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发明:有感于语文作文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6:04:33
我读书不多,学识谫陋,且文字稀少,作品寥寥。我亦非语文教师,欲对语文教学臧否一番,这无异于班门弄斧,颇有被贻笑大方之虞。但是,目前语文的作文教学方法机械呆板,教师都似乎希望通过做习题来获得作文水平的提高,而非脚踏实地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更有甚者,不少语文教师还有组织地猜题目,并将此组织美其名曰 “高考研究小组”,或勒令学生背诵范文,只等考场上依样画葫芦。有感于此,成文一篇,不敢说欲匡谬正俗一番,只想浅谈自己的拙见。至于是否属实或在理,尚希语文教师们裁酌。
    也许,在语文教师眼里,作文只是高考的一道题目。可咱们能否换个观点,把作文视为生活来看(其实,语文就是生活)?
特说,“写作即生活”。没有写作,就没有生活,因为写作本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是写作的源泉,无生活的写作只会是无本之源。而且,写作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能够著作等身沽名钓誉,为世俗价值获取一块敲门砖。文字记录着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写作就是让这此思想明晰起来;文字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写作就是通过让人富有情趣来提高生命质量;文字承载着作者的生命激情,写作能让人性丰盈起来。
    我以为,学生要写出好作品,需要具备四个条件。
    一是读书。读书能开启心智,丰润灵魂,提高认识,淬炼理性,丰富情感。一篇文章,只是心灵之河溢出的水罢。我一直有个观点,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仅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喜欢阅读,说明语文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让人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严重异化,简化成正音识词的教学了。语文教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这种情形下的语文教学注定是失败的。 
    二是观察和思考。观察能力是写作的前提,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眼睛是人与生俱来的,但观察能力却不是天生而来的,它需要在后来的成长中逐渐培养。有所观,必有所思。一篇作文,也是作者思想的折射。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该让有点哲学素养,这点非常重要。当然,这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看来,没有一点文史哲方面的语文教师,是不配做一个语文教师的。
    三是激情。激情就是冲动,它本是人的原始冲创力。作为一个文学创作活动,写作特别需要这种激情,因为激情犹如发动机,是写作的动力。人的观察再敏锐,文字功底再出色,但如果缺乏写作的冲动,也是无法写出作品的。作者往往在激情澎湃的刹那间拿起笔来,让思绪从笔端淙淙流泻出来,驻留于纸面。灵感稍纵即逝,一旦错过,就会无法再寻觅回来。
    激情本属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可学生高中三年,却被天天关在教室做机械训练,从未有机会出校门体验生活。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最多也知道写作的基本常识。许多语文教师只知道让学生按时写周记,然后批阅后发现写作水平很差,不知道写作需要激情这个尤为重要的因素。确实,缺乏激情基础而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干瘪就是剽袭而来。此外,加上许多语文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致使学生不喜欢读书,作文读起来味同嚼蜡,文学性还殛待提高。同时,学生终日囿于教室里,要他们写出雅丽可诵的篇章,是何等之难! 

    四是文字功底。假如观察是写作的前提,激情是写作的动力,那文字功底就是写作的外衣了。我们观察到生活中的美后,也需要用文字给这种美赋予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的教学也非常重要。通过不断读书写作,使学生铢积寸累,这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外衣可以适当漂亮,却不可过分追求。华丽词藻并不表示文章就好,犹如人的靓装好看,并不表示其人品就好一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亦即此意。
    这里有个问题,我并不想谈写作技巧的问题。关于写作技巧,李笠翁曾有几招写应试作文的“秘技”: “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入彀之法。开卷之初,当有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不过,这些被张爱玲斥之为“妾妇之道”的技巧,远不是作文教学的全部要义。写作技巧固然应该知道一点,但其作用是有限的。林语堂说:“笔法之于文学,有如教条之于教会”“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便成八股。”我非常赞同林先生的话。人的感情是丰富的,有所看就会有所感。关键的是要能够直抒胸意,让情感从心底流淌出来。只要能做到这点,即使没有华丽的词藻,也会同样打动读者心扉。因此我以为,作文本来就没有技巧!所谓写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用以糊弄学生的!
-->-->-->-->-->-->-->-->-->-->-->-->-->-->-->-->-->    然后,我想说说文章的思想性。文学性与思想性是文章的两个方面,没有思想的作者,最多成为只能吟月哦雪的浅薄文人;而没有思想的作品,只是外表华丽的垃圾。看看学生们的作文,大多空洞无物,缺乏思想性。这其中的原因,除了语文教师没有让学生喜爱读书外,语文教师自身还有没有问题?看看网络中的好文章,大部分都不语文教师写的,我们便可从中略见一斑。不喜欢读书的语文教师,一定是没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对于这样的语文教师,任何一篇课文都没有意义——因为文本的意义,取决于读者的水平。这样的语文教师除了教点词语外,还能教什么呢?
    在作文的评定上,语文教师也应关注文章的思想性。凡是迎合政治需要的八股文可得高分或满分,思想深刻不拘一格的反而得低分或零分,这样的评定没有体现思想自由,也不可能造就风华绝代的思想大师。我们选拔人材,要尊重个人文化,而不能以愚忠或媚上卑下为标准。
    最后,我还想说说散文。我想,散文有两层含义。我们常说“形散而神不散”,其实这是就写作技巧而言。同时,写散文对作者心境也有一定的要求。要写出散文,需要作者闲散。有闲则散,有散则文,此曰“散文”。这儿的“闲散”,不是要作者碌碌无为虚掷光阴,而是指作者首先得养“性”,才可能有写出散文的闲情雅趣。要让学生有这份雅趣,就必须少让学生做些机械重复的练习,让学生回归到生活,真真切切让学生体验生活。忽视养 “性”而一味追求技巧与笔法,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教师成天煞有介事地讲“开篇凤头,中段熊腰,结局豹尾”,或“埋伏笔,设悬念,密针线,抖包袱,掀高潮,炼警句”,这些缘木求鱼的做法,根本就是没有切中要害。
    通常,中国文学史会讲到“公安派”的“性灵”作文。十六世纪末叶,三袁兄弟在公安创建了“公安派”,这是一个自我表现的学派。“性”就是“个性”,“灵”就是“灵魂”。为自己的个性和灵魂而写,体现出人本主义趋向。
八股文只有抽象的共性,没有血肉的个性,这就是八股文的实质所在。因此我认为,
学生不应写八股文,而应写“性灵”文。
    总之,纵观目前的语文作文教学,离“以人为本”尚有很大距离,还依然停留在将语文作为应试工具的层次上。只靠做机械练习来训练学生作文,只会像锻造机器一样把学生塑造为应试机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这样才离真正的作文教学更近些。
    也许,语文教师会认为我比较理想化。确实,当下的教育环境为语文教师带来了束缚。不过我相信,语文教师们只要肯动脑筋,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我要给语文教师留下一句“临终遗嘱”:语文是教育中最后的人文阵地,语文教师一定要坚守这块阵地。语文该怎么教就怎么教,作文该怎么写就怎么写吧。少几个高考奖,你也饿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