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sec协商:鹰眼枪手魏来国:125颗子弹消灭110个敌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29:03

在近一天的阻击战中,魏来国创下了我军新的射杀记录,125颗子弹消灭了110个敌人,他被华东军区授予“山东射击英雄”光荣称号。


在如雨的子弹之间捕捉射击间隙,在飞速的移动中寻找最佳角度


透过硝烟的瞬间一瞥锁定对手方位


阻击战场一名普通战士创造了不凡的射杀奇迹

 


鹰眼枪手(上)


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号早晨,胶东半岛上的小村蓝各庄一片死静,似乎连鸟儿也闻到了空气中越来越浓烈的硝烟味。七点半,猛烈的炮火突然而至,它们的目标很明确:蓝各庄西边蜿蜒的战壕和工事。蓝各庄西北的南泉车站位于胶东半岛三条铁路交汇处,谁能控制这儿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把握住了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这直接影响到地区战争的进程和胜负!


山东军区警备区四旅八团的魏来国翻身跃下壕沟,在刚刚的机动侦察中他已经发现了对手。魏来国深深吸了一口气,他不是紧张而是兴奋。和过去面对的杂牌伪军相比,这次他们遇到了优势装备的对手,接下来必将是一场艰难的阻击战!


爆炸掀起的泥土几乎把魏来国埋住,就在侧身躲避的一刹那,他顺手把靠在一旁的步枪搂在怀里,这支枪已经成了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战壕前一百多米内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死亡地带。我方阵地只有一只枪在射击,每次一声枪响,对方就会有一个人在奔跑中倒地。敌人终于意识到,对面阵地里隐藏着一个危险而致命的射手,他们的进攻队形越发分散起来!


卫生员崔忠庆紧紧跟在魏来国的后面,每次目睹一个敌人倒地,他就在旁边放上一块石头。二十二次开枪,十六个敌人倒下。

 


对方逐渐逼近到距离战壕一百多米时,魏来国准备发出全体射击命令,可话还没出口,他的面前突然激射起一片尘土!


为避免和对方机枪手直接面对,魏来国沿战壕向右转移,之后他在跑动中突然起身射击,但他随即发现这种方法根本不能奏效,敌人的机枪竟然能始终跟上他的行踪变化!


在壕沟下冷静了几秒后,魏来国终于明白了究竟!是他手中的三八式枪开枪时特有的声音让敌人的机枪手发现了他的位置。 它才有“吧哽吧哽”的响声


这次,魏来国没有再贸然出击,而是弯腰跑到了侧翼壕沟,静静观察着子弹在壕沟上的炸点,他在寻找着机会!


约莫十几秒后,壕沟边缘的子弹炸点稀疏了下来,头顶子弹掠过的声音逐渐远去。魏来国飞速起身抬头一瞥,凭着瞬间的记忆,他把步枪挪到了目标方向,同时慢慢弓起了身体。


在迅疾的起身中,魏来国手里的步枪也瞄向了对手。端枪、瞄准、抠动扳机,一连串动作不到两秒,机枪嘎然而止。魏来国身旁的石堆上又添一块。

 


他随即挥手发出了全体射击命令。没有了机枪掩护,跑在前面的敌人慢了下来,他的射击更加自如,单人射击面可以覆盖大半个阵地,出枪速度越发频繁能够以一当十。频繁射击中魏来国会不时伸向身后,习惯性的捏一下背后的子弹带。


这次他的枪带里总共有125发子弹,这是上一次战斗剩下的。和其他战士的七九式步枪弹相比,三八式步枪的子弹直径略细,因此魏来国的子弹没法和大家通用,数量也很难得到及时补充。


当魏来国身边的石头堆到五十二块时,敌人彻底乱了阵脚并向后撤退。


在当时的解放军队伍里类似魏来国的射手并非少数。早在红军时期,我军就就特别重视战士射击技能的训练,尤其是培养大量的“神射手”,以求得用最少的弹药消耗来换取最大的战果。


在当时另一种更具特点的射手:狙击手已在其他国家军队里出现。他们的枪支装备着瞄准器具,射击精度更高,专门以单兵力量射杀对方重要人员。


战场的条件和需求决定了射手角色的不同,但不管怎样,他们都具备最起码的素质:高超的射击技能、稳定的心理状态以及面对情况时的机智应对能力。

 


敌人的第一次进攻被打退,双方阵地陷入了短暂的安静。风吹散了硝烟,阵地前沿的情形更清晰。魏来国随手从怀里扯出一根布条举在高处。以校正弹道受风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射手,必须随时察觉环境的改变,懂得把握射击时的细节。子弹有限,魏来国只能靠提高杀伤率保障战斗,更何况这次的对手还具备相当的实战经验。


魏来国刚刚完成校正,远处突然传来崔忠庆的轻声呼喊,顺着崔忠庆的手指方向看去,他们在敌方阵地前沿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身影!


他没带枪械还挎着一个包,从这人的身形和跑动方向上,魏来国判断:由于对手正面进攻受阻,这个通信兵应当是去传达指挥员命令,准备调集兵力从侧翼进攻。魏来国迅速端枪射击。情急之下,魏来国忽略了射击运动目标的提前量,而对方的通信兵显然意识到了自己已成为标靶。他突然弯下腰,跑动路线更加弯曲,而且逐渐偏向自己阵地后方。第二枪的他校正了子弹的弹道方向和人员跑动的差,一枪命中目标。


子弹飞行速度达到每秒数百米,这个通信员的跑动速度每秒不超过三、四米。面对运动目标,射手必须综合考虑两者速度,把步枪偏向目标跑动方向几度,设定判断射击提前量。而在实战中,就是对这几度的把握才体现了一个射手的基本素质!


到了中午时分,魏来国身旁已经有了五十二块石头。

 


这次对方阵地上零星的射击突然停了下来,他们似乎因为己方通信员的倒地愣住了!魏来国一直没停,他在不断的移动中悄然探查着对面阵地,他知道:敌人肯定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果然,就在魏来国向其他坑道转移的时候,猛烈的炮火如雨而至,对方的第二波进攻马上就会开始,这次的进攻会更加凶猛!顿时他反倒身陷对方二十多名射手的包围圈中,关键时刻,敌指挥员随时可能逃出射击距离,生死时刻如何把握战机,分秒之间能否出奇制胜。


鹰眼枪手(下)


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号的早晨七点半,胶东半岛上的小村蓝各庄被突然而至的炮火震醒,炮击目标非常明确:蓝各庄西北的工事。蜿蜒的战壕下是山东军区警备区四旅八团的魏来国和战友,他们已经在这里守候了一天。


正午时分,阵地上的对射暂时停了下来,魏来国沿着战壕悄然向前并不时探查对面情况,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随处都可能埋藏杀机。在一个转弯处,魏来国仰望了一下天空,他举起枪分别闭上两支眼睛瞄向前方。


正午的阳光显得异常刺眼,魏来国的防守方向正好面向东面,强光在准星上和射击孔时出现的反射会影响到瞄准精度,这样的校正会大大减小射击误差。

 


就在魏来国校正时,壕沟另一侧突然传来崔忠庆的惊呼,当他去拿甩到坑道边的枪支时,一串子弹射向他的头顶。如此突然又如此精准,对方显然已经等候了很久!


魏来国决定采用老法子:快速出击,快速歼敌。可当他飞速端枪起身瞄向事先看好的目标位时,他却发现那儿已经空无一人。


显然,就在魏来国俯身的短短几秒内,对手已悄然转移。射击如此快速、精准,而且还懂得趁对方射击间歇快速移动,对手来者不善!


虽然对方已经转移但他肯定不会离开太远,魏来国弯腰沿着壕沟转向对手的侧翼并在刹那间举枪出击,但让他意外的是:这次不但一无所获还招来了危险!


魏来国的帽沿被打穿了,就在他坐下的刹那更猛烈的子弹随即射来。根据子弹掠过头顶的声响,魏来国判断;射击来自不同方位,对方肯定是训练有素的射手,而且瞄向自己的绝对不止一名至少十多人。


没有大规模的冲锋,没有机枪的嘶鸣,只有寂静中突然射出的冷枪,而且枪枪都有极大的杀伤力,一丝寒意升上魏来国心头:真正的对手来了,而且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

 


僵持下去只能陷入被动,魏来国决定冒个险,他沿着壕沟向西跑出十几米,飞身跃过壕沟进入前沿阵地的草丛中。他想绕到对手的侧翼来次突然袭击,但这次出击却让他最终进退不得,陷入险境。


趁着敌人的射击间歇魏来国返回战壕。出,出不去,打,打不了,究竟怎么才能逃脱这十多个射手的封锁乃至做出反击呢?


魏来国在前沿战壕里安排了四名战士,并特地嘱托他们分别向东南和西南方向运动,而且运动时必须万分小心,不要露出任何破绽!


对面的枪声在刹那间弱了下来,敌人似乎被我方战壕里的情形吸引了。战壕下突然冒出了零星的人,他们在向东、西两侧移动,好像在大规模转移。


魏来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是呆在壕沟里静静聆听。几分钟后,原本集中在自己位置的枪声分散起来,看来敌人已全然盯住了这些假“目标”!


他悄然摸向了西北方向的战壕。就在瞬间的一瞥中,魏来国发现了目标;这正是先前距离自己最近的射手,他的侧面已完全暴露在魏来国的面前。

 


不到两分钟,魏来国在飞速移动中消灭了三个射手。他身旁的石堆已经增加到了七十多块。可当他瞄向对方的第四个射手时,麻烦出现了!


子弹跟抵火靠近的太多了,把弹簧顶住了,枪不响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魏来国一下紧张了起来。如果拖延时间太长,敌人会很快反应过来!


好在敌人并没发现瞬间的停顿,短短十几秒,魏来国拆下三八式步枪的枪栓重新整理枪械内部,之后在跑动中重新端起了步枪。


截止到下午四点,魏来国身旁的石堆上又新添了二十几块石头。虽然能看到敌人在借着灌木掩护后退,但魏来国不敢随意射击。此时,他子弹带里125发子弹已经用了大半,只剩了三十来颗。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魏来国不敢浪费子弹。


太阳渐渐西沉,炮火再次响起!借着炮火掩护,对方开始了这天的第三次进攻。敌人不喜欢夜战,这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进攻,也将是最凶猛的一次!越来越多的战士被炮火击伤,很多人向地堡里躲避。


透过硝烟和尘土,魏来国观察着阵地前沿以防敌人突袭。他很快觉察出了异样:敌人的炮火竟然不断向地堡和坑道方向集中,这儿正是战士们隐蔽的地方,难道对方的炮手能看到我方的动向!

 


如果任由敌人的炮火这么轰炸,我方的伤亡会越来越大,阵地也难以守住。魏来国的心头始终悬着一个疑问:对方究竟靠什么确定我军的动向呢?魏来国沿着前沿壕沟仔细探查,就在一棵大树背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一个炮兵指挥员。接着大树的掩护,他不时眺望这边的阵地观察我方的动向,之后给后面的炮兵发出指令。魏来国举起了枪,慢慢寻找着对手的身影,但他并没急着射出。


这个指挥员总在田埂上下运动,相对于魏来国的射击视线来说,对手始终没离开大树的掩护。魏来国不敢轻易开枪,因为他无法确定子弹是否能穿透这棵大树,一旦惊动敌人机会就会丧失。反复观察对手运动轨迹后,魏来国作出了决定。考虑到对手的运动轨迹,魏来国瞄准了大树树干边缘,他明白:这一枪可能决定着全排战士的命运,也影响着这次阻击战的结果。


就在那个指挥员再次出现时,魏来国开枪了。对手捂住了受伤的右臂转身逃走,魏来国早已估算好这个结果,依照脑子里事先设定的提前量,他随即补上了第二枪。


这次成功的射杀让敌军失去了信心,他们仓皇撤退。在离开阵地换防时,崔忠庆在这堆石头上再添一颗,这是第110颗石头。


在近一天的阻击战中,魏来国创下了我军新的射杀记录,125颗子弹消灭了近一个连的敌人,他被华东军区授予“山东射击英雄”光荣称号。当时的一些军事专家结合魏来国的事迹做评价:奇迹的产生靠的不光是射击技能,一名优秀的射手还要具备足够的智慧,战场上面对突发情况他能机智应对,与敌周旋时懂得巧妙运用战术。此后全军开展了“魏来国射击运动”的热潮。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那段风火岁月已经远去,魏来国有时还会举起自己的双臂瞄向远处。老人的手里空空如也,那支枪和那段岁月已深深烙在了他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