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疹后遗症: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藏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6 15:39:12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的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文物系统文物收藏单位馆藏一级文物的总数已达109197件,现已全部在国家文物局建档备案。在全国保存一级文物的1330个收藏单位中,故宫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并收有很多绝无仅有的国宝。在几个宫殿中设立了历代艺术馆、珍宝馆、钟表馆等,爱好艺术的人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前,往往久久不忍离去。 故宫的东西六宫是嫔妃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现在东六宫大都改为古代艺术品陈列馆,其中有明清工艺美术馆、陶瓷馆、青铜器馆、钟表馆、绘画馆、珍宝馆。以参观珍宝馆和钟表馆的人数最多,钟表馆设在奉先殿,珍宝馆设在故宫东北角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这些殿堂里。珍宝馆真像是一座宝库,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各类珍宝举世无双;最为突出的是有一座镐多塔,重达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但故宫博物院在我眼里又是最不专业的博物馆 ,由于将就“东六宫”的房屋设施和环境,文物的摆放以及灯光照明极不科学,在加之文物在玻璃罩内,房间光源众多,反光现象严重,很难拍到完美的照片。对于这部分的馆藏珍宝我分两次贴上,先贴礼制文物、帝后饰品和赏玩珍品,由于前面说的光线等诸多拍摄条件限制,所拍物不一定代表故宫最精美文物,欢迎指正。
一、凝固的仪轨—礼制文物
封建社会,礼仪制度是关系到“别贵贱序尊卑”和国家兴衰的大事。《大清会典》中详细记载了历代沿用的吉、嘉、军、宾、凶等“五礼”,涉及祭祀、登基、颁诏、朝贺、册封、大婚、筵宴、大阅、巡狩、外交、丧葬等方方面面,规定繁多,程序各异,等级森严。

金瓯永固杯,高12.5cm,口径8cm。
杯金质,鼎式,圆形,直口。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亦嵌珠宝。
乾隆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了各式酒杯,其中不乏龙耳作品,且式样颇多,但这种以象鼻为足的作品却很少。这件金杯的设计及加工皆属上乘,是皇帝专用的酒杯。
这个应该是故宫珍宝中最精美的之一了,因为珍宝馆的门票都是以此为图案,而且许多年都未变过。对此我有些不了然,在好也不至于如此吧!就如故宫博物院的大门票一样,除了颜色的变化外,很难看到其图案的变化,一个太和殿难道就代表了故宫的全部?说穿了还是未用心。

金云鹤纹水瓶,清,高28cm。
水瓶为黄金质。圆形,有盖,通体錾云鹤纹。水瓶与提炉、啐壶、香盒、盥盆等组成“金八件”,是皇帝、皇后、妃嫔等的卤簿仪仗中的重要礼仪器物。据档案记载,此器应为妃嫔卤簿中的一件。

翠白菜式花插,清,高24.3cm,口径12.8×7cm。
花插为翡翠质地,圆雕作一整颗白菜,菜叶碧绿,叶片肥硕,挺拔直立。中部有一椭圆形孔,以供插花。底以菜根为足,下配以镂雕山石、灵芝、竹叶纹的红木座。
翠玉制品在清中期后才大量出现,但多为佩饰、首饰等小件器物。此件翡翠白菜花插虽为翠根琢制而成,质地一般,干绿色中有褐色的绺纹,工匠利用了这褐红的翡色雕琢成叶脉纹,层次更加分明,立体感极强,一些叶片边缘的黄褐色更接近于自然状况。
二、鬓边的奢华——帝后饰品
衣冠服饰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差别的重要标识。清代以满族服饰为基础,同时借鉴汉族冠服的形式制定了冠服制度。如皇后着朝服时所戴冬朝冠以薰貂制成,上缀珠纬,贯冬珠,有金凤、金翟、猫睛石、青金石、珊瑚等为饰。而那些钿子、扁方、簪钗、手镯、戒指、牌子,多以金银、玉翠、珍珠、珊瑚、琥珀、蜜蜡、象牙制成,精工巧致,处处透露出宫廷女性的细腻与燕婉。

金镶珠宝帽顶,清,高14.2cm,底径4.5cm。
帽顶金质。所分三部分均累丝制成。上端为一朵花形顶托镶嵌大红宝石一,中部东珠之下是累丝四龙戏珠,再下端东珠之下圆形底座之上亦为四龙戏珠,底有螺旋圆托。

金镶珠宝二龙戏珠钿口,清,长19.5cm,宽5.5cm,重69g。
钿口长条形,稍有弧度。主体为金累丝二龙并嵌东珠4颗,二龙中间饰以红宝石为火珠。二龙以点翠朵云镶边。钿口下为11串珍珠,每挂分别为7颗,以红蓝宝石作坠角。
钿口是装饰在冠帽钿子上的饰物,钿子上除了钿口还有钿花、钿尾等装饰物。
这种二龙戏珠纹饰的钿口为清代皇后所使用

点翠嵌珠宝五凤钿,清,高14cm,宽30cm,重671g。
钿以铁丝、纸板为架,其外缠绕以黑丝线编织成的网状纹饰,表层全部点翠。前部缀5只金累丝凤,上嵌珍珠、宝石,口衔珍珠、宝石流苏。金凤下排缀9只金翟,为银镀金质,口衔珍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红蓝宝石等贯串的流苏。钿后部亦有几串流苏垂饰。
钿又称钿子,是皇后、妃、嫔们平时戴的便帽。这种帽子一般用藤丝编成帽架,也有的在纸板或细铁丝上缠绕黑色丝线为胎并编成方格纹、钱纹、盘肠等形式,再用各种宝石、珍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此钿子用大珍珠50颗,二、三等珍珠几百颗,宝石二百余块,珠光宝气,珍贵豪华,主要是在吉庆场合和传统节日时戴用的。
三、掌上的风雅——赏玩珍品
明清宫廷重视文化教育,皇室成员博经史,通音律,擅丹青。而对于工艺品的鉴赏与收藏也展现出皇家独有的雍容典雅的情趣,清代的乾隆皇帝就是个中翘楚。在他四万余首御制诗中,有大量歌咏工艺制品的诗作。经过乾隆皇帝的积极推行和倡导,形成了富丽而不失优雅、工巧而不失大方的宫廷工艺美术品的审美风格。

黄玉佛手花插,清,高16.3cm,口径8.2×4.5cm,足径5.2×5cm。
花插为黄玉制作,质地极佳,滢润如脂,局部略有褐斑。圆雕一立式佛手瓜,中空而成花插。器身外侧凸雕盘绕的枝叶并形成为足。底配镂雕梅花纹木座。此物选材精良,造型丰润鲜活,与深色器座相配更显出了庄重大气的艺术效果,为清中期玉器的代表作。
佛手为一种果实,俗称佛手柑,因其形如人手,一端生长时裂开,分散如人的手指,拳曲如手掌,故而称作佛手。佛手因“佛”与“福”谐音,被当作吉祥物,常与桃及石榴一同出现并被称为“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

珊瑚狮子,清,高14.3cm,长23cm。
狮子红珊瑚质。圆雕,立式,三足着地,右前足抬起,头向左侧,双目圆睁,张口露齿,尾呈花枝状。其下配以镂雕山石状红木座。
珊瑚是海中的珊瑚虫分泌出的石灰质骨骼堆积而形成的,呈枯干的树枝状。在古代,珊瑚与黄金同价,极受人们的珍视。珊瑚虫分雌雄,可活十几年。珊瑚干径一寸、高一尺者即为好品种,径二寸、高三尺者便很名贵。珊瑚细腻柔韧,可做非常纤细的饰品。在清代,珊瑚是二品官阶的顶戴标志。珊瑚还可以入药。

孔雀石山水人物插屏,清,高13.6cm,宽8.5cm,厚2cm。
插屏为孔雀石制,长方形,片状,配木质插座。一面雕山水人物图,画面中崇山披绿,溪水蜿蜒,石阶次第上升至方亭。半山崖平台上一老者拱手而立,身后一童子持杖随侍。山崖下的碧流中一渔翁头戴斗笠,稳坐船头似在垂钓。另一面山石林立,雕松、鹤及灵芝等图案。
此插屏使用的孔雀石质地细密无孔,颜色鲜亮纯正,深浅不同的条带状纹理清晰夺目。工匠充分利用了上述特点,使一片郁郁葱葱、富有生机的山景跃然屏上。

金嵌宝石镂空花卉纹八角盒,高6.9cm,长15cm。
此盒用金成色较高,盒上以镂雕、累丝及镶嵌三种工艺组成不同的纹饰,共镶翠、蓝宝、红宝、碧玺等上好的各色宝石318粒。
清代金器承袭明代金器多镶嵌的特点并有所发展,工艺水平有所提高,纹饰较明代繁缛复杂。据记载,1928年12月5日,北平特别市政府清查颐和园物品委员会在仁寿殿共清点出两件与此件相同的金盒。

翠卧牛,清,高6.6cm,长15.1cm,宽7.7cm。
卧牛翠质,微透明,头、角及身体的一侧留有深黄色玉皮,黄绿相衬,色泽极美。牛呈卧伏状,四肢均屈于腹下,尾则搭于一足旁。下配以海水纹紫檀红木座。此作品虽然素身而不琢纹饰,但牛之身体肌理明显,神态刻画生动。
翠为矿物质,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绿色鲜亮者价值最高。因其质地坚硬,故多不琢纹饰。翠在清代中晚期开始盛行。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宫廷珍宝,大部分是出自紫禁城内掌管营造的机构——造办处奉旨制作的,还有一些则是逢年节庆典时地方官吏的朝贡品。这些珍宝大都选用金、银、玉、翠、珍珠及各种宝石等名贵材质,并征调各地著名匠师设计制造,竭尽巧思,不惜工本,一器之成往往经年累月,其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在应用上,广泛涉及宫廷典章礼制、宗教祭祀、日用生活及休闲玩赏等各领域的活动,处处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尊严,皇家的雍容华贵与典雅,具体细微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
清代宫廷珍宝在今天所承载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材质与工艺的价值,它们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是那段历史的传神写照,是民族精神凝结而成的璀璨瑰宝。
四、信仰的依据——佛教文物
清代皇室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和萨满教等,但主要是藏传佛教中的喇嘛教。宗教是清政府笼络蒙、藏地区有力的政治工具。紫禁城内设有独立佛堂35处,其中的雨花阁、梵华楼、宝相楼等都供奉着大量的喇嘛教佛像、法器。这些宗教法器意蕴深厚,形制规整,兼以质地华贵,工艺考究,代表了当时佛教文物的最高水平。

金宗喀巴像,清乾隆,通高58cm,底径19×28cm。
宗喀巴像金质。面相慈祥安宁。座、背光、左右一对挂灯上遍饰绿松石、珊瑚、珍珠等贵重装饰物。六世班禅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从西藏来京为乾隆皇帝七十万寿祝寿时进献一尊精美的宗喀巴大师像,后清宫仿照六世班禅所献之像用黄金成造此像。
宗喀巴(1357—141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因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被称为宗喀巴。
金嵌宝石释迦牟尼像,清,通高96cm,最宽处55cm,底径40cm。
佛陀双手施转法轮,全跏趺坐于高莲花上,表情严竣,鼻梁高挺,颇有中亚人的特征。身上袈裟厚重,衣褶呈规则的棱条,莲座以繁复的莲花绕座,表明此像具有明显的仿古代喀什米尔风格的特点。
此像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二十日宫中造办处奉特旨用赤金(九成金)成造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值得一提的是,此像的背光嵌玻璃,是当时很时髦的做法。


金镶东珠菩萨立像,清乾隆,通高49.5cm,宽32cm。
菩萨立像面相端庄,神态自若。直鼻,细眉,双目微睁,两颊丰润。头戴莲花冠,冠顶置宝塔一。上身袒裸,腰肢纤细,下蔽长裙,赤足,立於莲瓣纹的底座上。头部饰项圈、璎珞,璎珞长垂及腹,其上镶嵌珍珠。肩披一条长带,两端自然垂至足下,犹如细纱,线条流畅。右臂抬至胸前,手心向外,拇指捏於食指之端,作说法印。左臂肘部略向外弓,手背朝天,垂於胯下。双臂饰珍珠手镯和臂钏;足上佩带脚镯。像之两侧各立忍冬一株,枝壮叶厚,缠绕而上,至顶端花枝内倾,各盛开一朵莲花。花蕊处生出一轮一罐,宛若透空的背光,分外精美华丽。
菩萨像以黄金铸成,工艺精湛,色彩灿烂夺目,全身镶东珠共182粒,更显豪华富丽,是乾隆年间铸造大批藏传佛教造像中的珍品之一。
以珠光宝器饰佛像菩萨,亦为清廷佛教艺术之风尚。东珠,产於东北松花江,是满族的发祥地,所产之珍珠被视为吉祥物,为清代王族的御用品,其他人不得配用。

金嵌珠七珍,清,高44cm,底径16×11.5cm。
七珍,亦称七政宝,为佛前供器,原为古印度神话中转轮王福力所生之宝。一为轮宝,降伏四方恶魔;二为白象宝,佛以形象教人;三为绀马宝,驱驰四方,跋涉生死大海;四为神珠宝,净浊水;五为玉女宝,为转轮王之供养;六为主藏臣宝,掌宝藏;七为将军宝,是转轮王的护法神。此七珍用金成造,满嵌珠石,做工精细,是宫中法器的代表作品。
五、随处的精致——日用器具
皇家的尊贵与华靡在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饮馔用具更是如此。清代宫廷宴会名目繁多,规模最大的当为“三大节”,即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辰)筵宴,其它如节庆宴、寿宴、喜庆宴等,各种赐宴,不一而足。筵宴所用器皿造型复杂,用途多样,除常用的景德镇官窑瓷器外,尚有金、银、玉、翠等贵重材质之器物,制作考究,美仑美奂。
呵呵,这部分拍的都不行,不过,这部分可参看我拍的《重庆三峡博物馆故宫皇家珍品展之宴飨用品》明年春节有时间再去补拍。
六、几案的思诗——陈设器物
紫禁城内有房屋九千余间,其中主体建筑依其功能的不同,屋内陈设的器物也有所不同。展览中的物品过去多陈设于寝室、书房等内廷中,大多以金银、玉石、珠宝等材料制成,规格多样,色彩鲜明,造型别致,工艺巧夺天工,且富于审美与装饰情趣。题材多为吉祥纹饰,如“福禄寿”、“梅兰竹菊”、“群仙祝寿”等,寓意富贵喜庆,反映出当时宫廷的习俗。

金錾花如意,清中期,长58cm,首宽16.5cm。
器身上部弧凸,背部扁平,首、中、尾三部分外膨呈椭圆式,其形制是仿照清中期宫廷流行的三镶如意的式样而制。通体錾刻镂雕缠枝花,花纹繁复,玲珑剔透。其内中空,首、中、尾三部分分别设随形椭圆盖,以合页与器身相连,可以放置香料,设计极为巧妙。三个盖面均以碧玺为花瓣、珍珠为花芯、红宝石为花瓣、翡翠为叶片组成花卉图案。在盖上一周、整器上部边缘一周和背部边缘一周均满嵌碧玺、翡翠、蓝宝石、料珠等,形成颜色相间的宝石装饰带,其用量超过百颗。配黄色寿字结并下连丝穗。

青玉菊瓣式盆水仙盆景,清中期,造办处造,通高30cm,盆径18-13cm。清宫旧藏。
青玉菊瓣洗式盆,四角雕成双叶菊花形,菊花上嵌红宝石、绿料,盆下腹又雕叶纹,上嵌绿料并错金线为脉络。盆中有青金石制湖石,并植5株染牙叶水仙,雕象牙为根,白玉为花,黄玉为心。
水仙主题的盆景取“芝仙祝寿”之意,宫廷庆帝后寿诞之时,地方官多有呈进。据《宫中进单》载:“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福康安来京呈进碧玉水仙盆景成对。” 此件很可能即为其一。此盆景风格清雅,玉盆为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盆中景致牙叶挺拔,玉花明秀,反映出清代乾隆年间雕刻业盛期的工艺水平。

木胎海棠式盆翠竹盆景,清中期,通高18cm,盆口最长23.5cm,最宽16cm。
盆木胎,略呈椭圆形,四出海棠式,凸沿,敛腹,四如意足。口沿髹金漆,盆外部于淡蓝色地上以金漆描绘冰梅纹,花朵用红色勾边,色彩鲜明悦目。盆内以碎料块为盆土,点缀点蓝金属叶片,上立翠竹三竿,绿色明快,质地纯净,用金属丝缠裹绿色丝线弯折而成的枝条嵌于竹竿中,顶端系翠叶子,错落有致。竹竿旁放置青玉湖石三具,并翠竹笋一只。竹竿相拥而立,湖石、竹笋距离稍远,繁简高低相映成趣。
这件木胎海棠式盆翠竹盆景材质名贵,制作细腻,风格清雅,是案头清供中的佳品。

金嵌松石双耳扁方瓶,清,高25.5cm,口径10×8cm。
瓶金质,八成金。方形口、足,口外饰卍字纹,器两侧饰兽耳衔环。瓶身广泛运用累丝和镶嵌工艺,组成玉兰、梅花、菊花、松枝、鹤、鸟、蝶等图案。
清代金器工艺在继承明代多嵌饰的基础上发展为将金与其他材料混合制作器物。

蜜蜡象耳活环瓶,清,高21cm,口径6.6×5.5cm。
瓶暗红色蜜蜡质,微泛光,桃形。狮形盖钮,椭圆形瓶口,口沿饰一周回纹。瓶颈两侧饰象耳,耳下有环。器下部环绕镂雕松、灵芝、桃。作品造型古拙,与蜜腊的颜色和质地相配合。引人注意的是,所雕之桃中空,实为一小水丞,上面有盖可以打开。瓶配染牙镂空云蝠纹座。
此作品既可陈设也是文房用具。清宫文房用具中水丞的造型非常丰富,形体多小巧玲珑。为与文人追求淡泊自然的雅趣相适应,水丞以动物、植物造型为多,表现了满清皇家接受中原文化的一面。

蜜蜡鹤鹿同春双孔花插,清,通高18.7cm,长16.5cm,宽6.3cm。
花插为蜜蜡制成,雕作松竹椿形,为双孔,大孔是松树椿,松枝茂密,小孔为竹椿,并有鹤、鹿及灵芝。底配以镂雕染牙红色桃花枝座。
蜜蜡属白松脂,由松脂在地下埋藏多年后受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形成,黄色,不透明。色彩艳丽漂亮的蜜蜡非常珍贵,档次也高。它的硬度很低,用普通小刀即能雕刻。它的另一个特点是性脆易碎,极不易雕刻好。
此件花插颜色纯正,雕琢精巧,图案吉祥,实属上品。

水晶双鱼花插,清,高14.8cm,最宽11cm。
花插圆雕双鲤跃起,张口向上,身体直立,满饰鳞纹,尾部交叉相搭作为支撑点,腹空,用以插花。配以紫檀木座,雕成水波状,似双鱼在波涛中嬉水而上。
此花插质地纯净,造型生动,雕刻精美,为难得佳作。

金瓶珍珠花树景,清,通高56.5cm,最宽27cm,瓶高20.7cm。
瓶金质,九成金。扁方形,两侧饰狮耳衔环,以錾刻的菱格纹为主体纹饰。银质内胆。瓶中插黄金树,以碧玉为叶,珍珠作花,金丝为蕊。
这种将金与珠、玉结合的工艺同北方少数民族的金器制作可能有着内在的文化传承关系。

翠太平有象磬,清,高24cm,长26.5cm,厚0.7cm。
磬翠玉质地,翠绿色中有部分白斑。片状,一面随形浅浮雕巨象,象呈向右回首状,长鼻、长牙抵于臀部。象尾细而短,甩向右前方。象腿粗壮,前腿向前,后腿向后,似行走跑动状。另一面雕云气纹,中部凸起一双圈圆,圈内凸雕篆书“太平有象”四字,以释正面图意。磬上部雕五个松球,中心一个有孔,穿铜环及挂钩。
中国古书中常见所谓“金钟玉磬”之说法。“金钟”的“金”当时是指青铜,至清代才出现真正用金制作的金钟。古之玉为“石之美者”,故古代的“玉磬”从广义上说也即用美石制作的磬。金钟玉磬皆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时所用的乐器。此件翠玉磬上端有钩环可悬挂于木架之上,既可做乐器,又不失为一件精美的艺术陈设品。

金嵌珍珠天球仪,清乾隆,球径29.5cm,架高61.5cm。
金嵌珍珠天球仪是清代乾隆年间内务府造办处用黄金做成的模型。天球仪由座、支架和天球三部分组成。天球球体用珍珠镶嵌28星宿、300个星座和2200多颗星,并阴刻紫薇垣、天市垣和太薇垣。围绕球体装有赤道环和地平环,北极还有时辰盘。九龙环绕的四足金支架支撑着球体。下置四兽足环座,座上有东、南、西、北四象字,座心为罗盘(指南针)。
天球仪又称“浑天仪”或“天体仪”。此器是流传至今唯一的一件以黄金制成的天球仪模型,弥足珍贵。

翠雕人物山景山子,清,高16.1cm,长24.7cm,宽10.5cm。
山子翠玉质,带翠玉玉皮颜色。山子上圆雕人物山景。一面利用翠色的深浅表示色泽的不同,采用深雕、凸雕等技法琢出山景,山间有溪流、松树、石阶路和亭台。两老人立于亭前交谈,一童子肩扛小锄及花篮随后。另一面保留了玉皮的颜色,琢成山石、松树、流水、飞鹤与双鹿等纹饰。
此器既有玉皮的黄色,又在翠绿中含有白色,绿白分明,黄绿相间,色彩鲜艳。全器构图合理,景物比例适当,透视感强,是非常珍贵的山形陈设品。

青金石御制诗山子,清,高14.7cm,长30.3cm。
山子为青金石质,石色深蓝,山峰形。正面山路崎岖,水道蜿蜒,苍松奇石,小院丛竹。近山顶处为一绝壁,上刻隶书填金乾隆皇帝御制诗:“观象为乾数合阳,奇形古貌郁苍苍。摄山拟作香山唤,九老居然会会昌。”背面悬崖更为陡峭,林间疏影深处隐见双鹿。下承青玉镂雕松石座。
山子是清代后宫中常见的陈设品,乾隆皇帝称其为“玉……图”,多福禄寿的寓意,或渔樵耕读类的传统题材,表现手法则具有较高的艺术想象力。这种青金石御题诗山子非常少见。



大禹治水图玉山,清乾隆,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重5000kg。
玉山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此玉山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发往扬州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时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后由乾隆帝钦定,案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秋山行旅图玉山,清乾隆,高130cm,底宽70cm,厚30cm,铜座高25cm。
此作亦称关山行旅图玉山。以产自新疆的玉料制作,原料石性很强,中间杂有淡黄色斑纹,通体重绺,犹如冰裂。经过匠师们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量材施艺,变不利为有利,利用玉材本身纵横起伏的绺纹雕琢成宛若天工斧劈的嶙峋巨石,而淡黄色的瑕斑正好表现出深秋时节山林落叶、草木枯黄的景色。玉山整体远近景物曲折有序,层次分明,将玉料的特点与雕琢的题材自然地融为一体。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此玉山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一月十三日开始制作。初期在北京制作,后因进度迟缓,遂被运往两淮,由扬州承做。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皇帝为此玉山所题的七言御制诗可知其告竣的时间当不晚于此年。秋山行旅图玉山进入内廷后,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五年和三十九年(1774年)曾先后两次作诗对其赞美。诗中描述了此玉山做工之巧、琢磨之精,赞颂了制作者的高超技艺。
清代大型玉雕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皆不以玉料的好坏作为衡量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有些作品的质地虽并非很精美,但经过工匠们恰到好处的艺术处理,遂成为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