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做个ct多少钱:西夏文明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4:48:18

西夏文明简介

        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唐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夏国公,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

起源及建立、发展、灭亡概述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据今天的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的党项羌非常恐惧四处劫杀的吐蕃军队,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安史之乱起后,郭子仪怕这些异族闹事,建议唐代宗将当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今陕西榆林)以北和夏州(今陕西横山)以东地区(相当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这一地区即是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部分党项羌就成为平夏部,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这部分党项羌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其势力范围以夏州为中心,包括夏、绥、宥、银四州(即今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广大地区皆称为拓跋氏的私人领地。   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经过200多年建设,平夏地区非常富饶,以鄂尔多斯南部地斤泽地区为核心的肥美牧场,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为代表的农业区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粮草,同时鄂尔多斯此时还盛产当时可当货币使用的上好青盐,每年产量可达15000斛左右,因此平夏部党项羌可以说是有兵有马有粮有钱,天时地利人和均占,势力逐步膨胀起来。不过一直以来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无非是甘愿当一方诸侯,宋太祖虽削夺藩镇兵权,但对西北少数民族依然宽宥,“许之世袭”。当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上台后,情况有所变化。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盘踞势力。李继捧的族弟名叫李继迁,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无异于蛟龙失水,再无翻盘可能。因此借故逃离,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时认为逃跑的小股匪帮没什么能耐,折腾不起来,但李继迁却很有政治头脑,连娶数位当地豪强的女儿作为妻妾,一下子与地方首领成了亲戚,势力渐盛。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并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今甘肃靖远),与宋闹翻;又向辽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李继迁截夺宋军粮草四十万,又出大军包围灵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军击夏,皆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为息事宁人,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继迁率诸部落攻陷宋朝重镇灵州,改名西平府,后又攻取西北重镇凉州,截断宋朝与西域的商道,截断西域向宋朝的入贡,同时禁止西域诸部向宋朝卖马,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国防军力建设。与吐蕃会盟时,李继迁遭吐蕃人暗算,被劲弩射伤,后伤重而死,时年42岁。   李德明即位后,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党项羌族的生存空间,1019年,李德明选定怀远镇(今宁夏银川)为都城,改名兴州。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对内则完全是帝王气派。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并派大军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嘉峪关一带)三个战略要地。这样,元昊已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今甘肃张掖)、凉(今甘肃武威)、瓜、沙、肃数州之地,即今日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宋廷上下极为愤怒,双方关系正式破裂。此后数年,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1044年,在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完全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此时,西夏总兵力约50万人。   大败宋辽之后,元昊不可一世,日益暴横淫纵,甚至将儿子宁令哥德妻子纳为妃子,1048年元宵节,因夺妻之恨,元昊之子宁令哥挥刀,将其父元昊的鼻头全部削掉,元昊痛极血尽而死,时年46岁。元昊子谅祚继承大位,其死后又由子秉常即位,此时西夏政局内部动荡,宋神宗以为有机可趁,派兵五路攻夏,准备收复灵武。但败多胜少,特别是灵州、永乐城两战,损失士兵民夫达60余万人,耗费军费无计。西夏方面国力也大亏。后女真崛起,西夏攻占宋朝定边军(今陕西吴起),并向金国称臣。金朝皇帝在高兴之余把此前占领的西夏故地乐州(青海乐都)、积石州(今青海贵德)等河外诸州都赏赐给了西夏王乾顺,西夏领土达到鼎峰。蒙古崛起后,一直视西夏为眼中钉(一来西夏占据了北方蛮族入侵中原的通道——黑水城;二来西夏控制着河套与河西走廊地区的财富),将其作为练兵场,不断派兵袭扰突击,演练部队。1227年西夏终于全部沦陷,蒙古兵还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尽皆破坏,以至于从明朝开始历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获得过多少有价值的物品。按成吉思汗的遗训,蒙古军队将俘获的夏末帝和所有西夏皇族尽皆屠杀,西夏亡。   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五年,该中兴府为宁夏路,宁夏者,夏地安宁也!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另一种说法是西夏皇族是鲜卑族的后裔。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就自称是北魏鲜卑之后。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辽史》卷115《西夏外记》:“西夏本魏拓跋氏后。”《金史》卷134《西夏传》:“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         08年2月29日新华社:考古人员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乌审旗纳林河乡排子湾村发现一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这座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中,出土了几方十分珍贵的墓志。墓志铭用了大段文字记述拓跋部李氏家族起源经过,并明确表示其家族为“本乡客之大族,后魏之莘系焉”。拓跋部李氏家族是“后搬到此地的大族,是北魏人的后代”,这又一次把党项拓跋部和鲜卑拓跋联系在了一起.

疆域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都城为兴庆府(今为宁夏银川市)。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经济   西夏处西凉地区,党项族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经济并不发达,西夏初期经济的来源是靠侵占宋的土地而成的。西夏在太祖(李继迁)时期占领了宋的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和兴庆(今宁夏银川)等地,又向西占领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和瓜州(今甘肃安西)等地。这些地区丰饶五谷,经常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是西夏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地。党项人在这个广阔的农田里耕作,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农业技术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史书曰:“耕稼之事,略与汉同。”在西夏建国后,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已成为西夏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景宗提倡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并亲自主持修筑了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后,兴庆府、灵州一带,一直是西夏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西夏统治者也较重视畜牧业生产。国家专门设立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区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牧养的牲畜以羊、马、驼、牛为主,还有驴、骡、猪等。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庆历和议达成后,元昊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庆历五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同时,西夏的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西夏本来没有瓷器,瓷器靠掠夺宋人来获得。宋夏庆历和议以后,西夏与汉族人民交往的同时学会了制瓷技术。西夏毅宗时期,西夏开始兴建瓷窑,开始生产自己的瓷器,发展制瓷业。西夏的制瓷中心位于“塞上江南”银川平原。其瓷器既吸收中原地区的优点,也有本民族的特点如淳厚朴实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还远销到海外。   西夏崇宗、仁宗时期,西夏经济大大的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起来,四方的物品会集到兴庆,进入了西夏经济最鼎盛的时期,毛纺业、兵器制造业、采盐业、造纸印刷业、金银制造业、玉器加工业、酿酒业均非常发达,特别是兵器制造业,比如神臂弓、旋风炮以及劲弩不能射入的冷锻铠甲均为世人称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夏国剑”,锋利无比,贵重一时,当时就为宋人所珍视。

文化

   

                                     西画                                西票                      西

  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族本是游牧民族,佛教东传甘肃以后,西夏内部 开始创造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城、绿城子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发现。说到西夏的佛教,不得不提到敦煌莫高窟。大庆二年(1036年),西夏人消灭瓜州、沙州的归义军政权,开始统辖敦煌地区。此时西夏将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使其更加增添了几分光辉。从景宗到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整修莫高窟。当时莫高窟涂绿油漆,接受了几分中原文化,还有一些维吾尔、吐鲁番风格。西夏将自己强悍的民族精神和别具一格的文化也让这座佛教建筑显得更加光辉灿烂。  另据历史记载,党项民族能歌善舞,西夏王国有过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乐舞。西夏乐舞深受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又保持发扬了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特色,具有豪放刚健之美,它曾伴随着党项人的建功立业,造就出自己的辉煌,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但随着西夏灭亡,西夏乐舞也随之消失。   此外,表现西夏文化的还有西夏文,又称蕃书。《宋史·夏国传》:“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体方整,类八分书,书颇繁复,教国人记事用蕃书。”“元昊既制蕃书,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西夏书事》)。可见,西夏文制成后,西夏统治者大力推行,成为当时的官方语言文字。当时西夏与各国和地方政权的往来公文,都使用西夏文,西夏学者用西夏文写作的文学、语言、法律、医学、佛经等方面的著作,亦广为流传。而且西夏设立蕃字院(蕃学)和汉字院(太学),使西夏民族意识增强,百姓“通蕃汉字”,文化也增加了许多。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西夏文化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如:西夏王陵、承天寺塔、拜寺口双塔、黑水城等。

政治史


西

西夏初期及中期

  西夏建国后采取联辽抗宋的战略不断入侵宋边境。夏宋之间的战争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宋承认夏的割据地位,夏对宋称臣。另外宋每年“赐”夏若干财物。但同年夏与辽之间又爆发了战争。夏取得了与宋,辽平等的地位。        李元昊死后,他不满2岁的儿子李谅祚成为皇帝,由其母没藏氏专政。辽攻西夏,夏大败,向辽称臣。李谅祚子李秉常即位后被其母梁氏幽禁。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归夏。梁氏又发动与宋的战争。失败后被迫让权于李秉常。李秉常死后他三岁的儿子李乾顺即位,梁氏再揽大权。重新发动与宋和辽的战争。李乾顺亲政后采取依附辽,于宋修和的策略。战争逐年减少,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115年金朝立国,开始发动对辽的进攻。1123年辽天祚皇帝兵败逃到西夏。同时金使到西夏劝李乾顺将辽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击李乾顺看到辽灭已不可挽回,答应了金的条件。从此西夏归服金。   金灭北宋时西夏随其尾迹而入,获得了数千里的土地。   李乾顺死后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内发生了强大的饥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发生了巨大的人民起义。李仁孝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从桓宗到神宗

   李仁孝死后,其子李纯佑即位,政治腐败,国势日益衰落。1206年他的堂兄李安全篡位,杀李纯佑。李安全改变了与依附金的政策,开始依附此时不断强大起来的蒙古族。他发动了与金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使两个国家被削弱,而且,他统治时期,西夏百姓十分贫困,军队非常衰弱,政治腐败到极点,而李安全自己却十分腐败,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处怨声载道。再说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并没有给他带来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开始进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无以抵挡。1211年西夏内部发生宫廷政变,李遵顼篡位,李遵顼仍然保持着襄宗(李安全)的作风,西夏政治更加腐败。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帮助成吉思汗西征,触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进攻西夏。1223年,由于李遵顼声称自己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

西夏的灭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败下,终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尽管献宗李德旺是治国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权覆灭命运。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际抗击蒙古。不料机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银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质,才得免灭国。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时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党项族也被灭族。西夏灭亡。   见西

政治制度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军事制度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十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最小单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组成,主力一人,辅主一人,负担一人。

西夏君主

 西

武宗李继迁

  李元昊的爷爷。

太宗李德明

  太宗李德明 光圣 1010.9—1032   备注:西夏国的奠基人,其子李元昊为西夏开国皇帝。称帝前去世,享年51,被追尊为太宗。

景宗李元昊

  武烈 1032—1048   备注:西夏的开国皇帝,父亲李德明在称帝前去世。1032年继承西夏王位,1038年称西夏皇帝。生母卫慕氏,1048年被太子宁林格杀害,享年46岁。    皇储:   1、长子宁林格 —— ——1048   备注:元昊立太子妃没移氏为新皇后,招致太子宁林格的愤怒,被太子杀害。宁林格后被处死。   2、幼子李谅祚 昭英 1048—1067

毅宗李谅祚

  备注:元昊的幼子,元昊被太子所杀,太子后被处死。李谅祚以一岁幼龄继位。其母为没藏太后。12岁预政,注意修好与辽,宋朝的关系,21岁突然去世。

惠宗李秉常

  康靖 1067—1086   备注:七岁继位,其母梁太后专权,因长期不能亲政,忧愤而死,享年26岁。

崇宗李乾顺

  圣文 1086—1139   备注:3岁继位,梁氏专权,16岁时灭梁氏亲政。在位54年。

仁宗李仁孝

  圣德 1139—1193   备注:母为汉人,不知名,16岁继位。西夏的中兴之主,在位时国家达到全盛。1193年崩,年70,在位54年。

桓宗李纯佑

  昭简 1193—1206   备注:17岁继位,国势从盛转衰。1206年,李安全发动兵变,被废。不久暴卒,年仅30。

襄宗李安全

  备注:党项族,其父乃西夏仁宗弟越王李仁友,1196年,仁友逝,安全上书要求袭越王爵位,西夏桓宗不许,安全被降封为镇夷郡王,他极为不满,于是萌生了篡夺皇位之心。1206年与桓宗母罗氏合谋,废桓宗自立,改元应天。 1211年堂侄齐王李遵顼发动政变,被废,一个月后死去。年42岁。敬慕 1206—1211

神宗李遵顼

  备注:党项族,夏崇宗之曾孙,李安全堂兄弟李彦宗之子也,虽辈份比桓宗、襄宗低,但年龄却比他们高。后,与蒙古,宋战争屡败,1223年,神宗退位,死于1226年,时年65岁。1224年,传位于子李德旺,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1226年病卒,年64,谥英文皇帝,庙号神宗。英文 1211—1226

献宗李德旺

  1223—1226   备注:神宗次子,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西夏连失去数座城池,于1226年惊忧而死,年46岁,在位4年。

李睍末帝

  1226—1227   备注:神宗孙,献宗侄子,李德旺病危时被推举为皇帝。在位时西夏已经快灭亡了。后投降蒙古,被杀害,西夏灭亡。

西夏皇帝世系表

  

名称

年号

在位时间

谥号

庙号

李继迁

——

——

太祖神武皇帝

太祖

李德明

——

——

太宗光圣皇帝

太宗

李元昊

天授礼法延祚(10)

1038—1048

景宗武烈皇帝

景宗

李谅祚

延嗣宁国(1)

  天佑垂圣(3)

  福圣承道(4)

  奲都(6)

  拱化(5)

1047—1067

毅宗昭英皇帝

毅宗

李秉常

乾道(2)

  天赐礼盛国庆(5)

  大安(11)

  天安礼定(1)

1067—1086

惠宗康靖皇帝

惠宗

李乾顺

天仪治平(4)

  天祐民安(8)

  永安(3)

  贞观(13)

  雍宁(5)

  元德(8)

  正德(8)

  大德(5)

1086—1139

崇宗圣文皇帝

崇宗

李仁孝

大庆(4)

  人庆(5)

  天盛(21)

  乾祐(24)

1139—1193

仁宗圣德皇帝

仁宗

李纯佑

天庆(12)

1193—1206

桓宗昭简皇帝

桓宗

李安全

应天(4)

  皇建(1)

1206—1211

襄宗敬穆皇帝

襄宗

李遵顼

光定(12)

1211—1223

神宗英文皇帝

神宗

李德旺

乾定(3)

1223—1226

——

献宗

李睍

宝义(2)

1226—1227

——


西夏钱币

  西夏钱币,是我国古代货币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以铸制工艺精良、西夏文形式独特、史籍不载和传世数量稀少而称著于世。研究西夏钱币,是新兴的西夏学科的重要内容,也对发展我国钱币学、丰富我国货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铸造西夏钱币的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是我国古代党项族于公元1038—1127年,在我国西北部建立的以本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占有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陕西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甘肃省大部,幅员方约二万余里。都城兴庆府,即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自称“大夏”、“大白上国”、“白上大夏国”。因其位置在宋、辽、金以西,历史上称其为西夏。   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羌族的一支,因此也称党项羌。党项族原来散居于青海省西南和四川省松潘以西广阔地带,以姓氏为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过着逐水草、无定居的游牧生活。后受吐番侵挠,请求归附中原王朝,从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以后,被陆续迁移到甘肃省以东和陕西省北部地区。内迁后的党项人,在汉族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影响下,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中原王朝的特殊照顾,人口和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唐朝末年,黄巢率众起义, 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受唐王朝之命,参与镇压,因作战有功,被赐   -1- 李姓,封夏国公,任夏绥银节度使,领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唐王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乱,群雄逐鹿,党项拓跋部也乘机扩充地盘,设官置吏,征收税赋,成为雄居西北一个拥有较强武装力量的政治集团。大宋王朝建立后,无力对其用兵,采取了赐赵姓、封官爵、给岁赐的安抚办法。党项拓跋部名义上臣属于宋,而实为割据一方的霸主,正如史册所载:“虽未称王,而自其王久唉。”   公元1032年(宋明道元年),党项首领德明去世,具有雄才大略、一心要建立王霸之业的元昊继承父位,开始了建国之举:废除大宋年号,建西夏年号显道行于国中;去掉唐赐李姓、宋赐赵姓,改皇室姓氏拓跋氏为嵬名氏;命大臣野利仁荣参照汉字,编制成笔划复杂的西夏文,在领地推广使用。公元1038年,嵬名元昊筑坛受册,即位皇帝。从此,西夏先期和北宋、辽,后期和南宋、金鼎足对峙了190年。在这190年中,西夏相传十帝,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并形成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西夏文化。   西夏末年,新兴的蒙古族以强大的蒙古铁骑多次进攻西夏,占城夺地,烧杀抢掠。《嘉靖宁夏新志.拓跋夏考证》记述了蒙古灭夏的情景:“蒙古军攻占夏城邑,其民穿凿土石以避锋镝,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在战争残酷的刀光剑影中,西夏生命财产饱受涂炭,典籍 文物损失殆尽。后元人建史,独缺西夏,战后的西夏遗存,又再度湮没。   -2- 最后,连经历了数百年沦桑、建立并存在了近两个世纪的西夏王朝、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西夏文化的党项民族,在其建立的国家政权灭亡的同时,也从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消失了。西夏历史在我国浩瀚的史籍中数百年间成了一片空白。直到清乾、嘉和民国年间,一些学者才搜遗辑逸,又从史料中整理出西夏史料,撰编数种西夏专史,才使人们对西夏历史有了概略的了解。   西夏王朝在历史上存在了190年,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是北宋和   以前朝代遗留下来的钱币。做为政权国家的象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西夏王朝也铸造了本王朝的钱币,但数量较少。从近200年来已发表的资料和虽未公开资料,但确实是出土的西夏钱币统计,已发现西夏铸币总数约有二十多万枚,其中铜钱近二万枚,铁钱十八、九万枚。计有十五个种类,一百多个大的版别。这些钱币,除铁钱出土时就锈蚀严重和没有引起重视损失较多外,部分由国家和地方博物馆、文化馆收藏,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在钱币收藏家和钱币爱好者的收藏箧中。   二、 发现和认识西夏钱币的历程   西夏钱币,人们从发现到认识,经历了700多年的漫长岁月。在钱币专著中,最早著录西夏钱币的是南宋人洪遵(公元1120—1174年)编辑的《泉志》。该书卷十一登录一品西夏王朝铸造的一枚西夏文钱币,洪称:“右梵字钱,余按此钱径八分,重三铢六参,铜色赤纯,文不可辩,大抵类屋驮、吐番钱。”从文中可以看出,洪遵虽然发现了这枚西夏文钱,但并 不认识它,也没有将其列入西夏王朝铸币,只是忠实的将其列为不认识的   -3- 少数民族铸造的钱币而著录的。经后人考证,《泉志》记录的这枚梵字钱,是西夏王朝铸造成的西夏文钱。《泉志》对研究西夏钱币的贡献,是第一个发现并记录了西夏铸币的著作。   元、明两代300多年间,钱币学研究没有多大进展,流传下来的钱币著作,有胡我琨的《钱通》和李世雄的《钱神志》。这两种著述,或是沿袭洪遵的《泉志》,或是记述十分简略,均未涉及西夏钱币。   在洪遵的《泉志》成书600多年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梁诗正等人奉敕编著的《钦定钱录》,录历代古钱500余种,沿袭《泉志》录西夏文钱一品,仍称作“梵字钱”,录西夏汉文钱“天盛元宝”钱一品。尽管史册对西夏铸造天盛钱已有记载,但在钱币专著中,明确定为西夏铸币,仍是西夏钱币研究史上具有了突破性的意义。   清代乾嘉年间,兴起了研究考据之风,金石文物的研究收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嘉庆9年(公元1804年),甘肃学者张澍在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市)发现了一座西夏石碑,石碑的两面均镌刻文字,一面是汉文,一面是西夏文,把碑上的汉文和西夏文相对照,文义是相同的。西夏王朝行用的西夏文,在西夏灭亡后,到明代时已成为无人认识的死文字。张澍的这一发现,使西夏文又“始见天壤”。就在张澍发现西夏碑的第二年,金石学家刘青园也在凉州发现了西夏窖藏古钱:“凉州土人掘地,得古钱数瓮,其中开元最多,北宋、辽钱及西夏元德、天盛、乾祐、天庆、皇建、光定诸品,亦复不少。而此种梵字钱,亦有数品,余共拣得千余枚”。刘青 园将梵字钱上的钱文和张澍发现的西夏碑上的碑文相对照,才明白了梵字   -4- 钱上的“梵字”,就是西夏文。他断定了南宋洪遵在编著《泉志》时,也不认识这种文字,因此说“数百年后,破此疑窦,亦快事也”。公元1809年,初尚龄的《吉金所见录》记述了刘青园的这次重大发 现,并将刘发现的西夏诸钱,逐一著录。对西夏文钱,虽然知道了是西夏王朝铸造的西夏文钱,但具体读音和文意是什么,仍然不知,只好在以前“梵字钱”上,加了西夏二字,成为“西夏梵字钱”。使经历了六百多年无主的“梵字钱”,终于找到了铸主”,它的铸主就是西夏王朝。刘青园的发现和初尚龄的记述,是西夏钱币研究史上取得重大成果的里程碑。此后的一些重要钱币著作,如《钱志新编》、《古今钱略》、《古钱汇》、《言钱别录》、《泉史》等,西夏钱币部分,都沿袭了《吉金所见录》的著述。   随着国内对研究西夏历史的重视和对西夏文研究的深入开展,我国学者罗振玉、罗福苌父子首释读了西夏文,1914年罗福苌著的《西夏国书略说》,分别附载了西夏文钱四品,汉文直译是:福圣宝钱、大安宝钱、乾祐宝钱、天庆宝钱。并声称“此为以前古泉学家所未知,兹悉抚印四泉于册,以告世之治古朱学者”。至此,“西夏梵字钱”才有了具体名称,人们也能顺利的辩识西夏文钱了。罗福苌的《西夏国书略说》,把西夏钱币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为研究西夏钱币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钱币学家赵权之发现并释译出了西夏文贞观宝钱,1940年撰文在《泉币》第三期作了介绍。张叔训在《泉币》创刊号介绍其藏品西夏铸造的汉文钱大德通宝一品,五荫嘉介绍天盛元宝背西铁钱一品,程伯 逊在同刊第23期介绍天盛元宝背西铜母一品。西夏铸造的钱币,汉文钱达   -5- 到了8个品种,西夏文钱达到了5个品种,这13个品种,均是西夏年号钱。   新中国成立后,西夏窖藏钱币不断的发现和出土,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三道营子出土了一批西夏窖藏钱币,发现一枚大安通宝,经内 蒙古自治区吴忠信考证,为西夏惠宗大安年间铸造的汉文钱。198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滚钟口西夏窖藏钱币,发现了一枚篆书光定元宝,虽然和楷书光定元宝属同一品种,但篆书钱文在西夏铸造的钱币中,仅此一种,也确实是一个大版式。199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钱币爱好者易凯峰在本区灵武市磁窑堡收到一批钱币,从中发现一枚折二型西夏文正德宝钱,2005年10月在央视鉴宝节目亮相。现在,经对200多年来出土的西夏王朝铸造的钱币搜集整理,已有二十多万枚,认同的有11个年号钱十五个种类,一百多个大的版别以及一些待考证的品种。   西夏王朝相传十帝,使用了32个年号,在历史上历时190年。企盼在今后的考古和出土的钱币中,再能发现新的品种和版式,使西夏钱币的种类和版别不断的增加,不断的丰富。   三、 从西夏钱币探索西夏王朝    钱币是社会的产物,它携有大量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信息。“以钱证史,以钱补史”,就是通过钱币来了解历史。那么,通过西夏钱币的研究,我们了解了西夏王朝那些历史呢?   1、 西夏社会流通的主要是北宋钱币,是当时历史的产物。   在西夏境内,近二百年间考古和出土的西夏窖藏钱币,西夏王朝铸 币很少,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二。北宋铸币最多,占到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有的窖藏还高达百分之九十七,其它王朝铸币(汉、唐、五代诸国、金、辽及南宋等)占百分之十二、三 。从出土的钱币可以看出,西夏王朝建国前后直到被蒙古族灭亡的二百多年间,西夏社会上使用的主要是北宋钱币。对于上述奇特现象,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西夏铸币少的原因,是西夏缺少铜材,是西夏和宋关系友好的证明。历史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   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虽然由大宋王朝结束了,但在解决民族矛盾中,大宋王朝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大统一的坚定信心。因此,在统一过程中遭到军事失利后,便以屈辱的议和保持苟安生存,停止统一大业。如宋、辽公元1004年的“澶渊之盟”,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公元1044年宋、夏的议和,宋岁赐夏银七万二千两,茶三万斤,绢十五万三千匹。如果仅把银以每两折合成一百个小平钱计算,宋每年送给辽和西夏的钱币近70吨,折小平钱约一千七百多万枚(注:根据辽、西夏和金出土的大批宋代铜钱而独不见宋代银锭,可能是把银换算成铜钱,以铜钱结算的)北宋王朝就是在这种局面下,年复一年的苟安生存直到灭亡,而西夏、辽、金以及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也是在这种局面下诞生和存在的,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现象。   西夏王朝在北宋灭亡前,靠宋王朝岁赐、以武力掳掠和通过榷埸贸易所得的钱币,已满足了社会钱币流通的需要,所以不需要再费工费材大量铸造钱币了,只是铸造少量的钱币做为王朝的象征,做为赏赐臣僚、祭祀和对周国礼送之用。而在北宋灭亡后,没有了北宋王朝的岁赐,臣金后所得钱币又极少(西夏窖藏钱币有金钱正隆元宝、大定通宝,但数量不多),   -7- 社会上流通的钱币出现了不足,为了满足社会流通钱币需要,西夏才于天盛十年设通济监铸钱。因此现在出土的西夏钱中,天盛钱是最多的一种。皇建年号在西夏仅行用了一年,光定年间又受蒙古多次大规模的进攻,但皇建年间铸造的皇建元宝和光定年间铸造的光定元宝,是西夏钱币中仅少于天盛元宝而数量较多的两种。说西夏铸钱少是缺少铜材,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西夏社会使用的主要是北宋钱币,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能以此来证明宋夏关系就是友好的。   2、 西夏铸币仿唐、宋钱制,同时也融进了独特的本民族文化   我国唐代和宋代金属钱币,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极大的实用性,一直影响了我国金属货币近两千年。西夏社会流通的主要是北宋钱币,为了统一和方便,西夏铸币必然也要仿照唐宋钱制。如形制园形方孔,币值小平、折二、折三,材质铜、铁并划分铁钱流通区域,钱文采用帝王年号和元宝、通宝、重宝等,都是仿照了唐宋钱制。同时,西夏在铸造钱币时,也融进了独特的本民族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在钱币上铸入本民族文字,使西夏文通过钱币,在国内得到传播推广和应用。也为我国钱币史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西夏文钱币。   3、 西夏钱币铸制精美,是西夏经济技术较高的反映   西夏铸造的钱币,总的说铜质精良,铸工高超,边廓坚挺,形制   规整, 字体端庄秀丽,书法高雅优美。在我国历代数千种钱币中,也应算是上品了。它充分反映了西夏社会经济文化较高,制造业技术比较先进。   4、 西夏铸钱,早于史载   -8-   史册记载西夏铸钱,《宋史.夏国传》载: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西夏天盛十年)始立通济监铸钱”。天盛十年距西夏建国已有120年,如按史册所载,西夏在天盛十年前的120年间,是没有铸 钱的。但出土的实物证明,西夏在天盛十年前就铸造了六种年号钱,有八   个种类,近三十个大的版式,但铸造的数量很少。正是因为铸量少,所以就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而到了西夏天盛十年,北宋灭亡已十多年了,缺少了北宋十多年每年七万多两的岁赐,加上西夏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流通钱币出现了不足,影晌了经济运转。为了解决流通钱币不足的问题,西夏才批量铸钱,因为铸钱量大,就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才设立了专管铸钱的部门通济监。宋史的记载和西夏铸钱的事实,并不矛盾,而是真实历史的反映。   西夏钱币研究工作方兴未艾,还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探索,如西夏有无纸币,有无金、银的制造和使用,已认定的钱币中有无伪品,侍考证的品种中那些还是真品,西夏钱币与西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枝术方面的联系等,还有待人们加强研究,积极探索。

西夏钱币的辨伪

  西夏钱币,历代诸家已在辨识真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剔除了不少伪品。如方若的《言钱别录》、丁福葆的《古钱大辞典》等著述,正确的认定剔除了如“天授通宝”、“正德元宝”、“应天元宝”、“乾定元宝”、“乾祐通宝”、“天赐通宝”等伪品;铁钱“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钱币学家郑家相力排众议,以确凿论据,否定了是西夏钱的说法。现由陕西省西安市文管处收藏的一枚西夏文折三型大安宝钱,有的专家鉴定后认为也是后人做的伪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古钱币收藏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同时,为利益所驱使,钱币做伪也泛滥起来。西夏钱币稀少价高,更成了一些人谋利做伪的重灾区。因此,收藏研究西夏钱币,辨识伪品就显得更为重要。怎么识别西夏钱币的真伪呢?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西夏钱币的特点入手辩伪。   西夏钱币和历代钱币一样,有其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其不同点就是它的特点。了解了西夏钱币的特点,就能较为顺利的辨别它的真伪。西夏钱币的特点概括如下:   1、西夏王朝使用的年号多,史籍又没有铸钱记载,而现在已发现确认的西夏钱币,很难确定就是全部品种,今后很有可能再出现新的品种。这就给制造伪钱者有了很大空隙可钻,制伪者就可以造出各种西夏新品,以谋取高利。所以,在确认西夏钱新的品种的同时,要防止和剔除各种臆造的伪品。   2、西夏文是一种多数人不认识和不使用的特殊文字,伪造的西夏文假钱,只能照样去描画字形,但描画出来的西夏字,往往失去神韵,有的甚至于连笔画也描写不对。因此,对西夏文钱,要请教懂西夏文的人去辩识,或者以已熟悉的西夏文去对照辨认。   3、西夏钱币前期铸造和后期铸造不太一样。前期(元德之前)铸造的钱币,铸工粗疏,形制不整,文字浅显。除元德重宝外,西夏文使用行书、草书(不规矩的行书),汉文隶书或隶楷混书;后期铸工精细,形制规整,文字深峻,使用秀丽楷书(乾祐元宝行书是个例外),皇建、光定略有行韵。现在做的大安宝钱、贞观宝钱等伪品,形制规整,文字精好,而做的乾祐、皇建、光定等到伪品,虽极力求精求整,但也达不到真钱水平。   4、西夏钱除铁母、母钱外,多数钱背平夷,内廓浅显,似有似无,不像唐宋钱那样规整高突,并且始终保持 一致。发现背廓规整,背穿深峻的西夏钱,要不是铁母、 母钱,就要怀疑是不是伪品了(例外情况也是有的)。   5、西夏钱有的铜质冶炼不精,含铁量较高,入土后经过长时间酸、碱、盐和有机物的腐蚀,由于铁不耐腐蚀,钱体常出现麻麻点点的针尖小孔,且铁锈多于铜锈。现在,作伪钱者已注意到这个特点,在钱体上做了一些小孔,并且也涂上铁锈。但锈不入骨,小孔匠气十足,不够自然,细看还是能看出来的。   6、西夏后期(皇建、光定)铸币,使用了部分沙版,钱体不光洁,满身小沙坑,这种钱不是伪钱。   7、西夏钱币的形制有大样、小样、厚版和薄版之分,同一品种,小样钱直径有22毫米的,而大样直径可达到26毫米;薄版厚度不足一毫米,厚版可达二毫米以上。因此,判别一枚西夏钱的真伪,不能只看大小、薄厚,要从诸多方面去综合判别认定。    二、从古钱币基本做伪手段入手辨伪    了解古钱币基本的做伪手段,能有助于更好地辨别古钱币的真伪,这对收藏研究西夏钱币,也是通用的。古钱币作伪,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挖补镶嵌法 选取和要做伪的古钱大小、薄厚相同普通钱币,根据需要,挖掉几个或全部钱文,将做好的 钱文用粘合剂粘在挖掉字的地方,涂上假锈,变成一种珍贵的钱币。如将一枚普通钱,挖去面文,把做好的西夏文“乾祐宝钱”四字依序粘贴,再涂上假锈,就成了一枚珍贵的西夏文乾祐宝钱了。   挖补镶嵌伪钱的识别,除用看的方法外,还要用听声 音来辩别。完整钱的声音一致,挖补镶嵌钱声音嘶哑。对声音嘶哑的钱币,还不能轻易说就是假钱,因为有的真钱有暗伤,声音也是嘶哑的。这就需要拿一根针,用针尖扎一扎钱文边隙,如钱文是粘贴上去的,针尖就会从粘合的缝隙扎进去,再轻轻一撬,粘的字就会掉了。合背、合面、加边伪钱,只要听声音不对,用针尖扎粘合的部位(穿口、加边处等),都能很快判断出真伪。   2、改刻法 选取较厚实、或钱面、背有流铜、疤痕等有铸造缺陷、或钱体锈层坚硬的普通古钱,改刻钱面上的文字,或增添钱背星月、文字,使之成为一枚珍贵品。如图。   改刻的伪钱,存在着钱文字体不一致,改动的地方需上假锈,假锈和原钱上的真锈不协调。改刻钱辩伪,就要在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看钱上的字体是否一致,有没有字的笔画有的粗、有的细、或者不连贯。其次要动一动钱文边上的锈,如是改刻的钱,锈很容易掉,锈一掉就露出改刻的 痕迹。第三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钱文、星月纹,也可发现改刻 的痕迹。   3、铸造法 翻砂铸造是制造伪钱者使用最多、最广,也是最容易的手段,因为翻砂铸造伪钱,成本很低,且可批量生产,现在的伪钱,绝大多数都是翻砂铸造的。翻砂铸造伪钱要用母钱,母钱来源一般有三种:一是选用字口清晰的真钱(非真母钱),二是把普通真钱挖补镶嵌、改刻、粘合成一种珍稀品,作为母钱,三是珍贵钱币没有母钱,作伪者就依照图谱形制,用木、石、骨、锡等材质刻制成母钱。有了母钱,就可以大批量的翻砂铸造伪钱,有的一做就是几百、甚至上千枚。翻砂铸造的伪钱,经过打磨、上锈,就可以出售牟利,欺骗一些初学集币者和辨伪能力不高的人。西夏钱币的伪品,多数也是翻砂铸造的,挖补镶嵌、改刻的毕竟只是少数。   翻砂铸造的伪钱,用辨形、看锈、听音来识别。用普通真钱做母铸造的伪钱,没有使用经过特殊加工的真母钱,因此铸出的钱币,字口浅显,形体薄小,文字只有其形,没有其神;挖补镶嵌、改刻、粘合以及用木、石、骨、锡等材质刻制成母钱铸造,铸出的钱币或过于精整,或过于粗劣,往往形制失去真钱神韵。只要对真钱形制熟悉的人,对铸造的伪钱,认真细看就能识别。当然,对真钱形制不熟悉的人,买假的可能性相对来说就会多一些。   翻砂铸造的伪钱,锈、旧都是铸好以后做上去的,无论做的多么逼真,和经过几百、几千年自然生成的锈、旧,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就要求收藏钱币者,必须认识真钱的锈是什么样,真钱的旧(没有入过土的)是什么样,并要多看牢记,时间长了,在大脑中对真锈 、真旧形成了概念,碰到新做锈、旧的伪钱,就能一眼识别。常说的一眼货,就是这个意思。   新铸造的伪钱,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流通,存在火气,因此声音尖亮。凡是声音尖亮的钱币,就应认真考虑真伪了。    三、从克服辩识古钱心理障碍入手辩伪   把假钱误认成真钱的原因,除辨伪水平不高外,一些人主要还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这也是辨识伪品为真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1、侥幸心理 古钱币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特别是一些珍贵品种,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一些人对古钱币特别是珍贵钱币,形成了一种“宁可错买,不可错过。”只怕失去机遇。因此,在没有辨请真伪的情况下,匆忙买下,过后才看出是伪品,但木已成舟,悔之晚也。有的人收集的古钱特别是珍贵钱币,伪品就比较多,多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收集的。据说有的收藏者,花了几万、几十万,收藏的全是伪品,损失十分惨重。   2、片面心理 古钱币辩伪,是一门综合技术,既要有古钱币的理论知识,又要有收藏钱币的实际经验,既要懂一些冶金、铸造方面的知识,还要懂一些历史,书法知识,不但能看出真钱上的假锈,还要能看出假钱上的真锈。具备了以上条件,再从形制、文字、锈色、声音去辨别,一般来说是不太会出错的。但是,一些人往往有片面心理,管中窥豹,只看一点,不及其余,这样就往往出错。有的人只看到钱币锈是真的,就认定是真品,但没看到改刻的部位上了真锈;有的人听声音钱币是对的,但没想到假钱经火烧后,铅、锡熔出,声音也不清脆;有的人看到伪钱形制、文字和真钱一样,但没想到是用真钱做模、再对模加工后铸造的。所以,辨识古钱币真伪,要从各个方面来辨别,不能看到某钱有一点真钱的特征,就认定是真品。   3、保密心理 一些人收集的钱币藏品,因为种种原因,往往密不示人。如果收藏的是真品,当然是好事;如是伪品,日积月累,以后损失也就大了。上面说的有的人损失几万、几十万元,多数就是这样产生的。常说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古钱币辨伪方面,也是这种情况,辨伪水平相当高的人很多,有从事古钱币研究的专家,有古钱币收藏大家,特别是还有常年累月做古钱生意的人,他们都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真假钱币,有辨识伪币的实践经验。把收来的古钱币请他们看看,是有很多好处的。密不示人,不论什么原因,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4、攀比心理 搞古钱币收藏,主要是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其次也可保值增收。但有的古钱币收藏者,有较多的攀比心理。在同行里,比谁的古钱大名誉品多,奇品多,出谱品多。在这种心理下收集钱币,很容易把伪品当做真品,往往花的钱多,上的当也多。要知道做假者做的都是大名誉品、奇品、出谱品,以便牟利。   古钱币辨伪,也包括对西夏钱币辨伪,是收藏钱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忽视了这个环节,一是影响收藏,即收藏的赝品再多再好,也不是真正的收藏,也不能成为收藏家;二是影响考证研究,把赝品当真品考证历史,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把考证研究工作引入歧途;三是影响古钱币的评价。而做好辨伪工作,就要把握辨识伪品的各个环节,掌握辨识伪品的基本要领,日积月累,不断取得经验,不断提高辨伪能力,把古钱币收藏工作越搞越好。

西夏钱币出土目录

  出土时间 出土地点 出土数量 西 夏 钱 币 品 种 其 它 品 种 刊 登 资 料   1805 甘肃武威 一瓶 汉文元德重宝、天盛元宝、光定元宝,西夏文大安宝钱、乾祐宝钱、天庆宝钱。 不详 丁福葆《古钱大辞典》   1827前 甘肃武威 数瓮 汉文元德通宝、天盛元宝、乾祐元宝、天庆元宝、皇建成元宝、光定元宝,西夏文大安宝钱、乾祐宝钱、天庆宝钱 唐、宋、辽钱 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卷十三、李佐贤《古泉汇》卷十五。   1949 内蒙古准格尔旗 12000斤 天盛元宝、乾祐元宝铁钱 《考古通讯》1954年第二期   1955 甘肃永昌 4528枚 天盛元宝6枚,皇建元宝一枚。 汉至宋4521枚 陈炳应《关于西夏钱币的几个问题》。   1958 甘肃兰州 天盛元宝一枚,皇建元宝一枚。 汉至宋钱 同上   1958至1960 内蒙古临河县 数千公斤 天盛元宝、乾祐元宝铁钱 1986年《内蒙古金融.钱币两会专刊》   1972 宁夏银川 数枚 汉文光定元宝一枚 宋钱 宁夏博物馆《西夏八号陵发掘简报》   1975 宁夏盐池 75公斤 天盛元宝、光定元宝数枚 汉至宋钱 内部资料   1979 宁夏石嘴山 8599枚 天盛元宝69枚、乾祐元宝2枚、天庆元宝2枚、皇建元宝3枚、光定元宝42枚,大安宝钱3枚、乾祐宝钱、天庆宝钱各1枚 汉至宋钱8477枚 《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六期   1979 甘肃武威 汉文天盛元宝 西汉、唐、宋、金钱 《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二期   1979 内蒙古鄂克托旗 32.5公斤 元德重宝、天盛元宝、乾祐元宝、天庆元宝、光定元宝 汉至宋钱 宁夏大学学报1981年第六期   1980 内蒙古达拉特旗盐店乡 183204枚 乾祐元宝铁钱168131枚天盛元宝铁钱14058枚 唐、宋铁钱1000多枚 《内蒙古金融》1989年第三期   1980 宁夏贺兰山榆树沟 5415枚 天盛元宝17枚、乾祐元宝一枚、皇建元宝一枚、光定元宝2枚、大安宝钱一枚 汉至宋钱5393枚 《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六期   1981 宁夏灵武县崇兴乡 150公斤 天盛元宝、光定元宝 汉至宋钱 《宁夏科学战线》1990年第五期   1981 内蒙包头沙尔沁乡 100多公斤 乾祐元宝铁钱15000多枚、铁天盛元宝少量、一枚背西 少量北宋铁钱 《中国钱币》1983年第三期   1981 内蒙古林西县三道营子 20多万枚 大安通宝一枚、大安宝钱一枚 辽代窖藏 《宁夏文物》1990年第四 期   1984 甘肃武威城关 500多枚 天盛元宝、光定元宝各一枚 汉至宋钱 陈炳应《关于西夏钱币的几个问题》   1984 宁夏贺兰山滚钟口 29506枚 首见篆书光定元宝一枚。天盛元宝、乾祐元宝、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大安宝钱、乾祐宝钱、天庆宝钱共486枚. 汉至宋钱 1985年〈中国考古学年鉴〉   1984 宁夏灵武县磁窑堡 523枚 天盛元宝4枚 汉至宋钱 〈考古〉1991年第12期   1985 宁夏盐池县萌城乡 10多公斤 天盛元宝、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大安宝钱、天庆宝钱、福圣宝钱薄、厚各一枚 汉至宋钱 〈宁夏文物〉1986处第一期   1985 陕西定边县堆子梁 42公斤 天盛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 汉至宋钱 〈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六期   1986 甘肃武威大霸场 100多公斤 天盛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天庆宝钱 汉至宋钱 陈炳应《关于西夏钱币的几个问题》。   1987 内蒙古乌审旗 10万多枚 元德通宝、天盛元宝2070枚、乾祐元宝、大安宝钱、福圣宝钱 汉至宋钱 《内蒙古金融研究》1989年第三期   1988 宁夏中宁县石空镇 100多公斤 天盛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天庆宝钱 汉至宋钱 《宁夏日报》1988年10月22日   1988 宁夏平罗县耶和沟 2558枚 光定元宝 汉至宋钱 《宁夏文物》1990年第四期   1988 宁夏平罗县小水沟 天盛元宝5枚、铁天盛元宝乾祐元宝若数枚 汉至宋钱42枚 《宁夏文物》1990年第四期   1995 陕西定边县 2000多斤 元德通宝、天盛元宝、乾祐元宝、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福圣宝钱、大安宝钱、天庆宝钱 汉至宋钱 出土钱币被当地群众私分。   1998 宁夏同心县 1000多斤 元德通宝、天盛元宝、乾祐元宝、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福圣宝钱、大安宝钱、乾祐宝钱、天庆宝钱背西天盛元宝铁母 汉至宋钱 出土钱币被当地群众私分。   1999 宁夏灵武县磁窖堡 3000多枚 西夏文折二正德宝钱 汉至宋钱 2005年10月3日中央电视台《鉴宝》   2005 宁夏彭阳县 2500多斤 天盛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 汉至宋钱 出土钱币被当地群众私分。   说明:以上所录,仅是已见资料的一部分,出土后被群众哄抢私分的,仅列了三宗出土量大的,小量的均没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