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丹芪胶囊:《论语与算盘》第二章(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12:01

 第二章 立志与学问(1)

  预防精神衰老之法
曾经作为交换教授身份,由美国不远万里来到日本的梅比博士,在留日期满即将回美之时,我们很诚恳地作过一番交谈。
梅比博士认为,这是他第一次来日本,所以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非常的好奇,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日本这样的新进国家,无论社会中什么阶层的人们,都很勤奋,少有懒惰懈怠的人。人们都好像充满希望,精神饱满、心情愉快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信念。他这样称赞日本国民,是觉得这里的人们有敢作敢为的心胸,以及奋发图强的气魄,这是令我很佩服的。
接着,他又表示,自己不是阿谀奉承的人,回避什么不好的评论,应该直言不讳的说出心里话。可能是由于自己接触都是官场、企业、学校等地方,这些地方有一种通病,就是过分注重形式主义,而且这种重形式而轻事实的倾向,在这些地方司空见惯。
可能因为自己来自最不拘形式的美国,所以日本的这一弊端在他眼里显得比较突出。他觉得是不能放任下去的,因为这能成为整个国民性的趋势,一定要对此多加警惕。
面对同一个观点或主张,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一样的反响,即使同一个国家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人与人之间相处,意见总有相悖的时候,有人向左,有人向右;同一个政党也会出现反对派。这种现象在欧洲和美国是很正常不过的,甚至是相当自然、高尚的。
但在日本情况恰恰相反,让人觉得很尴尬和不自然。说的难听点,就是执拗、固执。但在日本我经常能见到因一些小事情而恶语相向的人,有可能是我平时观察的时间不对,那在政界这种现象是随处可见的。对于这种情况,梅比博士的解释是,日本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封建统治制度,诸侯藩镇之间经常发生叛乱,一方强大了,其它各方就想攻击它;而新的一方强盛起来,又会造成新的各方攻击强大一方。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他的话仅仅是点到为止,但他所指的是元龟、天正年间以后的日本国情,那时天下演变成三百个诸侯割据的局面,拥兵自重,各据一方,相互敌视,而这种积弊就深深的遗留下来。虽然日本人性格有温和的一面,但是这种积弊在今天就演变成党派之争。我也觉得封建制度遗留下来的糟粕确实存在。
以最近的例子为论,水户这样人才辈出的诸侯地,因为不断的相互倾轧,最终从强盛走向衰落。如果没有藤田东湖、户田银次郎,或者会泽恒藏这样的大人物,甚至没有像中烈公那样的伟人,也许就不会因纷争而衰落了。所以,对于梅比博士的观点,我是很诚恳地倾听的。
此外,梅比博士对日本国民的感情强烈这一特征,似乎不太欣赏。他认为,日本人爱因一点小事就动怒,甚至大动干戈,但也能随即很快忘掉,可以说日本人是既感情冲动、又容易健忘。同时他认为,这是一个号称一流大国的国民绝对不应有的素质。换句话说,日本人应该多加修炼自身的性格,培养包容的心胸。
梅比博士的话让我觉得不安,但他还是深入地谈了对于日本人忠君爱国的精神很是羡慕,在这一点上是很了不起的,令人佩服。他说,作为一个美国人,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的日本人对于天皇的忠诚还是那么深厚,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很少见的。过去虽这样想过,但实际见到还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话虽如此,他还是毫不客气的指出,日本想要保持这样的政体形式与忠君精神,要避免君权干预民政,两者和谐共处为好。
对于梅比博士的话,我不想做过多的评论,也不想对此抽象评论一概排斥。我对他的中肯之言,表示敬意。此外,他还谈了若干其它事情,并表示很幸运能在日本的半年时间里结识我,同时对学校里的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因此才会坦言相待。

第二章 立志与学问(2)

  这是一个美国学者对于日本的观察之后的意见,也许不一定令日本受益很多,但是受到外国人公平的评价,我们应该以此为鉴才对。因此我们应该用大国的国民胸襟,进一步去反省,这样才能提升国民的素质;相反,人人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一个大国国民不应有的,如果一直被人批评,还不引以为鉴,那么最终就不会有人愿意与我们交往了。
因此,我们不能小看一个人的批评,正如司马温公告诫人们的一样:君子之道,始于非妄语。一定不要做无意识的信口开河,否则,他人也不会把你当作君子来尊敬。所以,正如一次的行为会决定一生的名誉,个人的想法也同样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声誉。梅比先生带着他在日本的上述感受回国了,看似是小事,但是我们还是要引起重视。
对于这一点,我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由于大家刻苦勤奋、精益求精才使得日本今天这样发达,如果想继续进步的话,我还是说一些个人的想法。近来社会上关于青年的言论很多,认为青年如何重要,重视青年问题等等,对此,我并无异议,但是我认为,青年固然很重要,可老年也是很重要的。我认为,一味地强调青年人,对老年人置若罔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我在一次会议上说过,我愿意做一位文明的老人,但究竟是不是有素质的老人,社会上的评价,我不得而知。也许是我自己想当个有素质的文明老人,在其他人看来也许还是个没什么素质的老人。仔细观察一下当今社会就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参加工作的年龄,比我年轻时候要晚很多。这就好比早晨的日出时间很迟而又提前夕阳西下,再加上因为衰老而退休离职,那么一个人一生实际的工作时间就大大减少。
举例来说,一个学生一直学习知识到三十岁,那么他至少应该工作到七十岁左右才能退休,如果他到五十岁或者五十五岁就衰老的话,那他一生就只能工作二十至二十五年。当然,非凡的人可能用十年的时间就完成别人一百年的工作。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各种文化、科技都在不断进步。也许有幸遇到博学的人发明抗衰老的药方,让老年人不衰弱,让年轻人拥有很强的智慧。正如由马车进步到汽车、由汽车进步到飞机,缩短了世界各个地方之间的距离,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
如果让婴儿很快就变成有用之才,人类能够长生不老的话,那是最好不过的了。我希望田中馆先生(东京大学教授)能够早日完成这样的发明。不过在这项伟大发明成功之前,上了点年纪的人只有安心工作才行。
身为文明的老人,虽然身体会衰老,但是精神状态要保持年轻。一个坚持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的人,他的精神就永远不会衰老。因此,我非常厌恶如行尸走肉般的人,我们应该在肉体存在的有限时间内,努力保持精神常在,我很希望大家保持精神上的不朽。
立足现在
即使回到德川时代的末期,日本社会受到传统旧习的影响,对普通工商阶层的教育和对武士阶层的教育是有差别的。武士所学以修身齐家为本,不仅要修养一身,而且要以治理他人为方针,一切都是以经世济民的为根本。而对工商阶层的教育,并不是培养他们如何治理国家的才能为目的,仅仅是一种浅显的初等教育。
由于当时接受武士教育的人很少,所以武士教育采用寺子屋式,有寺庙的和尚和年长富豪来执教。当时的农工商业活动几乎只限于国内,很少与海外往来,所以对农工商的人,就只是初等教育。再加上当时重要的商品运输等枢纽都是由幕府等权势掌控,他们同农工商业的人几乎是不接触的。当时,所谓的平民只不过是被视为一种会说话的工具而已,甚至会招致武士阶层人的肆意地殴打和杀戮。
这种情况直到嘉永、安政年间前后才有所改善。接受了经世济民学说教育的武士,倡导尊王攘夷,最终促成了明知维新这一重大社会变革。

 第二章 立志与学问(3)

  在明治维新不久,我就当上了大藏省的官员。当时日本在物质方面的科学教育几乎没有,虽在武士阶层教育中有一些高尚的东西,但对农工商者来说,不仅没有什么学问,既使接受教育也是最低级的。就是在开发了海运之后,也没有与之相关的知识。即便是想谋求国家富强,也是对此一无所知。
一桥的商业学校在明治七年(1874年)就开办了,但中途几经停办。这是因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一个商人是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我曾费尽心力大声疾呼,为了加强同海外的交流,必须要有相关的文化知识。值得庆幸的是,情况终于发生了转机。在明治十七、十八年(1884年、1885年)时,教育蓬勃发展起来,很快就涌现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到如今,也不过是三四十年的时间,日本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惊人的大发展,可以与发达国家相媲美。
但是,这里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弊端。虽然在幕府统治的三百年间,也带来很大弊端,但是,幕府时代的武士不乏有品行高尚、目光远大的人;反观当今的很多人只知道聚敛财富,把士道精神以及仁义道德忘得一干二净了,也就是精神文明的教育落后了很多。
大约从明治六年(1873年)开始,我就竭力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虽然力量薄弱,但是今天的日本已经有很多财力雄厚的实业家了,国家也积累了很多的财富。但我总觉得与明治维新之前相比,人们的品质修养倒退了,不仅是倒退,有可能是消失殆尽了。所以我认为,物质文明的发展的结果,损害了精神文明的进步。
我相信,伴随物质财富的不断累积,精神修养也要不断进步。所以,人要拥有一个坚定的信仰。虽然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接受的教育不是很高,所幸我研修了汉学,由此获得了自己的信仰。我不关心什么天堂与地狱,只坚信堂堂正正做人,一清二白做事,那就活得很成功了。
大正维新精神
维新的含义就像《汤盘铭》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说正当发挥旺盛精力的时候,自然而然也能产生新的活力和人人锐意进取的活动,所谓大正维新就是这个意思。简单说,必须下定决心,齐心协力为理想而奋斗。
由于维新的时候可能会有保守复古的倾向,所以这需要更加地努力奋斗。这与明治维新时代的人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需要注意反思。明治维新以来的各项事业也有失败的例子,但总体而言还是充满生机活力,迅速蓬勃发展。当然这其中也有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充满旺盛精力的干劲是最重要的因素。
青年时代是血气方刚的年代,要善于利用这种激情,才能打造日后幸福的基石,所以青年就应该尽情地发挥好这种精神。如果在青年的时候,不敢追求正义、胆小谨慎的担心失败,将来也会一事无成。只要认为是正义的事情,那么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要有一种铁杵磨成针的恒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这种意志下,任何困难都会解决的,即便是失败了,也是一时的疏忽所致,内心却坚如磐石;反而由此吸取教训,锻炼了自己的坚强意志。如此这般,在他进入壮年的时候,就会有所作为,不仅仅对个人,对国家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对于肩负国家未来的青年,从现在开始就要下定一个决心,将来要投身到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当中。如果报着得过且过的想法,那国家的前途也是令人担忧的。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谨记无所事事,他日后悔莫及。
与明治维新时代的百废待兴、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相比,今日的日本是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秩序井然,教育普及,只要计划周详,加上个人的辛勤努力,那么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但是,这种社会秩序,在教育普及的时候,仅仅努力是不够的,因为会有一些教育的弊害,因此要具有强大的勇猛之心,洋溢活力,冲破各种阻力,沿着进步之路迅猛前进,才能取得成功。

 第二章 立志与学问(4)

  秀吉的长处和短处
乱世之中的豪杰不重视礼节,尤其是持身不正的例子,不仅明治维新之际的元老会这样,在任何时代的乱世当中都是如此。我自己是不能自夸持身端正的人,甚至连稀世英雄丰太阁也是一个不讲礼节、持身不正的人。这本来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但是身在乱世,也是无能为力的事情,不能过分责备。如果要说丰太阁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持身不谨和有机智但没有大的谋略。但是说到他的长处,那就是勤奋、勇敢、机智和气概。
在上述秀吉的各项长处中,值得注意的是长处中的长处,这就是勤奋。我由衷地钦佩他的勤奋,希望青年一代一定要认真学习这种精神。成事非在成事之日所成,而是其由来已久。秀吉之所以能够成为旷世的英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勤奋。
秀吉在信长下面做事的时候,名字叫做木下藤吉郎。他的任务就是给信长拿鞋,一到冬天,藤吉郎就把所拿的鞋子放到怀中,因此,无论信长什么时候穿都是温暖的。对这样的小事,他都记在心上,如果不是勤奋努力的人,是不会做到的。此外,据说,当信长要一大早外出的话,虽然没有到随从人员聚集的时间,但藤吉郎还是能随叫随到,陪伴在信长左右,这也说明藤吉郎是非常用心、非常勤奋的人。
天正十年(1582年),织田信长被明智光秀所杀。那时,秀吉正准备攻打毛利辉元,惊闻此事,立刻就与毛利辉元议和,并从对方那里借来枪支和弓箭各五百件,三十杆旗帜和一队骑兵。他率领部队从山阳道返回,距离京都不到几公里的地方,遭遇了光秀的部队,同对方拼杀,并最终打败了光秀,在本能寺拿其首级示众。到此为止,秀吉从信长被杀之日算起,共用了十三天时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两周之内解决事情。
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既没有铁路,也没有机动车辆,交通是极为不便的。但是京都发生事变,身处山阳道的秀吉,闻听事变立刻与敌方达成和解,并借来兵器和军队,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为君主报仇,这充分说明秀吉是一位了不起的实干家。如果没有这种实干精神,即使他多么机智,报仇之心多么急迫,也是不可能迅速的完成这一切的。只有秀吉这样的实干家才能做出来,从备中到涉津的尼崎,日夜兼程,迅速赶来,并且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次年(1583年),又发生了贱岳战争,秀吉消灭了柴田胜家,终于统一了天下。天正十三年(1585年),秀吉顺利地登上了关白(当时官位最高的大臣)之位。从本能寺发生事变到一统天下,秀吉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即使秀吉拥有天生的卓越才能,但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实干成就了事业。
据说,秀吉刚到信长麾下不久,就仅用两天时间修筑了清洲的城墙,此事令信长惊讶不已。虽是传说,但也不能一概视为稗史小说的无稽之谈。我认为,以秀吉勤奋努力的态度,是一切皆有可能。
亲自动手
很多青年人想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却由于没有门路可循,或者无人提携,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诚然,不管你是多么的优秀,若是你的才能和胆识没有被人发现,那么你就无法施展你的才华和抱负。
能够结交势力强大的前辈或亲戚并被其认可,这个青年就有较大的机会获得成功,这也是比较幸运的。当然,这是对于才能一般的人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力很强,头脑很灵活,即便没有势力强大的前辈或亲戚来提拔自己,社会最终也不会埋没他。
在当今社会,人口众多,无论在官场、企业,还是在银行都存在人员过剩的情况。但是能够得到前辈、上司的认可安心委以重任的人,却寥寥无几。所以,到处都需要真正的人才,就好像餐桌上摆好了菜肴等待人去品尝,至于吃不吃就要取决于拿筷子的人了。
前辈或社会才不会有心情夹起鱼肉送到你的嘴边,凡事应该自己主动行动起来。丰臣秀吉出自匹夫,最后荣尊关白之位,这都不是信长无故送给秀吉的,而是自己努力争取得到的。所以你要有所成就,就要自己主动行动起来。

第二章 立志与学问(5)

  无论是谁安排工作,都不会给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委以重任的,像丰臣秀吉那样的大人物,起初也不过是给信长提鞋的仆人而已。有人觉得自己受过高等教育,如今让我跟学徒一样,只是打打算盘、记记帐目,这也太大材小用了吧!有人认为前辈不懂得珍惜人才,因此私下常鸣不平,那就是不对的了。从人事管理上讲,上司派有才华的人做小的事情是极为不明智的做法,但是上司这样安排可能也自有他的道理所在。因此,青年人要有耐心,认真完成上司交给的任务。
对于上面委派的工作,心有不平,因此想要辞职,那是不正确的想法;对于工作马马虎虎,草草应付完事,那也是错误的。谨记无论是多么小的事情,它都是大事的一部分。如若连小事都做不来的话,好高骛远的结果必然是一事无成。
例如时钟上面有大针和小针,如果小针对齿轮懈怠不工作,那么大针也只会停止工作了,其结果是整个时钟无法正常工作。再如,营业额达到数百万的银行,如若结算时差之毫厘,当天的帐目也是无法核对的。
有的年轻人心高气傲,对待小事情总是持一种轻蔑的态度,长此以往,小事恐怕日后也会变成大事,即便不是大事,真遇到大事,粗心大意的人也成就不了大事。水户黄门光国公在墙上所挂的格言中说:小事皆通达,临大而不惊。不管是从商还是从军,做任何事情都应如此。
古语有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相信自己是能做大事的人,但是大事也是由一件件的小事累积起来的,所以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要轻视,要勤奋、忠诚、充满诚意、不折不扣地完成。秀吉得到信长重用的例子正是如此,兢兢业业做好份内之事,在交给他一部分兵权时,又能挑起将领应有的责任,因此得到信长的赏识并委以重任、破格提拔,拥有了同柴田、丹羽平起平坐的身份。所以,不管是做传达人员,还是做记账工作,都要尽全力完成份内的事情,那么功名利禄就离他不远了。
立大志与立小志的协调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圣人,一般人在立志向的时候,往往会误入歧途,或受当前的社会风气影响,或受到周围情况的制约,从而不顾自身的能力,贸然从事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不能说是真正的立志者。
在今天这样秩序井然的社会,一旦立下志向,中途改变是会带来很多不便,所以在立志向的时候,必须要慎重考虑。也就是说要头脑清醒,分析自己的优缺点,经过比较,最终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做为志向。另外还要深思熟虑,看自己的周围环境是否有利于完成志向。
例如,身体强壮、头脑灵活的人,想一生致力于研究学问,但是没有相应的财力,也是无法完成志向的。所以,考虑自己各方面都有利于完成志向,那么你就下定决心,好好计划并立下方针。如果不经过深思熟虑,一味随波逐流,轻率决定自己的方向,那么最终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确立了根本的大志向后,还是有必要留意那些看似枝叶零碎的小志向。人们经常接触各种事物,并且怀有一种希望,而且想办法实现这种希望,其实这就是我所说的小志向。
例如,某人由于一件事而受到社会的尊重,那么其他人也会以他为榜样,这就是一种小志向。至于实现小志向,那么我觉得关键的是,要坚定不移的以大志向为根本,努力先实现小志向。此外,小志向容易受周围影响而发生变动,所以谨记不要动摇自己的大志向。也就是说不要让大志向和小志向之间产生矛盾,两者要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
上文所述是关于如何立志,下面就研究一下古人是怎样立志的,尤其是孔子的立志过程,从中我们获得一些启发。
我是通过处世格言《论语》来研究孔子的立志过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由此推断,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确立了志向,但是否以从事学问为自己一生的志向,这一点尚未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