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疱疹:校车之祸背后的撤点并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8:06:02

校车之祸不仅是校车之过,农村撤点并校才是深层原因

正宁校车车祸被归因于校车运营混乱、监管不力等原因

11月16日发生的甘肃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事故造成21人死亡,其中19名为幼儿,事故车辆核载9人,实载64人,超载率超过600%。该事故令舆论大为震惊,各地方政府紧急排查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车安全,而该事件也被外界归因于校车运营混乱、监管不力和立法空白等。

2010年有关部门已颁发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明确了中小幼校车的各项标准,但因为监管主体不明确,这项指标一直无法落实。在校车管理上,目前实行的是教育、公安、交通等部门共同管理、共同负责,但因为没有确定责任主体,在具体实施中就造成了无人管理、无人负责。

但农村“撤点并校”才是校车之祸背后的深层原因

事实上,近年来因为校车本身不达标、司机素质低、超载等原因,中小幼校车事故频频发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认为,除上述具体因素外,校车安全事故迭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农村撤点并校所导致的“上学远”。

2001年中国为了整合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实施了农村“撤点并校”,将临近村落的学校进行合并,发展成中心学校。“撤点并校”在大量补贴资金的推动下迅速席卷农村。在这一政策的实施下,中国农村小学校数量从1997年的51万余所减少到2006年的29万多所,减幅达42.5%。而从整体来看,至2006年全国的小学校数量已经降到建国初的水平。

而且,由于许多地方政府盲目跟风,不顾学生就学路程、寄宿条件等,为合并而合并,给广农村学生及其父母带来了更重的负担。

鉴于上述问题,2006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防止“过度调整”,但是通知出台之后“撤点并校”的步伐并未完全停止,而对之前“一刀切”做法造成的后果,地方政府也未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曾经的中国农村是“有炊烟的地方就有学校”,而2001年“撤点并校”在大量补贴资金的推动下,席卷农村,至2006年全国农村小学数量已减少42%。

农村撤点并校衍生了诸多问题,校车问题只是其中之一

曾举全民之力实现“村村有学校”,撤点并校后这些资源被闲置

而直到二十世纪末,中国对农村的学习布局基本以“一村一校”为目标的,许多县教育部门规定学校要在村庄2.5公里之内,以便学生就近上学。而国家也为实现这一目标投入了巨大资金,仅在西北、西南欠发达的九个省区、469个贫困县,中央和地方就共投入54.9亿元,修建了14942所中小学。而1990年代初开始的“希望工程”项目,十多年来共募集资金53亿,在农村建设希望小学15444所。可以说是居全国全社会之力办农村学校。

到90年代中期,我国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校”,保证了农村孩子有学上、有书读,村子里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为普及义务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2001年起政策开始转向,众多农村小学校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的原则指导下,被逐渐撤并或升级,不少地方已达到一个乡镇只有一所中心校的程度,甚至有新建没几年的小学就被合并。

而那些举全民之力建设的农村学校,或废弃不用,或被贱卖,造成了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也令“希望工程”捐赠者的爱心打了水漂。湖北媒体曾报道,湖北省一革命老区在众多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建起了76所希望小学,而今58所小学或卖给农民养猪养鸡,或为村委会办公之用,或为一片荒芜。

撤点并校加重了农民负担,增加农村学生辍学的可能

因为“撤点并校”是以生源不足、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为理由,所以一些人口稀疏的贫困山区的小学的合并力度最大,政策实施者将撤除偏远小学、集中办学看成是现代化教育的表现,这为孩子、父母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负担。

或许政府财政因此减少了办学成本,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并校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一些不得不异地求学的小学学生因年龄太小,家长不放心,不得不选择陪读,又增加了房租成本;而选择通勤的学生,则增加了一笔交通费。

《2009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调查”指出,在中部地区,每个农村家庭因寄宿而额外增加的费用平均为657. 3元/年。在西部,这个数字是787. 8元/年。而一些西部贫困地区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也才一两千元。

这些都加重了农村孩子辍学的可能,香港乐施会曾联合贵州大学、广西大学及陕西省社科院共同对三省的农村学校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在实行“撤点并校”之后,当地农村学龄儿童的辍学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弹。

农村撤点并校造就县镇“巨型校”、“巨型班”,影响教育质量

“撤点并校”的支持者们提出的一个合理理由就是,并校后农村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多城镇学校的教育资源,而学校向县、乡集中,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镇出现学生人数很多的巨型学校和巨型班级,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农村小学分为“教学点”和“完小”:“教学点”一般四年级以下,完小到五年级或到六年级,“撤点并校”最主要的就是合并“教学点”,所以很多低龄的小学生被波及。七八随的孩子就要远离父母,在学校里独立生活,也不利于孩子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撤点并校后,一些经由“希望工程”修建的小学废弃荒置,或是被贱卖为私房。

政府办教育不能以效益最大化为优先,请让农村孩子就近上学

撤点并校的理由站不住脚,政府办教育不能以节约资源为优先

“撤点并校”的最合理理由就是因为人口结构变化,适龄生源不断减少,造成农村教育资源利用率不足,所以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但事实上,学校减少的幅度比生源减少的幅度要大得多。研究数据显示,1998到2007 年间,全国学校数目减少了47.50%。 而适龄入学人口只减少了24.30%。

而所谓的“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也只是一种美化罢了,若真是为了教育公平,为何不让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农村呢?政府办教育不能以效益最大化为优先,有时需要做些“赔本买卖”。

美国也曾出现农村并校潮,但已开始反思并拆分综合高校

“撤点并校”的支持者经常提到“美国经验”,的确,发达国家在最初的城市化进程中也曾出现过农村并校潮。20世纪60年代,美国因为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导致农村生源不足,开始推行学校合并,减少小规模学校的数量,以实现农村办学的“规模效应”。1961年,美国有学区36 402个,1970年减少至17 995个,全国2/3的学生都在大型综合中学就读。

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规模效益”的负面影响,开始从教育质量、学生交往等各方面重新审视大规模学校的优劣。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内教育改革家们主张将农村的大型综合高中拆分为小学校,办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小规模学校运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开始向新的方向发展,如多元化办学、校际资源共享等。

(网易财经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