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传疾病预防知识:您的学生学得快乐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7:49:27
       作者:林  明          ——浅析当今学生厌学心理及纠正方法
              
      学生开学了,可一些家长却发现自己的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厌学情绪。多年教育研究发现,往往在即将开学时和开学初期,学生表现出的厌学心理最为明显。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在知识障碍和人际关系障碍,这会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孩子的厌学与他们是否聪明没多大关系。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厌学 单科厌学 多科厌学 内因 外因
        
        所谓厌学,就是是对学习产生厌恶、反感或无所谓的心理倾向。
        学生厌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课堂上,时常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或恶作剧,干扰课堂,实行“四不主义”:不动手、不动口、不动眼、不动脑,视上课为坐牢。其二,课后不愿复习和做作业,练习、作业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对考试、测验无所谓,只勾几道选择题应付了事,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获。其三,逃学,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借故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等。严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总之,厌学者,总幻想离开学校、离开课堂。离开老师、离开作业、离开考试,做一些不动脑不劳力的事,总想冲破校园纪律,自由自在。可是,空虚、孤独、无聊也常常伴随着他们。因此,经常用吸烟、玩电子游戏、上网、谈恋爱、幻想来自我麻醉。
        厌学情绪可分为多科厌学情绪和单科厌学情绪两种。多科厌学情绪指对几门学科都厌烦,单科厌学情绪指对某一门学科厌烦。
        厌学情绪是一种正常的不良情绪或者说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在每一个人成长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这种情绪,这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自我动态失衡,和谐度不稳定的表现。当然,由于学生所处年段的不同,厌学情绪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有研究者分别对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被调查的小学生中只有2%表示不喜欢学习。83%的学生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17%边玩边写,4.8%的学生抄写他人作业或不写作业。85.6%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是由于上学使他们玩的时间减少了,13%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是由于基础差,上课听不懂,其它因素的比例较少。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听家长和老师话,由于小学生处于自我意识未完全形成阶段,因此,当小学生出现厌学的苗头时,家长与老师应该和他们交谈,正确的引导孩子劳逸结合,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
        在被调查的初中生中有45%表示不喜欢学习,他们中大多数认为学习无聊。有28%的初中生选择了对于未来很迷茫,由此可见,目标不明确是他们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选择喜欢学习的学生中大多数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由此可见,初中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可能性非常高。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处于自我认同阶段,他们既不会完全听信家长的说词(只有4%的学生表示愿意听家长的话)又没有明确的目标,有10%的学生经常不想上课就随便找理由向老师请假,有37%的学生偶尔会这样做,由此可见玩的诱惑对于他们依旧很大。因此家长与孩子交谈时,点到为止,以免诱发他们的抵触情绪,但也不能一再迁就他们。及时与老师交流并一起帮助孩子是很好的办法(47%的被调查者还是比较听老师的话的)。此外,与孩子做朋友也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法。
        调查中有67%的高中生表示有自己的追求。在喜欢学习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原因栏中填写的是迫于责任;38%的高中生表示不喜欢学习,他们大多是因为无法承受过大的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学校压力。由此可见,高中生大多不易产生厌学心理,因为他们已接近成年,能够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他们都有很强的自控能力。高中阶段学生的家长应该尽可能的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感受。过多的管制会使他们产生较大的逆反心理,所以平等是家长与高中生交流的最基本原则。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成长的必经阶段。就学习而言,小学是基础阶段,而初中是最关键的阶段,厌学心里也最容易在此时产生,因此,这个阶段孩子的家长更应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要让他们树立责任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但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厌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纠其因,学生的厌学,有其内在的因素,也其外在的因素。
        内在因素:(1)动机缺失,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没有远大理想,学业基础差,成绩差,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学习方法不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
        外在因素:(1)
      家庭因素。家长本身没有求知求学的愿望和行动,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家长望子成才心切,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随便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此外,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子女心灵上造成创伤,使子女意志消沉而影响学习。
        (2)学校因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学习尖子轻多数学生,只顾少数放弃多数,多方面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政治教育、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讽刺挖苦、训斥、处罚,使学生只有痛苦的、自卑的心理体验,没有愉快的、自信的心理体验。
        (3)社会因素。“体脑倒挂”,看到一些知识群体如教师等的生活仍然较为清贫,信“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劳而获,享乐主义的思想,受校外玩乐场所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等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
        目前中学生中不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说:“每当看到或听说有人考试作弊,却取得好成绩时,自己心理就很不平衡。觉得认真学习不如投机取巧,况且学习好的同学威信也不一定高,而那些成绩平平的同学却人缘挺好,常常受到青睐。”值得注意的是,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学生的厌学,突出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
         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厌学心理问题,应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
        一、建立自信、激励情感。
        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有好的学习成绩。但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超越了他们的实际能力,学生就会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就会导致灰心沮丧,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既要看到学生的短处和问题,更要发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对学生的评价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和鼓励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力量,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而批评过多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情绪低落、放弃进取。
        二、启迪求知欲望。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比如提出促人深思的问题,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演示引人入胜、给人新知的直观材料等等,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这根主线上以趣激学,用“趣”统领课堂,引导学生多思善问,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探求意识。还要利用课堂实验、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乐学的心态、会学的本领。
        三、指导学习方法。
        学生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设计课程的深度、广度和结构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学习中要指导学生注意劳逸结合,安排学习的时间不可过长,不搞“持久战”、不打“疲劳战”。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搞好教学,不能强制、逼迫学生学习。还要鼓励、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使其在学习中自我总结和提高。
        四、享受成功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都有他们的长处和爱好,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把学生安排在这样的条件下,使其长处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以成功后的快乐,激发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成功需求”也越来越强,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能提过高的要求,要从其爱好和特长入手,选取一个一经努力即可实现的目标为突破点,帮助、指导他们获得成功,使其体会到成功后的充实和快乐,进而再提出新的内容和要求,这样几经循环,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厌学情绪,又可以使他们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五、减轻学生负担。
        
      学生负担过重会导致厌学。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把中小学教育的聚焦点只对准分数和升学,并由此来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于是学生被当成输入信号的机器,身心始终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状态之下。久而久之,反复过量的刺激就会使学生过度的兴奋转变成为抑制,结果导致学生的厌学。因此,作为教师要狠练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避免重复、无为的劳作,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卡尔.罗杰斯认为,人都有发展自我的本能。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充分尊重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厌学情绪能够对症下药,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快乐,则学校就可以真正成为每一个青少年无比向往的乐园。
        
        参考文献: 
         《实用班主任辞典》 王宝祥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