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北漂想离开北京: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5:13:15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 2008-10-15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旋律,课程改革是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课程改革只有与国家政策、行业发展、企业用人、育人目标、现代课改思想紧密结合才能成功。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基于五个方面的背景,即国家政策背景、会计行业发展背景、企业人才需求背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背景、课程改革理论背景。

1、国家政策背景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使中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这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办出职教特色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迫切任务。对于经济管理系会计电算化专业来说,根据市场和企业需要设置专业,构建以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则是专业课程改革一项核心任务。

2、会计行业发展背景

我国会计行业的现状是:在会计管理上,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在会计核算上,会计核算手段由手工操作逐步转变为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方法已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在会计监督上,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实现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在会计信息的使用上,会计信息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会计信息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总之,我国会计管理、核算、监督体系已初步形成,我国会计的职能不断拓展。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会计行业所存在的问题。当前会计行业的主要问题是: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整体结构有待优化与会计实践教育不足所造成的会计实用人才的短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会计实用人才,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会计教育仍存在理论重于实践的倾向,因而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实践应用性会计人才仍是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与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从我国会计环境的现状来看,近二十年来特别是加入 WTO 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经济成分趋于多元化,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我国,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开始进行跨国融资和投资,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如企业资产重组、资产置换、股权转换等,所有这些都对会计规范提出了新的挑战,客观要求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否则既不利于中国吸收国际资本,也不利于中国企业到国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这势必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用。为此,财政部于 2006 年 2 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并将于 2007 年率先在上市公司内实行,这标志着中国会计改革已走向国际化,也为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企业人才需求背景

广东省是人口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国的前列,其人力资本建设将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目前用人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要求的标准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会计知识,同时还要求具备相应的核心能力。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必须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要改革课程设置,按工作岗位设置课程,要重新定位培养目标,要以能力为本位的确定课程内容,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4、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背景

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学生进的来,留的住,出的去,干的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综合的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我校是民办技工学校,其招生对象的文化基础薄弱。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的情绪。多年来会计专业一直沿用学科式的课程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存在着各门课程自成体系,知识的关联度差,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教学内容滞后,课程结构单一,重理论,轻能力,专业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脱节,教学方式呆板等问题。在这种课程模式下,难以激发出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结果是学生越学越感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学习成了学生的负担,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从调查会计岗位对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改革的意见中可知,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远远达不到企业岗位的需要。

  5、课程改革理论背景

  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概括五点:第一是市场导向。白云的办学理念是市场导向,服务社会。专业开发、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围绕市场,主动适应市场,保持我们专业的新鲜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二是市场理论的办学理念。白云的质量方针是以顾客为本位,教育服务贴心。我们的产品是教育服务,我们的顾客是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了解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感到我们的教育服务很贴心,暖人心,从而提高顾客满意率。第三是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思想。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第四是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课程开发技术。课程开发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第五是能力本位理念。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而非学术性人才。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概述                      

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是国家重点高级技校,在校生13000多人,以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办学20年来,为社会培养10多万名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中、高级复合型技能人才。建校以来,经济管理系始终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系之一。经济管理系起家的第一个专业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经过20年来不断创新和丰富,会计电算化专业已成为经济管理系的长线、主体专业。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小组,遵循“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以科研促教学与市场结合”的研究方针,搭建以职业教育研究所、教务处、专业系、合作企业、会计行业协会、教学技能研究会参与的六维科研工作体系。经管专业基于工作任务的校本课程改革是全校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其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对推动全校乃至全市的教改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基于工作任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策划阶段(2005年7月至2005年10月)

  第二阶段:社会调研、培训学习阶段(2005年10月至2008年8月)

  第三阶段:“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实验阶段(2006年5月至2008年9月)

  第四阶段:总结、深化改革阶段(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

基于工作任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过程与成果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观念

现代职教思想的建立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

1、专家讲座: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听国内知名职教专家赵志群、徐国庆、石伟平、张治忠等讲座,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面授指导,接受职业教育新思想、新理念、新动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交流学习:组织教学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走出校门,向先后赴上海技师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15家兄弟学校学习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

3、校本培训

会计教研室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加强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理论研讨。校本教研让全体教师学习了职业教育新理念,学习了课程开发的流程和方法,学习了课程构建与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学习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精髓,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营造人人参与的改革氛围。

(二)着力于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基础是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组织骨干教师走访了珠三角100多家企业,对40多位企业专家进行访谈等社会调研。摸清了现代用人单位的岗位分布和用人要求,为课程改革收集第一手资料。

2、课程改革的前提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先后组织了行业专家(财务部门会计主管、财务总监)、课程开发专家(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专业骨老师)、课程开发顾问(从事课程开发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通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三条主线,细化了工作行为应用的知识和技能、难易程度和使用频率的高低,合理定位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为构建会计电算化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和制定课程标准奠定了基础。

3、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结构分析

按照课程结构分析技术要求,根据“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原则,设计课程结构,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模式,编制专业教学标准,形成指导教学工作的系列化文件。

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结构的构建是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根据工作项目转化为课程的相关原则,确定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开设的门类、顺序以及相互间关系的基础性工作。

4、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

在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制定会计电算化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5、开发职业活动导向型财会系列教材

在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构建的基础上,以会计工作岗位编写职业活动导向型系列化教材,一个会计工作岗位或一类相关联的工作岗位编写一本教材。共计11本。

 职业活动导向型财会系列教材一览表

序号

教材名称

涵盖岗位名称

编写情况

1

会计岗位实务

资金核算岗位、往来岗位结算、存货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薪酬核算岗位、财务成果岗位、总帐报表岗位、稽核岗位、会计档案管理岗位

  07年校本教材

  08年3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全国出版发行

2

会计岗位模拟训练

3

出纳岗位实务

出纳岗位、收银员岗位

4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

电算化操作员、系统管理员

  07年校本教材

5

纳税实务

税务会计、税务专员

  08年春校本教材

  08年10月正式出版

6

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费用会计

7

会计电算化应用

电算化操作员、系统管理员

8

物流企业会计

物流企业会计

  正在编写校本讲义

9

Excel财务应用

统计员、财务文员

10

统计岗位实务

统计员、仓管员、报账员

11

财务管理

主办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经理

(三)改革教学模式

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过程能力(经营过程、生产过程、工作过程),改革过去以理论到理论,学究式读书,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建立“做中学,做中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为了强化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五结合”模式:一是岗位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训教学同步结合---突出直观性;二是过程性的岗位实训(单项实训)与定期性综合实训相结合---体现系统性;三是手工模拟实训与电算化模拟实训相结合---增强适应性;四是理论教学与企业参观相结合---加强感性认识;五是理论教学与兴趣小组(会计协会)活动相结合---强化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

大胆创新教法,积极推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法。坚持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场教学、启发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引导课文、知识竞赛、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相继出现在课堂。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注重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采用“现场教学法”,将课堂搬到企业、搬到银行、搬到税务局,提高教学直观性。

2、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采用模拟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应变能力。

4、采用一体化教学,“做中学,做中教”,效果“立竿见影”。

5、采用技能应用竞赛法,除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外,重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能力,如表达能力、思维反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

6、“走出去”,进行企业参观,开拓视野,印证理论,增强感性,丰富生活。

7、“请进来”,组织专业讲座,了解知识动态、知识前沿及行业发展趋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8、采用辩论和演讲大赛,开展职业指导教育课程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大规模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五)改革教学手段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1、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

(1)校园网和互联网  (2)金蝶K/3 ERP财务软件应用平台  (3)优质课程网站

2、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1)PPT和网页课件。所有教学内容都有PPT和网页演示课件,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学习要点。

(2)Flash实操示范。用Flash做成模拟操作环境的交互式教学课件,提供了交互式的演练。

(3)实操示范视频。已经录制了主要的实操视频,供学生反复观看,保证课堂实操任务的完成。

(4)教学过程录像。

(5)电子邮件。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提交个性化的作业结果。

(6)电子教案。

(7)问题在线解答。通过网上答疑,学生提出问题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所有问题和答案都在网上发布,以供其他同学参考学习。

(8)在线题库。

在教学过程采用了上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调动了学生眼、耳、手、脑,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推行“一专多能”的考证体系

  推行多层次证书制度,职业资格(从业资格)证书与职称证书相结合,职业技能与专业技术“双管齐下”,打造一流的技工人才。

  “学历、职称、技能、经验”是学生就业的四块“敲门砖”,我们根据技工学生工作岗位要求有计划实施“一专多能”考证体系,如06级会计电算化(高技)学生在校二年学习要考取四个职业资格(从业资格)证书: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中级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电算化证、高级会计电算化证,多证书制度有利于强化学生多种技能,增加就业广度。另外我们根据教学安排,有目的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加全国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以便学生就业实习前就拥有会计职称证,提高就业竞争优势和专业技术水平。这种“双能力(技能+职称)”培养模式有利于打造一流的职业技能人才,实践证明我们学生动手能力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

(七)建立职业活动导向型考核评价体系

从职业活动和岗位要求分析入手,根据企业会计岗位用人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围绕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来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各课程从该岗位能力要求出发设计学习单元(模块),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逐步实现“九化”,即评价标准职业化、评价核心能力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形式项目化(岗位化)、评价安排全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成绩认定科学化、评价反馈导向化。《经管专业学生考核体系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一文,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优秀课改论文评选活动中评为一等奖。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效果与评价

(一)企业专家对课程的评价

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为考察专业改革是否符合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课题组向企业发出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座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和新的课程标准评审,经过统计分析,其认同率达到96%,企业专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广州勤建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宋文武女士说:《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始终贯彻“实际、实用、实践、实效”原则,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职业性、实践性的特色和现代教育中更为科学先进的人才观和教学观。广州市安正达会计师事务所副所长卢道宏先生评价:职业活动导向型财会系列教材,围绕了现行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构思和编写,教材体现了职业活动的全过程,教材注重职业情景的教学设计;教材体例新颖、内容实用、结构严谨、形式活泼、语言精炼。通过企业专家的论证和评审结果,说明会计电算化专业改革的最终目标达到了企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教师、学生的满意度提高

1、在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改革后的教学,学生认知效率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双边活动效果好,改变了以往学生厌学的局面。通过采用任务驱动式的小组讨论和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学生上课睡觉、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法的引进与实施,学习方法的灵活,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其中主要表现在学生知道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等方面。

2、通过调查、座谈、问卷等方式听取学生对专业开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满意度达95%。

学生评教对比情况

阶段

月份

平均得分

参评老师人数

90分以上人数

80~90分人数

70~80分人数

60~70分人数

优秀率

平均优秀率

改革前

2006年3月

92.5

10

6

2

1

1

60.00%

60.98%

2006年5月

93.3

10

6

2

1

1

60.00%

2006年10月

90.7

11

7

1

2

1

63.64%

2006年12月

92.4

10

6

2

1

1

60.00%

改革后

2007年3月

96.7

10

9

1

0

0

90.00%

89.80%

2007年5月

96.9

11

10

1

0

0

90.91%

2007年10月

96.8

13

12

1

0

0

92.31%

2007年12月

96.6

15

13

2

0

0

86.67%

 

(三)学生参与考核的积极性比教学改革前有明显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大幅度提高

1、师生对考核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行改革前,主要是以理论试卷方式进行考核,学生平均成绩为72.5。改革后采用模块化考核方式,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试卷的考核形式,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注重过程的考核,课程总平均为80.36。会计从业资格、会计电算化职业资格考证合格率比同期学生成绩提高7.86%,考核结果比改革前有明显提高。

2、专业教学改革前,学生学完会计理论课程,《手工会计综合实习》大多数同学仍不知从何下手,通过对相关专业老师的调查,反馈结果显示只有30%的同学将前期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  能够在实际操用中进行运用,其余70%的同学仍然依靠老师再次对会计理论知识重新讲解才能完成实操。专业教学改革后,再次通过对相关专业老师的调查,反馈结果显示有80%的同学在实际操作能自如地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改革前《电算会计综合实习》与《手工会计综合实习》是两张皮,改革后实现了两个课程的对接,一套业务数据两种手段来完成,将最后得出的会计信息进行对比,大大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

(四)提高了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

1、在教学改革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提高了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快速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和个体的业务素质,同时,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造就了一批科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教学改革,强化了实践教学,理论为技能服务,够用为度,特别是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培养与锻炼了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师资队伍。《手工会计综合实习》与《电算会计综合实习》的对接,培养了专业教师既懂得传统操作手段也会利现代的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也锻炼提高了教师自己的操作技能。

(五)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促进了“生源火暴,就业顺畅”

1、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人数逐年直线攀升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学生人数

92

160

298

340

增长额

------

68

206

248

增长率

------

74%

225%

269%

2、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率高

  通过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特别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应用素质和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根据跟踪资料统计, 05级会计电算化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专业对口率91%,平均薪资每月1500元以上。

四、会计电算化专业下一步课程改革方向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虽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需在实践中深化和提高。

(一)规范和提升职业活动导向型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1、专业教学标准修订:认真总结、消化、吸收每年一度专业建设与开发研讨会与会企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重新审视和调整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程安排、考证设置。重点关注三年级校外实习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校内教学内容,做到我们老师教的,学生学的,就是企业现在或未来用的、做的。实现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一体化。

2、课程标准修订和完善。会计专业方向将对通用课程(如统计应用等)按会计行业和岗位特点制定课程标准。

(二)继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1、加强学习过程组织指导和教学效果评价的管理,真正实现“讲练评相结合,做中学,做中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2、积极发挥系会计协会和会计专业兴趣小组团队的作用,鼓励学生社团参与实践活动和专业创新,师生共同开发和制作一批直接服务与教学的教具。

3、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的作用。

(三)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考核体系

1、新课程标准考核方案(过程性模块式一体化考核)力求落到实处,要求做到每次考核管理到位,有记录、有资料可查。

2、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注重学生技能方面的考核,淡化应试方式的考核方法,淡化为考证而考核的思想。

(四)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的作用

主动、充分挖掘活的课程资源,要与企业联手,形成共享共建的教学资源,满足多元的、不断发展的教学需求,以培养层次更高的职业技术人才。

(五)加强校本教材开发,继续做好优质课程建设

1、08年年底将完成16个会计岗位校本教材的编写任务,校本教材开发模式采取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编写将体现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思想,突出实用、创新、形象、适应等特点,争创名教材。

2、通过优质课程建设去带动专业建设。抓好抓实与优质课程建设相配套的工作,如编写校本教材、课程系列化课件、教改论文等相关工作。

(六)建立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校内课程改革是自主进行的,要消除和克服来源于教师不同素质层次的设计缺陷,必须进行同步的自觉的自我评价、自我测评、自我改进、自我激励。为此我们同时建立了一整套教学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既有每月的定期考核,又有学生问卷、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对反馈的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在“实践—评估—调整—再实践—再评估”中不断循环上升。这是成功进行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七)加大教学条件的改造和改善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需要加强多媒体建设,改善教学条件,使其功能更完善、更先进。

(八)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系列优质课程

制定科学的优质课程建设规划,采取有力的优质课程建设措施和政策保障,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12门核心课程建设为优质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使优质课程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和更强的辐射作用。通过系列优质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建设。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改革等研究成果,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必将对今后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愿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辐射、推广、转化,为深刻的教学改革起更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