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疾病康复费用:关于西湖免费事件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7:54:16
   西湖免费作为一个"事件",从2002年西湖南线整合工程结束开始就已经实施,2003年国庆节期间,随着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三大项目的完工,环西湖彻底实现了沿湖景点的免费开放。但这一事件真正被人们所认识,是在2005年。以北京的世界遗产为代表的国内各大景点竞相涨价,进一步引发了媒体及社会各界对西湖免费事件的关注。

    人们关注的问题是:西湖景点免费开放以后,为什么旅游收入不减反增?

    北京师范大学吴克明在2005年6月17日出版的《经济学消息报》上就刊登了一篇文章,用经济学原理论述了这一事件。鲁风觉得很有道理,不妨让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主要观点。

    微观经济学的需求定理和弹性定理告诉我们,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下降,需求就增加,这就意味着商品的销售量在增加。一方面商品的单价在下降,一方面商品的销售量在增加,总收益是增加还是下降?这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价导致总收益减少,所谓"谷贱伤农";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价导致总收益增加,所谓"薄利多销"。旅游景点作为一种商品,其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当然符合商品需求定理和弹性定理。门票价格的一定幅度的变动会引起更大幅度的游客量的变动,可见旅游景点的需求富有弹性。

    现在来看一下西湖环湖景点的特点:星罗棋布的旅游景点遍布西湖周围,可谓"三步一亭,五步一桥,十步一园"。尽管西湖周边有很多景点取消门票,但不是全部,一些文物类的景点出于保护的需要照样收费。收费的景点如岳庙、雷峰塔、灵隐寺、三潭印月等价格相对较高,而免费的景点原来的价格较低,多在5-10元之间(但游览质量不低)。根据对游客的心理需求的分析调查和现场的问询,结果显示,大部分游客往往在选择游览点时,选择收费景点和免费景点的组合商品。这说明,免费景点并没有大量冲击收费景点,相反,由于免费景点的参与,提高了西湖的旅游吸引力。根据弹性定理,由于旅游景点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降价会产生薄利多销效应,总收益不增反降。

    西湖免费开放,旅游收入不减反增,还与旅游经济的自身特点密切相关。其实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花在门票上的费用比例并不高,吃饭、住宿、交通、电讯的开支会大大超过门票。这就意味着景区的旅游收入不进包括门票收入,还更多的包括交通收入、住宿收入和餐饮收入乃至购物收入等。从需求弹性的角度看,衣食住行属于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弹性很小,假定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保持不变,只要消费量增加,那么总收益就会同比例增加。而西湖景点数量的增加和部分门票的取消,大大增加了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游客的停留时间自然会逐步增加,对衣食住行的消费量自然有增无减。有统计表明,2003年国庆期间外地来杭的住宿游客115万人,人均停留时间为2.25天。假定由于西湖景点取消门票而使得外地游客在杭州多待一天,住宿按照人均每天100元计算,仅住宿一项,国庆期间杭州的旅游收入就增加1.15亿元!杭州全年的所有旅游项目的收入增加量就可想而知!

    正所谓"如欲取之,必先与之"。西湖环湖景点取消门票,反而增加了杭州的旅游收入,鲜明的体现出杭州人的智慧与远见。那么,其它地方的景区能否仿效西湖的作法呢?

    作者认为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西湖能够实行免费,原因不在于西湖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在于西湖旖旎的自然风光,而在于另外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西湖景点繁多且相距很近,这样西湖才有足够的景点分类为收费和免费两种类型,以"免费景点牌"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扩大收费景点的旅游量,充分发挥组合优势,这一作法颇像"买一送一"。当然,如果你是多次来杭州,收费景点都看过了,不去也可,去免费的景点游览照样会留下吃住行购娱的费用。而对于那些只有一个景点、只收一张门票的地方,如果门票免费就会损失所有的门票收入。所以还是坚持你的"门票经济"吧。二是西湖位于杭州市区,与繁华的延安路、湖滨路紧紧相联,游客在观光之余就近就餐、购物、娱乐消费,极其方便,湖滨路甚至被称为中国城市最好的RBD(休闲商务区),旅游和其它消费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旅游区在中国还不多见,因为这儿不像国内有些景区那样,购物价格高而商品质量差,西湖边不但是外地游客购物消费的地方,也是当地市民集中消费的区域之一,假冒伪劣商品不敢上架。正所谓"失之桑榆,得之东隅",随着更多得游客到来,消费量在增加,旅游收入水涨船高。更何况,游客在门票上免费了,他不会因此而降低消费,他会把节省的钱放在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上,总花费反而会增加。相反,对于那些远离居住区的景点,如黄山,游客的主要开支是门票,一旦免费,损失的门票收入无法在其它方面得到弥补。这就是为什么偏远景点不会免费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