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微信的优点和缺点:爆竹演变历史〔组图〕—百科词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2:06:13

爆竹演变历史〔组图〕
 2008年07月05日 17:59中国联合教育网  爆竹名称的由来 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最早的爆竹只是将竹子放入火中焚烧,因会发出“噼哩啪啦”的响声,故称爆竹。   我国放爆竹历史悠久 除夕夜放爆竹,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事物纪原》推断:“爆竹燃草于庭燎。”除夕夜用庭燎,在西周时已成风俗。所谓庭燎,就是正月初一夜,人们在祭祀时,在寺庙、宅第院内树起芦苇、松、竹为干,外以麻布缠裹,或束成草把,用油脂浇灌,点燃它照亮庭院,烟光相杂,百物相照。禁昏晦,防不虞,致太平。这说是庭燎。后来逐渐发展成爆竹。   除夕之夜为何要燃放爆竹? 老百姓过春节讲究祓除不祥,喜庆吉利。燃放爆竹一是迎新,二是借以驱邪。《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据《神异经》载:古时山中有一种人,身高只有一尺多些,一只脚,不怕人。但人要碰见它后便会发热犯寒。这就是山魈。用火烧竹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山魈特别怕烧竹的声响。人们为了驱逐山魈鬼,故在院子中爆竹,因而沿袭成俗。   什么时候才出现了真正能够产生爆炸现象的爆竹呢? 有专家提出,直到宋代才真正出现了能够爆炸的爆竹。为什么是宋代?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科技高度昌盛的时期,火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这时,民间出现了用纸包裹火药的火药卷,人们发现,点燃它能够发出巨大的声音。由此,划时代的产物———爆仗,出现了。   明清两代爆竹的发展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爆竹已成为新年之际不可或缺的重要民俗物象.   燃放时间的变化 新年燃放爆竹,原本在清晨时,这个风俗早些时候还有一定保存,就是正月初一放‘开门炮’。一般放一挂鞭炮,若未放开门爆竹就出门去,视为不祥。除夕年三十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后,全家关上门吃团年(团圆)饭,放关门爆竹,一般放一至三挂鞭炮,然后合家围坐谈笑、吃杂食、守岁到半夜或天明。 而现在,更多的地方已改成了夜半零时。民俗学这认为,这是今人对年、对日的观念与古人有所不同。过去民间将“昨夜”和“今日”的分界定在拂晓时分,而现代中国人早已接受了西方的观念:每日从零时开始。因而,迎新辞旧的炮,要在夜半烧了。   爆竹功能的演变 起初的爆竹用于驱邪。在南方,广东客家民间的许多仪式上,爆竹仍然体现这一功能。例如搬新房,一定要先在里面放一串鞭炮;出殡时炮仗开路,沿途燃放。 如今,爆竹的驱邪功用被延伸,变成了一般的礼送。如祭祖、请神,仪式完毕后,送神时都用爆竹。如果用于人,现在爆竹的功能更广泛,既用于送别,又用于迎接,还派生出告知的功能。例如新娘子起轿要放炮;临近男家,要放炮让男家知道;等轿子到达,男家也鞭炮齐鸣来迎接。
  爆竹在春节的含义 原本作为驱邪用的爆竹,现在基本上变为了喜庆的象征。爆竹的声音起恐吓作用,用于驱赶‘山臊恶鬼’,古代爆竹的功能是企求平安。 而在现代春节,连串的、急促的声音造成了热闹的气氛,火光表示着温暖与旺盛,红色联系着喜庆,加上它在一个特定的时刻燃放———除旧迎新,春天来临的日子,更平添了欢乐的气氛,成为节庆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