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肠炎传染吗:关于教师文化底藴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9:26:47

                     关于教师文化底藴的思考  

       语文教学为什么总是不尽如人意?认真反省,我们便可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师文化底蕴大多比较浅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少教师可谓是想尽了办法;讲故事、奖红星、表扬、比赛……对于这些“形式主义”,低年级学生倒是很有兴趣,可到了高年级,这些方法已经失去了魅力。高年级学生非常喜欢语文教育名家的上课,甚至一堂课后还念念不忘他们。这是因为他们文化底蕴深厚,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是因为他们都能不断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主动积极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厚积而薄发。而多数语文教师缺乏的正是这种必须靠长久读书积淀而成的文化底蕴。

追根溯源,造成教师读书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缺乏静心读书的心态与习惯。相当一部分教师即使读书,也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如为了提高学历、培训过关、写职称论文等。阅读是一种积累,是一种厚积薄发,它拒绝浮躁,自然受到急功近利者的排斥。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学生考试主要是课本上的内容,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教师评价的最主要依据,因此,很多教师就自然地埋头于题海和教辅之中,一心一意抓应试。放弃了学习,放弃了自我提升,在一种低效劳动中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三是教师教育境界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把教书当作一种职业生存方式,缺乏一种事业追求,从内心深处难以产生阅读需求。

那么,怎样通过读书增强自己的文化蕴呢?

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培养高雅的文化情趣,提高人生修养,使自己更有思想、更有品位。教书是职业,更是事业,一个只把“教书”当作饭碗的人,是不会如饥饿者扑在面包上一样扎进书籍的大海的。教书的人首先应当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教育是“制造”人的特殊的“产业”,“产品”的“生产者”个个应是高手。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一个阅读缺失的教师,就难以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无法对学生进行心灵和精神上的引领,就无法从多元角度和更广阔的境界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其教育教学必然缺乏一种精神上的底气。无论是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发掘以及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方面,还是课堂设计以及课堂氛围的营造方面,教师必然会陷入贫乏之中,提供给学生的,必然是一种隔靴搔痒的教育,而付出的大量劳动只停留在一个很底的层次上。因此,广大教师要增强读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读书当成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当成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当成一种享受。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可是有的教师除了课本、教学参考书,一年到头没有读多少书。因此,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就要起到强有力的读书引领作用。一是要评价导向,对读书提出明确要求并列入教师评价体系。目前,有的学校就要求教师每周进多少次图书馆(室),每学期阅读几部名著,写多少读书笔记等等,期末给予定量定性评价,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二是要营造氛围。比如,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议,增添藏书期刊,每学期发放适量书刊补贴,努力打造“书香校园”,让读书学习蔚然成风。三是要适时拓展。比如语文教师要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不仅要吸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还要学习外来优秀文化,适应现代文明,把握时代脉搏;不仅要读中外经典作品,还要阅读一些少儿报刊、图书、不仅要读语文,还要读天文地理、音乐美术、科技时事……。四是要适时激励,把热情固化为习惯。通过表彰、奖励积极分子和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教师,让大家尝到学习的甜头、读书的乐趣,从而把读书行为转化为一种终身受用的习惯。

让读书提升语言素养

一个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气质上就高人一筹。一个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精练准确,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听这样的教师上课,实在是一种享受。而这些,必须靠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语文教师应通过读书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提升语言素养,增强课堂魅力。不少教师将生活语言混同教学语言。生活语言不够严谨、缺乏韵律,缺乏美感。而教学语言应该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它能够使教学中经常出现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回味无穷的美学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学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每一个教师都要树立终身读书的理念,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厚积而薄发、去点燃孩子们求知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