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好友互动标识bug:讲述无城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2:53:26


    黄金塔


    马玉虎板鸭 

      编者按:11月16日,由芜湖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开展的“感受新芜湖·魅力乡镇行”活动拉开帷幕。在1年时间内,芜湖日报、大江晚报、金周刊以及芜湖新闻网等媒体记者,将走遍全市四县四区的乡镇、街道,深入挖掘各自特色和魅力,理性剖析当下乡镇、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走向,为建设新芜湖提供决策依据。本报自今日起开辟专栏,集中进行报道。
      无为县与芜湖市中心仅一江之隔,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市民对其了解并不多。随着我省区域规划调整,无为县纳入了芜湖市的怀抱,政治、经济上连为一体,无为也将迅速融入到芜湖人的生活中。

      关键词:无城镇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11月16日,芜湖日报报业集团“感受新芜湖·魅力乡镇行”采访组首站走进了灵秀的江北小城——无为县无城镇。
      为啥叫“无城”,当地老百姓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无城镇位于无为县中部,南濒长江,北依巢湖,是无为县委和县政府机关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23平方公里,人口近24万,辖16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无城镇有着丝毫不逊色于江南水乡的水系,宽阔的护城河绕城而过。
      无城镇始建于隋开皇元年,迄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境内有闻名遐迩的米公祠、黄金塔、锦绣溪、晋池等景点。无城镇特色产业明显,形成以羽毛羽绒、电线电缆、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机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经济特征。2010年实现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0.9亿元,财政收入2.07亿元,在全县乡镇综合经济运行考评中列第二位。
      关键词:板鸭
      “板鸭是无为的名片,在全国各地做‘板鸭’的人,有80%来自咱们无为!”有无为老乡告诉记者,其真假如何,记者无法查证,但是,走在无城镇街头,隔不多远就能见到卖板鸭的摊位。
      “在无为,做板鸭的不计其数,城南马家,城东燕家,可谓妇孺皆知的老字号,卤水配料和熏烤火候,都是祖上秘传,从不示人。无为人不必用口尝,看色泽闻香味,就能断定品质好坏,所以无为人给外地人送板鸭,常常要交代是‘马家’还是‘燕家’,以示正宗。至于无为人外出做板鸭,即便不正宗,只要挂‘无为板鸭’的招牌,一定就名声响亮。”谈起无为板鸭,无城镇党镇办副主任季爱生与记者侃侃而谈。
      马玉虎家制作的板鸭在无城镇有着响亮的名头,从爷爷辈开始制作板鸭至今已有近百年,“马玉虎板鸭”可谓是无城镇的著名老字号。挑选三四斤左右的健康麻鸭,经过宰杀、烫、拔毛、腌制、沥干、烟熏等工艺,再经大锅煮约40分钟就可以起锅了。“无为板鸭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经过烟熏——将腌制后的鸭子,用点燃的杉木木屑烟熏5—10分钟,待鸭子的体表呈金黄色,立即放入大锅,伴以八角、冰糖、葱姜、盐、少量味精等佐料煮约40分钟,起锅后放凉就可以吃了——用刀切割成1厘米左右宽的小块,浇上醋、麻油、蒜瓣等调制的卤料,喝酒、吃饭时均是一道好菜!”马玉虎告诉记者。
      无为县文化馆馆长徐志勇笑着告诉记者:“无为板鸭,又名无为熏鸭,早在清代道光年间就闻名于世,距今已近200年历史。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养鸭青年,外出卖鸭的回程路上,遇上几个放牛娃,在野外用柴草烧烤鸭子,这青年便好奇地站在一旁观看。等鸭子烤到外皮金黄时,孩子们将鸭子撕开分食,此刻一股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青年人受到启发,回家后便试着在盐水鸭的基础上,加了一道熏制过程,鸭子的色香味,果然胜于盐水鸭,好吃极了。后来,这一做法在民间流传开来。说‘无为人会吃’,是玩笑,却也到位。外地人常抱怨味道不对,殊不知吃法有误——无为人吃板鸭甚至有专门名词,叫‘斩板鸭’。‘斩’字用方言说,很变调,却极有味,仿佛带着板鸭香。而鸭肉与头、颈、爪、翅、内脏,一定分开吃,鸭肉以外都叫‘肫爪’,懂美食的更青睐‘肫爪’,三两客人上门,寻一处酒楼,斩一副肫爪,一瓶老酒,细嚼小酌,那感觉不亚于神仙。”
      关键词:剔墨纱灯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具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无为纱灯是在此基础上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篾扎、纸糊、染色“彩灯”等形式发展而成。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为一体,制作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等工艺。
      “剔墨纱灯是无为县闻名的传统工艺品,无为剔墨纱灯工艺成熟于嘉庆年代。1894年,光绪为慈禧太后操办60寿辰,曾特派统领官专程来无为征选纱灯。‘万寿庆典’宫殿内外处处纱灯高悬,观赏者无不称奇,被誉为‘宫灯’。1912年民国初,无为剔墨纱灯参加南京全国博物展览,获得荣誉奖状,外国驻华使节和商人争相购买收藏,一时名噪海内外。后因连年战争和灾荒,无为纱灯制造业渐趋衰败,工艺几乎失传。”无为县文化馆馆长徐志勇告诉记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民间艺术,寻访到健在的民间工匠卞仲英等,旋即组织纱灯生产。自1953年始,曾参加安徽省历届工农业产品展览会,誉满江南塞北。1958年,无为工艺美术厂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创制扇形壁灯、花盆壁灯、三方壁灯、围屏灯、龙头凤头台灯、电动走马灯、多头组合灯等10多种新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热销国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期间,无为纱灯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并作为名牌特产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改革开放后,无为纱灯枯木逢春。县文化部门积极抢救文化无形遗产,广罗流散在社会上的画师工匠,深入挖掘“剔墨纱灯”工艺秘诀并恢复生产,使古老的民间艺术奇葩更加艳丽,重放光明。无为“剔墨纱灯”现已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羽毛
      “鸡毛、鸭毛、鹅毛拿来卖……”老芜湖人一定还记得当年,一群衣衫简朴的“外地人”在大街小巷一路吆喝。一根羽毛,从“走街串巷”到“漂洋过海”;一个产业集群,从最初的养家糊口,到今天占全国市场80%份额,20年的风雨洗礼,向人们诉说着无城镇的“羽毛飞天神话”。
      被誉为“中国羽毛第一村”的无城镇董桥村,位于无城西郊,距县城约2公里,巢无路穿村而过。董桥羽毛加工业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小本购销原料、80年代末定点收购、初加工和90年代投资办厂三个阶段。自1993年第一家羽毛加工企业——皖港合资安徽宏盛羽毛制品公司成立以来,至今全镇羽毛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1家,固定资产达2.2亿余元,职工3000余人。其中常年在外驻点收购的人员1320人,年收购加工羽毛11580吨,占全国羽毛市场份额的80%。生产的产品有羽绒、毛片和羽毛球,主要销往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沿海省市。
      近年来,无为羽毛羽绒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企业57家,规模以上企业11家,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 2007年,全县羽毛企业共实现产值12亿元,交易额20亿元,企业生产的毛片、羽毛球、羽绒服装、床上用品已销往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并漂洋过海到美国、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鹅毛贩子”们以手提肩挑、走街串巷收购鹅、鸭毛;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支1500多人的收购队伍常年在全国各地收购羽毛,运回后经过机械化清洗和漂白再销往全国各地,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的驻点收购。
      如今,无城镇已经形成了家禽养殖、繁育、屠宰、禽肉深加工、羽毛加工等一条龙产业链。安徽省无为三缘养殖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安徽省扶贫龙头企业、安徽省第一批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国家级白鹅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公司通过“公司十基地十农户+合作社”的形式,辐射广大养殖户,扶持并带动一大批农户走上养殖致富路。
      作为羽毛加工业的上游产业——家禽养殖业,无为三缘养殖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邓立翠告诉记者,无城镇羽毛产业的成功,是无为人敢于“闯”的结果。
      “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是芜湖的城市精神。相信拥有“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创业精神的无城镇人,在芜湖城市精神的“滋润”下,能“闯”出更大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