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黑砖窑:东南商报:“中国神药”是一株什么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2:06:35
“中国神药”是一株什么草? 它就是我们身边的“臭蒿”,农村常用来熏蚊子


  黄花蒿植物   青蒿(黄花蒿)药材  图片由宣新中提供

  ■“屠呦呦获美国拉斯克奖”后续

  《诗经》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根据朱熹的注释:“蒿,即青蒿也。”这也许是冥冥中的安排,宁波女科学家屠呦呦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到一起?她发现青蒿素药物,救治了成千上万的疟疾患者。外国媒体报道:“一株草救了全世界。”

  这到底是一株怎么样的草?其实,这种草叫黄花蒿,在宁波的农村随处可见,俗名“臭蒿”也有叫“苦蒿”的,到了夏天,宁波人会用它来熏蚊子,或者随手摘几片叶子加水煮上一碗,治疗中暑。

  而屠呦呦从中低温提取了青蒿素,“臭蒿”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记者 毛信意 卢科霞

  一株被误读的草

  昨天,商报报道了宁波女科学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事情后,坊间、网上各有各的说法。有人说她是从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一张中药方子中获得了灵感,这才发现了青蒿素;也有人说,她的父亲略懂中医,在宁波民间就有用土办法喝青蒿茶治疗中暑,屠呦呦的重大发现应该与此有关;还有媒体报道说,青蒿就是宁波人清明时节做青团时加入的艾青……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教学院院长、中药师宣新中在宁波从事药学教学已有30多年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药学专业知识,昨天,他告诉记者:“不是青蒿草拯救了疟疾患者,而是青蒿素,而现在我们说的青蒿,与青蒿也没什么关系。”

  听起来,宣新中的话非常饶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含有青蒿素的是黄花蒿

  宣新中为记者传来大量的有关“青蒿”的文献资料、及自己的教学材料。

  原来,自古以来,中国各地中医草医使用数种不同的蒿草,以“青蒿”入药,从1593年出版李时珍《本草纲目》至上世纪70年代的近400年的历史中,青蒿(又名香蒿)一直被尊为正品,稳居‘太子’之位,其他均为赝品(假药),而现今大名鼎鼎的黄花蒿连当赝品资格都没有,因为它的臭味较大,老百姓只是用它来熏熏蚊子而已。

  屠呦呦等科学家通过对各种蒿属植物进行研究发现,在青蒿、黄花蒿、牡蒿、茵陈蒿、小花蒿中,只有黄花蒿含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为‘假青蒿’黄花蒿若干年后“狸猫换太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到屠呦呦教授从黄花蒿中成功提取青蒿素药物后,黄花蒿忽然时来运转,摇身一变取代了青蒿的‘太子’的地位,一举成名天下知。

  从中药古方中找到玄机

  而屠呦呦教授又怎么与这样一株草结缘的呢?

  1967年,由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为了军事需要,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因此,项目代号为“五二三”,其重要意义相当于“两弹一星”。

  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疟疾病人超过5亿,死亡100万人以上。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屠呦呦参加“五二三”项目时,女儿才3岁,她任科研组长。

  用青蒿治疗疟疾,在中国古代医书中记载颇多,但为何别人都与青蒿素失之交臂?关键在于提取方式。

  在做了190次实验都失败的情况下。屠呦呦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一本一本地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住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素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那是第191号样品。”事隔40年,屠呦呦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在实验室里,我观察到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改用乙醚提取是关键一步,突破了瓶颈,否则青蒿素不会诞生。

  人能服用吗?在后续研究中,屠呦呦与几位同事多次亲身试药,逐步加大剂量,以试验青蒿素的安全性。

  她曾几次获院士提名

  默默无闻多年后得到这么多关注,是“时来运转”吗?非也。

  青蒿素类抗疟药是中国唯一被世界承认的原创新药。

  当年青蒿素类抗疟药最主要的一群发现者,如今无一人做大官,无一人成富翁,无一人当院士。屠呦呦教授也曾经几次被提名院士,但始终没有当选。不过为“五二三”付出的心血,她始终无怨无悔。 

  几十年来,青蒿素在世界上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因疗效显著而声誉日隆。2006年,我国与多个非洲国家及太平洋岛国合作,将提供青蒿素类的抗疟特效药作为援助项目。在非洲,这种商品名为“科泰新”的药,被称为“中国神药”,一些父母甚至给孩子取名“科泰新”。

  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在一次防治疟疾会议上,特意邀请几位“五二三”科研人员出席,并向他们致谢:“如果没有你们,更多人将死去!”

  ■延伸阅读

  黄花蒿在宁波农村随处可见

  源于屠呦呦,黄花蒿在药学界的地位也随之改变。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文版中药书籍中,药用“青蒿”只有一种,即青蒿,在发现青蒿素(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中药书籍,入药的“青蒿”则改为“包括青蒿和黄花蒿,两种均可入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1990年版),将药用“青蒿”,变成了“黄花蒿”。2010版中国药典中规定,青蒿素的原植物为菊科植物黄花蒿干燥地上部分。也就是说,黄花蒿才是青蒿的正统。于是我们现在医学说的青蒿草药就特指黄花蒿。

  黄花蒿在宁波农村几乎随处可见,河岸边砂地、山谷、林边、路旁、滨海地带都有生长,凑近一闻有气味,很少拿来吃,更不会用来做青团。但也有人会加水煮茶,治疗中暑。农村老百姓自家院子看有这种草,也不会随意除掉,蚊子最怕“臭蒿”的气味,是天然蚊香,也有农户燃烧干的“臭蒿”防蚊。

  传奇的宁波中学51届毕业班

  这几天媒体报道屠呦呦教授在宁波中学求学经历,也让宁波中学“传奇”的51届毕业生浮出水面。与屠呦呦一起在宁波中学读高中的51届毕业生中,有一大批卓有成效的学者、科学家。

  比如石钟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攀登计划“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项目首席科学家;傅璇琮,是著名出版家,历任中华书局总编;王义遒,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上世纪60年代曾主持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原子钟;陈隆勋,是著名气象专家,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