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尽毁的贴吧:食育住育脑育,“1亿妈妈”改变孩子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50:17

食育住育脑育,“1亿妈妈”改变孩子的未来


 

刘学颂是日本神户大学社会学硕士、日本芬理希梦中国区CEO、日本食育提案师、日本脑育引进者倡导师。她的工作就是为了孩子、保护孩子,并为孩子培养一种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这样一群妈妈,她们精心烹饪出妈妈菜谱,传递和教育孩子健康的饮食生活;她们给孩子唱讲睡前童谣和童话,培养爱阅读的聪明孩子;她们也教孩子学绘画、做手工,记录孩子的影像童年,认为美感是最好的家教??

 

这就是1亿妈妈社区里可爱的妈妈们,她们用妈妈的力量给孩子带来最高级的幸福感。刘学颂就是1亿妈妈社区的发起人,当大多数中国妈妈都在为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努力时,她却在为培养孩子的礼仪、吃饭、生活习惯而努力。

 

食育:让孩子感受“妈妈的味道”

 

刘学颂在25岁时去日本神户大学留学,在日本待了整整8年。刚去日本的时候,刘学颂还“自卑”过一阵子。

 

她从小就是“好好学生”,被寄予考上好大学的期待,而对于拿筷子、夹菜这样的细节,妈妈从没有教过。就是因为这些不合体的习惯,刘学颂曾遭到轻视。

 

35岁那年,刘学颂生下了儿子徐嘉兴。看着嘉兴,她告诉自己,一定不会让儿子也闹同样的笑话,她要培养儿子成为“绅士”。为了教嘉兴学用筷子,刘学颂专门买来一本图画书,边看书边实践,拿筷子的姿势甚至精确到几厘米,而对嘉兴来说,学用筷子就像听故事书一样简单;嘉兴进门换鞋时,刘学颂也会教他一定要把脱下的鞋子整理放好;刘学颂还教育儿子,一定不要用一个手指头去指别人。

 

有一次,母子俩经过一家小店,看到一个阴阳标致,嘉兴就用手掌指着说:“妈妈,快看,一个太极拳的标志。”店里的老板说:“哇,这个小孩太有礼貌了,还知道这样指。”那一刻,嘉兴的眼中明显透着自豪和惊喜。

 

跟别的家庭不一样的是,刘学颂一家很少出去吃饭,嘉兴也不喜欢吃必胜客、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因为他只认“妈妈的味道”。

 

“现在的许多孩子,由于吃惯了快餐食品、方便食品、冷冻食品,习惯了人工调料的味道,反而忘记了天然食物应有的味道,失去了用自己的本能去品尝食物最原始美味的能力。而‘妈妈的味道’是一种亲情,一种味觉审美,并伴随终生,是世世代代相传的家庭情结和文化。”

 

在刘学颂家里,每天早上都吃得特别丰盛,有糙米、豆浆、紫菜、鸡蛋、果汁等,可晚饭却只是两个蔬菜加一碗小米粥。晚饭虽然简单,但却应季、很健康。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的感觉很温馨,有时边吃边聊要花上一个小时。

 

有一次吃晚饭,嘉兴怎么也不肯动筷子,被爸爸训了两句就委屈地哭了,“我想吃姥姥做的那种咸菜。”单纯的孩子是从来不会撒谎的,妈妈做得不好吃就是不好吃。刘学颂立刻往青岛老家打电话请教70多岁的母亲,并详细记录下咸菜的做法。“儿子,明天是周末,咱们去买咸菜,回来妈妈就给你做。”

 

妈妈的厨艺进步了,嘉兴也渐渐喜欢上了“妈妈的味道”,反而对外面的饭菜失去兴趣,有时还会劝告别的小朋友要少吃鸡腿,多吃蔬菜水果。刘学颂很欣慰,她相信德国的那句谚语,“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选择不同的食物,就能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如给孩子多吃胡萝卜,牙齿和皮肤就会美丽;吃马铃薯就能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

 

住育:让3岁的儿子做家务

 

尽管,刘学颂家有保姆,但她却让年仅3岁的儿子跟着保姆一起去菜市场买菜,等菜买回来之后,让儿子帮忙从筐里拿出蔬菜,然后放入冰箱。

 

许多朋友都瞪大眼睛问:“他才3岁啊,你怎么能叫他做家务?”刘学颂说:“对孩子来说,这根本不是体力活,相反众多菜名和水果名都是这么被嘉兴记住的。而每次,嘉兴触摸着携带泥土的蔬菜时都兴奋得不得了。”

 

4岁的时候,嘉兴就已经能帮着妈妈和保姆做很多家务了,比如摆碗筷、端菜,做沙拉、三明治等等。

 

“做家务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因为做家务永远都是在跟昨天的自己比。你赞美他、鼓励他,让他陪着做家务,他就会渐渐变得自信,将来也会适应独立生活。”看着儿子踩着板凳盛饭的样子,刘学颂觉得是最温暖的时刻。

 

刘学颂教儿子叠衣服,儿子觉得有趣,就兴奋地把自己夏天的所有衣服都拿出来重新叠了一遍。尽管到最后,刘学颂会背着儿子再重新整理一遍,但当着儿子的面,她总是说:“你好棒。”她还给儿子指定了上小学前必须掌握的生活常识。“其实一切没那么复杂,你自己觉得那是家务就是家务,觉得是乐趣那就是乐趣。在孩子眼中,做饭很有意思,就应该鼓励他去尝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还能收获到放松和健康。”

 

因此,在幼儿园里,老师教大家学做料理的时候,嘉兴总是做得有模有样。而每次做完后,他都会放在塑料袋里带回家,其实很少,只有一小口,但刘学颂还是很认真地切成三份,泡上茶或者配点红酒果汁,一家人围着桌子边吃边聊上半个小时,用嘉兴的话说,是“一定要庆祝”。这已经成为了刘学颂家庭文化的一个重要活动。

 

刘学颂觉得每个家都要有独特的家文化,她把自己的家定义为“乐活家庭”,即一家人尽量在家里吃饭,周末一定要亲近自然,压力大时要互相倾诉,好书一定要一起分享。

 

脑育:习惯改变孩子的未来

 

在日本的时候,刘学颂师从日本最著名的脑神经外科专家林成之教授学习最先进的育脑方法。林教授认为,真正让孩子变得更聪明还是应该顺应他的本能。而作为妈妈,应该通过一些习惯帮孩子顺应本能、活动本能,从而让他大脑的主要部位得到充分锻炼,最大程度地开发他的潜能。

 

因此,自从徐嘉兴上小学后,刘学颂就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嘉兴的大脑,要求嘉兴站得直、坐得直,这样看任何事物眼睛都在一条线上,也就能发挥孩子用脑的最大潜能。

 

吃饭时间到了,嘉兴想看完动画片,就说:“妈妈,等我先看完这个动画片再吃。”但刘学颂绝不允许孩子等等再做,“这会影响孩子正确判断事情、理解事情的能力,用到的是大脑的前叶。许多成功人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执行能力特别强,说到马上去做,而且判断非常快。”

 

嘉兴有一次哭着跑回来,说自己在幼儿园里画了一只绿色的老虎,老师认为画得很脏。刘学颂就蹲下来问他:“你为什么会画绿色的老虎?”儿子就回答:“因为我觉得绿色的老虎飞向白色的西天很美。”弄清楚原因后,刘学颂就跑去跟老师理论,结果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儿子的自信得到了呵护。

 

虽然老师也有不对的时候,但刘学颂从来不让儿子说老师的坏话。“我们经常听到孩子偏科,语文挺好的,但是数学不好,因此就会越来越不喜欢数学老师。说老师坏话很容易,但会损害孩子学习的好奇心和对事物、对人的兴趣。”

 

嘉兴有时也会忍不住发脾气,边扔东西边说:“魔鬼跑到我的身上了。”刘学颂就会说:“不是,是你自己心里的魔鬼跑出来了。”在刘学颂看来,找问题要找自身,而不是找外力。不仅如此,刘学颂从来都不批评儿子,当他输掉比赛的时候,一定批评的是这个过程中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而不是批评孩子。

 

儿子背唐诗、学钢琴,刘学颂从来都不会说:“今天就这样吧,差不多就行了。”她苛刻到差一个字都不行,既然要背就要背得一字不差,要练就要练得一个音符都不错。“这是培养孩子坚持到底一丝不苟的习惯,不要计较结果和得失,但要全力以赴,这就是孩子能够发挥最大潜能的秘诀。”

 

刘学颂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妈妈,她只是很努力地在积累幸福的细节,以此来提高儿子的幸福指数,这就是她为儿子留下的最好的财产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