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尿多什么原因:面对冷漠,回到人心比制度改革更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7:27:24

面对冷漠,回到人心比制度改革更重要

  • 我来说两句(312人参与)
2011年11月21日08:48 来源:光明网 作者:秋风
  • 打印
  • 大 中 小

   本文系搜狐网“平凡的良心”系列评论,更多请见:坚持教育的良心

  这些年以来,很多事件,以越来越戏剧性、越来越触目惊心的方式向人们证明人情冷漠与伦理失守。

  对此现象,恐怕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是,怎么解决?分歧很大。受到过去二十年来盛行的经济学、法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学者、媒体普遍倾向于将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的责任归咎于制度。他们推论说,在生活中,人们不能享有充分权利,相应地,公民的责任感也就比较微弱。

  这样的解释当然是有道理的。当下中国各个领域的制度,确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从而不利于人们的道德感之养成与扩展。为此,当然可以呼吁变革。但是,制度又如何变革呢?制度难道不是依靠人来变革么?更为重要的是,即便制度有诸多不合理之处,难道我们就不生活了?就不做人了?

  面对当下严重的人情冷漠,呼吁、推动制度变革当然十分重要,但对于美好的生活而言,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是诉诸人心。道理其实再简单不过:既然我们已经生活在不合理的制度下,那么,这个制度是不可依赖的。而不合理的制度框架也必然拒绝合理的制度之导入。此时,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唯一所能依赖的就是人心。

  人心也是靠得住的。因为,人人皆有其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什么,孟子论证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看到一个不懂事的幼儿爬向水井口,所有人的心灵都会被触动,产生一种最为深切的同情,而本能地伸手去拉他一把。

  因此,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就是良心。孟子和整个儒家传统都相信,良心就是人的本能。人类社会正是靠着这种良心而得以存续的。所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而且,“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种恻隐之心,就是人性善的证明。

  人皆良心,则生命的本质就是面向我自有的良知,护持之,扩展之。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由此,个人的气质就会发生变化,多一些善,对他人多一些同情。善是可以传染的,你善待他人,他人也会善待你。人们相互善待,冷漠就会退缩,社会秩序就会好转。不管大的制度环境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生活在一个温良的人际关系中。

  所以,致良知一点也不难。人人皆可以做到。面对种种冷漠、败坏,不要再抱怨了。这个社会,抱怨之声已经太多了。互联网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它有一个坏处,那就是,人们在这里似乎特别容易相互抱怨。每个人都在怪别人、怪社会、怪制度。或许可以说,习惯于抱怨,就是人心堕落之结果。

  问题是,如此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回到人心。面向自己的良心,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法律、制度不合理?但是,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良心行事,不做那些伤天害理之事。这就是底线。底线是人心为自己划定的。没有人心,就没有底线。没有人心的社会,就是没有底线的社会——其实这就根本不是“社会”。

  当然,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人心会被物欲遮蔽,在这个物质主义时代,这种可能性尤其巨大。现代哲学也完全否定人心,因此,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宁愿物质地生活。知识分子竭力主张的制度决定论,就是这种哲学上的物质主义的必然逻辑。

  大约只有古典的复兴,可以从根本上推动人心之重建。首先是儒家之复兴。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唯有儒家以人心为本,而致力于发明人之仁心。从台湾社会就可以清楚看到,儒家有助于人心之善。当然,佛教、基督教都宗教之复兴,也都有助于重新收拾人心。事实上,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社会千疮百孔,而没有完全崩溃,很大的原因就是,儒家价值在底层还有一定影响力,并有部分复苏;佛教、基督教也在复兴。

  人心之重建,可以实现道德觉醒,伦理与社会之重建。如此,不管制度如何,我们至少可以过上人的大体正常地生活。以此为基础,也可以重建整个制度。如果连正常的生活都没有,即便有民主、法治等制度,又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