地学人才。矿产资源产业或谓矿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需要培养具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知识,为矿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要加强地学理科基地建设,努力培养一批热爱地学、献身地学、攀登地学高峰、出类拔萃的地学优秀人才,并涌现数十名地学大师级人才。同时,大力培养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4、构建终身地学教育体系
    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要善待地球。地学教育具有全民性、社会性。掌握和了解地学基本知识,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都应把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地球科学教育作为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应开设《地球科学概念》、《环境科学概论》,并视同数、理、化一样,作为其必修课;建立现代的地球科学初等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让资源意识、环境意识、防灾减灾意识和地球科学意识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加强地学知识普及教育,增强全民资源和环境意识;地学应作为各级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提高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和落实。
    高等地质院校(系)是地学教育与地学终身教育的主要基地,要以此为依托,构建地学终身教育体系,有所作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个办学实体)、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华东地质学院、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先后更名或并入有关院校,改变了隶属关系,地学类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适应性动态调整。目前学校名称中突出地质的,仅有中国地质大学1所。
    ——中国地质大学,于2000年2月12日,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
    ——长春地质学院,于1997年3月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2000年6月12日,由吉林大学、吉林工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成立新吉林大学。直属教育部。学校现设地球科学学部,下设4个学院——地球科学学院(5个地质类本科专业)、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4个地质类本科专业)、环境与资源学院(下设3个系)、建筑工程学院。
    ——成都地质学院,于1993年5月更名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9月21日,由成都理工学院、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成都有色地质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省属学校。含地质类专业院系:地球科学学院、能源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核技术与自动化学院、材料工程与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西安地质学院,于1997年4月28日,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2000年4月11日,由西安公路学院、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为长安大学。直属教育部。学校现设含地质类专业的院系有: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地质与环境工程系。
    ——河北地质学院,于1996年,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为河北省省属高校。学校现设含地质类专业的院系有资源环境与工程系。
    ——华东地质学院。于2002年4月,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学校现9个核特色专业分设以下6个地学类的系:地球科学系、岩土工程系、勘查技术系、应化系、测量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于1993年,更名为桂林工学院。学校现设含地质类专业的院系有: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土木工程系。
    另外,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的原地质系也相继重组更名:北京大学为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南京大学为地球科学系,西北大学仍称地质系。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将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教育既面临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又适逢难得的改革与发展机遇。
在我国国民教育大系统中,地学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肩负着培养地学人才、发展和繁荣地质事业和地球科学、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社会的重任。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面对21世纪初我国地质工作的改革与发展,面对我国加入WTO进入国际教育大市场,认真研究我国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传统地质学正在被地球科学所取代,并向着更广泛的领域——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以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层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为特征的传统地质学,已经为地质学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构成的地球科学所取代,成为与地球固体地表、地壳、地幔和地核研究有关的地学子集。而今,把岩石圈同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作为一个有机组成的整体,研究其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过程,就形成了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是横跨固体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的横断科学。我国已有作者从地球各层圈的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学,以及由此引起的全球变化,互动的内因与机理上进行了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地球系统科学学,成为当代地球研究的前沿。
    地学应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研究地球的所有学科,主要有地质学、地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
    二、“21世纪,地球科学大有作为”
    近年来,我国的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999-2001年国家共投入地质调查经费22.52亿元,累计安排地质调查项目3672项。三年分别安排:1999年:5.37亿元,1.08万人;2000年:8.57亿元,1.89万人;2001年:8.57亿元,1,58万人。三年分别投入工作经费:基础地质调查,5.52亿元;矿产资源调查评价:11.57亿元;地质灾害预警,2.37亿元;数字国土,0.97亿元;资源调查与技术发展1.90亿元。
    1999-2001年共发现新矿产地324处,其中大型48处、中型69处,提高了全国24个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区域评价程度和研究程度。
    1999-2001年全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如下表1  2002-10-21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