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阔大有名富裕的词:人只在故乡的树下才得安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7:41:05
人只在故乡的树下才得安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11-26 11:59:21

 

 


  
  夜读抄  
  
  刘晓峰  
  
  尽管现代人辗转奔波于物质追逐中并乐此不疲,然而总有一天,在他停下脚步的时刻,故乡的影子会浮现到他的面前。一如日本作家坂口安吾所写过的,人只在自己故乡的树下才得安憩。
  然而,故乡不仅仅是写在纸面上的两个方块形的汉字,在全国范围的现代化建设浪潮中,你是否意识到,故乡很可能成为一个日渐远去的背景。几年前阅读柳田国男著作时,他写过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条原本曲曲折折充满变化的乡间道路穿行于密林中,几百年来,围绕这条路产生过很多传说和神奇的故事。可是,新的国道建设改变了这一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条使用现代筑路技术建设的新路笔直地通过这里,它那么合理,那么便捷。老路从此退出了人们的脚下,重新变成荒凉的荆棘丛,而那些父亲母亲带着孩子一边走一边会活灵活现地讲述的故事和传说,一天天远离了新一代孩子们的童年记忆,最后随风飘散,再难追寻。热心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柳田国男,号召爱好乡土民俗学的同道们收集乡下那些行将消失的故事和传说。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他的《原野物语》收集的就是日本岩手地区一个叫原野的小地方流传的故事。
  如果一条道路足以让我们失去许多传说和故事,那么,是否应当认真思考一下,在呼啸而来的现代化改造过程中,我们在一天天失去什么?
  2006年的夏天,在湖北襄樊一个小小的咖啡馆里,我曾和一群自称“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的青年人一起度过一个难忘的晚上。这群年轻人通过网络串联到一起,共同关注起襄樊日渐消亡的地方文化传统。一位青年人拍下的一组照片,深深地打动了我。照片中的老街已经因为老城区改造而不再存在,对于成千上万的襄樊人,很遗憾,这些照片中捉拍的生活情景已经永远不再存在,这些照片注定成为他们关于故居最后的回忆。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这一切就是唯一的选择,是现代化、进步、发展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然而,手边这本《再造故乡魅力——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却向我们讲述另一种可能性。日本东京大学西村幸夫教授,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十七个发生在日本传统街区改造过程中的另一类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日本各地,个个精彩,引人深思。
  西村幸夫教授认为,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得以形成和兴盛的理由,因此,每一座城市的历史性建筑物都“吸收了灿烂辉煌时代的热血和能量”,是城市辉煌历史物化的表象,因而也常常是一座城市独特的魅力所在。第一篇《十年后的小樽运河》中的主角小樽市运河,就曾经在日本北海道开发时期活跃一时,在小樽市作为通商口岸的时代,在小樽市作为煤炭输出港的时代,这条运河曾经负载了小樽市的繁盛。同样,标志日本纺织业黄金时代的足利市陈旧的厂区,江户武士的旧邸,银矿开采的疯狂年代过去后留下的旧宅……它们或者曾经是城镇发展的动力和血脉,或者是已经成为一个城镇发展历史的地标性建筑。但是,当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它们的存在却被划上了巨大的问号、面临被填掉被推倒被毁弃的命运。这就是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代日本城市改造带来的严峻的现实。
  然而,对于故乡的热爱,让成千上万的人投入到了维护和促使老街区再生的运动中。我们通常在传统和老人之间划上等号。但在日本这些维护地方传统的运动中,令人欣喜的是有很多青年人、知识人活跃期间。比如小樽运河保护运动中,柳田良造等三名北海道大学校友组成的“青年三剑客”。从提出解决方案到起草各种声明,以及执笔调查报告,他们在整个运动期间扮演了重要的地位。这些运动最后铩羽而归者绝不在少数。北海道另一座城市函馆旧街的景观,被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破坏殆尽,这一切是在很多老居民奋起发动了反对运动的背景下完成的。最后阻挡住开发商脚步的,并不是民众抗议的声音。作者写道:“当泡沫经济崩溃之后,高层建筑的兴建突然告停,函馆景观也就好不容易地总算被挽救回来。”但这些哪怕并非全部获得成功的运动,本身却自有其重要的价值。因为投身于运动的人,找到了很多重要的观念,他们认为,“真正的故乡是自己的心之所在”,在他们看来,老建筑是“心灵的故乡”,是最有价值的观光资源,这些资源需要重新发现和保护,而不是只在“遥远的地方寄予思念”。这些投身保护运动的人们,努力的方向并非仅只为了怀旧,他们从对过去的怀念之中,追求显现出现在的美,并借创造力的展现中把目标指向未来。
  令人感动还有一点,就是这本书中收入的故事很多是双赢的。小樽运河保护运动大大增加了该市的知名度,成为使这座城市一跃成为观光城市的重要契机。函馆市的“城市色彩文化研究会”曾用砂纸打磨本市一座座洋馆的围墙,让不同时代漆下的油漆像年轮一样展现出来。他们的努力得到社会的承认,获了奖。他们随后用这笔巨额奖金建立了“色彩基金”,资助更多关心城市建筑的人。如今他们在组织调查自己街道居民们“最喜欢、最不喜欢的地方”,他们在组织讨论“希望自己的街道变成这个样子、如果我们不管它,它会变成这样的地方”。而这一切也得到市政方面的协力。人们不再把自己的故乡简单交给开发商们任意肢解,老街道也不再是开发商们为赢利而可以任意切割的甜美蛋糕。海那边的故事告诉我们,投身保护和再造故乡魅力的运动,是宣示你对你的街道有责任,你不负起责任,你就没有权利责备任何人。
  在结束这篇短文前,请允许我再讲一段发生在山东济南的故事,因为阅读这本书让我时时想起我一位叫姜波的山东朋友,想起他怎样与朋友们一同保护山东古建筑。据说,我们熟悉的《大宅门》一剧 “百草厅”的原型——北京同仁堂的济南分号宏济堂西号,也曾经被列入了拆迁冻结的范围。但最后在济南的学界、企业界与政府积极沟通下,这座始建于1907年的老建筑最后靠平移技术得以保存了下来,并将改为山东中医药博物馆。我很高兴地看到,在中国各地,很多像姜波这样的青年学者正投身于保护自己故乡的活动中。所以《再造故乡魅力——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所写的并不是和我们距离遥远的异乡故事,它今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如果你已经或正想投身其中,那么我愿意告诉你说,你的身边一定就有同行者的足音,因为有成千上万热爱自己故乡的人,所以你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