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睾丸疼痛什么原因:历代状元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22:56:49

中國歷代狀元榜

        隋代状元(进士)榜 
  张损之 
    张损之,江苏人。《唐摭言》之“散序进士”称《独孤及撰河南府法曹参军张从师墓志》云:“从师祖损之,隋大业中进士甲科,位至侍御史诸曹员外郎……”。 
  
  孙伏伽 
    孙伏伽,河北人。《登科记考》及《唐摭言》中都记有“进士,隋大业中所置也。如侯君素、孙伏伽,皆隋之进士也明矣。” 
  
  侯君素 
    侯君素,就是上条所提及之进士。 
  
  杨纂 
    杨纂,陕西人。《旧唐书》有传记“杨纂,大业中,进士举,授朔方郡司法书佐。”《新唐书》中也有“杨纂,大业时,第进士”之记载。 
  
  房玄龄 
    房玄龄,山东人。《旧唐书》中有房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他当时已看清隋将亡,“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入唐后,官至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为相十五年。 
  
  温彦博 
    温彦博,山西人。《新唐书》中记载有“温彦博,通书记,警悟而辩。开皇末,对策高第,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乱,幽州总管罗艺引为司马”。入唐后,官至尚书右仆射。 
  
  黄凤麟 
    黄凤麟,湖北人。《湖北通志》之“人物志·选举表”中记载:“隋,进士,黄凤麟,江夏人。比部员外郎” 
         ◆王维 
   王维,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字摩诘。生于周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五人。考官裴明复。王维官终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又因其曾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亦称河东王氏。 
   王维早年丧父,聪颖过人,九岁即能作词赋,懂音律,熟琵琶并深受佛教思想熏陶。其诗作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他和歧王李范关系密切,开元初年被任为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获罪,降为济州司仓参军。 
  王维应举之前,得知公主预定名士张皋为状无,颇为不满,求歧王帮助。五日后,身着锦绣之衣,随歧王拜见公主,独奏琵琶,满座皆惊,公主称奇,王维又献上所做诗作,公主读罢大惊:"此早已熟读之诗,原以为古人佳作,岂知竟出自汝之手!"遂请至上座。歧王乘机语及解头之事,公主一口应承,后王维果先后取解头、状头。关于取状元时间,《唐才子传》、《登科记考》记载为开元十九年,新旧《唐书》分列记为开元初年和开元九年,《唐才子传校注》经考证认为是开元九年,本文从其说。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任宰相,王维上诗请求引荐,被任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贬,王维也于当年秋天出使塞上,在凉州小住。开元二十七年返回长安。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从开元末到天宝未这十五六年内,王维过着平静的文官生活,他在辋川买下产业,常与文友聚会,写下大量田园诗。同时又参禅信佛。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他被迫受伪职,在此期间他曾写《凝碧池》诗,其中有"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之句,表现了对朝廷的怀念,受到唐肃宗嘉许,战后得到宽恕。此后一段时间,他万念俱灰,"以禅诵为事",上元元年官至尚书右丞。留有《王右丞集》,他的五言山水诗艺术成就高超。其山水画为画家南宗派之祖,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死后葬于蓝田别业之西。该庄园位于今蓝田县南部的辋谷内。 
  
  ◆杜绾 
   杜绾,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甲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一人。同榜有祖咏等。考官:考功员外郎贾季阳。试题《终南山望余雪诗》等。 
   杜绾取状元后入仕,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又登王霸科(唐考试科目的一种),官至京兆府司录参军,不显而终。 
   杜家为望族,世代为官,入相者达十一人。其子杜黄裳,于宪宗朝为相,封邠国公。 
  ◆严迪 
   严迪,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丙寅科状元及第。同榜有进士三十一人。考官,严挺之。试题为《考功箴》等。 
   唐天宝年间,严迪又登书判拔萃科(唐代众多考试项目之一)。今《全唐文》存其《对张侯下网判》一文。 
  
  ◆李嶷 
    李嶷,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丁卯科状元及第。同榜有王昌龄,常建等共十九人。考官:严挺之。试题为《积翠宫甘露颂》。 
   李嶷曾任右武卫录事参军官职,为一时名士。擅诗,今《全唐诗》存其诗六首。 
  
  ◆虞咸 
   虞咸,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戊辰科状元及第。同榜有贺兰进明等进士二十人。考官:严挺之。 
   虞咸取状先后不久又取书判拔萃科第一,今《全唐文》存其《对太宝择嗣判》一文。 
  
  ◆王正卿 
    王正卿,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己巳科状元。 
   此人正史无名,事迹失考。 
  
  ◆徐征 
    徐征,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癸酉科状元及第。同榜进士二十五人。 
   徐征曾官少监之职,不显而终。 
  
  ◆李琚 
    李琚,顿邱(今河南清丰)人。字号不详,生于周武后延载元年(694),卒于唐玄宗天宝九年(748)。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甲戌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七人。同榜有颜真卿等,考官:孙逖。本科试题为《梓材赋》和《武库诗》。李琚同年又得博学宏词科第一名。所做之赋为《公孙弘开东阁赋》。 
李琚曾官石山县令,官至洛阳尉,与颜真卿过从甚密。善书法,尤工"八分书"。开元二十五年(737)撰《唐真定令杜府君遗爱颂》即以"八分书"之体书之。 
  
  ◆贾至 
   贾至,(一说贾季邻),长乐(今河北冀县)人,(一说河南洛阳人)。字幼邻。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乙亥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七人,同榜有李颀、萧颖士等。考官:考功员外郎孙逖。 
  贾至生于官宦家庭。父贾曾官至太子舍人和礼部侍郎。贾至早年曾跟从玄宗避安史之乱于蜀中,拜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将军王去荣因擅杀县令,依法当斩。但是,肃宗因惜其才下诏免死罪。贾至谏之,反对赦免王去荣。后被贬为岳州司马,又升为尚书左丞、礼部侍郎,代宗大历初年任兵部侍郎。大历七年,死于右散骑常侍任上。终年五十五岁。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 
  贾至才学出众,为官清正。有诗文集三十余卷传世。 
  
  ◆崔曙 
    崔曙,定州(今河北定州)人。生年不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戊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三人。考官:礼部侍郎姚奕。试题《拟孔融荐弥衡表》、《明堂火珠诗》。 
  崔曙自小孤贫。工于诗,因沦落而居宋州(今河南商丘)。他在《明堂火珠诗》中写道:"正位开重屋,中天出火珠。夜来双目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欲望无。还将圣明代,国宝在京都。"其中"夜来双目满,曙后一星孤"之句颇得玄宗赞赏,取为状元。官授河内尉,第二年病故,仅留下一女名星星。人皆以为应"曙后一星孤"之句。 
  崔曙喜交游,与薛据等友善。工诗,人称其诗言词款要、情趣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全唐诗》有其存诗一卷。《全唐文》有《瓢赋》一篇。 
  
  ◆王阅 
    王阅,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壬午科状元及第。同榜进士二十三人。考官:礼部侍郎韦陟。天宝八年(749)又中拔萃科第一,后不知所终。 
  
  ◆刘单 
    刘单,凤翔歧山(今陕西歧山)人,生年不详,卒于唐代宗大历初年(767年左右)。唐玄宗天宝二年(743)癸未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六人。考官:礼部侍郎达奚珣。 
  刘单曾官奉先尉,后提至司勋郎中,代宗时官至礼部郎中,与宰相元载同乡并有交往。元载曾厚遇刘单,欲引为知己,以便日后继其位,不料刘单不久即病故。余事不可考。 
  ◆赵岳 
  赵岳,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天宝三年(744)甲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九人,同榜岑参居第二。考官:礼部侍郎达奚珣。 
  
  ◆羊袭吉 
    羊袭吉,籍贯、字号、生平俱不详。唐玄宗天宝五年(746)丙戌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一人。考官:礼部侍郎达奚珣。此人正史无名,事迹失考。 
  
  ◆杨护 
   杨护,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六年(747)丁亥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三人。考官:礼部侍郎李岩。试题《罔两赋》。杨护官至水部郎中。 
  
  ◆杨誉 
    杨誉,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唐玄宗天宝七年(748)戊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四人。同榜有何幼嗣、李嘉佑等。考官:礼部侍郎李岩。 
  杨誉曾官慈州刺史、汾州刺史。谥静,《全唐文》有其《纸鸢赋》一篇。 
  
  ◆李巨卿 
    李巨卿,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十年(751)辛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人。同榜有钱起等。考官:兵部侍郎李麟。试题为《豹舄赋》和《湘灵鼓瑟诗》。 
  
  ◆杨儇 
    杨儇,籍贯、字号、生平俱不详。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癸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五十六人。同榜有张继、鲍防、皇甫曾等。考官:礼部侍郎杨浚。 
  杨儇史传无名,事迹失考。 
  ◆杨纮 
    杨纮,籍贯、字号、生平俱不详。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甲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三十五人,同榜有元结、韩君平等。考官: 礼部侍郎杨浚。
◆齐映 
    齐映,瀛州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生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7),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己酉科状元及第。 
  齐映出身官宦之家,其父齐玘官太常少卿。齐映状元及第后,又中博学宏词科,补河南府参军,被滑亳节度使令狐彰选中为掌书记,后又招为婿。建中年初(780)升为刑部员外郎,随后参军,又遇兵乱,幸得军中士兵指路而脱身。德宗巡幸奉天,授齐映为御史中丞。因办事忠直,深受德宗信任。常令随侍左右。兴元年初(784)随皇帝巡幸梁州,宁道路奇险处,均亲为德宗牵马,即被提为给事中,回京都,转为中书舍人。贞元二年(786)累官至中书侍郎、御史大夫。齐映原与张延赏有师生之谊,交情颇厚。日久张延赏居于齐映之下,嫉妒之心渐起,加之张延赏多次为亲属谋官,均被齐映拒绝,张延赏恼羞成怒,弹劾齐映。贞元三年正月,齐映被贬为夔州刺史,又转为衡州刺史。在江西观察史任上,将八尺高之磁瓶朝贡,作为皇帝生辰贺礼,想重获恩宠,终未如愿。贞元十一年七月卒。享年四十八岁,朝廷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齐映善画山水,为官亦清正,但过于看重官位,为名所累。 
  
  ◆李博 
    李博,籍贯、字号、生平失考。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庚戌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七人。考官:上都为礼部侍郎薛邕,东都为留守张延赏。 
  
  ◆王溆 
    王溆,籍贯、字号、生平俱不祥。唐代宗大历六年(771)辛亥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八人。同榜有章八元等。考官:上都为礼部侍郎张谓,东都为留守张延赏。 
  
  ◆ 张式 
    张式,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约生于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壬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三十三人。考官:上都,礼部侍郎张渭。 
  张式出身于官宦家庭。其曾祖张大礼为坊州刺史;祖父张绍贞为尚书右丞;父亲张泚官至苏州司马,其弟张正甫官至吏部尚书,侄儿张元夫、张杰夫、张征夫先后进士及第。张式曾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司员外郎、户部郎中。贞元十五年(799)为河南少尹飞骑尉。后不知所终。 
  张式好学工文,今《全唐文》存其《燕昭王筑黄金台赋》等两篇。 
  
  ◆杨凭 
    杨凭,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字虚受,一字嗣仁。唐代宗大历年九年(774)甲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二人。考官:上都为礼部侍郎张渭,东都为留守蒋涣。试题:东都试《腊月祈天宗赋》《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上都试《元日望含无殿御扇开合诗》等。 
  杨凭早年丧父,其家于安史之乱中移居苏州,历官起居舍人、礼部郎中、兵部郎中、刑部侍郎、监察御史。为人重交游,尚气节,讲信用,与穆质、许孟容、李鄘为友。元和四年(809)任京兆尹。开始大兴土木,营造私宅,又召*纳妾,铺张奢侈,被与其不和之御史中丞李夷简参劾,贬为临贺尉,官终太子詹事。 
  杨凭性情孤傲,恃才凌人,但才干过人,时有政绩,尤善文章。《全唐诗》有存诗一卷。 
  其弟杨凝、杨凌于大历年间相继状元或进士及第,时号"三杨"。 
  
  ◆丁泽 
    丁泽,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代宗大历十年(775)乙卯科东都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七人。同榜有王建等。考官:东都为留守蒋涣。试题为《日观赋》和《龟负图诗》。诗云:"天意将垂象,神龟出负图。五方行有配,八卦义宁孤。作瑞旌君德,披文协帝谟。乘流喜得路,逢圣幸存躯,莲叶池通泛,桃花水自浮。还寻九江去,安肯曳泥途。" 
  《全唐文》存其《日观赋》一篇。 
  
  ◆黎逢 
    黎逢,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丁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二人。考官:礼部侍郎常衮。试题为《通天台赋》,以"洪台独存,浮景在下"为韵。 
  黎逢于大历十一年(776)游长安,与著名诗人韦应物等友善,并互唱和,第二年,应进士科考。开试时因故迟到,便于檐前设席应考,主考官先是觉得奇怪,又讥讽他不知考场规矩,黎逢貌若山野之人,昂然入坐。主考官颇感惊异,以为此人一定胸有成竹,便令人在旁观看,句句来报,初闻报是"行人徘徊日",又连报数联,听后连连称奇,后拔为状元。 

入仕后于建中三年(782)任监察御史,后行迹不详。 
  黎逢有文名,诗赋俱佳。其赋尤为时人称道。今《全唐诗》有其诗二首,《全唐文》有其赋九篇。 
  
  ◆杨凝 
    杨凝,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字懋功,生年不详,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正月。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戊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一人。 
  杨凝早年丧父,和兄杨凭、弟杨凌奉其母避难于苏州。中状元后曾任侍御史,后为司封员外郎,为当权者忌,久之才升迁右司郎中,贞元十二年(796)为董晋奏降任宣武节度判官。又二年,兼任亳州刺史,教民垦田,兴修水利,高筑堤防,于治理水患方面颇有政绩。后来孟叔度阻挠军治,杨凝无法施展才干,亦沉沦。贞元十五年,董晋死后,汴州军乱,逃还京师。闲居三年后授兵部郎中。因病于贞元十九年(803)正月死于任上。 
  杨凝哥哥杨凭,大历九年状元。弟杨凌亦中进士。号为"三杨"。 
  杨凝能文善诗,有文集二十卷。今《全唐诗》有其存诗一卷,多为低吟浅唱抒发离情别绪。如《春霁晚望》:"细雨情深小苑东,春云开气逐光风。雄儿走马神光上,静女看花佛寺中。书剑学多心欲懒,田园荒废望频空。南归路极天连海,唯有相思明月同。" 
  
  ◆王储 
    王储,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己未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人。考官:礼部侍郎潘炎。试题:《寅宾出日赋》和《花发上林苑诗》。 
  王储曾官詹事之职,与诗人卢仝过从甚密。有唱酬之作。(见《送王储参事西游献马书》一诗)。 
  王储应试作分别见于《全唐文》和《全唐诗》。 
  
  ◆魏弘简 
    魏弘简,巨鹿(今河北巨鹿)人。生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卒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庚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二人。考官:礼部侍郎令狐垣。 
  取状元后入仕,贞元元年(785)又取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两科,历官户部侍郎等。 
  余元考。 
  
  ◆崔元翰 
    崔元翰,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 
  崔元翰之父名良佐,是齐国公崔日用的堂弟,因母丧而隐居教书治学,多有著述。崔元翰通经史、工诗文,年近五十始举进士。府试、省试皆第一,中状元后,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又皆第一。主考官于邵赞曰:"不十五年,当掌诏令。"贞元三年(787)召入朝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七年知制诰。于朝中言辞温厚,举止庄重得体,有典诰之风范。然而他生性刚烈,不为世所容。知制诰不到两年即被降职,不久病故。 
  崔元翰是学者型的官僚。性喜孤独,极少结交,一心于翰墨,好学不倦。他师法班固、蔡邕。尤善对策、奏记及碑志。主张文以载道。今《全唐诗》存其诗七首。录其一首《雨中对后檐丛竹》:"含风摇砚冰,带雨拂墙衣。乍似秋江上,渔家半掩扉。" 
  其弟崔敖、崔备亦与他同取进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前列,传为佳话。 
  
  ◆薛展 
    薛展,籍贯、字号、生平均不详。唐德宗建中四年(783)癸亥科状元及第。本科进士及第二十七人。同榜有武元衡等。考官:礼部侍郎李纾。试题为《易简知险阻论》。 
  ◆郑全济 
    郑全济,籍贯、字号、生平俱不详。唐德宗贞元元年(785)乙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三人;考官:礼部侍郎鲍防。 
  ◆张正甫 
    张正甫,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字践方。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卒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唐德宗贞元二年(786)丙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鲍防、国子监祭酒包佶。 
  登第后曾为襄阳从事、监察御史,后不附权要被诬陷,贬为郴州长史,拜殿中侍御史,迁任户部郎中,又改任河南尹。在任上,有朝臣推举一人为河南科试解元,遭其拒绝。力主选人公正,任人唯才。后又由同州刺史入朝拜左散骑常侍、工部尚书,大和五年(831)任检校兵部尚书、太子詹事。大和六年以吏部尚书之职告老辞官,赋闲在家,两年后去世。追赠太师。 
  张正甫以仁爱待人,拒交不义之徒,为官清正,行事强悍,不为名利所动。 
  其家族累世为官,兄张式为大历七年(772)壬子科状元。 其子张毅夫亦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弘文馆学士判院事,其孙张祎登第后入仕,官至吏部尚书,皆为一时名臣。 
  
  ◆牛锡庶 
    牛锡庶,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唐德宗贞元三年(787)丁卯科状元及第。 
  该科进士三十三人。考官:礼部尚书萧昕。 
  牛锡庶才华出众,性情孤寂,累举进士不第。一次,因避朝官误入礼部尚书萧昕府第。萧昕此时年老独居,少有人来拜望,见牛锡庶来见,大喜,引入厅堂,此时牛锡庶尚不知老者系何官何人,悄悄问侍者,方知是萧尚书。索性将错就错,恭敬有加,交谈之余,尚书又索要牛锡庶之文卷,阅后再三称赞。又问道:"外面议论,明年何人知贡举?"牛锡庶对答: "萧尚书办事公正,肯定是您知贡举。"萧昕道:"来年若知贡举,君即状头也。"牛锡庶起身拜谢,忽然外面传呼"尚书知举"。牛锡庶又拜。再三叮咛。萧听道:"必守言诺"。 
  第二年牛锡庶果然于萧昕下状元及第。后不知所终。 
  
  ◆于珪 
   于珪,祖籍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后徙居河南洛阳,遂称河南人。字子光。生卒年不详。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己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礼部侍郎李褒。试题为《尧仁如天赋》等。 
   于家为名门望族,世代为官,隋朝时即有人为官。先祖于志宁为唐开国功臣;曾祖于休烈为开元初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祖父于肃官至给事中。死后赠吏部侍郎;父于敖,进士出身,官赠礼部尚书;兄于球亦为进士;弟于瓖为大中七年。(853)状元;弟于琮大中十二年(858)进士拜驸马都尉,官至同平章事。兄弟四人皆登科入仕。 
   于珪入仕官不显、名不扬而终。善属文,入史馆与杨绍复、郑言等撰《续会要》四十卷。
◆张温琪 
  
  张温琪,籍贯、生平俱不详。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庚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 。其中有曹邺等人。考官:礼部侍郎裴休。 
  其人史传无名,事迹失考。 
  
  ◆李郜 
  李郜,年里、生平俱不详。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辛未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七人,又三人。其中有郑嵎等人。考官:礼部侍郎韦悫。 
  其人史传无名,事迹失考。 
  ◆莫宣卿 
     莫宣卿,广东封州(今封开县)人。字仲节,号片玉。生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4) 农历八月十七日。约卒于唐懿宗咸通九年(868)。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钦点状元。 
  莫宣卿为遗腹子,母亲梁氏因家境困难,改嫁开建县(今封开县南丰镇)莫及芝。莫宣卿七岁能诗。一次受群童欺侮他愤然在沙中写诗一:"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佑圣君。(前面句载《全唐诗》,后两句载《开建县志》)。 
  莫宣卿稍大入乡校,就读于名师梁明甫。十二岁举秀才,后在麒麟山侧建一书屋,刻苦改读。诗《答问读书居》云:"书屋倚麒麟,不同牛马路。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茅檐无外物,只见青云护。"(见《全唐诗》十七册)。 
  唐宣宗大中五年,十七岁的莫宣卿廷试第一,钦点状元。有一首及第自咏云:"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销。万金书寄南归雁,三级天门已一跳。" 
  莫宣卿中状元后,出任翰林院修撰,赐内阁中书大学士。莫宣卿思念生母,上表陈情,请求出任南方地方官。宣宗封其为台州别驾,莫宣卿离京时众官相送。同榜进士柳珪赠诗一首:《送莫仲节状元归省》。诗:"青骢聚送谪仙人,南国荣亲不及君。椰子味从今日近鹧鸪声向旧山闻。孤猿夜叫三湘月,匹马时侵五岭云。想到故乡应腊过,药囗犹有异花薰。" (见《全唐诗》十七册)。 
  莫宣卿荣归故里,奉母携眷赴台州上任。不幸病逝于途中。安葬于封州文德乡锣鼓岗。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奏唐懿宗,敕封莫宣卿为正奏状元,谥孝肃。 
  注:莫宣卿与李郜为大中五年状元之说都有出处,未知孰是。故并列于此。 
  
  ◆于瓖 
     于瓖,祖籍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后徙居河南洛阳,字匡德,生卒年不详。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癸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中书舍人崔瑶。 
  中状元后,初官授校书郎。咸通五年(864)以兵部员外郎,后转吏部员外郎;咸通十年,出任湖南观察使。咸通十三年贬为袁州刺史,至终。 
  于家为名门望族,世代为官。其兄于珪为大中三年(849)状元。 
  于瓖好吟诗,常有唱和之作。大中年间,绵州刺史于兴宗赋诗寄朝中诸友,和者甚多,于瓖亦有和诗。 
  《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颜标 
     颜标,年里、生平俱不详。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甲戌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礼部侍郎郑薰。 
  颜标科考时,主考官误认其为颜真卿后人,当时藩镇割据,郑薰为了勉励忠烈,有意取颜标为状元,宣宗照准。至谢恩之日才知颜标出身贫寒,与鲁郡公颜真卿并无瓜葛。有人嘲讽道:"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颜标正史无传,事迹不可考。 
  
  ◆崔铏 
  崔铏,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人,生卒年不详。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丙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黄门侍郎郑颢。 
  取状元后多次入诸候府内作幕僚。后不知所终。 
  崔家为名门望族。其祖父崔儆官至尚书左丞;伯父崔元略登进士第。父崔元受登进士第,为皋谟判官;叔父崔元式,官至刑部尚书、同平章事;兄弟亦皆进士及第。 
  
  ◆李亿 
  李亿,字子安,年里及生卒年不详。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戊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中书舍人李藩。 

取状元后入仕,官授补阙。纳女诗人鱼玄机为妾,恩爱异常。久为其妻所不容。至咸通年中逼使鱼玄机出家于长安咸宜观。鱼玄机一往情深,多次寄诗,然而李亿不敢与鱼玄机交往。鱼玄机后因杀人而被处死。李亿亦不知所终。 
  
  ◆孔纬 
  孔纬,鲁曲阜(今山东曲阜)人。字化文,生年不详,卒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己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黄门侍郎郑颢。 
  孔纬为孔子后裔。少年丧父,兄弟三人皆依于叔父。其弟孔纁为咸通十四年状元;弟孔缄为乾符三年(876)状元;其子孔崇弼亦登进士科,官至散骑常侍。 
  登第后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崔慎由镇守梓州,孔纬被荐为从事,后从崔铉为扬州支使,再迁监察判官,又被宰相杨收奏封为长安尉,值弘文馆,进为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从僖宗西去蜀。光启二年(886)拜相,后加司徒,封鲁国公;被贬又拜相,卒于相位,赠太尉。 
  孔纬为人疾恶如仇、公私分明、处事果敢。权要为亲友谋官者无数,均被其拒绝。僖宗移住陈仓时,召百官见驾,孔纬辞别病危之妻,对别人说:"大丈夫岂以妻之故怠君父之急乎?"毅然前往陈仓救驾。晚年悲晚唐乱世,不肯服药治病,后人称贤相。僖宗亦因其救驾有功,赐号"扶危启运保义功臣",食邑四千户,恕十死罪,盛极一时。 
  
  ◆刘蒙 
  刘蒙,年里、生平俱不详。 
  唐宣宗大中十四年(860)庚辰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中书舍人裴坦。 
  其人史传无名,事迹失考。 
  
  ◆裴延鲁 
  裴延鲁,孟州济源(今河南济源)人。字东礼。生卒年不详。 
  唐懿宗咸通二年(861)辛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中书舍人薛耽。 
  取状元后入仕,至乾符元年(874)授中书舍人,后历金部郎中,又加左散骑常侍。官至浙东观察使。 
  
  ◆薛迈 
  薛迈,籍贯及生卒年不详。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壬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中书舍人郑从谠。试题为《倒载干戈赋》和《天骥呈才诗》。 
  取状元后入仕。咸通四年(863)为摄观察巡官,乾符二年(875)前曾任司勋员外郎,后不知所终。 
  
  ◆孙龙光 
  孙龙光,籍贯、生卒年皆不详。 
  唐懿宗咸通四年(863)癸未科状元。考官:左散骑常侍萧仿权。试题为《谦光赋》及《澄心如水诗》。 
  该科取进士三十五(一说二十五)人。 
  及第后事迹不详。 
  
  ◆韩衮 
  韩衮,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郡望为昌黎(今辽宁义县)。字献之。生卒年不详。 
  唐懿宗咸通七年(866)丙戌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五人。考官:礼部侍郎赵囗。试题为《被衮以象天赋》等。 
  韩衮为韩愈之孙,韩昶次子,生性狂放,嗜酒如命,取状元谢恩之际,在宴席上豪饮后口出狂言,举止失礼,此后友人皆不敢与其共饮,同榜者称其为"颠酒同年",后不知所终。 
  其兄韩绾亦进士及第。 
  
  ◆郑洪业 
  郑洪业,年里、生平俱不详。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丁亥科状元及第。 
  该科进士三十人,同榜有皮日休、韦昭度等人。考官:礼部侍郎郑愚。 
  《全唐诗》存其《诏放云南子弟还国》一诗。 
  
  ◆赵峻 
  赵峻,奉天(今陕西乾县)人。字仪山。生卒年不详。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戊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礼部侍郎刘允章。试题为《天下为家赋》等。 
  其人事迹失考。 
  
  ◆归仁绍 
  归仁绍,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不详。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己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其中有司空图等人。 
  归仁绍为归登之孙,归融之四子。大哥归仁晦为开成三年(838)进士,二哥归仁翰为大中十一年(857)进士,弟归仁泽为咸通十五年(874)状元。侄子归黯为景福元年(892)状元。 

本科考官为礼部侍郎王凝。 
  归仁绍取状元后入仕,乾符四年(877)十二月为侍御史。中和年间(881一884)官礼部侍郎。后历官祠部郎中、度支郎中。 
  余事不详。 
  
   ◆李筠 
  李筠,籍贯、生平俱不详。 
  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辛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四十人。其中有聂夷中、公秉亿、许棠等人。考官:中书舍人高湜。 
  其人名不见经传,事迹失考。 
  
  ◆郑昌图 
  郑昌图,字光业。籍贯及生卒年不详。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壬辰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 
  郑昌图身材魁梧,不拘小节,胸怀大度。本欲罢举不试,在亲友好言相劝下应试。 
  咸通十三年赴考时,朝廷因应试者之车马服饰过于奢侈,下令应试者均不得乘马,改骑驴。郑昌图因身材高大,颇感难受,曾作诗嘲讽此事。后一举得中。 
  至广明元年(880)任凤翔副使,曾官司勋员外郎,官至户部侍郎。 
  ◆孔纁 
  孔纁,祖籍曲阜(今山东曲阜)。生卒年不详。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癸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礼部侍郎李昭。 
  孔门三兄弟皆为状元。孔纬,大中十三年(859)状元。孔缄,乾符三年(876)状元。但孔纁史传无名,事迹不详。 
  
  ◆归仁泽 
  归仁泽,苏州吴(江苏吴县)人。 
  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甲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礼部侍郎裴瓒。 
  归仁泽出身名门。兄归仁绍为咸通十年(869)状元。子归黯亦为状元。 
  归仁泽曾应考落第。入仕后官至观察使。余事不详。 
  
  ◆郑合敬 
  
  郑合敬,郑州荥泽(今河南荥阳)人。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乙未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中书舍人崔沆。 
  郑合敬官终谏议大夫之职。 
  《全唐诗》存其《及第后宿平康里诗》:"春来无处不闲行,楚润相看别有情。好是五更残酒醒,时时闻唤状头声。" 
  此人正史无传,事迹失考。 
  
  ◆孔缄 
  孔缄,祖籍曲阜(今山东曲阜)。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丙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同榜有郑谷、高蟾等。考官:礼部侍郎崔沆。试题为《王者之道如龙首赋》和《一一吹竽诗》、《涨曲江池诗》。 
  其大哥孔纬为大中十三年(859)状元,二哥孔纁为咸通十四年(873)状元。 
  孔缄史传无名,事迹失考。 
  
  ◆孙偓 
  孙偓,武邑(今河北武邑)人。字龙光。生卒年不详。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戊戌科状元及第。 
  本科考官为中书舍人崔澹。试题为《以至仁伐至不仁赋》。 
  孙偓父名景商,任天平军节度使。兄孙储官至兵部侍郎。 
  孙偓于昭宗乾宁三年(896)拜相,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凤翔四面行 营都统,兼礼部尚书,封乐安县侯。乾宁四年免相,贬为衡州司马,死于任上。 
  孙偓为人宽厚,常对亲友说:"为人只求无亏,不必太苦。以我之长而彰别人之短,以我之清而显别人之浊,万万不可为之。"故被贬衡州仍处之泰然,对佣人之嬉笑,亦不以为然。 
  《全唐诗》载其存诗三首。其中答门生王涣一首传为裴贽所作。 
  《全唐诗外编》有补诗一首。 
  
  ◆郑蔼 
  郑蔼,籍贯、生平俱不详。字虞风。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庚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礼部侍郎崔厚。 
  其人名不见经传,事迹失考。 
  
  ◆崔昭纬 
  崔昭纬,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人,字蕴曜,生年无考。 
  卒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癸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礼部侍郎夏侯潭。 
  崔昭纬出身望族,登第后于昭宗大顺二年(891)拜相,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内结宦官,外通藩镇,每当不利于己时,便使人密告强藩王行瑜,令其上疏反对,自己则暗地里相助,甚至借三镇势力压于皇帝之上。昭宗深恶昭纬,于乾宁二年(895)罢相,累贬梧州司马,后又下诏赐死。 

崔昭纬性情阴险,心术不正,善弄权术,是晚唐*相。 
  
  ◆许佑孙 
  许佑孙,籍贯、生平俱不详。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乙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五人。 
  余事不详。 
  
  ◆陆扆 
  陆扆,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字祥文,本名允迪。客居于陕州(今河南陕县一带)。生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卒于唐哀帝天佑二年(905)。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丙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九人。考官:中书舍人郑延昌。 
  陆扆出身于官僚世家。登第后于龙纪元年(889)授蓝田尉。景福元年(892)升祠部郎中,知制诰。二年,获御赐金紫服,五月授中书舍人。乾宁二年(895)任兵部侍郎,封爵银青光禄大夫。三年正月进学士承旨,七月,迁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又贬为陕州刺史。昭宗光化二年(899),再拜相,封吴郡公,昭宗天复三年(903)被崔胤奏贬为沂王傅,分司东都。唐哀帝天佑二年(905)被朱全忠贬为濮州司户参军,杀之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终年五十九岁。 
  陆扆才思敏捷。兄弟三人时称"三陆",其诗有"今秋已约天台月"之句广为传诵。 
  关于其中第之事,有传说认为:陆在旅舍与中书舍人郑损相遇,成为知己。陆又有文才,出入宰相家;陆请宰相韦昭度上奏开科,让其登第。当时已过六月,早已过了考试日期,陆又推荐郑损主考,录取名次由陆自定、自己为自己定为进士科第一名。 
  
  ◆郑贻矩 
  郑贻矩,籍贯生平俱不详。 
  唐僖宗光启四年(即文德元年888)戊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八人。其中有崔涂等人。考官:尚书右丞柳玭。 
  余事不详。 
  
  ◆李瀚 
  李瀚,籍贯、生平俱不详。 
  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己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五人。其中有温宪、吴融等人。考官:礼部侍郎赵崇。 
  其人史传无名,余事不详。 
  
  ◆杨赞禹 
  杨赞禹,籍贯、生平俱不详。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庚戌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一人。考官:御史中丞裴贽。 
  由薛廷珪《授杨赞禹左拾遗制》一文知杨曾官左拾遗。 
  其人名不见经传,事迹失考。 
  一说该年状元为杨赞安。 
  
  ◆崔昭矩 
  崔昭矩,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人。字表谋。 
  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辛亥科状元及第。第二天,其兄崔昭纬官拜平章事。 
  崔昭矩待人凶狠,又得势于其兄,常盛气凌人。同榜中有一进士名团所由,一日稍有闪失即遭崔昭矩鞭笞。后其兄崔昭纬为昭宗所杀。崔昭矩官至给事中而终。 
  
  ◆归黯 
  归黯,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壬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三十人。考官:蒋冰。试题为《止戈为武赋》、《东风解冻诗》。 
  归黯父归仁泽为咸通十五年(874)状元,其伯父归仁绍为咸通十年(869)状元。其曾祖父、祖父皆登科入仕。 
  归黯榜发之日又值迎亲之时,状元及第,洞房花烛,双喜临门,然而一个月后,无病而终。 
  
  ◆崔胶 
  崔胶,祖籍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字寿卿。生卒年不详。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癸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八人。有张鼎等人。考官:礼部侍郎杨涉。 
  崔胶叔父崔彦昭,官至尚书右仆射。其族祖父崔岘,为会昌元年状元。 
  其他事迹不详。 
  
  ◆苏检 
  苏检,武功(今江苏武功)人。字圣用。 
  唐昭宗乾宁元年(894)甲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八人。有韦庄等人。考官:礼部侍郎李择。 
  据传,取状元后归家省亲,于途中梦与妻子话别,至家,其妻果然死于作梦之时。服丧完即赴京入仕。官洋州刺史,中书舍人等职。天复二年(902)拜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处于唐后期,朝政混乱,群臣倾轧,苏检后为崔允、朱全忠所害,遭流放环州,随之被赐死。 

◆赵观文 
  赵观文,桂州(今广西桂林)人。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乙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五人。考官:刑部尚书崔凝、复试为翰林学士陆扆。 
  试题为《人文化天下赋》和《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复试为《曲直不相入赋》和《良工献问赋》、《询于刍荛诗》和《品物咸熙诗》。 
  本科榜发时,张昭宪居榜首,赵观文名列第八;进士及第二十五人。落第举子不满,指责考官崔凝营私舞弊。昭宗得知,下诏于武德殿重试,并命翰林学士陆扆主试,又亲自阅卷。认为赵观文"才藻优瞻,义理昭然,深穷体物之理,曲尽缘情之妙。所试诗赋,辞艺精通,皆合本意",遂钦定为第一。进士及第共十五人,张昭宪等落第。 
  起初,昭宗对赵观文颇为赏识,称其为"名实相符之士,艺文俱美之人。"授官侍讲学士。怎奈赵不善迎合,对刘季述等权臣的专横横眉冷对,亦有过激言辞,为刘季述不满;同时又不屑与*臣崔胤为伍,并由此将其得罪,至此赵观文深感官场险恶,危机四伏,遂急流勇退,辞官归里,至唐灭亡,五代纷起时更是志在归隐,终不复出。 
  赵观文的《冠群论》为当时名士所赞赏,已失传。 
  《全唐文》中有其《桂州新修尧舜祠祭器碑》一文。 
  
  ◆崔谔 
  崔谔,年里、生平俱不详。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丙辰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十二人。考官:礼部侍郎独孤损。 
  本科有昭宗殿试。 
  其人事迹失考。 
  
  ◆杨赞图 
  杨赞图,字光佑。生卒年不详。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丁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人。考官:礼部侍郎薛昭纬。试题为《未明求衣赋》。 
  杨赞图乃大顺元年(890)状元杨赞禹之弟。 
  取状元后入仕,进翰林院。曾官左丞,又为弘文馆直学士,官至司封员外郎、知制诰。天佑四年(907)与其兄杨赞禹南下福建依附琅邪王王审知,为座客,后不知所终。 
  杨赞图与名士黄滔等有交往。 
  
  ◆羊绍素 
  羊绍素,籍贯、生平俱不详。 
  唐昭宗乾宁五年(即光化元年,898年)戊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人。考官:礼部尚书裴贽。试题为《春草碧色诗》等。 
  羊绍素尝作《画狗马难为功赋》,吴子华阅后改题为《画狗马难于画鬼神赋》,羊绍素亦以为然。 
  中状元后,不知所终。 
  
  ◆卢文焕 
  卢文焕,籍贯、生卒年不详。 
  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己未科状元及第。考官:礼部侍郎赵光逢。 
  卢文焕性嗜酒,喜交游,生平常以宴筵为急务。中状元后,更与同榜游山玩水,大开宴席。虽入仕,位甚微。 
  一次,游齐国公亭子时,卢让人拉来一头驴准备宰杀,同年进士柳璨说:"这驴不是我们的。"卢道"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这句话出自《尚书》,意思是用药不到头晕脑涨的地步病不会痊愈。弦外之音是:驴子可以花钱买,舍不得花钱,你们吝啬的毛病是改不了的。柳璨因为卢文焕嘲笑自己小气而愤愤不已。 
  过了四年,柳璨位显而卢文焕日见窘迫。每次相见柳皆用卢原话反唇相讥。卢文焕忧郁有加,后不知所终。 
  
  ◆裴格 
  裴格,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生卒年不详。 
  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庚申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六人(一说二十八人)。考官:礼部侍郎李渥。 
  裴家世代为官,曾祖父裴遵庆累官尚书右仆射。祖父裴向官至吏部尚书,父裴寅官至御史大夫,其弟裴枢官拜门下侍郎,平章事。 
  裴格史传无名,事迹失考。 
  
  ◆归佾 
  归佾,苏州(今江苏苏州)人。 
  唐昭宗光化四年(即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六人。考官:礼部侍郎杜德详。试题为《天得一以清赋》和《武德殿退朝望九衢春色诗》。 
  其人事迹失考。 
  
  ◆归系 
  归系,苏州(今江苏苏州)人。 
  唐哀帝天佑二年(905)乙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三人。考官:礼部侍郎张文蔚。 
  归系为光化四年(901)状元归佾之弟。 
  此人正史无传。事迹失考。 
  
  ◆裴说 
  裴说,桂州(今广西桂林)人。 
  唐哀帝天佑三年(906)丙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五人。考官:吏部侍郎薛廷珪。 
  裴说生于乱世,早年窘迫于乱离,奔走于道路。诗句"避乱一多"引起众人共鸣。自幼勤奋攻读。至京城多年,每年均以历年所作五言诗十九首投于各显要门下,以求赏识,然久不及第,有人讥笑他复行旧卷,怎无新作?裴说却不以为然,解释说:"只此十九首苦苦吟来之诗尚无人见识,何需再用它诗?" 
  至天佑三年,终取状元入仕。曾任补阙、礼部员外郎,天佑四年(907),天下大乱,裴见升迁无望,即携眷南下,唐朝灭亡,全家于湖南石首一地约住半年,又因战火波及,再向家乡逃难,不久,于旅途中死去。 
  裴说为诗讲究苦吟炼意,追求新奇,又工书法,以行草知名。 
  《全唐诗》有存诗数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有补诗四首、断句一联。 
  裴说之弟裴谐,两人同年进士及第。裴谐官至桂岭摄令,亦善诗。
◆崔詹 
  崔詹,年里、生平俱不详。 
  唐哀帝天佑四年(907)丁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人。 
  其人事迹失考。 
  
  ◆崔液 
  崔液,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字润甫,乳名海子。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 
  唐代状元。及第时间无考。约在先天元年(712)以前某年。 
  崔液祖父崔仁师,唐太宗贞观年间任中书侍郎;崔液哥哥崔湜进士及第后官至中书令。崔液自幼喜爱文学,擅写五言诗。及第后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封安平县男。先天二年(713),其崔湜获罪流放岭南,中途又被赐死,崔液怕受牵连,改名换姓藏于郢州(今湖北钟祥)人胡履虚家中。逃亡期间曾写《幽征赋》,后遇大赦,返京途中病亡。 
  其友人裴耀卿编《崔液集》十卷。今已佚。 
  现存其诗十二首。今录其一:《代春闺》:"江南日暖鸿始来,柳条初碧叶半开。玉关遥遥戍未廻,金闺日夕生绿苔。寂寂春花烟色暮,檐燕双双落花度。青楼明镜画无光,红帐罗衣徒自香。妾恨十年长独守,君情万里在渔阳。" 
  
  ◆李超 
  唐代状元。及第时间不详。 
  唐懿宗咸通末年(约872年)任湖州(今属浙江)牧。 
  当时郑浑之为苏州录事,谈铢为盐官,钟辐为院巡,都是 
  由广文馆博士到地方任职的小官。而与苏州接壤的湖州,连 
  续两任李超、赵蒙都是状元,因此人们说:"湖接两头,苏连三 
  尾。"以此推断李超、赵蒙为状元。 
  
  ◆赵蒙 
  唐代状元,及第时间不详。 
  曾任湖州牧。 
  详见李超条目。 
  
  ◆杨仲昌 
  唐代状元,及第时间约在天宝中某一年。现仅知其"对策第一"。余事不详。
三、五代十国状元榜 
  
  五代十国时代自梁太祖朱温建立梁朝,史称后梁以来,在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在南方和山西地区先后出现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和北汉等十个政权,称为十国。与五代合在一起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代科举取士的记载匮乏,涉及状元的各种文献、史料有限。自梁太祖开平二年(908)起始,到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为止,五代有记载可取的进士科十二次,共取状元十二名。自南汉高祖刘龑乾亨四年(920)起始,到后蜀为止,十国有记载可取的状元十二名,南汉二名、南唐九名、后蜀一名。 
  
  崔 邈 陈 逖 崔光表 王 彻 王归璞 黄仁颖 郭 晙 王 朴 
  扈 载 简文会 梁 嵩 王克贞 伍 乔 卢 华 寇 湘 王 溥 
  乐 史 邱 旭 张 确 费黄裳 王崇古 卢 郢 杨 遂 邓 及 
  
  五代十国状元榜 
  
  
  ◆崔邈 
  
  
  
    崔邈,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状元。 《玉芝堂谈荟》第二卷第五十一页中记载:“五代梁开平 二年状元崔邈……。”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三十六页中记载:“开平二年,进士十八人:崔邈,状元,见《玉芝堂谈荟》。知贡举:中书舍人封舜卿。”《旧五代史》第四卷、《梁书》第四卷太祖纪中记载:“开平二年正月癸酉,诸 道贡举一百五十七人,见于崇元门”。据此可知崔邈为五代后梁开平二年状元。 
  
  ◆陈逖 
    陈逖,泉州(今福建泉州)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后梁贞 明年间(915--921)状元。 
    《玉芝堂谈荟》第二卷第五十一页中记载:“五代梁,贞明 中状元陈逖。……”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五卷第九 百四十三页中记载:“贞明四年,进士十二人:陈逖。《玉芝堂谈荟》载贞明某年状元陈逖,未知其年,附此俟考。”宋朝徐铉 撰《稽神录》第五卷中“登第皂荚”一文中记载:“泉州文宣王庙 宇严峻……。庭中有皂荚树,每州人将登第,即生一荚,以为常矣。梁贞明中,忽然生二。荚有半,莫喻其意。乃其年州人 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隶学究及第。仁隶耻之,复应进士第。至 同光中……复生全荚。”可知陈逖为后梁泉州贞明年间状元。 
  
  ◆崔光表 
    崔光表,清河(今河北清河)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 同光二年(924)状元。 
    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四十八页中记 载:“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同光二年,进士十四人:崔光 表,宋韩魏公《安阳集》《故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赠工部尚书崔立行状》:‘曾祖光表……。后唐同光初举进士第一,终右补阙, 直史馆。’按进士第一,当是状元。同光元年停举,则光表为二 年状元矣。”可知崔光表甲申科进士及第共十四人,崔光表举进士第一。取状元后,横海节度使卢质上奏,使崔光表为支 使。任上协助卢质治理一方,安定百姓,建立功绩。官至右补 阙 ,直史馆。卒于任上。 
    崔光表家族系名门, 世代为官。其为后魏尚书之十二世孙。其子为后周监察御史、右补阙,出任泰宁军节度判官,以 死上谏而赠秘书少监。其孙为宋朝工部尚书。 
  ◆王彻 
     王彻,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 同光三年(925)状元。 
     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四十九页至第 九百五十二页中记载:“同光三年……今据礼部奏,所放进士 符蒙等四人,既慊舆情,颇干浮论,须令复试,俾塞群言。…… 况王彻体物可嘉;属辞甚妙,细披制作,最异侪流。……其王 沏改为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第三,成僚第四。”《旧五代史》 第三十二卷、《唐书》第8卷庄宗纪中记载:“癸酉,诏翰林学士承旨卢质复试新及第进士。……丁亥,礼部贡院新及第进士 四人,其王沏改为第一,……礼部侍郎裴皞既无黜落,特议宽 容。今后新及第人,候过堂日委中书门下精加详复”《玉芝堂谈荟》第二卷第五十一页中记载:“后唐同光中状元王彻。”据 此可知,王彻为同光三年状元。据《宋史·王佑传》:“大名莘 人。父彻,举后唐进士,至左拾遗”可知王彻官至左拾遗。《玉芝堂谈荟》作“彻“勘误。可知王沏为王彻之误称。 

◆王归璞 
     王归璞,四川简州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同光四年 (926)状元。(此年改同光四年为天成元年) 
     《玉芝堂谈荟》第二卷第五十一页中记载:“五代后唐同光 中状元王归璞简州人……”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五十四页中记载:“同光四年,进士八人:王归璞,状元。”在《四川通志》第一百二十八卷“选举”进士中记载:“附唐 进士朝代年分无考者王归璞简州人……”第一百四十三卷“人 物”成都府中记载:“五代后蜀王归璞,简州人。少聪颖,善属文,广政,中状元及第后,不知所终。”据此可知王归璞为后唐 同光四年状元。 
  
  ◆黄仁颖 
    黄仁颖,泉州(今福建泉州)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 天成二年(927)状元。 
    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五十六页中记 载:“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天成二年,进士二十三人:黄 仁颖,状元,见《玉芝堂谈荟》。知贡举:礼部侍郎裴皞。按仁颖于梁贞明中学究及第,至是年复登进士第。”《玉芝堂谈荟》 和《太平广记》都记载后唐黄仁颖为状元。《稽神录》误记载为 黄仁隶。在《稽神录》第五卷中“登第皂荚”一文中记载:“泉州文宣王庙……。庭中有皂荚树,每州人将登第,即生一荚,以为常矣。梁贞明中,忽然生二,荚有半,莫喻其意。乃其年 ……黄仁隶学究及第。仁隶耻之,复应进士第。至同光中,旧 生半荚之后,复生全荚,其年,仁隶及第。”据此可知,黄仁颖为天成二年状元。 
  
  ◆郭晙 
     郭晙,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天成三年 (928)状元。 
  
     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六十页中记载:天成三年,进士十五人:郭晙,状元,见《玉芝堂谈荟》。 《玉堂闲话》:郭俊应举时,梦见一老僧屐于卧榻上蹒跚而行, 即寤,甚恶之。占者曰:“老僧,上座也。著屐于卧榻上行, 屐,高也,君既巍峨矣。”及见榜,乃状元也。按“俊”当即“晙” 之误。知贡举:兵部侍郎赵凤。《玉芝堂谈荟》第二卷第五十一页中记载:“后唐天成三年状元郭晙”从《淳熙三山志》中记 载:“保极字天锡,闽县人,郭晙榜进士。”也可佐证。可知郭 晙是天成三年状元。 ◆卢华 
     卢华,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长兴三年 (932)状元。 
     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五卷第九百七十七页中 记载:“长兴三年,进士八人:卢华,状元。江文蔚,……《偶 隽》:‘江文蔚,长兴三年卢华榜下进士八人,与张沆、吴承范。殷鹏、范禹称为学士。’”可知卢华为长兴三年状元。 此次壬辰进士科及第者八人,卢华为明宗点中第一名。 入仕后,长兴四年升为刑部员外郎。 卢华以其《请旌赏外官能理冤狱奏》一文,入选《全唐文》而传留于世。 
  ◆寇湘 
     寇湘,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后 晋开运二年(954)状元。 
  
     清朝徐松撰《登科记考》第二十六卷第九百九十六页中记载:“后晋齐王开运二年,进士十五人:寇湘,状元,见《玉芝堂 谈荟》。孙忭《寇准碑》:‘父湘,博古嗜学,有文章名。晋开运 
  中登甲科,冠多士。后应辟为魏王记室终焉。’知贡举:工部尚 书窦贞固。”《玉芝堂谈荟》第二卷第五十一页中记载:“五代 ……晋开运二年状元寇湘。” 
  
     寇湘,博古嗜学,善于诗文,颇具盛名。登科后,盛极一时。后应辟为魏王记室至终。其子寇准为宋之名相,获赐封 莱国公。 
  
  ◆王溥 
     王溥,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字齐物。生于五代后梁 龙德二年(922),卒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五代后汉乾 佑元年(948)状元。授职秘书郎。后为枢密使郭威从事,迁太常丞。 
  郭威登基称帝。后周广顺元年,随周太祖郭威平叛,为稳 定朝廷谏免与叛军有瓜葛之诸廷臣罪。历任左谏议大夫、枢 密院直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至中书侍郎平章事,帝临终托以辅政后事。 柴荣即位为周世宗。王溥尽力辅佐。面对北汉进犯,力 主御驾亲征,获“高平大战”胜利。王溥出任宰相外,加礼部尚 书、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他举贤能以复失地,兴水师以求一统。 周恭帝即位。又加王溥右仆射官。王溥参修《世宗实 录》。 宋太祖即位。留归降的王溥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 事。乾德二年(964),免相,授太子太保。乾德五年,授太子太傅。开宝二年(969),升太子太师。 宋太宗即位。封王溥为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982),病 逝开封,赠侍中。初谥文献,后改谥文康。 
  
  在宋朝为官之际,续补唐宣宗后唐史合成《新编唐会要》百卷。继《唐会要》后又编撰《五代会要》三十卷。开创史学的 会要史体。以丰富详实的史料,加上订正无误,保存原貌的工 作,为史学研究做出贡献。著有两部《会要》存世。 
  
  ◆王朴 
     王朴,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字文伯。生于唐天佑二年 (906),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五代后汉乾佑三年(950)状元。授职校书郎。王朴自幼聪慧警敏、勤奋好学。登第后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汉酝酿大乱,王朴审势东归故里,避 乱免难。 
  
     后周广顺元年(951),王朴辅佐皇子柴荣。广顺三年,柴 荣封为晋王。拜王朴为右拾遗、开封府推官。 柴荣登基。王朴历任比部郎中、左谏议大夫、左散骑常 侍、端明殿学士、知开封府事。显德三年,周世宗南征,王朴充东京副留守。世宗得胜还朝,升王朴为枢密副使。又一次 南征,王朴迁为枢密使。第三次南征,授王朴以“便宜从事”留 守开封。王朴保京城无事,支持世宗南征,大功告成。王朴规划开封城,设计、扩建、运筹合理。使开封街道畅 通、壮阔宏伟。“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 王朴明历算。考证诸历法之失,与司天监共撰《显德钦天 历》。他通晓音律,考证雅乐,定七声立新法。使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调再现并留传。王朴的《平边策》展现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运用战略上进攻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战术上进攻避实就虚,扰敌令其疲惫的方法而扩展后周版图,成就了宋一统。著有《大周钦天历》、《律准》。《全唐文》第八百六十卷有 王朴文章四篇。 

◆扈载 
  扈载,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字仲熙。生于五代后 梁龙德二年(922),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五代后周 广顺二年(952)状元。授职校书郎,值史馆。后迁监察御史。 
  扈载自幼好学,擅长于赋颂碑赞。以文显名,才华横溢, 受世人推崇。扈载偶游相国寺,院内绿竹修美可爱,题《碧鲜 赋》于壁上,传闻甚广。世宗命人抄录,阅毕即授扈载水部员外郎、知制诰。 
  显德三年(956),升翰林学士。扈载疾病缠身,不能入朝。 世宗遣太医为其诊治不愈。次年病重,强撑病体入直学士院, 赐告还第。病卒。 
  扈载有诗“芳草”收入《全唐诗》第十二函第九册第八百八 十七卷:“幽芳无处无;幽处恨何如。倦客伤相思,春风满旧 居。晚烟迷杳霭,朝露健扶疏。省傍灵光看;残阳少皞区。” 扈载以文章驰名一时。王朴曾荐之于宰相,不用。王朴 问,宰相言其命薄。果然三十六岁卒。 
  ◆简文会 
  
     简文会,南海(今广东南海)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汉乾亨四年(920)状元。 
  简文会幼年聪慧出众,秉性耿直。南汉刘龑帝戊寅进士 科点简文会为状元。登第后以才学见用。累官至尚书右丞。 
  
     乾和年间,南汉刘晟帝暴戾而残酷。简文会疏谏,触怒中宗,被贬谪为祯州刺史。任上尽心尽职,颇有政声,为民所道。 以清廉务实著称。终死于祯州任上。 
  
     简文会乡里有“简状元井”。后来明朝状元伦文叙也曾居 住此地。 简文会善诗作,名噪一时。 乾亨元年(917),南海改为咸宁、常康二县,故也有称简文 会为咸宁人之说。 
  
  ◆梁嵩 
     梁嵩,龚州(今广西平南)人。字子高,又字仲邱。生卒年 不详。五代十国南汉白龙元年(925)状元。 
  梁嵩自幼勤奋好学,善诗文。南汉刘龑帝效法唐制,开乙 酉进士科考于广州。梁嵩在殿试时作《赋荔枝诗》:“露湿胭脂 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桔柚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金门若有栽培地,须 占人间第一名。”被皇帝赞赏,点其为状元,恩授翰林学士。后 获恩准,离任回乡,侍奉老母。 梁嵩谢绝皇帝赐宝物,上奏请免其家乡龚州人丁税赋一 
  年。以体恤民情,慰藉乡望。梁嵩甚得民心。回乡时,“急于 见亲,野渡无舟,乘白马过河”,人马淹没而死。州人感德,岁 祀不绝。浔州有“白马庙”,为乡人祭祀之遗迹。《全唐文》第八百九十二卷第四千一百三十页中收有梁嵩 的《代母作倚门望子赋》一文。 
  ◆王克贞 
     王克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守节。生卒年不详。 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十年(952)状元。 
  《十国春秋》南唐元宗本纪中记载:“保大十年,……以翰林学士江文蔚知礼部贡举,放进士王克贞等三人及第”登第 后,累官至观政院副使。 宋朝初年,曾知汉州。宋太宗知其文名,特命值舍人院。时人推崇王克贞所拟诰命典正。后历任滑州、襄州、梓州三州知州,王克贞所任之处,皆有政声。 曾受命修《太平广记总类》。 
  ◆伍乔 
     伍乔,安徽庐江人。出生年不详,卒于北宋乾德四年 (966)前后。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年间(943——957)某科状元。 
     伍乔自幼勤奋好学。 后入庐山国学,数年苦研六经,尤 善《周易》。山中众人捐资,助伍乔赴金陵应试。初选得中进 士,殿上复考,伍乔以所作惊人而一举夺魁。时人称考官选人公允。南唐元宗李璟命将其所作《画八卦赋》及《霁后望钟 山诗》刻于石上,以为永式。后放外任歙州司马,失意之情流于诗作,经翰林学士张洎进言,唐元宗召入为考功员外郎。仕至户部员外郎。终卒于任上。 
     伍乔善诗文,诗多七律且多送别、寄游、题赠之作。 著有《伍乔集》。 
  ◆王崇古 
     王崇古,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唐后主 甲子(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状元。 

《十国春秋》南唐后主本纪中记载:“乾德二年,命吏部侍 郎、修国史韩熙载知贡举,放进士王崇古等九人。”据此可知, 王崇古为南唐后主甲子科状元。同科舒雅等五人,经御殿命题亲试,皆被黜。 
  
  ◆卢郢 
     卢郢,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出生年不详,卒于北宋太宗 太平兴国四年(979)前后。五代十国南唐后主丙寅(宋乾德四 年,公元966年)或乾德五年状元。 
     卢郢善文章、有勇力、好吹铁笛。乾德年间,卢郢一日偶 与恶霸——都城烽火使韩德霸狭路相逢。卢郢不回避,韩德 霸命左右捕执。卢郢击倒十余人且将韩德霸摔于马下,打伤面目。韩德霸诉于后主,却被罢职,卢郢声名大显。次年,举 进士,状元及第。卢郢之姐夫徐铉受命撰文,数日不成。卢郢口授而令人 笔录,一蹴而就。徐铉进呈,后主对其说:“语势遒俊,似非卿作”徐铉实告。自此卢郢文名大振。晋升后主近侍。 宋朝建立后,卢郢入宋任全州知州。卒于知州任上。 《全唐诗》中存卢郢诗。 
  
  ◆杨遂 
  
     杨遂,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唐后主壬 申(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状元。 
  《十国春秋》南唐后主本纪中记载:“开宝五年,内史舍人 张佖知礼部贡举,放进士杨遂等三人。清辉殿学士张洎言佖 多遗才,国主命洎考复遗不中第者,又放王伦等五人。”据此可知杨遂为南唐后主壬申进士科状元。 
  
  ◆邓及 
     邓及,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唐后主年 间(961——975)状元。 
     《十国春秋》第三十一卷《罗颖传》中记载:“开宝中……试 《销刑鼎赋》、《儒求之本论》,有司以邓及为第一,颖居末榜,即 上,后主迁颖第二,手笔圈其名。”据此可知邓及为南唐后主年 
  间状元。 
  
  ◆乐史 
     乐史,抚州宜黄(今江西宜黄)人。字子正。生于五代后 唐天成五年(930),卒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五代十国南 唐后主年间状元。 
  《十国春秋》第一百一十五卷中记载:“乐史……南唐举进 士第一。”据此可知,乐史为南唐后主年间状元。及第后,曾任 秘书郎。 
  宋朝建立。入宋为平原主簿。太平兴国五年(980)应举, 升幕职,授诸道掌书记,复赐进士及第。升任著作佐郎、知凌 州,召为三馆编修。因进献多种著作,受宋太宗赞赏。历任著作郎、直史馆,太常博士、知舒州,水部员外郎、知黄州,出掌西 京磨勘司。晚年居洛阳,卒于居所。 著有:江南等诸种《登科记》,《太平寰宇记》,《广卓异记》, 《总仙记》,《上清文苑》,《绿珠传》,《杨贵妃外传》,《商颜杂录》等七百余卷。 
  
  ◆邱旭 
     邱旭,安徽宣城人。字孟阳。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 唐后主年间状元。 
     《十国春秋》第一百一十六卷中记载:“南唐给事中乔匡舜 知举,进士及第者五人,即邱旭、乐史……”“邱旭,……后主时 试《德厚载物赋》,耀第一人。” 邱旭弱冠始读书,游学金陵,自励弥笃,不耻下问,学问益进。遂应进士举,状元及第。 宋朝建立。入宋得吕蒙正知遇,荐授令录,复迁京官,卒 于衡州。 
     邱旭辞赋得益于故唐大家。时人取以为法度。著有《宾 朋宴语》。 
  
  ◆张确 
     张确,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末 年(975)状元。 
     南唐后主末年春,宋师兵临城下,依例照常开科取士。张 确以第一名登科,赐状元及第。是年十一月南唐国亡。 《续资治通鉴》宋记第八卷第三页中记载:“开宝八年,二月,是月江南知贡举户部员外郎伍乔,放进士张确等三十人。 自保大十年(952)开贡举讫于是岁凡十七榜。”因是年(975)南 唐灭,仍沿用宋开宝纪年,八年。张确为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末年状元。 
  
  ◆费黄裳 
     费黄裳,四川广都(今四川双流县)人。生卒年不详。五 代十国后蜀进士科(年份不详)状元。该科进士十六人。 
     《四川通志》第一百二十二卷“选举志”进士卷第六页中记 载:“费黄裳,广都人。进士第一。”列在“附五代蜀进士年分无 考者”之中。据此可知费黄裳为五代十国后蜀状元。
四、宋代状元榜 
  
  
  
  ◆杨砺 
    杨砺,京兆鄠(今陕西户县)人,初名砺,字汝砺。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O),卒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宋太祖建隆元年(96O)庚申科状元。是宋朝的第一个状元。杨砺刚中状元,父亲就去世,其悲痛欲绝,竟数日水米不进。后以奉禄不足以养母为由,闲居不仕,直至官府、亲朋催促才始赴任。不久,又因母病辞官。 
    开宝九年(976),诣阙献书,杨砺被召试于学士院,授陇州防御推官。后入京,迁光禄寺丞。母亲病逝,服丧期满,转为秘书丞,改任屯田员外郎后,任鄂州知州,因善于治理而名著于朝野。 
    端拱元年(988),杨砺充记室参军,迁水部郎中。真宗曾问其何年及第,杨砺默而不答。后真宗知其为状元,后悔所问。从此,对其不以状元自傲的品德,极为敬重。淳化六年(995),赵恒立为太子,杨砺兼右谕德,转度支郎中,赵恒登基后,拜杨砺为给事中,判吏部铨。负责铨选官吏,不久,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年(998),杨砺知贡举,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第二年,因病离世,享年六十九岁。真宗十分悲痛,对宰相言:“杨砺耿直清苦,正欲重用之时去世……。”遂冒雨前往吊唁,因车驾进不了胡同,真宗竟徒步至其灵前,悼念追忆良久。回朝后,诏令罢朝致哀,追赠兵部尚书。 
    杨砺为文崇尚繁琐,无一定师法。在翰林院时,起草诏令迂怪,常被人哂笑,也不在意。著有文集二十卷。 
  ◆张去华 
    张去华,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信臣。生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卒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宋太祖建隆二年(961)辛酉科状元。张去华少年好学上进,善诗赋,以荫补太庙斋郎。十八岁时,周世宗平定淮南,去华感叹到:“兵战不息,民事不修,难于长治久安”,遂著《南征赋》、《治民论》,献于世宗,世宗阅后十分欣赏,诏授御史台主簿,去华认为此职非大丈夫所为,竟弃官回郑州,三年不出。 
  宋朝建立,张去华挟诗文游京师,其行为文章为李昉所称扬,一时名声大噪。中状元后,拜秘书郎,入值史馆。一年后,因未得升迁,上章自述,指责知制诰张澹学识浅薄,却居高位,请求与之考校,惊动太祖,立被召试于殿前,果如其言,遂擢其为右补阙。 
    太平兴国四年(979),去华随太宗征讨太原,受命为京东转运使,历左司员外郎。兴国七年,为江南转运使。雍熙三年(986),太宗讨伐幽州,去华就命为河北转运使,知陕州。赴任前,著《大政要录》三十篇,太宗阅后深为嘉许,将其留于京师。咸平二年(999),去华患病,请分司西京(今河南洛阳),在其府宅,建“中隐亭”,以示隐居。景德元年(1004),以工部侍郎身份致仕。未及二年,病逝于家,享年六十九岁。张去华相貌英俊,擅长议论,有气节,为官刚正,曾收养父亲生前好友何氏之二子,教导其读书成才。去华为官,关心百姓疾苦,曾著《元元论》,论述为政以养民重农为急,得真宗诏令,以绢书写成十八轴,挂于龙图阁四壁。张去华擅长诗文,留有文集十五卷。其子张师德亦为宋朝状元,父子被时人所称颂。 
  ◆马适 
    马适,九江湖口(今江西湖口)人,字志达,生卒年不详。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壬戌科状元。马适少年时,聪明好学,孝敬父母。中状元后,未及授官,就得到母亲病逝的消息,遂匆匆赶回家治丧。母亲入殓,马适因悲痛过度,不治而亡。 
  
    据传:马适祖父马良俊葬幞头山,当时此地曾有谶语,称:“沙州圆,出状元”。建隆三年,沙州果然圆了,而马适也恰巧得中状元。 
  ◆苏德祥 
  苏德祥,青州(今山东益州)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太祖建隆四年(963)癸亥科状元。苏德祥为后汉宰相苏禹珪之子。中状元后,衣锦还乡,当地太守曾亲自为其设宴庆祝。席间,伶人载歌载舞,太守高兴地命伶人献辞,辞有:“昔年随侍,尝为宰相郎君;今日登科,又是状元先辈。”以示其父子荣耀。苏德祥工诗文,官至右补阙,内供奉。清代学者厉鹗辑撰的《宋诗记事》中收有其《赠南岳宣义大师英公》诗。诗云:“学就书闻在道林,几年辛苦用身心。九霄雨露酬知早,百首风骚立意深。青白野云闲里卧,古今碑碣醉中寻。因何负此多般艺,可惜教师鬓雪侵。” 

◆宋准 
   宋准,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子平。生于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宋太祖开宝六年(973)癸酉科状元。癸酉科考官为翰林学士李昉,擢宋准为第一名,贡士徐士廉击登闻鼓,状告李昉在录取上徇私用情。太祖震怒,亲召宋准于殿上复试。太祖见宋准相貌英俊,聪敏迅捷,非常赞赏,认为就应是这样的人夺魁,遂复钦定宋准为第一。此后,省试之后再加殿试,成为制度,历元、明、清未改,宋准便成为宋朝殿试产生的第一位状元。 
    开宝八年(975),宋准受诏修定诸道图经,不久,又奉命 出使契丹。第二年,南平军改为南平州,宋准为知州,加著作佐郎。太平兴国四年(979),迁著作郎,通判梓州。回朝后参与编辑文献。兴国八年,主持贡举,出为河北转运使。雍熙四年(987)患病,迁金部郎中,免知制诰。端拱二年(989)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宋准风度潇洒,辞采清丽,为官有政绩。赵普诬陷卢多逊与秦王勾结,图谋不轨,李穆因与卢多逊为同榜进士,受到牵连被贬官,朝中无人敢为之言冤,独有宋准借上疏之机,极力称赞李穆为忠厚长者,有操守,非卢多逊同党。太宗醒悟,将李穆官复原职,时人交口称颂宋准仗义直言。 
  ◆王嗣宗 
    王嗣宗,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字希阮。生于后晋出帝天福九年(944),卒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乙亥科状元。 
  王嗣宗少年好学,刻苦自励。曾游京师,以文章拜谒王佑,颇受优待推许。中状元后,补秦州司寇参军,因直言知州路冲为政苛急,被诬下狱,后平反得释。 
    太宗征讨河东,王嗣宗上陈方略,被召授大理寺丞,通判睦州、河州。太宗派耳目访察臣民言行,嗣宗抓捕耳目,械送京师,并上疏道:“陛下不委任天正贤俊,猥信此辈以为耳目,臣窃不取。”忤怒太宗,将王嗣宗捕送监狱。遇大赦,嗣宗才被官复原职。 以秘书丞通判澶州,命人在黄河岸植树万株,以固堤防。不久,被召回京,拜为三司开拆推官,以左正言出任河北路转运副使。当时,边境正有战事,崔翰为大将,王嗣宗常以言语激励其报效国家。太宗将议亲征,嗣宗言契丹必不至之理由,得太宗称许,改任左司谏。回京后,任度支判官,改任驾部员外郎时,因妻子病急,夜撬衙门取药,被罢官。重新起用后,出知兴元府,迁京西转运使,又移调河北,擒获群盗,再受太宗嘉奖。至道初年(995),为江浙荆湖发运使时,正值江浙一带巫风盛行,民有病不服药,祭祀以禳灾。王嗣宗令毁弃祀庙,让得病之人服药康复。 
    咸平四年(1001),王嗣宗以右谏议大夫充三司户部使,改盐铁使,上疏言节约之法,获准,实施后大收成效。咸平六年,改左谏大夫,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中封驳事,出知并州兼并、代部署,政绩极佳。被召拜御史中丞后,因于朝内经常诋毁他人,被遣出京任耀州观察使,知永兴军府,徙知邠州、镇州。回京后,为枢密副使,因与枢密使寇准不和,屡屡上疏辞职,被任命为检校太傅、大同军节度,知许州,移知河南府,改成德军节度,徙知陕州,官终于静难节度使。寇准为相,素恶嗣宗,命王嗣宗以左屯卫上将军、检校太尉身份致仕。天禧五年(1021),王嗣宗病逝于家,享年七十八岁。谥景庄。 
    王嗣宗历事三朝,为政严明,政绩卓著。但其言语常有不敬人处。为御史中丞之时,讥斥宋白等老臣七十不致仕,但其晚年染病,贪图厚禄,拒不离职,亦授人以柄。王嗣宗喜作文,书札尤甚。著有《中陵子》三十卷。 
  ◆吕蒙正 
    吕蒙正,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字圣功。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状元。 
    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讨太原,吕蒙正被授著作郎,入值史馆。太平兴国五年(980),拜左补阙,知制诰。八年,任参知政事。端拱元年(988),罢李昉,拜吕蒙正为宰相。 
吕蒙正为人质厚宽简,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不允者,必不强力推行。与开国元老赵普同在相位, 关系极为融洽。淳化二年(991),谏官宋沆上疏,忤怒太宗,蒙正受牵连,被罢贬为吏部尚书。淳化四年,真相大白,复以本官入相。吕蒙正为官清廉,曾有人献古镜,言能照二百里,蒙正笑而却之道:“我脸不过盆子大,安用照二百里!”闻者叹服。至道元年(995),太宗再度罢贬蒙正,蒙正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期间,政尚宽静,事多委任属僚,其总裁定夺而已。 
    真宗即位(998),吕蒙正被任命为左仆射,为感先帝之恩,蒙正献家财三百万助之朝廷。咸平四年(1001),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莱国公,授太子太师。不久,因病辞官,回归故里。 
    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过洛阳两次看望吕蒙正,曾问其子中谁可为官。蒙正道:“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吕夷简,真乃宰相器也!”吕蒙正病逝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享年六十七岁,谥文穆,赠中书令。 
  ◆胡旦 
    胡旦,滨州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生卒年不详。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胡旦少有才学,善于文辞。吕状元后,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迁左拾遗,入值史馆。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后来,胡旦又上《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赏识,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 
    胡旦有一好友,名马周,因常诋毁朝政,众人疑为胡旦指使,遂将胡旦贬之坊州团练副使,因擅离所部,谒见宋白,胡旦被弹劾,徙绛州后,复为工部员外郎,入值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因推重宦官王继恩,被贬为散官。不久,双目失明,以秘书省少监身份致仕。居住在襄州,约八十岁时病逝。 
    胡旦家境贫困,死去无钱安葬,只得停棺房内,有人上报朝廷,朝廷遂赐钱二十万,使胡旦入土为安。 
    胡量喜读书,失明后,仍令人朗读经史。晚年臧否人物,议论时政之病人依旧,被时论所鄙薄。胡旦学识渊博,著述甚三,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讼》、《唐乘》、《家传》三百余卷传世。
  ◆苏易简 
    苏易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字太简。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卒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庚辰科状元。 
    苏易简少年聪颖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时,太宗留心儒术,责考生皆临轩复试,易简洋洋三千余言,一挥而就。太宗览毕,甚为赞赏,擢为甲科第一,时年仅二十二岁. 
    苏易简中状元后,通判升州,迁左赞善大夫。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连续七年主持贡举,公正无私,深得太宗信任。雍熙三年(986),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991),同知京朝官考课,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太宗虽没任命苏易简为参知政事,待遇却和参知政事一样,并做诗安抚:“君臣千载遇”,易简也表示“忠孝一生心”。一次,苏易简用水试欹器,以“日中则昃,月满刚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劝谏太宗持留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不久,知审官院,改知审刑院,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以礼部侍郎出知邓州,移陈州后,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九岁。太宗闻之,深为惋惜,赠挽词,上有“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语。 
    苏易简性好嗜酒,太宗多次劝诫,并草书《诫酒》、《劝酒》二诗,令其在母亲面前朗读,但收效甚微,易简知识渊博,善喜淡笑,以文章名著于世,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二十卷传世。 
  ◆王世则 
    王世则,桂林永福(今广西永福)人,一说为长沙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癸未科状元。 
    王世则中状元前,曾与韩见素等人同去拜访陈搏,王世则伪装成仆人,拜于堂下。陈搏感叹道:“侮人者,自侮也。”请王世则坐于诸人之右(上座)后说:“将来科名君为首冠,诸君名次正如此。”太平兴国八年(983),太宗御试进士,以“六合一家”为赋题。王世则赋中有:“勾画乾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为君之玉户金关。”太宗阅后大喜,遂擢其为第一,果中陈搏当年言语。 
    王世则中状元后,曾以右正言出使交州(今越南河内)。还朝后,将交州山川形势及所见事迹写成文字奏报朝廷。入值史馆,因与他人请立元僖为储嗣,忤怒太宗,被贬知蒙州。至道二年(996),为永州太守。真宗即位(997),官复原职,余事不详。 
  ◆梁颢 
    梁颢,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字太素。生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 
    梁颢早年丧父,被叔父收养。少年时,拜王禹偁为师,学习刻苦,初举进士不中,对完善科举制度提出建议。认为唐代取士科目众多,人才济济,及至五代科举衰落,宋兴科举,但唯以诗赋、策论取士,应广开科目,甄拔人才。奏疏呈上,未被理睬。 
  梁颢中状元时,年仅二十二岁,被任命为大名府观察推官,雍熙四年(987),召为右抬遗,入值史馆。因马周上疏事,与胡旦、赵昌言等被贬。不久,起知鱼台县,加大理评事。奉诏入京,迁殿中丞,复值史馆,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关西道判官,转太常博士。真宗初(998),梁颢出使陕西,献《听政箴》。回京后,为度支判官。不久,与杨砺同知贡举,与钱若水重修《太祖实录》。咸平二年(999),随真宗亲征,至大名,上疏论用兵赏罚不明之弊,并献骑兵奔袭之术,得到朝野交口称赞。景德元年(1004),权知开封府,六月得暴病身亡,享年四十二岁。梁颢风度潇洒,博学多识,尤长于历史,有才干且与人友善。著有文集十五卷行世。
◆程宿 
    程宿,衢州(今浙江衢县)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戌子科状元。 
    戌子科主考官为礼部侍郎宋白,在其录取了以程宿为首的二十八人后,物议喧然,认为朝廷多有遗才。于是,太宗诏令于崇政殿复试落第举子,又录取了九十九人。但仍有一名叫叶齐的士子击登闻鼓告状,认为取士不公,太宗遂诏令在武成王庙再次复试未入选举子。因厌恶叶齐的嚣张,考官以“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为赋题,合格者有数百人。太宗复试,录取三十一人力进士,以叶齐居其榜首,诸科因此而步入仕途者多达数百人。(注:该科进士一百五十八人)太宗对文人的重视与宽容由此可见一斑。 
    程宿中状元后,曾权知某县簿尉,仕至职方员外郎,余事不详。 
  ◆陈尧叟 
    陈尧叟,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字唐夫。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己丑科状元。 
    陈尧叟中状元后,授光禄寺丞,入值史馆。奉诏赈灾后,迁工部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岭南人信巫,有病不服信药,祷神祛灾。陈尧叟移风易俗,将《集验方》医书刻于石上,立于驿站。岭南炎热,陈尧叟命人植树凿井,深得当地人拥戴。 
    淳化四年(993),陈尧叟出使交州,不辱使命。咸平元年(998),真宗诏令各路督课民人种植桑枣,尧叟上疏,言所管之地多山石,宜因地制宜,种植苎麻,得真宗赞许。回京后,加刑部员外郎,充度支判官.出京为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平乱。入京为枢密直学士知三班兼银台通进封驳司。黄河决口澶州,陈尧叟与冯拯同为河北、河东安抚副使。事毕回京,奉诏裁减冗事,卓有成效。 
    景德元年(1OO4),辽军南下,直逼澶州,朝野震恐。陈尧叟主张迁都,受到主战派寇准的指斥。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封禅泰山,尧叟奉诏撰《朝觐坛碑》,进工部尚书后,又撰《封禅圣制颂》。真宗西祀汾阴,尧叟为经度制置使,判河中府,进户部尚书,又奉诏撰《亲谒太宗庙颂》。五年,以本官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因足疾,屡次请求辞职。真宗派人慰问,拜右仆射,知河阳。天禧元年(1017),尧叟病危,真宗诏准回京,不久辞别人世,享年五十七岁。真宗废朝二日,以示哀悼,赠侍中,谥文忠。陈尧叟体貌英伟,博闻强记,奉对明辨。著有《请盟录》三集二十卷行世。 
  ◆孙何 
    孙何,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是宋朝第一个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孙何十岁识音韵,十五岁能写文章,喜好古文。写文章必本经义,曾著有《面晋名臣赞》、《宋诗》二十篇,《春秋意》、《尊儒教议》,与当时有名的大才子丁渭一南一北,齐名天下,时人称为“孙丁”。 
    孙何中状元后,通判陕州,召入值史馆,迁秘书丞,京西转运副使,历右正言,改左司谏。真宗即位,孙何上疏提五条建议,涉及选将、科举、社会道德、举才等,被真宗嘉奖。咸平二年(999),再次上疏,就官制提出建议,希望恢复六部职掌。不久,随真宗到大名,第三次上疏,指出边防不固的症结所在,再次获真宗赞赏。回京后,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上疏请择优选任官吏,裁减冗员,增加俸禄。景德初(1004),回京与晁迥、陈尧咨并为知制诰,任期内病重,真宗曾派太医诊治,不愈而逝,享年四十四岁。真宗十分惋惜其英年早逝。孙何重视礼教,与人友善,但性格急躁,不能容物。著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行世。 
  ◆孙仅 
    孙仅,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邻几。生于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卒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宋真宗咸平元年(998)戊戌科许状元。 
    孙仅少年时,学习刻苦,才思敏捷。中状元后,任舒州团练推官。当时,真宗下诏要各地举荐贤良方正之士,孙仅被推荐,擢为光禄寺丞,入值集贤院。不久,知浚仪县。景德初(1004),拜太子中允,开封府推官。宋辽议和,孙仅首次作为国母生辰使出使辽国,回来后,迁右正言,同知审官院。这年冬天,真宗因孙仅熟悉民政,命知永兴军府。 

孙仅为政颇宽,像一忠厚老者。真宗曾诏令地方官吏以其为榜样。大中祥符元年(1008),知审刑院,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权知开封府,改左谏议大夫。出为河中知府。归朝复领审刑院,进给事中。天禧元年(1O17),因病离世,享年四十九岁。孙仅性格宽厚诚实,不争名逐利,潜心钻研儒学,有文集五十卷行世。其兄孙何,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两人是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很被世人羡慕、推崇。 
  ◆孙暨 
    孙暨,河南汝州(今河南汝南)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己亥科状元。咸平元年(998),开封府发解试,解元为高辅尧,第二为钱易。钱易很有才学,也很有名气。钱易对自己未得中第一,深为不平,遂上疏指责发解试中试题有讥讽朝廷之处,引得众举子纷纷状告考官取录不公,高辅尧也请以解元让与钱易。真宗诏令钱若水复查试卷,又认为士人争进之风不可长,遂擢孙暨为第一,而以高辅尧第二,钱易第三。孙暨现孙仅同乡共姓,相继魁首天下,同族乡里以之为荣。孙暨后为吕蒙正女婿。中状元后,曾任光禄寺丞,值集贤院。余事不详。 
  ◆陈尧咨 
    陈尧咨,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字嘉谟。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陈尧咨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召为校书郎,值史馆,判三司度支勾院。擢右正言,知制诰。奉诏担任殿试考官时,因接受请托,提携刘几道,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不久,复著作郎,知光州,复右正言,知制诰,出知荆南。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内铨时,因破格提拔寒门素士,得真宗嘉奖,升任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以龙图阁学士,尚书工部郎中知永兴军。永兴地多盐碱,无甘泉,陈尧咨引龙首渠入城,惠利于民。 
    陈尧咨豪侈不循法度,用刑惨酷,常致死人命。徙知河南府后,遭弹劾削职。徙邓州数月后,复知制诰,判登闻检院,复龙图阁直学士。很快又因失职,降兵部员外郎。母亲病逝,陈尧咨服丧期满后,起复工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时遇边患,陈尧咨被任命为陕西缘边安抚使,再迁为右谏议大夫,知秦州,徙同州,以尚书工部侍郎知开封府。入为翰林学士,位在蔡齐之上。不久,为宿州观察使,知天雄军,因位在丞郎之下,上疏辞而不就。皇太后以双日召见,陈尧咨不得已赴任,虽整修器械,但驭下粗暴。以安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知郓州,拜武信军节度使,知河阳,徙澶州,又徙天雄军,因病离世于任,赠太尉,谥康肃。陈尧咨工书法,尤善隶书。其射技超群,曾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其兄陈尧叟,为太宗端拱二年(989)状元。两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倍受世人称颂。 
  ◆王曾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卒于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曾咏梅花诗:“未须料理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又言:“平生志不在温饱。”咸平中(998—1003)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中状元后,王曾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不久,奉诏入京,召试学士院,为著作郎,值史馆。景德初(1004),知制诰,真宗大建玉清昭应宫,王曾力陈五害以劝谏,真宗命王曾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知审刑院,对其甚为敬重。 
    王曾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后,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出知应天府,徙天雄军后,复参知政事。真宗贺崩,王曾辅佐十一岁的仁宗即位,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当时王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王钦若病逝,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后,刘太后借机将王曾贬知青州,以彰德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期间,百姓乐其政,画其像而生祠之。刘太后病故,仁宗亲政,任命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景佑元年(1034),为枢密使。二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后因不容吕夷简专断,同被罢相,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赠侍中,谥文正。 
    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画。在朝为官,进退有礼,平时寡言少笑。去世十余年后,仁宗亲篆其碑曰:“旌贤之碑”,又改其乡曰:“旌贤乡”,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开始。王曾著有《王文正公笔录》。
◆李迪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字复古。生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卒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O47)。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乙巳科状元。李迪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真宗封禅泰山时,李迪因事贬为海州监税。召还京师后,奉命纠察刑狱案件。真宗素闻亳州盗贼横行,遂命李迪知亳州。任上,李迪明察暗访,很快平息盗贼。进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永兴军。边帅曹玮上疏请求增兵固防,真宗以为懦怯,欲斩首。李迪力陈曹玮有勇有谋,乃忠臣良将,他日定能边关奏捷,后果如其言。仁宗立为皇太子后,寇准被*臣丁渭诬陷罢相,真宗欲以李迪为相,李迪坚辞不受。真宗任命李迪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丁渭专权,排除异已,李迪被罢相,知郓州,几被迫害至死。史秒此时“朝中正人为之一空”。民间流传:“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丁渭垮台,王曾为相,李迪起为秘书监,知舒州。太后病故,朝廷重召李迪为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不久,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景佑中(1034—1037),李迪被吕夷简排挤陷害,罢为刑部尚书,知亳州。元昊攻延州,宋军损失惨重,李迪自请戍边,仁宗不许,命李迪为彰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李迪积郁不快,一年后,请老告退,以太子太傅身份致仕,回归故里。庆历七年(1047),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七岁。赠司空,侍中,谥文定。皇帝亲自豪其墓碑曰:“遗直之碑”,又改其乡曰:“遗直乡”。 
  ◆姚晔 
    姚晔,河南商水(今属河南)人,字号不详。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卒年不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戊申科状元。姚晔聪明好学,中状元后,真宗特赐袍笏,淡黄绢衫一领,淡黄绢带一条,加白襕。这在以前诸科考试中,是未曾有过的荣雀。姚晔步入仕途后,官止于著作郎。余事不详。 
  ◆梁固 
  梁固,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字仲坚。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O19)。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OO9)己酉科状元。“梁固为乙酉科状元梁颢之子。其年少时,即有志节,曾著《汉春秋》,倍受其父赞赏。梁固本已以父荫受赐进士出身,但其主动向登闻院提出收回成命,愿赴多举以真才实学获取功名,后高中榜首时,年仅二十二岁。中状元后,被授将作监丞,入值史馆,历户部判官、判户部勾院。梁固为人气调俊爽,善与人交,疏财慷慨,尚义气,明于吏道。马元方领三司时,临事多有纰漏,梁固屡奏朝廷,消除了财源流失之弊。时全国刑狱混乱不堪,错判、误判比比皆是。梁固奉诏审查刑狱,其仔细研究,明察暗访,断案公平,处理得当,赢得朝野褒奖。梁固博览群书,才学渊博,奏颂文辞甚为工整,惜三十三岁时因病早逝,朝野至梁府吊唁者络绎不绝。梁固著有文集十卷传世。 
  ◆张师德 
  张师德,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字尚贤。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辛亥科状元。张师德为北宋第二位状元张去华之子,在父亲夺魁五十年后,张师德又金榜题名第一,为世人艳羡。张师德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耀州,迁为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校理,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曾上疏请求赦免因贫苦无力还债之人,获准。一次,张师德上殿奏事,真宗以时事问之,师德回答详备,真宗喜道:“朕在藩邸时即知卿父名,今又知卿才。”以后每次派人出使,真宗就说:“张师德可用”,而契丹、高丽使者来朝,又大多让张师德接待。 
  天禧初(1O17),张师德安抚淮南时染病,改判司农寺,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出知颍州。迁刑部员外郎,判大理寺,为群牧使。再迁为吏部郎中。因病,知邓州,徙汝州,拜左谏议大夫,罢知制诰。张师德孝谨有家法,不结交权贵,但体弱多病,不堪重任,曾在任九年未得升迁,并逝于任上。张师德著有文集十卷传世。 
  ◆徐奭 
徐奭,福建瓯宁(今福建建安)人,字武卿。生年不详,卒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壬子科状元。徐奭取状元后,曾以著作郎值集贤院,任开封府发解试考官,因偷拆试卷事发,被贬官洪州(今江西南昌)。仁宗即位(1O23),徐奭为两浙路转运使,协助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赵贺兴修水利,加固堤岸,疏浚河渠,异流入海,解除了不少水患,得到朝廷褒奖。不久,徐奭迁礼部郎中,知制诰,因过于热衷功名,引起同僚嫉妒,久不得升迁。天圣八年(1O3O),刘太后降懿旨封徐奭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不久竟暴病死于任上。徐奭工诗赋,其廷试时所作《铸鼎象物赋》,为时人所推重,名噪天下。 
  ◆张观 
    张观,绛州绛县(今山西绛县)人,字思正。生卒年不详。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甲寅科状元。张观年少时,即以严谨好学闻名乡里。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仁宗即位,迁太常丞,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出知杭州。还朝后,进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累迁左司郎中,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遇灾异,仁宗诏求直言,张观上疏道:“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条陈知人、严禁、尚贤、节用四事。河北发大水,又上疏建议:“导积水以广播种,缓催久以省禁锢,宽刑罚以振淹狱,收逃田以募归复,置工役以先急务,止配率以阜民财,通商旅以济艰食。”复知审官院,遂拜同知枢密院事。 
    康定中(lO4O—1O41),西兵失利,张观因与陈执中等议点多兵,久而不决,被罢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相州,徙澶州。时遇水患,州人大恐,众人劝其移高地以避险,张观怒道:“太守独去,如州民何?”,乃亲领兵民加高堤岸,直至水退为止。徙郓州后,上疏朝廷,请宽煮盐之禁,使获罪者日少。后历知应天府、孟州、河南府,以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张观性至孝,初为秘书郎,上疏愿以己官授父,得真宗嘉奖,以其父为京官。父亲欣赏洛阳风物山川,张观遂在洛阳买田宅、营林榭,并每日早起侍奉,未曾荒废一日。其父年过九十而卒,张观因哀痛过度,不治而死,赠吏部尚书,谥文孝。 
    张观持廉少欲,言行谨慎,平生为文必用楷书,无一行草,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仁宗曾飞白书“清”字赐之,以赏其节。 
  ◆蔡齐 
    蔡齐,莱州胶水(今山东胶州)人,字子恩。生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科状元。蔡齐仪状俊伟,举止端重,真宗见之,对寇准道:“得人矣!”诏令金吾卫士为其传呼开道。中状元后,蔡齐被授将作监丞,通判兖州,徙维州。任上,一改前任官府政苛律繁之弊,务行宽政,损济有度,狱讼无冤,盗掠不行,民风为之大变。仁宗初(1O22),以起居舍入知制诰,入为翰林学士。时丁渭专权,排除异已,曾派人拉拢蔡齐,蔡齐不从。寇准被罢相,蔡齐愤而上疏,言寇准乃忠义之臣,为*党所诬。 
    太后曾出金帛修景德寺,命蔡齐作文记之,因罗崇勋进谗言于刘太后,蔡齐被罢知河南府。太后去世,仁宗擢蔡齐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拜枢密副使。蔡齐曾劝谏仁宗勿强行遣返交趾百姓,以免其聚而为盗,又力谏仁宗勿以恩废法。景佑元年(IO34),蔡齐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在朝中,素与王曾友善,王曾被罢相,蔡齐亦以户部侍郎归班。不久,出知颍州,颇有政名。宝元二年(1039),蔡齐病故于任,享年五十二岁,颍州吏民痛不欲生。朝廷追赠兵部尚书,谥文忠。蔡文方重有风采,性格谦逊,不妄言,从不自表功德。其推贤举能,不避亲疏,所荐庞籍、杨偕、刘随等后皆为名臣。 
  ◆王整 
    王整,咸阳魏州(今属陕西)人,字子齐。生于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卒年不详。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己未科状元。王整中状元后,历官太子舍人,监兖州酒务,后至殿中丞。曾以六宅使身份出使辽国,祝贺萧太后诞辰。回朝后,又曾提点河北刑狱。余事不详。 
  ◆宋庠 
    宋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公序,初名郊。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宋仁宗天圣二年(1O24)甲子科状元。 
    宋庠是乡试,会试、殿试比重第一的三元状元。中状元后,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后被刘太后看中,破格升为太子中允,再迁为左正言。太后病逝,宋庠为知制诰。曾上疏建议科举应文武分试,被采纳,不久,知审刑院,当时,密州一霸王澥私自造酒,并杀人灭口,宋庠不顾当朝宰相陈尧佐说情,异常是坚决地判王澥死刑,大快民心。宝元中(1038-1040),宋庠为右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为相儒雅,遇事是非分明,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各,被排挤,加之弹劾范促淹,被贬知扬州。范促淹变法失败,朝廷遂如宋庠为枢密使。皇佑元年(1049),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久居相位,终无建树,三年,又因家法不严,纵容子弟过错,遭凶拯弹劾而被罢相,出知河南府,几经迁徙,鬓染秋霜,被仁宗封为莒国公。英宗即位(1064),宋庠请求告老还乡,不准,改封郑国公,称镇武宁军,出判亳州。宋庠前后所至,以慎静为治,及再登用,遂沉浮自安。晚年笃爱幼子,带子赴任,至亳州后多次请求告老还乡,最后,以司空身份致仕,病故于家,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元献。帝撰其碑曰:“忠规德范之碑”。宋庠开资忠厚,与弟宋祁应举时,俱以文学名闻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于纠正谬讹。曾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又辑《纪年通谱》,区别正闰,为十二卷。另有《掖垣从志》,三卷,《尊号录》一卷,《别集》四十卷。
◆王尧臣 
    王尧臣,应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字伯庸。生于宋真宗咸平六平(1003),卒于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丁卯科状元。王尧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后改秘书省著作郎,值集贤院。因其父王冲坐事,出知光州。光州饥荒,百姓群起为盗,朝廷欲从重处罚,王尧臣上疏以为此乃宋廷荒政所致,不可苛重于民,被仁宗嘉纳。父亲病逝,服丧期满,王尧臣为三司度支判官,迁右司谏。郭皇后暴毙,尧臣奏请仁宗调查左、右侍医者,并请停上元灯节,以示哀悼。景佑四年(1037),擢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 
    宋夏交战,王尧臣为体量安抚使,临行前,请仁宗免关中租赋二年,以安民心,同心御敌,获准。回京后,上疏分析局势与对策,仁宗用其意告诫边关守将。庆历元年(1O41),宋军主帅轻敌,兵败好水川,仁宗震惊,罢韩琦,范仲淹。王尧臣谏言二人皆当世英才,忠义智勇,不应如此安置,又力荐种世衡、狄青有将帅之才。后仁宗以韩琦、范仲淹为招讨使,置府泾州,加兵三万,再遣王尧臣为泾原安抚使。王尧臣回朝后,就边防建设两次上疏,皆被朝廷采纳。母亲病故,服丧期满,王尧臣转右谏议大夫,拜枢密副使。皇佑三年(1051),王尧臣请奏定制,裁抑侥幸,深得朝廷嘉许信任。嘉佑元年(1056),拜户部侍郎,为参知政事。三年,病故于任,享年五十六岁。朝廷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元丰三年(1080),王尧臣被加赠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王尧臣以文学进,典内外制十余年,其为文文辞温丽,有《崇文总目》三十卷。 
  ◆王拱辰 
    王拱辰,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人,字君贶 ,原名拱寿。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宋仁宗天圣八年(103O)庚午科状元。王拱辰中状元时,年仅十九岁,深得仁宗赏识,赐以今名。 
    中状元后,通判怀州,入值集贤院,知制诰。 庆历元年(l041),为翰林学士,辽使者两次来宋提出领土要求,王拱辰从容应对,据理力争,使辽国未敢轻举妄动。仁宗道:“非拱辰深练故实,殆难答也。”王拱辰权知开封府,拜御史中丞时,进言罢夏竦、贬滕宗谅,被仁宗采纳。有人用铸佛像名义迷惑众人,京都之人趋之若鹜,宫廷竟也出钱资助。王拱辰奏陈此举动摇军心,易引起民怨,仁宗遂下令禁止铸像。仁宗在迩英阁供置《太玄经》,沉迷占卜,拱辰功仁宗应垂意《六经》,旁采史策。至和三年(1056),王拱辰再次被任命为三司使,出使契丹,受到非常之礼遇。回朝后,正值范仲淹当政,因事被弹劾,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神宗继位(1067),迁太子少保。熙宁元年(1068),复以北院使召还。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时,视王拱辰为异己,将其贬知应天府。八年,回朝为中太一宫使。元丰初(1078),转南院使,赐金方团带。接连上疏极言保甲法之弊端,言辞恳切。哲宗即位(1085),加检校太师,当年,王拱辰病逝于任,享年七十四岁。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懿恪。王拱辰的女婿李格非是宋代著名学者,外孙女李清照为宋代著名女词人。 
  ◆张唐卿 
    张唐卿,山东青州(今山东淄川)人,字希元。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卒于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甲戌科状元。 
    张唐卿十七岁,曾以诗文拜谒韩琦,韩琦对其才华甚为推重。中状元后,张唐卿通判陕州。期间,处事干练,决断如流。曾有一人之生母改嫁后病逝,后其父亦染疾而亡。在安葬父亲时,此人恨母亲不能与父亲同穴,遂掘墓盗尸,将母亲尸骨与父亲同葬一处。事发,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张唐卿复审,言:“不过只知有孝,不知有法而已。”遂释放此人。不久,张唐卿父亲病故,因悲痛过度,唐卿亦吐血而亡,年仅二十八岁。时人对其孝,既敬佩又惋惜,韩琦含泪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吕溱  吕溱,江苏杨州人,字济叔。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宝元元年(l038)戊寅科状元。 
    吕溱中状元后,通判亳州。值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因参与进秦院宴饮事受牵连,出知蕲、楚、舒三州,后复修起居注。皇佑四年(l052),依智高反叛,吕溱劝仁宗不要封锁消息,而应“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吕溱上疏论宰相陈执中贪恋富贵,行为*邪。后陈执中罢相,吕溱以侍读学士之职知徐州,赴任前,仁宗赐宴资善堂。任满徙成德军,因与兴都转运使李参不和,及豪侈放任,简于政事被弹劾,贬知和州,分司南京。神宗即位,吕溱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期间,吕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为之敛迹,政绩颇佳。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后,吕溱不幸病逝于任,享年五十五岁。朝廷追赠礼部侍郎,神宗诏书中有“吕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对吕溱家贫子幼,神宗诏令朝廷优厚安抚。吕溱开朗敏捷,善于议论,其言论颇为当时名流所推许。然而,又很持重,在杭州接送宾客,不过数语,人称之为“七字舍人”。 
  ◆杨寊 
    杨寊,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审贤。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卒于宋仁宗庆历四年(l044)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状元。 
    杨寊少年时,很有才学,乡试即为第一。庆历二年(1042),杨寊进京赴考,国子监、礼部皆第一,崇政殿殿试,仁宗临轩启封,见名喜动于色,对辅臣言:“杨寊也”。遂擢为第一,朝内公卿相贺,以为得人。 
    杨寊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颍州,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丧事办完不久,杨寊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可谓才华未展,英年早逝,时人甚为惋惜,仁宗特地降旨抚恤杨寊家属。 
    壬午科状元殿试第一本为王安石,因考官见其卷中有犯忌之言语,而第二名,第三名已有官职,故将列第四名杨寊的考卷作第一进呈。杨寊的好友在其中状元前曾梦见杨寊作“龙首山人”,杨寊自己解梦道:“龙首,我四冠多士;山人,无禄位之称。我其终是乎?”后果中其自解之言。杨寊是中国科举史上少有的几个三元状元(解元、会元、状元)之一。 
  ◆贾黯 
    贾黯,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县)人,一作河南南阳人,字直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O22),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宋仁宗庆历六年(1O64)丙戌科状元。贾黯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襄州。迁为著作佐郎,值集贤院,迁左正言,判三司开拆司。贾黯备位谏官,敢于言事,首论韩琦、范仲淹可大用,为事实所印证。尚书郎杜枢秉公断案被贬,满朝上下皆知其委屈,然无人敢言,独贾黯上疏力救。侬智高反宋,贾黯建议军队应由余靖统一节制,仁宗从之。 
    皇佑四年(1052),贾黯迁左司谏、徙判盐铁勾院,同修起居注。建议修起居注的史官参与记录迩英阁、延义阁的君臣访对,被采纳成为定制。贾黯以刚正著称,所到之处人们无不称颂。权知开封府时,两军狱中囚犯,每年死者甚多,而吏不任于责。贾黯上疏:“请岁计死者多少而赏罚之。”遂使监狱犯人待遇得到改善。后来,贾黯因变革人事任用上的弊端而遭吕诲、司马光,傅尧俞等人弹劾,被指为刚愎自用,遂被罢为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英宗即位,贾黯迁中书舍人,受诏撰《仁宗实录》,权知审刑院,迁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未几,以吕诲知杂事,吕诲曾弹劾过贾黯,因而心有不安,有意回避。贾黯上疏:“黯荐诲为御史,知其方正谨厚,一时公言,非有嫌怨,愿终与共事。”使吕诲打消顾虑。贾黯后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陈州,因病未及赴任而卒,享年四十四岁。朝廷追赠尚书礼部侍郎。贾黯修洁自喜,在朝言事,或从或否,人称其介正。其生母陈氏与庶母史氏,两不相善,但贾黯于中善为调和,终使两人相安于府。 

 ◆冯京 
    冯京,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当世。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卒于宋哲宗元佑九年(1094)。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 
    冯京少年时,即与众不同,举进士,自乡试、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中状元后,以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回京后,值集贤院,拜龙图阁待制,出知扬州,以翰林学士被召还京,因数月未去拜访丞相,被朝琦视为傲慢。富弼要其拜见韩琦,冯京道:“公(韩)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神宗即位,冯京复为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王安石为政,试行新法。冯京上疏万言,论其更张失当,被王安石指为邪说,欲予罢黜,但神宗认为冯京可用,反而任命冯京为枢密副使,后进为参知政事。冯京因郑侠妄言时政受牵连,被罢知亳州。茂州夷人叛乱,知冯京率部前来,请降。冯京上奏朝廷,请求不究既往,发农具,给粮草,夷人感激涕零,歃血盟誓,愿世代做宋臣民。吕惠卿与王安石发生磨擦,将安石密信呈与神宗,中有“勿令齐年知”语,“齐年”即指冯京,神宗以此知冯京无辜,召知枢密院,冯京称病不去。神宗一日午睡后呼左右道:“适梦冯京入朝,甚慰人意。“乃赐冯京诏,中有“渴想仪刑,不忘梦寐”之语。未几,以冯京为观文殿学士知河阳。哲宗即位,司马光、范祖禹极力举荐冯京为枢密使,冯京以老为由辞却,哲宗乃以之为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绍圣元年(1094),冯京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哲宗亲至其处所祭奠、悼念,赠司徒,谥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可惜未留传于世。 
  ◆郑獬 
    郑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字毅夫,一作义夫。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卒于宋英宗熙宁五年(1072)。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癸巳科状元。郑獬少年时,即有才名,词章豪伟峻整,同辈望尘莫及。 
    中状元后,通判陈州,入值集贤院,知制诰。英宗即位,按真宗乾兴年制度,治永昭山陵,规模宏大,劳民伤财。郑獬上疏,请求体恤民情,从俭营造。又上疏言,广开言路,荐选贤良。不久,出知荆南。治平中(1064—1067),大雨淹城,皇上求言,郑獬上疏道:“对谏言,可则行之,否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请求各去虚言,崇以实干。还京,判三班院。神宗初,拜为翰林学士,因极言进谏,议论朝臣,得罪了不少人,遂权发遣开封府。又因不肯用新法,为王安石所忌恨,出为侍读学士,知杭州,徙青州,当时正推行青苗法,郑獬只言其害,不忍实行,遂告病赋闲。熙宁五年(1072)病逝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因家贫子弱,无钱安葬,棺柩停于庙中十余年,后好友滕甫任职安州,始入士为安。郑獬为官正直,词作亦清新质朴,简练明快。 
  ◆章衡 
    章衡,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字子平,生卒年不详。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丁酉科状元。 
    章衡中状元后,通判湖州,值集贤院,默默十年后,改盐铁判官,同修起居注。因对三司总理财政提出建议,被贬知汝州、颍州。熙宁初年(1068),回京任太常寺,上疏建议编辑《厚陵集礼》,以传后世作为依据,被神宗采纳。曾出使辽国,于宴会上施展射技,发发中的,显示出文武兼备才略,赢得辽国优厚待遇。章衡担心学者不知古今,编写了《编年通载》,神宗阅后称善,赐之品服。后任吏部流内铨,剖析人才铨选制度利弊,多次上疏与宰相争辨,言“衡为朝廷****,****个人恩怨”。使宰相从其所言,时名声大振。不久,知通进银台司,值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曾请朝廷允许百姓贩盐,但如泥牛入海,未得回音。改成德军时,因朝中同僚犯案受牵连,被免官。元佑中(1086—1094),历知秀、襄、曹、苏州,复以待制知扬、庐、宣、颍州。章衡历事三朝,享年七十五岁。 
  ◆刘辉 
    刘辉,江西铅山(今江西铅山)人,字之道。生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己亥科状元。 
    刘辉中状元后,任大理评事,签书建业军判官。刘辉幼年孤苦,与祖母感情深厚,为尽孝道,奉祖母赴任。因祖母水土不服,刘辉请求解官以侍养祖母,仁宗得知,诏令移任金陵。祖母病逝,刘辉辞官回乡守丧,居丧期间,刘辉买田以赡养族中之贫困者,又选山溪形胜之处结庐,聚徒讲学,远近闻名而从学者纷至沓来。县官改其里曰:“义荣社”,榜其学曰:“义荣斋”,号其地曰:“清风峡”。居丧未满,刘辉病逝,年仅三十六岁,朝野惜之。刘辉原名刘几,有文才,著有《东归集》,然其为文之初,好用怪险奇涩之语。省试时,曾被欧阳修(主考官)批下“秀才刺,试官刷”六字。此后,其人文风大变,以平实朴素为尚,并改名为刘辉,最后殿试中所作《尧舜之性赋》,大受欧阳修青睐,遂被擢为第一。 
  ◆王俊民 
    王俊民,莱州掖县(今山东莱州)人,字康候。生于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卒年不详。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辛丑科状元。 
    辛丑科进士奏名后还未御试,京师即传言王俊民为状元,但不知言从何起。等到御试,王安石与杨乐道同为详定官。当时考试规定:御试设初考官,先定等,再弥封以呈复考官,再定等后乃付详定官,详定官查看初考官所定,如与复考所定相同,则以所定之等呈给皇帝。不然,从初考或复考所定之中选定,不别立等。王安石因为初考、复考第一人皆不同,就于其行间别取一人为首,杨乐道墨守成规,认为不可,两人商定未决。太常少卿朱从道时为弥封官,闻之谓同僚道:“从道十日前已闻王俊民作状元事,心前定,二公力争,徒自苦耳。”于是,两人各进禀英宗,英宗诏从王安石之请,及发榜,果王俊民为第一。王俊民及第后,其父母双亲已白发苍苍,但很健康。当时北宋名臣韩琦曾写诗称贺,诗中有“青云一第人恒易,白发双亲事每难。”之句,时人皆以之为荣。王俊民性刚峻,不可犯,有志于力学,其爱身如冰玉,步入仕途后,曾为庆天府发解官,但到任不久,便得狂疾,终日狂呼不已,未几,病逝于任。
五、辽代西夏状元榜 
  
  ◆高举 
   高举,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六年(988)戊子科状元。是辽朝开科取士后的第一个状元,但此科只有高举一人进土及第。余事不详。 
  
  ◆高正 
   高正,籍贯、字号、生年均不详。卒于辽圣宗开泰五年(1016)。辽圣宗统和七年(989)己丑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 
   高正中状元后,累迁枢密直学士。圣宗讨伐高丽(今朝鲜半岛),派遣高正先往谕意,还朝后,迁右仆射。当时,高丽 国王上表请求进觐,圣宗令高正率骑兵千余人于路途设馆迎接,前往途中,被高丽将领卓思正所围,因势不可敌,高正乃与麾下壮士突围而出,死伤者甚多。辽圣宗后悔轻信高丽,释高正无罪。第二年,高正任工部侍郎,为北院枢密副使。 
  后高正病逝于任上。余事不详。 
  
  ◆郑云从 
   郑云从,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八年(990)庚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石用中 
   石用中,籍贯、字号、生年不详。卒于辽圣宗太平二年(1022)。辽圣宗统和九年(991)辛卯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一人。 
   石用中中状元后,于开泰二年(1013)任翰林学士。七年,以顺义军节度使身份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八年,升为参知政事。太平二年(1022),病逝于任上。余事不详。 
  
  ◆王熙载 
   王熙载,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一年(993)癸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吕德懋 
   吕德懋,籍贯、字号、生年不详。卒于辽兴宗景福元年(1O31)。辽圣宗统和十二年(994)甲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为两人。 
   吕德懋中状元后,历官三司使。开泰七年(1018),升为枢密副使,同年底,知吏部尚书。太平二年(1022),已身为宰臣的吕德懋因政绩颇佳,与参知政事吴叔达、枢密副使杨又玄、右丞相马保忠被圣宗赐与大量钱财,以示嘉奖。太平十一年(1O31),病逝于任上。 
  
  ◆王用极 
   王用极,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三年(995)乙未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张俭 
   张俭,宛平(今河北宛平)人,字号不详。生于辽穆宗应历十二年(962),卒于辽兴宗重熙二十二年(1053)。辽圣宗统和十四年(996)丙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 
   张俭中状元后,调云州幕官。圣宗狩猎云中,节度使进言:“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圣宗召见张俭,见其容止朴野,即询以治世之道,张俭所对三十余事,甚得至宗赏识,遂被待为上宾。 
   张俭于朝中有“明干”之誉。开泰中(1012一1020),累迁同知枢密院事。太平五年(1025),出为武定军节度使,移镇大同。六年,入为南院枢密使,吴叔达不容张俭,忤怒圣宗,被外放为康州(属今甘肃)刺史,而张俭则官拜为左丞相,封韩王。 
   兴宗即位(1031),张俭被赐为“贞亮弘靖保义守节耆德”功臣,拜太师中书令,加尚文,改封陈王。重熙五年(1036),兴 宗莅临礼部贡院,亲试进士时,进士之名皆令张俭签发,并特许其进见无须通报,且赐诗褒奖其功德。 
   张俭衣着朴素,食不重味,其有余之月俸、常周济亲朋旧友。一年冬季,上殿奏事,兴宗见其衣袍陈旧,密令侍从以火穿洞记之,后屡见张俭不易旧袍,兴宗问其故,张俭道:“臣服此袍已三十年矣!”兴宗怜其清贫,令其于内府任取物品,而张俭只持布三端而出。张俭见弟五人,兴宗欲赐进士出身,张俭固辞不受。 
   司法部门抓捕八名嫌疑犯后随即杀害,等真正贼人抓到,被害人家属拆冤。张俭多次上书乞请审理,兴宗大怒道:“卿欲朕偿命耶?”张俭道:“八家老稚无告,稍加存恤,使得足慰存没矣!”兴宗感悟,听从了劝告。 
   张俭居相位二十余年,对朝政多有裨益。即使其退休后,遇朝政大事,兴宗仍至其寓所咨询。一次,宋朝书信无礼,兴宗欲亲征。行前,造访张俭,张俭极陈利害得失,使其放弃攻宋想法。张俭后来病逝于家,享年九十一岁,敕葬宛平县。 

◆陈鼎 
   陈鼎,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五年(997)丁酉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杨又玄 
   杨又玄,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六年(998)戊戌科状元。 
   杨又玄中状元后,于开泰七年(1018)知详覆院。由于颇有政绩,于太平二年(1022),与宰臣吕德懋、参知政事吴叔达 被圣宗赐与大量钱物。太平五年,以枢密副使兼吏部。不久,以参知政事兼枢密使。太平七年,杨又玄与邢祥同知贡举。余事不详。 
  
  ◆初锡 
   初锡,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七年(999)己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四人。余事不详。 
  
  ◆南承保 
   南承保,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八年(1000)庚子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三人。余事不详。 
  
  ◆邢祥 
   邢祥,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年(1002)壬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六人。 
   邢祥中状元后,曾于开泰元年(1012)与裴玄威知贡举,开泰二年,拜为给事中。开泰七年,再次与杨又玄同知贡举。余事不详。 
  
  ◆李可封 
   李可封,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甲辰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三人。 
   李可封中状元后,曾于景福元年(1031)被兴宗诏见,以崇禄卿身份与工部尚书高德顺出使宋国,将圣宗有关遗物送予 宋朝。余事不详。 
  
  ◆杨佶 
   杨佶,南京(今北京)人,字正叔,生卒年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1006)丙午科状元。 
   杨佶幼年时,即颖悟异于常人,读书自能成句,识者以之为奇。年长后,声名更为远播。中状元后,历校书郎,大理正。开泰元年(1012),转仪曹郎,典掌书命。出知易州时,治政崇尚清简,言必信,行必果。入为大理少卿,累迁为翰林学士,文章甚为得体。八年,燕地灾荒严重,百姓多有饿死者,许多人流落他乡。圣宗以杨佶同知南京留守事。杨佶到任,即开仓赈恤灾民,并令卖儿女者为朝廷打工,以赎回儿女。宋朝使者梅询来朝,圣宗以杨佶迎送,二人多有唱酬,杨佶深得梅询赞赏。 
   重熙六年(1032),杨佶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母奈病逝,服丧期满,起复为工部尚书,历忠顺军节度使,朔州、武州观察外置使,天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职。十五年,出为武定军, 节度使。当时境内大旱,麦苗将槁,而杨佶视事之夕,即有雨降润田野。百姓歌曰:“何以苏我,上天降雨,谁共抚我,杨公为主!”漯水失故道,岁为民害,杨佶将自己俸禄捐出建桥,使百姓无涉水之苦。兴宗召还,郡中百姓攀辕泣送。 
   杨佶居相位,以进贤选能为己任,事总大纲,责成百司,人人乐为之用。其晚年多次请求致仕,兴宗不得已诏准后,除月给钱粟,四时遣使慰问外,还赐兵士数人侍奉。杨佶擅长诗文,卒后有《登瀛集》行于世。 
  
  ◆史克忠 
   史克忠,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六年(1008)戊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十三人。 
   史克忠中状元后,曾于太平二年(1022),与耶律仙宁充贺宋正旦副使出使宋朝。余事不详。 
  
  ◆刘二宜 
   刘二宜,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七年(1009)已西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三人。余事不详。 
  
  ◆高承颜 
   高承颜,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九年(1011)辛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余事不详。 
  
  ◆史简 
   史简,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元年(1012)壬子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十九人。余事不详。 
  ◆鲜于茂昭 
   鲜于茂昭,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二年(1013)癸丑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六人。余事不详。 
  
  ◆张用行 
   张用行,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三年(1O14)甲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三十一人。余事不详。 
  
  ◆孙杰 
   孙杰,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五年(1O16)丙辰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八人。余事不详。 
  
   ◆张克恭 
   张克恭,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七年(1018)戊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三十七人。 
   张克恭中状元后,为平州节度使宰臣,兴宗重熙年间官至司空。曾以堂后官身份充贺夏国王李德昭生日使。余事不详。 
  
  ◆张仲举 
   张仲举,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庚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五人。余事不详。 
  
  ◆张渐 
   张渐,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二年(1022)壬戌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七人。余事不详。
◆李炯 
   李炯,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四年(1024)甲子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七人。余事不详。 
  
  ◆张昱 
   张昱,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五年(1025)乙丑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七十二人。 
   据《辽诗话》记载:张昱中状元后,授为太子校书郎。辽国南京(今北京)城百姓因此年谷物丰熟,政宽人和,争相向朝廷献礼,争相观睹及第进士丰采,并通宵达旦欢歌畅饮,整个京城灯火如昼,士庶嬉戏,辽圣宗亦微服与民同乐。
  ◆张宥 
   张宥,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八年(1O28)戊辰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七人。余事不详。 
  ◆张仁纪 
   张仁纪,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太平九年(1O29)己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二十二人。 
   太平九年八月(1029),渤海人在东京发动了反辽起义,张仁纪等同佐张杰守沈州,叛乱平定后,圣宗赐张仁纪等进士及第,以嘉其忠。余事不详。 
  
  ◆刘贞 
   刘贞,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兴宗景福元年(1031)辛未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七人。余事不详。 
  
  ◆刘师贞 
   刘师贞,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圣宗重熙元年(1032)壬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七人。余事不详。 
  
  ◆冯立 
   冯立,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兴宗重熙五年(1036)丙子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四十九人。 
   冯立科试题为《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辽朝御试自此科开始。冯立中状元后,授为右补阙,赐绯衣银鱼。余事不详。 
  
  ◆邢彭年 
   邢彭年,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戊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五人,考场清凉殿。余事不详。 
  
  ◆王寔 
   王寔,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兴宗重熙十一年(1042)壬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六十四人,考场含凉殿。余事不详。 
  
  ◆王棠 
   王棠,涿州新城(河北涿县一带)人,字号、生年不详。卒于辽道宗大安末年(1094)。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六十八人。 
   王棠博雅好古,善属文。乡贡,礼部、廷试皆第一,是辽朝的“三元”状元。中状元后,累迁上京(今内蒙古巴林旗一带)盐铁使,曾被诬受贿入狱,后查无实据,被释放,迁为东京(今辽宁辽阳)户部使。大康二年(1076),辽东饥民多有饿死者,王棠力请朝廷赈恤,被采纳。大康三年,入为枢密副使,拜南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 
   王棠为政练达,临事勤勉不怠,在任期间,法度修明,颇有政绩。 
  
  ◆张孝杰 
   张孝杰,建州永霸(今辽宋朝阳)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清宁元年(1055)乙未科状元。 
   张孝杰幼年家贫,但好学上进。中状元后,累迁枢密直学士。因奏事失误,出为惠州刺史。不久,官复原职。清宁三年(1057),为参知政事。清宁八年,封陈国公。道宗因其勤勉干练,数以国事咨询,拜为北府宰相。 
   大康元年(1075),张孝杰被赐国姓——耶律孝杰。第二年秋猎,道宗一日射鹿三十,大宴百官,酒酣之时,诏令张孝杰坐于身旁。道宗诵《黍离》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张孝杰对奏道:“今天下太平,陛下何忧?,富有四海,陛下何求?”大康三年,道宗感叹道:“先帝用仁先、化葛,以贤智也。朕有孝杰、乙辛,不在仁先、化葛下,诚为得人。” 
   这年夏季,耶律乙辛诬毁太子,张孝杰与之同力相济,朋比为*。耶律乙辛诬害忠良,以张孝杰出谋划策为多。二人把持朝政,于道宗前相互吹捧,道宗将张孝杰比为唐之名臣狄仁杰,赐名张仁杰,并许放海东青鹰。大康六年,乙辛所做坏事渐被道宗察觉,被调出北院。道宗亦始悟张孝杰之好佞,贬其为武定军节度使。张孝杰后因私贩广济湖盐及擅改诏令获罪,被削夺爵位,贬安肃州。数年后,回归故里,病死家中。乾统初年(1101),被剖棺戮尸,族中家产亦被朝廷分赐群臣。 

张孝杰久在相位,对财贷贪得无厌,与亲属会饮时曾言:“无百万两黄金,,不足为宰相家。”可谓集贪婪、*佞、精明、勤勉于一身之*臣。 
  
  ◆梁援 
   梁援,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清宁五年(1059)己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五十一人,考场为百福殿。 
   梁援中状元后,初为儒林郎,后为武定军节度使、汉人行宫都部署。不久,又为辽兴军节度使。第二年,升任为枢密副使。 
   梁援曾任卫尉卿兼吏房承旨,加乾文阁直学士,知制诰。铨读考试,典掌贡举十次之多。 
   梁援长子梁庆先曾“五赴御试”,皆名落孙山,寿昌六年,被特恩放进士及第。梁援侄梁庆诏“三赴御帘,未第而卒”。 
  
  ◆王鼎 
   王鼎,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字虚中。生年不详,卒于辽天祚帝乾统元年(1101)。辽道宗清宁八年(1062)壬寅科状元。 
   王鼎幼年好学,居大宁山数年,博通经史。当时,马唐俊于燕、蓟间有文名,尝与人相聚水滨,酌酒赋诗,王鼎偶至,马唐俊见其衣着朴素,将其置于下坐,欲以诗困之,先出所做索赋,王鼎援笔立成,众人惊其敏妙,马唐俊遂引为知己。 
   王鼎中状元后,调易州观察判官,改涞水县令时,曾小憩于庭,俄有暴风举所卧之榻于空中,王鼎面不改色,但觉枕、榻俱高,言道:“吾中朝端士,邪不压正,可徐置之。”须臾,床榻徐徐落回原处,暴风亦止。 
   王鼎为翰林学士时,朝廷典章多出其手。曾上疏言治道十事,道宗因其通晓政务,事多咨询于他。王鼎正直不阿,人有过,必当面指出。为观书殿学士时,因与人宴饮,抱怨上不知己,被道宗夺官、杖脊、黥面,流配镇州(石家庄)。数年后,朝廷大赦,但独不免王鼎。镇州守臣召王鼎做贺表,王鼎借机以诗赠使者,中有:“谁知天雨露,独不到孤寒。”之句,道宗闻而怜之,随即召还,官复原职,后病逝于家中。 
  ◆张臻 
   张臻,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咸雍二年 (1066)丙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零一人,考场永安殿。余事不详。 
  ◆赵廷睦 
   赵廷睦,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咸雍六年(1070)庚戌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三十八人,考场永安殿。 
   赵廷睦中状元后,曾为枢密直学士,后以参知政事兼知南院枢密院事。不久,以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寿昌三年(1097),拜为南府宰相,同年以南府宰相身份出知兴中府事。余事不详。
◆刘霄 
   刘霄,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咸雍十年(1074)甲寅科状元。《全辽诗话》载:“东坡与辽使刘霄会食,霄育东坡诗云:‘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公岂不饮者耶?” 
   据此,知其曾为使者到过宋。 
  
  ◆刘瓘 
   刘瓘,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康五年(1079)己未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一十三人。余事不详。 
  
  ◆李君裕 
   李君裕,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康九年(1083)癸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一人。余事不详。 
  
  ◆张毂 
   张毂,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安三年(1086)丙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二十六人。余事不详。 
  
  ◆文充 
   文充,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安六年(1090)庚午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七十二人。余事不详。 
  
   ◆冠尊文 
   冠尊文,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大安八年(1092)壬申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五十三人。余事不详。 
  ◆陈衡甫 
   陈衡甫,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寿昌元年(1095)乙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三十人。余事不详。 
  
  ◆康秉俭 
   康秉俭,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道宗寿昌六年(1l00)庚辰科状元。此科及第者八十七人。余事不详。 
  
  ◆马恭回 
   马恭回,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天祚帝乾统三年(1130)癸未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零三人。余事不详。 
   
  ◆李石 
   李石,籍贯不详,又名安弼。生卒年不详。辽天祚帝乾统七年(1107)丁亥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人。 
   李石中状元后,累官至翰林学士。辽燕京被金国所破时,辽兴节度副使张毂与时立爱降金,金任命张毂为平州留守,试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辽降臣左企弓奉命迁燕民北行,路过平州,张毂召李石商议,将左企弓杀死,反金投宋后,李石改名为安弼。在宋朝,李石官至徽猷阁待制。余事不详。 
  
  ◆刘祯 
   刘祯,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天祚帝乾统九年(1109)己丑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九十人。余事不详。 
  
  ◆韩昉 
   韩昉,燕京(今北京一带)人,字公美。生于辽道宗大康八年(1082),卒于金海陵王天德元年(1149)。辽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壬辰科状元。 
   韩昉其先祖仕辽,累世通显。韩昉五岁,父亲病逝,其哭泣能尽哀。中状元后,补右拾遗,转史馆修撰,累迁少府少卿、乾文阁待制后降金。被加官卫尉卿、知制诰,充高丽信使。 
   高丽虽与金早就通好,也自称藩臣属国,但迟迟不进誓表,金国多次遣使要约,均无功而返。韩昉出使高丽,晓之以情,陈之以利害,终使高丽进献誓表。回朝后,完颜宗干大喜道:“非卿谁能办此?”又对朝中群臣道:“自今出疆之使者,宜择人。”第二年,金太宗加韩昉为昭文馆直学士,改礼部尚书,迁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 
   韩昉从天会十二年(1134)入礼部,任职长达七年之久,原因是当时朝廷评议礼制,制度或因或革,多依*其出谋献策,运筹推行。天眷二年(1139),韩昉任济南尹,拜参知政事。皇统四年(1144),韩昉上表,乞请致仕,不许。六年,再表乞致仕,仍被任命为汴京留守,封郓国公。不久,第三次表乞致仕,朝廷命以仪同三司身份致仕。天德元年(1149),加开府仪同三司,后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 
   韩昉性情仁厚,待人接物甚为宽容。曾被家奴诬告,查无实掘,官府将家奴还与韩昉,韩昉待之如初,并言:“奴诬主人以罪,求为良耳,何足怪哉。”时人称其像一慈善长者,韩昉虽为显贵,诗书未尝离手,且善属文,尤长于诏册,所著《太祖睿德神功碑》,为当世所称誉。自出使高丽归来,每高丽使者来朝,必问安于韩昉。 
  
  ◆王翚 
   王翚,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天祚帝天庆八年(1118)戊戌科状元。余事不详。 

◆李宝信 
   李宝信,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宣宗建福元年(1122)壬寅科状元。余事不详。 
  
  ◆李球 
   李球,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德兴元年(1122)壬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一百零八人。余事不详。 
   注:辽史352页载:“保大二年,天祚入夹山,奚王回离保,林牙耶律等引唐灵武故事,议欲立淳。耶律淳不从,官属劝进曰:‘主上蒙尘,中原扰攘,若不立王,百姓何归?宜熟计之。’遂即位。百官上号天锡皇帝,改保大二年为建福元年,大赦。放进士李宝信等一十九人。”辽史353页载:“……淳病死,年六十……。德妃为皇太后,称制,改建福为德兴元年,放进士李球等百八人。” 
  
  ◆边贯道 
   边贯道,丰州(今属山西)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朝某科状元。 
   边贯道三个儿子边元勋、边元恕、边元鼎,在金朝有才名,号为“三边”。边元勋是天会十年(1132)进士,官终于河间路转运使。边元恕十岁能诗,天德三年(1151)进士,因事被牵连,一度停铨。世宗大定元年(1161),太师张浩表荐,供奉翰林,出为刑州幕官,又被诬告,元恕遂不再为官。边元鼎天资聪慧,诗文有高意,当时的文人很难与之一争高低。 
  
  ◆李遵顼 
  (西夏) 
  李遵顼,西夏都城兴定府(宁夏银川)人,其祖上原为拓跋氏,唐赐姓李,宋赐姓赵,即帝位后用赵姓(见《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宋、辽、金纪年表》)。庙号神宗。生于西夏天盛十四年(1162),卒于西夏乾定三年(1225)。西夏天庆十年(1203)癸亥科状元。 
  李遵顼中状元后,为都督府王。西夏皇建二年(1211),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帝时,年四十九岁。改元光定。 
  光定四年(1214),应蒙古征调,李遵顼发兵三万帮助蒙古攻掠金国,因兵败宁州,拒绝再次发兵助攻,致使蒙古军队攻打西夏,李遵顼出奔西凉,转而采取联宋抗蒙攻金的策略。宋 
  夏联合攻金取得惠州大捷后,因宋军配合不力,西夏军队再次受挫,联宋攻金策略遂告失败。后李遵顼又联蒙抗金。由于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上的反复无常及战事频繁,致使西夏 
  国力不振。光定十三年(1223)李遵顼自号上皇,传位于次子李德旺。西夏乾定三年(1225)三月,李遵顼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英文皇帝。 
  
  ◆李遵顼 
  (西夏) 
  
  李遵顼,西夏都城兴定府(宁夏银川)人,其祖上原为拓跋氏,唐赐姓李,宋赐姓赵,即帝位后用赵姓(见《辞海·中国历史纪年表·宋、辽、金纪年表》)。庙号神宗。生于西夏天盛十四年(1162),卒于西夏乾定三年(1225)。西夏天庆十年(1203)癸亥科状元。 
  李遵顼中状元后,为都督府王。西夏皇建二年(1211),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帝时,年四十九岁。改元光定。 
  光定四年(1214),应蒙古征调,李遵顼发兵三万帮助蒙古攻掠金国,因兵败宁州,拒绝再次发兵助攻,致使蒙古军队攻打西夏,李遵顼出奔西凉,转而采取联宋抗蒙攻金的策略。宋 
  夏联合攻金取得惠州大捷后,因宋军配合不力,西夏军队再次受挫,联宋攻金策略遂告失败。后李遵顼又联蒙抗金。由于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上的反复无常及战事频繁,致使西夏 
  国力不振。光定十三年(1223)李遵顼自号上皇,传位于次子李德旺。西夏乾定三年(1225)三月,李遵顼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英文皇帝。 
  
金代状元榜 
  
  ◆刘伪 
   刘伪,山西浑源(今属山西)人,号南山翁,生卒年不详。 金太宗天会元年(1124)甲辰科词赋状元。 
   刘伪中状元后,官至石州刺史。刘伪诗赋极佳,被时人推 为楷范。其子刘汲,亦举进士,为翰林供奉,自号西岩老人,有 文集行世。其后人主祁,字京叔,曾为太学生,亦甚有文名,值 金末丧乱,著《归潜志》,元朝编金史时多所借鉴。 
   注:《山西通志》载:“刘伪,天会二年状元”,但《金史论稿》为天会元年状元,故依《金史论稿》。 
  
  ◆许必 
   许必,真定府(今河北真定)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 太宗天会六年(1128)戊申科状元。 
   天会六年,金兵攻占真定。当时,颇受苏轼赞赏的进士褚 承亮正在真定府。金兵拘籍境内进士试安国寺,褚承亮匿而 不出,金人知其才华,严令押解赴考。主考官策问题目是“上 皇无道,少帝失信。”要求赴试举人秉承旨意,极口诋毁。褚承 亮对主考官刘侍中道:“君父之罪,岂可臣子所得言耶!”长揖 而出,考官为之动容。参加考试者共七十二人,皆放第,许必 高中第一,被任命为郎官。一日,出门从马上摔下,头碰在石 头上而亡。余事不详。 
  
  ◆胡砺 
   胡砺,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人,字元化。生于辽天祚帝 乾统六年(1106),卒于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金太宗天会 十年(1132)壬子科状元。 
   胡砺少年嗜学,幼时曾为金兵所掠,行至燕地时,逃匿于 香山寺,遇韩昉,收于门下,自此学业日进,韩昉曾对人言:“胡砺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 
   胡砺中状元后,授右拾遗,改任定州观察判官,督学不倦, 经其指点之学生,均成为多校骨干,时人称韩昉考试示范文章 为“元化格”。 
   皇统初年(l141),胡砺任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刚正不 畏友势。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去汴京,路过真定府,地方官设宴 款待,胡砺欲就座,遭高桢指责,胡砺道:“公在政府则礼绝百 官,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高桢问:“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胡砺答道:“当官而行,亦何所避!”高桢遂向其道歉。胡砺改 任深州同知军州事时,对郡守暴戾,常以礼折之,郡守愧服,郡 事皆委之于胡砺。深州所辖五县,按例设置弓手,每年雇用花 费五千百钱,均取自百姓。而弓手皆为市井无赖,常借捕盗扰 民,胡砺察其弊端,悉皆罢去。 
   胡砺任礼部郎中时,朝廷典礼多由其裁定。海陵王拜平 章政事,百官曾贺于朝堂,独胡砺不跪。海陵王问其故,胡砺 以法令回答不拜之理,海陵王由此对其深为器重。天德初年 (1149),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出使宋朝回来后,任刑部尚 书。随海陵王到汴京后染病,海陵王多次遣使慰问,终病逝于 任上,享年五十五岁。 
  
  ◆赵洞 
   赵洞,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太宗天会十一年 (1133)癸丑科状元。 
   天会十年(1132),金太宗诏令朝廷参照辽朝科举之制,选 拔人才。次年秋末,金朝举子尽集于京城会试,程文分为词 赋、经义两科,孙九鼎为经义第一,赵洞为词赋第一。 
   赵洞中状元后,即为承德郎。余事不详。 
  
  ◆石琚 
   石琚,定州(今河北定县)人,字子美。生于辽天祚帝天庆 元年(1111),卒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金熙宗天眷 二年(1139)己未科状元。 
   石琚七岁时,读书即过目成诵,长大后,博通经史,工于词 章。中状元后,任弘政县令。当时,郡守对属下贪暴,搜掠民 财,以至上行下效,中饱私囊。惟独石琚出污泥而不染,保持 清廉,对非己之物,虽一毫而不取。郡守事败,诬属下与之同 罪,石琚以廉力辨,改任秀容县令,召为左司都事,累迁为吏部 郎中。 
   贞元二年(1155),石琚任左谏议大夫时,上疏六事,均被 世宗嘉纳,再迁为吏部尚书。石琚在吏部任职长达十年,对所 涉及之事,了如指掌。因政绩显著,世宗欲用为参知政事,石 琚力辞三次,世宗均不准,并令其与右丞苏保衡监管工程,工 程结束,进拜为尚书右丞,后又进拜为左丞兼太子少师。期 间,石琚竭忠尽为,政名播于朝野。 
大定十三年至十六年(1173一1176),石琚两次上表乞请 致仕,均被朝廷拒绝。十七年,拜平章政事。十八年,拜右丞 相,石琚以年老染病为由固辞,世宗道:“朕知卿年老,勉为朕 留,俟一二年,朕将思之。”又对宰臣言:“朕为天子,未尝敢考 行独断,每事偏问卿等,可行则行之,不可行则止也。”石琚与 平章政事唐括安礼奏道:“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陛下行之,天 下幸甚。”石琚居官一年后,又一次上表乞请致仕,世宗许之。 大定二十二年(1182),石琚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二岁。谥文 宪。泰和元年(1201),金章宗诏令将其图像挂于衍庆宫,牌位 配享世宗庙庭。 
   石琚为人沉厚好学,为政勤逸清廉,有知人善任之名。世 宗于大小政事,必先咨询石琚而后定,对其可谓言听计从,史 家将世宗誉为“小尧舜”,石琚功不可没。 
  
  ◆吕忠翰 
   吕忠翰,燕(今河北一带)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海 陵王天德二年(1150)庚午科状元。 
   吕忠翰廷试时,其策讼颇受海陵王赏识,海陵王特地将策 文递与杨怕仁,问策文之优劣。杨伯仁称:“当在优等。”海陵 王道:“此今试状元也”。 
   吕忠翰中状元后,历官为翰林直学士,曾奉旨撰写《降海 陵王庶人诏》,但点窜再四终不成文,世宗感叹道:“状元虽以 词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后来,吕忠翰又曾以贺宋 生日使身份出使过宋朝。余事不详。 
  
  ◆杨建中 
   杨建中,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海陵王天德三年 (1151)辛未科状元。 
   注:《金史》第五册一千七百二十二页有:“天德三年,赐杨建中榜及 第。第六册一千八百六十一页也为“杨建中榜”,一千七百七十一页又 有:“天德三年,赐王彦潜榜及第”,一千七百七十一页又有:“王彦潜常 大荣皆在吏部选中,吏部拟王彦潜、常大荣皆进士第一……。”三人均为 状元,但没说是“词赋”,还是“经义”,需继续考证。 
  
  ◆王彦潜 
   王彦潜,河间(今属河北)人。字号、生卒年不详。金海陵 国天德三年(1151)辛未科状元。 
   王彦潜中状元后,吏部本欲任命其为洺州防御推官,常大 荣为临海军节度判官,李庆之为渖州观察判官。因左司郎中 贾昌祚挟乱,欲以李庆之为洺州,故王彦潜被任命为临海军节度判官,常大荣为渖州观察判官,李庆之为洺州防御判官。海 陵王对李庆之、李庆云兄弟与贾昌祚交游权贵之举,非常厌 恶。王彦潜曾撰写过《金完颜娄室神道碑》。 
   注:天德三年状元为三人,即杨建中、王彦潜、常大荣,且均有出处。 杨建中,《金史》一千七百二十二页,一千八百六十一页均有“杨建中 榜”。王彦潜,《金史》二千零五页有“王彦潜、常大荣皆第一”语。在此 一并列出。 
  
  ◆常大荣 
   常大荣,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海陵王天德三年 (1151)辛未科状元。 
   常大荣入仕后,曾任渖州观察判官。余事不详。 
   注:杨建中、王彦潜、常大荣均为天德三年状元,且《金史》有证(见 杨建中、王彦潜注释),但不知为“词赋”,还是“经义”状元,需继续考证, 故在此一并列出。
◆郑子聃 
   郑子聃,大定府(今辽宁凌源)人,字景纯,生于金太宗天 会五年(1126),卒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O)。金海陵王正 隆二年(1157)丁丑科状元。 
   郑子聃少年时,即有能诗善赋之名。天德三年(1151),郑 子聃进士第三名后,任翼城县丞。不久,升为赞皇县令,后又 被召为书画直长。 
   郑子聃颇以才望自负,常怨不得为第一名。正隆二年 (1157)会试结束,海陵王以第一名文章问其如何作赋,郑子聃 傲然答道:“甚易”。海陵王很不高兴,令郑子聃参与考试。结 果,郑子聃高中榜首,海陵王甚为惊异,为其加官三级,任翰林 修撰,改侍御史。 
   京畿大旱,海陵王诏令郑子聃审理囚犯,郑子聃刚结束审 理、天降甘雨,时人将其比为唐代名臣颜真卿。后来,郑子聃 迁待制,兼吏部郎中,改秘书少监。迁升为翰林直学士后,兼 太子左谕德,深为显宗所器重。郑子聃因病请求外放,被朝廷 任命为沂州防御使。不久,又被召为左谏议大夫兼直学士,改 任吏部侍郎,同修国史。迁侍讲后,仍兼修国史,并参与撰写 《海陵实录》,最后,病逝于任上,享年五十五岁。 
   郑子聃相貌英俊,为人正直,所做文章畅达而有气势,平 生著有诗文两千余篇。 
  
  ◆任忠杰 
   任忠杰,山西天戎(今属山西)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辛巳科状元。 
   任忠杰中状元后,任尚书省礼部员外郎。大定二十一年 十一月(1181),任忠杰与掌管天历的官员校验所食时刻分秒。 余事不详。 
  
  ◆孟宗献 
   孟宗献,开封(今属河南)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生卒 年不详。辽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状元。 
   孟宗献少年时,聪颖异于常人,且擅长诗文,但由于过于 自负,初试时名落孙山。 自此以后,孟宗献谦虚好学,学业日 进。再次赴考,得乡试第一,主考杨伯仁对其文章大为称赏, 并推荐给海陵王。当年,孟宗献又连赴府试,省试、廷试,皆得 第一,名声播于朝野,被时人称为“孟四元”。 
   中状元后,孟宗献被金世宗破格任命为翰林供奉,不久, 又任职单州。孟宗献孝顺父母,母亲病逝,因哀伤过度,孟宗 献亦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 
   孟宗献为文典雅,性情恬淡,著有诗集及《金丹赋》行于 世。 
   孟宗献是我国科举史上唯一的“四元”状元。 
  ◆徒单镒 
   徒单镒,上京路(今属吉林)人,本名按出,字号、生年不 详。卒于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金世宗大正十三年(1173) 癸巳科状元。 
   徒单镒中状元后,即被授两官。大正十五年(1175),为国 史编修官,兼修起居注,累迁翰林待制后,献《汉光武中兴赋》, 世宗阅后大喜道:“不设此科,安得此人。” 
   章宗即位,徒单镒历官至参知政事,兼修国史。明昌三年 (1192),罢为横海军节度使。五年,官拜平章政事、封济国公。 当时,淑妃擅充,其兄弟嚣张于朝廷内外。徒单镒以古喻今, 直言劝谏章宗勿过于宠幸李氏兄弟,以使百年之后生乱。泰 和年间(120l—1208),徒单镒先后任威平知府,南京留守,阿 中府知府及陕西安抚使。其间,上疏朝廷,请求加强、规范邮 路建设,使各路军情得以畅达无阻。泰和七年,徒单镒反击宋 军进攻,连战皆捷,迫使宋军停战求和。不久,任真定知府。 
   大安年间(1092—l211),徒单镒迁开府仪同三司,充辽东 安抚副使。金兵兵败会河堡,中都危急时,徒单镒选兵二万, 遣将入卫中都,得朝廷嘉奖,拜为尚书右丞相,监修国史。曾 上疏故守之计,虽见解独到,富有远见,但终为朝臣所阻,未被 采纳。后元军攻侵,金国连失州镇,卫绍王始悔不听其言。不 久,宫廷兵变,卫绍王被疲,政变者为立新君,多次征询徒单镒 意见。 
   宣宗即位,拜徒单镒为左丞相,徒单镒建议与蒙古和亲, 并坚决反对迁都南京,认为“鉴辂一动,北路皆不守矣,今已讲 和,应聚兵积粟,固守京师……。”不被理睬,以至忧愤而卒。 
   徒单镒明敏方正,学识渊博,当时名士皆出其门下,且多 至卿相之位。徒单镒长叹文人委顿,又认为文人应以道德仁 义为本,故乃著《学之急》、《道之要》两篇,被太学诸生刻于石 碑之上。徒单镒另著有《弘道集》六卷。 
  
  ◆张行简 
   张行简,莒州日照(今山东日照县)人,字敬甫。生年不 详,卒于金宣宗现佑三年(1215)。金世宗大正十九年(1179) 己亥科状元。 
   张行简中状元后,任应奉翰林文字。章宗即位(1190),累 迁为礼部郎中。当时司天台刘道用改进新历后,朝廷诏令学 士院更定历名,张行简请求反复校对测验,以防止有差。后 来,党怀英校验,果然发现新历有很多谬误。不久,张行简任 礼部侍郎,提点司天台,兼修国史,对朝廷礼制提出很多建议, 均为章宗所采纳。承安五年(1200),升为侍讲学士。 
   泰和二年(1202),张行简为宋主生日副使,章宗召生日使 完颜瑭告诫道:“……每事听于行复。”四年,章宗诏令:“每奏 事之际,须令张行简常侍左右。”五年,群臣复请上尊号,章宗 不准,诏令行简作批答,行复文章典雅,甚得代言之体,被章宗 任命为顺天军节度使。六年,召为礼部尚书,秘书监进太一新 历,章宗诏令行简校对。七年,累迁为太子太傅,翰林学士承 旨。贞佑三年(1215),病逝于任上。朝廷追赠银青光禄大夫, 谥文正。 
   张行简为人端正,处世慎密,深为皇帝所信任,其初入翰 林,至太常、礼部、典贡举终身,达官贵人每每以之为荣。张行 简与兄同居数十年,和睦无间。张行简著有文章十五卷,《礼 例纂》一百二十卷。 
  
  ◆王泽 
   王泽,山西阳曲(今属山西)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 章宗明昌二年(1191)辛亥科状元。 
   据《山西通志》载:“陈载(高平人),亦及第第一。金制词 赋、经义分别为榜,故一场放二状元。旧《山西通志》记载:‘王 泽首冠学籍。’又据金史:‘明昌三年,恩例特赐进士者,皆附王 泽榜,则明是大魁。’但不知为词赋榜,还是经义榜。”故今以王 泽为明昌二年状元。 
   王泽中状元后,被授为翰林应奉。余事不详。 
  
  ◆孙用康 
   孙用康,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章宗明昌四年 (1193)癸丑科状元。余事不详。
◆杨云翼 
   杨云翼,乐平(今山西昔阳)人,字之美。生于金世宗大定 十年(1170),卒于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金章宗明昌五年 (1194)甲寅科状元。 
   杨云翼生于世宦之家,其天资颖悟,初学语辄画地作字, 日诵数千言。中状元后,特授承务郎,出为陕西乐路兵马都总 管判官。泰和元年(120l),召为太学博士。七年,签上京、东 京等路按察司事。大安元年(1209),被召授司天台提点。 
   兴定元年(1217),朝廷欲对百姓食用油开征重税,云翼与 赵秉文、时戬据理力争,遂使提议作废。三年,筑京师子城时, 数万兵民在夏秋之际,病者相藉,杨云翼提举医药,躬自调护, 病者大多痊愈。四年,云翼任吏部尚书,宣宗询以战和之事, 杨云翼慢语温言,力主和淡之计。不久,升任御史中丞。 
   哀宗即位,杨云翼为翰林学士,与赵秉文谏止重修河中府 事,被采纳。正大三年(1226),借为皇帝讲学之机,对朝廷言 路闭塞,朝臣廷对顾望依违之弊,建议哀宗提倡“知无不言,言 无不尽。” 
   杨云翼天性雅重,待人宽、律己严。与人交分一定,死生 福祸不变。对国家存亡大事,极富远见,对金兵频频南伐,从 天时、地利、人和及历史对比上,分析利害得失,并坦诚进言:“国家之虑,不在于未得淮南之前,而在于即得淮南之后……。”后来,金兵南伐大败,几至全军覆没,宣宗愧言无面目 见云翼。 
   曾有百姓,因被蒙古人追杀,不得已泅水到宋国。回到金 后,朝廷欲依法处决,云翼谏止道:“法所重私渡者,今民为兵 所迫,奔入于河,为逃生计耳。今使民不死于敌,而死于法,后 惟从敌而已。”使宣宗醒悟,尽释百姓。 
   杨云翼博学多才,对历法、医药、经学均有研究,曾参订 《太乙新历》,为历法家所称道。著有文集若干卷,编校了《大 金礼仪》、《续通鉴》、《周礼辨》、《左氏》、《庄子》、《列赋》、《勾股 机要》、《象数杂说》、《五星聚井辨》等著作。杨云翼是金朝杰 出的人物之一,与赵秉文被金史誉为“金士巨擘”。 
  
  ◆张檝 
   张檝,山西人,字巨济,生卒年不详。金章宗明昌五年 (1194)甲寅科状元。 
   张檝曾祖张颐宗,银青荣禄大夫。祖张惠,官拜怀远大 将军。父亲张天白,为号县主簿。张檝中状元后,官至镇州、 戎州刺史。其为人有蕴藉,善长谈论,文赋诗笔,截然有律 度,倍受时人推崇。 
  
  ◆纳兰胡鲁刺 
   纳兰胡鲁刺,大名路(今属河北)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丁巳科状元。 
   纳兰胡鲁刺性情淳厚直爽,寡于言笑,好读书,博古通今。 中状元后,任应奉翰林文字,曾奉诏令于临潢、上京等地统计 耕牛数目。丞相完颜襄在肇州有田产,其家奴隐匿耕牛数目 不报,纳兰胡鲁刺将其依法治罪。于是,两路再无隐匿不报 者。回朝后,丞相不计私利,称其贤能。 
   纳兰胡鲁刺父亲病逝,其守丧级尽礼仪,为当地御史所称 举。服丧期满,纳兰胡鲁刺转为翰林修撰,迁同知顺天军节度 使事,随军征宋,因功加朝靖大夫,改礼部员外郎,曹州刺史。 
   曹州豪强仆散扣合于定陶间非法建立渡口,几任官吏不 敢查办,纳兰胡鲁刺到任后抓捕仆散扣合,将其依法治罪,使 曹州治安得以彻底好转。 
   贞佑二年(1214),纳兰胡鲁刺改任泗州防御史后,召为吏 部侍郎,迁绛阳军节度使,代行河东南宣抚副使职责。当时, 金与蒙古战事吃紧,纳兰胡鲁刺领兵民,加固城池,修缮军械, 招募壮丁,屯集粮草,积极备战,并向年老及有学问者咨询战 守之策,又将这些做法上报朝廷,被宣宗诏令嘉奖,并令其他 郡县参照办理。接着,加纳兰胡鲁刺为资善大夫,改任代理经 略使,诏令入京。纳兰胡鲁刺因病不能行,后卒于任所。 
  
  ◆李俊民 
   李俊民,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字用章。生于金世宗大正 十六年(l176),卒于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金章宗承安五 年(1200)庚申科状元。 

李俊民中状元后,授应奉翰林文字。不久,弃官讲学,门 生众多,远近闻名,人称“庄靖先生”。 
   李俊民在宣宗南迁后隐居不出,金亡后亦不仕元,后病卒 于家,享年八十五岁。 
   李俊民工诗文,诗多忧愤之音,风格深沉幽远,所做《乱后 寄兄》诗云:“万井中原半犬羊,纵横大剑与长枪。昼峰夜火岂 虚日,左触右蛮皆战场。丁鹤归来辽已冢,杜鹃犹在蜀堪王。 此时不识连昌乐,目送孤鸿空断肠。”叙写了当时战乱情景,抒 发了亡国之痛。李俊民著有《庄靖集》七卷。 
  
  ◆李演 
   李演,任城(今山东济宁)人,字巨川。生年不详,卒于金 卫绍王崇庆二年(1213)。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丙寅科状元。 
   李演中状元后,任应奉翰林文字。贞佑初(1214),任城为 战火所困,李演身着丧服,为济州刺史谋划防守之策,并招集 州人为兵,与元军搏战三日,但因兵士皆为市民组成,战斗力 极弱,李演兵败被俘。元军将领见其衣冠异于常人,且知其 名,便问:“汝非李应举乎?”李演答道:“我是也。”元将好言抚 慰,并许以官禄。李演道:“我书生也,本朝何负于我,而利人 之官禄哉!”遂后慷慨赴义,年仅三十余岁。金朝追赠为济州 刺史,诏令有司为之立碑。 
  
  ◆张本 
   张本,观津(今属河北)人,字敬之。生卒年不详。金宣宗 贞佑元年(1213)癸酉科状元。 
   张本中状元后,历官翰林学士,后入燕京长春宫(今北京 白云观)为道士。张本工书法,尤其擅长大篆、八分两体。余 事不详。 
  
  ◆李献能 
   李献能,河中(今山西运城)人,字钦叔。生于金世宗大定 二十九年(1189),卒于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金宣宗贞佑 三年(1215)乙亥科状元。 
   李献能先祖曾为金吾卫上将军,号称:“李金吾家”。献能 兄弟四人以文学知名,且相继进士擢第。故李氏又有“四桂 堂”。 
   李献能苦学博览,善属文,尤长于四、六骈体之文。中状 元后,授应奉翰林文字。在翰苑十年,出为鄜州(今陕西富县) 观察推官。未几,迁为修撰。正大末年(1231),以镇南军节度 副使充河中帅府经历官。元兵破河中,李献能奔陕州,代理左 右司郎中,遇赵三三兵变被害,年仅四十三岁。 
   李献能擅长议论,每说古论今之时,声音宏亮,作诗有志 于风雅,又刻意于韵律乐章。任职翰林时,应对机敏,言辞得 体。赵秉文,李纯甫尝言:“李献能天生今世翰苑材。”每每称 誉献能,使其不得离翰苑。 
   李献能家中富有资财,然而尽丧于贞佑之乱,在京师无以 自资。其母平素用度豪奢,厚于自奉,稍不如意,即有严词恶 语加之于人。但李献能却能处之自若,时人称其纯孝。 
  
  ◆斡勒业德 
   斡勒业德,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辽宣宗兴走五年 (1221)辛卯科状元。 
   因此科及第者仅二十八人,金宣宗责问宰臣,宰臣答:“大 定制随处设学,诸谋安贡三人或二人为生员,赡以钱米。至泰 和中,人例授地六十亩,所给既优,故学者多。今京师虽存府 学,而月给通宝五十贯而已。若于诸路总管府,及有军户处置 学养之,庶可加益。京师府学已设六十人,乞更增四十人。中 京、亳州、京兆府并置学官于总府,以谋克内不隶军籍者为学 生,人畀地四十亩,汉学生在京者亦乞同此,余府州仍旧制。”宣宗采纳了宰臣的建议,开始提高学生待遇,以使生员充足。 
   斡勒业德中状元后,事迹不详。
◆富珠哩察罕 
   富珠哩察罕,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哀宗正大元 年(1224)甲申科策论状元。余事不详。 
  ◆王鄂 
   王鄂,曹州东明(今属山东)人,字百一,生于金章宗明昌 元年(1190),卒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金哀宗正大元年 (1224)甲申科状元。 
   王鄂出生之时,其父因有一只大鸟飞落庭院,故依乡里先 生张奫之说,命名王鄂。中状元后,授为应奉翰林文字。正大 六年(1229),授归德府判官,行亳州城父令。七年,改同知申 州事,行蔡州汝阳令。天兴三年(1234),金朝灭亡,蒙古军万 户候张柔久闻王鄂之名,将其救出并安置于保州。 
   十年后(1244),元世祖遣使礼聘王鄂,王鄂进讲《孝经》、 《书》、《易》,及齐家治国之道,古今事物之变,常常讲到夜深时 刻。世祖道:“我虽未能即行汝言,安知异日不能行之耶!”遂 命王鄂迁居大都,并赐宅一所,又特准其祭奠金哀宗。 
   元世祖即位后,王鄂为翰林学士承旨,当时朝中制诰典 章,皆出自其手。至元元年(1264),已为资善大夫的王鄂,建 议并直接参与编纂了《太祖实录》及辽、金二史的修订工作。 不久,又上奏请效唐宋之制,设翰林院及提举学校官,以重视 教育,均为世祖采纳。 
   王鄂忠直敢言,在阿合马争夺相位之时,曾奋然掷笔于地 道:“吾以衰老之年,无以报国,即欲举任此人为相,吾不能插 驴尾矣。”言罢,振袖而起,遂使阿合马*计为之中止。至元五 年,王鄂辞官,获享廪禄终身。元世祖每有大事,必遣使就问。 十年,王鄂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谥文康。 
   王鄂为文不事雕饰,著有《论语集义》一卷,《汝南遗事》二 卷,其诗文四十卷,自命为《应物集》,以志其“学者当以穷理为 
  先……。”之意。 
  
  ◆卢亚 
   卢亚,偃师(今河南偃师)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哀 宗正大四年(1227)丁亥科词赋、经义状元。余事不详。 
  
  ◆李塘 
  &n, bsp; 李塘,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哀宗正大七年 (1230)庚寅科状元。余事不详。 
  
  ◆赵承元 
   赵承元,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世宗大定年间 (1161一1189)某科状元。 
   赵承元中状元后,曾任职曹王府,困与王邸婢女有染,被 杖责除名。复用后,世宗曾问宰臣:“近问赵承元何故再任, 卿等言,曹王尝遣人言其才能干敏,故再任之。官爵拟注,虽 由卿辈;予夺之权当于朕。曹王之言尚从之,假皇太子有所 谕,则其可知矣。此事因卿言始知,其不知者知复几何?且 卿等公受请属,可乎?” 
   赵承元虽为进士魁首,但品行不端。对此,金世宗在大 定十七年(1178),又对宰臣言道:“文士有偶中魁选,不问操 履,而辄授翰苑之职。如赵承元,朕闻其无士行,果败露,自 今榜首,先访察其乡行,可取则授以应奉,否则从常调。” 
   另外,尚书省曾采纳赵承元建议,请追上孝懿皇太后册 宝,然后行谥册之礼。余事不详。 
  
  ◆郑时昌 
   郑时昌,山西洪洞县人,字仲康,生卒年不详。金世宗大 定年间(1161一1189)某科状元。 
   郑时昌八岁通晓《周易》,读书过目成诵。学习刻苦,寒暑 不辍,中状元后,世宗欲令其主管枢要部门工作,但郑时昌坚 辞不受,只就任汾州教授。后来,郑时昌抵达西河,访求子夏 遗迹,推衍河汾之传,编辑了《韵类忠节事》及《群书会要》两书 传世。 
  
  ◆武明甫 
   武明甫,山西陵川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海陵王贞 元中及第第一。余事不详。 
  
  ◆赵安时 
   赵安时,山西陵川人。字号、生卒年不详。金海陵王正隆 年间(1156—1161)某科状元。 
   赵安时中状元后,官至永安军节度使。余事不详。 
  
  ◆赵安荣 
   赵安荣,山西陵川人,字号、生卒年不详。金熙宗天眷年 间某科状元,赵安时之弟,为金朝唯一的一对兄弟状元。余事 不详。 
  
  ◆刘海 
   刘海,山西合河人,一说为山西兴州(今河北滦平)人。字 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朝某科状元。 
   刘海中状元后,官至河南府尹,后死于国难。余事不详。 
  
  ◆李安 
   李安,山西襄垣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朝某科状元。 
   据《山西通志)载:“李安,襄垣人,及第第一。府、省试并 为举首。旧志宋天圣间三元。县志据其孙让,元进士,定为金 初人。”由此可知,李安是金朝的又一个三元状元,另一个为孟 宗献(“四元状元”)。 
  
  ◆张继祖 
   张继祖,山西临晋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朝某科状元。 
   张继祖中状元后,官至保静军节度副使。余事不详。 
  
  ◆刘文龙 
   刘文龙,内乡(今河南西峡)人。字号、生卒年不详,金朝 某科状元。余事不详。 
  
  ◆元堪 
   元堪,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朝某科状元。余事 不详。 
  
  ◆刘仲渊 
   刘仲渊:大兴宛平(今属北京)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 金朝某科状元。 
   刘仲渊中状元后,在金世宗大定五年(1165),任尚书礼部 侍郎,与殿前右副都点检乌左论粘设曷为贺宋正旦使。大定 六年(1166),任详读官时,因事被贬为石州刺史。十二年,刘 仲渊以尚书刑部侍郎身份廉察宣抚东京、北京等路。另外,因 与张景仁,曹望之编辑《太宗实录》,受到朝廷嘉奖。 
   刘仲渊有一弟弟,名仲洙,字师鲁,大定三年(1163)进士。 性格刚直,敢于任事,尤长于治政,任职之处皆有功绩,深为世 宗所称许。刘仲渊以罪贬石州时,仲洙上书请以某州易石州, 因朝议不许而作罢。
元代状元榜 
  
  ◆护都答儿 
   护都答儿,又名护都沓儿,蒙古人。生卒年代不详。元延 佑二年(1315)状元及第。依例授为集贤修撰。 
   《元史》纪第25卷仁宗之二中记载:“三月乙卯,廷试进 士,赐护都沓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四月)“辛已,赐进士恩荣宴于翰林院。”“辛丑,赐会试下第举人七十 以上从七流官致仕,六十以上府、州教授,余并授山长、学正, 后勿援例。”据此可知护都答儿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 之状元。 
  
  ◆张起岩 
   张起岩,历城人。字梦臣,号华峰。生于元至元二十二年 (1285),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延佑二年(1315)左榜状元。授集贤修撰。转为国子监博士,升监丞,进为翰林院侍 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 官至翰林院侍讲。 
   至元三年(1337),出为南台侍御史,入中台,出任燕南廉 访使。打击豪富,不容放贷害人、称霸作恶。贫穷百姓凭张起岩作主而吐怨忿之气。 
   至正元年(1341),升任南台中丞、进为翰林承旨。张起岩 奉诏修撰辽、金、宋史。任国史院总裁官。累迁至荣禄大夫、翰林承旨学士。 
   张起岩幼从父学,其父为四川行省儒学副提举。他学有 所成,经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由于他熟悉金代、宋代典故, 且历史知识渊博,故总裁《三史》。编修时,据理审定、深厚醇雅,论证充足。辽、金、宋《三史》修成。后上书辞官归里。卒 于乡里,谥文穆。 
   张起岩博学多识,刚毅果断,待人以诚。著有《华峰漫 稿》、《华峰类稿》、《金陵集》,书迹有《赠季境诗》。 
  
  ◆忽都达儿 
   忽都达儿,又名护都达儿,捏克解氏,居沣阳。字通叟。 生于元元贞二年(1296),卒于元至正九年(1349)。元延佑五年(1318)右榜状元。授秘书监著作郎。 
   《元史》纪第二十六卷仁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辰,御试 进士,赐忽都达儿、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元史》“选举志一”中记载:“延佑年春三月,廷试进士护都达 儿、霍希贤等五十人。”据此可知忽都达儿为该科右榜状元。 登第后,任秘书监著作郎,改任湖广行省员外郎。 
   至治三年(1323),任南台御史,改任江浙员外郎,累迁饶 州路同知,衡州路同知,升济南路总管。 
   至正九年(1349),任婺州路总管,随即卒。 
  
  ◆霍希贤 
   霍希贤,沣州人。生卒年不详。元延佑五年(1318)左榜 状元。 
   据《湖南通志》记载:“延佑五年戊午霍希贤榜”的霍希贤 曾误为郝希贤。而载于旧志之中。“旧志误姓郝”。《元史》纪第26卷仁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辰,御试进士,赐忽都达儿、 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 
   泰定年间,霍希贤曾任职知威州官。 
  
  ◆泰不华 
   泰不华,又名泰普化、达普化,伯牙吾台氏,居台州。字兼 善。生于元大德八年(1304),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至治元年(1321)右榜状元。授集贤修撰。 
   泰定元年(1324),历任秘书监著作郎,奎章阁典签,南台 御史,拜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时御史大夫脱欢,仗势欺人、贪婪暴戾。泰不华上疏弹劾,脱欢被罢官。后任泰不华为河 南佥,移淮西、江南宪佥。 
   至正元年(1341),泰不华升绍兴路总管。任职期间,他革 
  除吏弊,令民自实。均赋役、讲礼教、兴仁让,使越地民俗大为 开化。后泰不华应召入史馆,修辽、金、宋史。修成升为礼部 尚书。至正八年,方国珍等作乱,招降而不受,势益暴横。至正九年,诏泰不华蔡实以闻。至正十一年,因泰不华知晓贼情,授浙东宣慰使,提督元师分兵于温州,夹攻贼。泰不华以 火攻,使贼连夜逃走。至正十二年,又在海上讨伐。方国珍行 骗而泰不华被害身亡。谥忠介,封魏国公。 
   泰不华崇尚气节,不随俗浮沉。工书文。著有《复古编》 十卷。 
  
  ◆宋本 
   宋本,大都(今北京)人。字诚夫。生于元至元十八年 (1281),卒于元元统二年1334)。元至治元年(1321)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宋本自幼聪颖出众,日夜苦读经史 以图贯通。曾随父学性命义理,造诣日深,他擅长古文,辞必 自撰,峻洁刻厉。四十岁才随父从江陵返回燕地。在至治元年,得中状元。 
   泰定元年(1324),宋本任监察御史。首先,他弹劾逆臣铁 失的党羽枢密副使阿散。其次,弹劾太常失典守职。又弹劾中书宰执误机务不至中堂。后调国子监丞。当时蒙古千户抢 夺民女而廷官庇护不问。宋本激昂愤恨,为民伸冤,后移兵部 员外郎。泰定二年,宋本转中书左司都事。他为弃军纳妾逗挠军期的尚书,在廷上与枢密副使针锋相对争辩。声言应依 法治罪,不能加官,令枢密副使怒而不敢言,泰定三年,将拟 诏给宋本看,要给被宪台夺官者晋升,宋本理辩不可。次日诏准晋升,宋本托病不出。宋本于泰定四年升任礼部郎中。 
   天历元年(1328),宋本升吏部侍郎。天历二年,改任礼部 侍郎。 
   至顺元年(1330),宋本进奎章阁学士院任供奉学士。至 顺二年,他出任河东廉访副使,升礼部尚书。次年,上书谏皇后废大明殿贺。 
   元统元年(1333),充经筵讲官,出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 史,将行,又任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元统二年,转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冬十一月卒,谥正献。 
   宋本持论坚正,谨慎自持。著有《至治集)四十卷。
◆捌剌 
   捌剌,又名八剌,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泰定元年 (1324)右榜状元。 
   《元史》志中选举志记载:“泰定元年春三月,廷试进士捌 剌、张益等八十有六人。”在《元史》纪泰定帝之一中记载:“戊戌,廷试进士,赐八剌、张益等八十四人及第、出身有差;会试 下第者,亦赐教官有差。”据此可知捌刺为该科右榜,即蒙古、 色目人榜状元。 
  
  ◆张益 
   张益,西河(今属山西)人。生卒年不详。元泰定元年 (1324)左榜状元。例授翰林国史院修撰。仕至监察御史。 
   《大明一统志》第21卷“汾州”第29页中记载:“元张益, 西河人,举进士第一,仕至国子司业。”《元史》第29卷泰定帝之一中记载:“三月,戊戌,廷试进士,赐八剌、张益等八十四人 及第、出身有差。” 
   至顺二年(1331),张益上书劾四川行省平章奇彻台“为人 反复,不可信任,宜削官远窜”文宗帝从其言。将奇彻台及其妻儿等禁铜于广东。 
  
  ◆阿察赤 
   阿察赤,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泰定四年(1327) 右榜状元。 
   阿察赤中状元前,即泰定二年,曾任定海县达鲁花赤。后应科考,一举夺魁。《元史》第3O卷泰定帝纪之二中记载:“三月……丙午,廷试进士阿察赤、李黼等八十五人,赐进士及第、 出身有差。”阿察赤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状元。 
  
  ◆李黼 
   李黼,颖州(今河南阜阳)人,字子威。生于元大德二年 (1298),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泰定五年,代祠西岳。后改任河南 行省检校官。迁礼部主事,充监察御史。出任江西行省郎中。 充国子监丞,升宣文阁鉴书博士兼经筵官。李黼受命巡视河渠,根据河底淤泥高出地面,提出按故迹修浚。后历任秘书太 监,礼部侍郎,外调授江州路总管。 
   至正十一年(1351),李黼总管九江。盗起,攻陷城多处, 造船企图南攻。李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以忠义激励士气。至正十二年,贼犯,诸守官逃。李黼身先士 卒,大呼陷阵。以长木、铁锥沿岸设置刺盗船不得动。遂授李 黼江西行省参政,行江州等路军民都总管。盗势盛,其余守臣弃城而逃,唯李黼独守孤城,亦无援兵。临战之时,江州平章 政事也逃。黼登城布战,张弩射敌。盗绕其他城门而入。巷 战,李黼知力不敌,挥剑叱盗大呼:“杀我,毋杀百姓!”盗自背后来,刺黼落马。李黼与从子俱骂贼而死。百姓闻之,哭声震 天。葬其于江州城东门外。追赠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 夫、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立庙江州,赐额“崇烈”。 
  
  ◆笃列图 
   笃列图,揑古氏,居永丰。字敬夫。燕山(今属河北)人。 生于元皇庆元年(1312),卒于元至正八年(1348)。元至顺元年(133O)右榜状元。 
   笃列图父辈原来居住在燕山,后来迁徙到永丰。其父叫 卜里也秃恩,在潜邸跟从文宗,官至靖江路总管。笃列图考取 蒙古、色目人榜状元后,历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御史中丞等 
  职,按治理规章惩治不法之事,无丝毫懈怠,按规范礼制检点 作为,下令去除不合制度的作为。没有不被笃列图一身正气所震慑的。人们见他谨慎清正且不张皇,敬服他的威严。说 
  道:“小心,别犯事落在揑克家状元手里!”不久,诏拜为南台御 史,回京上任。笃列图为官尽职尽责,正义凛然。 
   笃列图工书法。明朝人陶宗仪著《书史会要》中称笃列图 善书大字。 
  ◆王文烨 
   王文烨,山东邹平人。字章甫。生卒年不详。元至顺元 年(133O)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元史》纪第34卷文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午,廷试进 士,赐笃列图、王文烨等九十七人及第、出身有差。”王文烨累官至枢密院判。 
  
  ◆同同 
   同同,蒙古人,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字同初。生于元大 德六年(13O2),卒年不详。元元统元年(1333)右榜状元。 

同同之祖为玉速歹儿,其父为玉速帖木儿。籍贯在真定 路,出身在录事司之侍卫军。属蒙古部族那歹氏。 
   同同在大都应乡试,得中第四名。后参加会试得第二十 三名。廷试终于夺得蒙古、色目人榜第一名,时年三十二岁。 官封承务郎。与汉、南人榜状元李齐同登科。 
   《同初铭为同同待制作》一诗写道:“大高地下、万物散珠。 礼制有定,其象可模。念彼厥初,同此一善。太和坱北,庶汇万变。山川草木,发生于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李齐 
   李齐,祁州蒲阴(今河北博野)人。字公平。生于元大德 五年(1301),卒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元统元年(1333)左榜状元。 
   李齐年少家贫,勤奋求学,工于辞章。应试得中汉、南人 榜进士第一名后,授承务郎。历官佥河北淮西行省廉访司事, 移知高邮府。为政有声名。 
   至正十年(135O),盗突然闯入府驿站,掠十二马而去。李 齐奋起,追而杀之。至正十一年,州民秦观保造兵仗武器,企图进行抢劫掠夺。被李齐抓获诛杀。至正十三年,张士诚作 乱破泰州城。河南行省派遣李齐前往招安,被张士诚扣压。 久而久之,贼内讧,李齐得以返回。不久,张士诚又起事,杀参知政事赵琏,劫财掠民,攻破兴化。使李齐出守甓社湖。张士 诚攻破高邮城,李齐回救,遭贼闭门相拒。皇诏凡叛逆者赦 之。张士诚声称:“李知府来,乃受命。”李齐受命于行省,前往,一到便被下狱。张士诚本无降意,故意拖延,官军攻城。 贼以李齐为质,让他下跪。李齐叱道:“吾膝如铁,岂肯为贼 屈!”张士诚怒而强扼使其跪,李齐挺立而被拉倒,继而被捶碎膝而后剐死。人们论道元科举三魁:泰不华没于海上,李黼陨 于九江,李齐死于城上,皆不负所学。 
  
  ◆拜住 
   拜住,逊都恩氏。字明善。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年 (1342)右榜状元。授承务郎。拜住初曾为国子学生。《元史》顺帝纪之三中记载:“至正二年,三月,戊寅,亲试进士七十八 人,赐拜住、陈祖仁及第、出身有差。”登第后,至正十年,出任 山东乡试监试官。后累迁官为奉训大夫,佥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事。官至太子司经。 
  ◆陈祖仁 
   陈祖仁,汴粱(今河南开封)人。字子山。生于元延佑元 年(1314),卒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至正二年(1342)左榜状元。授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累官翰 林院直学士、侍讲学士、中书省参议,至正二十年,帝欲重修 上都宫阙、大兴工役。陈祖仁上书进谏:上都被毁,皇帝日夜痛心,“然而当今四海未清,疮夷未治,而仓库空虚、财用将尽。 驱使疲惫之民赋大役,使田耕荒废,不异于扼其吭、夺其食而 速其毙。”今日当务之急是恢复民力。愿皇帝“亲贤臣、远邪佞,赏罚分明以驱动能士,达到国家治理为宜。”帝赞赏而采 纳。 
   至正二十三年(1363),陈祖仁任侍御史。弹劾宦官不法, 疏谏太子外接不法,触怒皇上。放外任甘肃行省参知政事。至正二十四年,任山北道肃政廉访使。后任国子祭酒,又任枢 密副使,因多次上疏言军政利害、未被采纳而辞职。后被召 回,历任翰林院学士,中书参知政事,太常礼仪院使。至正二十七年,上书荐举扩廓帖木儿以救朝廷危急,未被采纳。次 
  年,奉命守太庙神主。明军攻破京城,陈祖仁死于乱军之中。 
   陈祖仁负气刚正,坦诚进言,尽职尽责。其学识博而精、 才学通达。能诗文,文质朴而诗清丽,为世人称道。 
  
  ◆普颜不花 
   普颜不花,蒙古人。出生地不详,生年不详,卒于元至正 二十七年(1367)。元至正五年(1345)右榜状元。 
   普颜不花少年倜傥而素有大志。以国子监生应试,一举 夺魁。授翰林修撰,调河南行省员外郎。 
   至正十一年(1351),任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徐寿辉寇 犯,普颜不花以战守功绩转任江西廉访副使,山东廉访使,授益都路达鲁花赤等,累至中书参知政事。 
   至正十八年,诏与治书侍御史李国凤共同经略江南。陈 友谅派兵来犯,平章政事阿鲁温沙等纷纷连夜逃走,连与普颜 不花同任的李国凤也弃城而去。唯独普颜不花令筑各门瓮城,誓与城池共存亡。持续六十四天,大败贼众。次年授山东 宣慰使,转知枢密院事,以山东行省平章守御益都。明兵压 境,虽力战,终不敌而城陷。守将出降。普颜不花拜母,言忠孝不能两全。遂赴任所,端坐堂上。明将闻其贤名召之而不 往,缚其来而不屈,以死殉国。其妻抱子投井,余众亲皆溺死, 其父也自尽。阖门忠烈。 
  
  ◆张士坚 
   张士坚,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五年(1345)左 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承直郎。至正十一年任会试监试官。 
   《元史》第四十一卷顺帝纪之四中记载:“三月辛卯,帝亲 试进士七十有八人。赐普颜不花、张士坚进士及第,其余赐出身有差。” 
   《畿辅金石志》中“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中记载有张士 坚以承直郎、监察御史之职充任辛卯科会试监试官的碑刻。 张土坚官至监察御史。
◆阿鲁辉帖木儿 
   阿鲁辉帖木儿,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八年 (1348)右榜状元。 
   《元史》第四十一卷顺帝纪之四中记载:“三月……癸卯, 帝亲试进士七十有八人,赐阿鲁辉帖木儿、王宗哲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阿鲁辉帖木儿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 
  目人榜状元。 
  
  ◆王宗哲 
   王宗哲,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字元举。生卒年不 详。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玉芝堂谈荟》第二卷第四十七页中记载王宗哲是连中三 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也就是乡、会、殿三试皆为第一名。人们将王宗哲列入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者之中。《陔 余丛考》中有记载。 
   《元史》第四十一卷顺帝纪之四中记载:“三月,癸卯,帝亲 试进士七十有八人,赐阿鲁辉帖木儿、王宗哲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王宗哲为该科汉人、南人榜状元。历官至湖广宪佥 事。 
  
  ◆朶烈图 
   朶烈图,蒙古人,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一 年(1351)右榜状元。授集贤修撰、承务部。 
   《元史》第四十二卷顺帝纪之五中记载:“至正十一年三月……丙辰,亲策进士八十三人,赐朵烈图、文允中进士及第,其余赐出身有差。”据此可知朵烈图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 榜状元。 
   至正十七年,朵烈图由翰林待制升为兵部郎中。 
  ◆文允中 
   文允中,四川成都人。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一年 (1351)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万历年)《四川总志》第二十八卷第二十五页中记载:“文允中,成都人。天资高迈,无书不通。为嘉定路学正。至 正状元,任修撰。为四川儒学提举,遭乱,没于难中。” 
   文允中,曾为嘉定路学正。后参加至正十一年科考,三 月丙辰,经顺帝亲自御试策对,赐为进土及第,成为汉人、南 人榜状元,授翰林修撰,出任四川儒学提举官,终死于兵乱。 
  
  ◆薛朝晤 
   薛朝晤,辽东人。字子颙。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四年 (1354)右榜状元。 
   《元史》第四十三卷顺帝纪之六中记载:“三月……己巳, 廷试进士六十二人,赐薛朝晤、牛继志进士及第,余授官出身有差。”据此可知薛朝晤为该科蒙古、色目人榜状元。 
  
  ◆牛继志 
   牛继志,河北武强人。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四年 (1354)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粤东金石略》第二卷第十一页中记载:“至正乙未翰林 修撰承务郎牛继志。继志自为记,南安路道源书院山长黄异 书丹,八分书。碑阴大字逼锌不可视。” 
   牛继志中状元后,除授翰林国史院翰林修撰,依例为承 务郎。至正十五年,任承事郎、太府监、右藏库使三宝奴。 
  
  ◆侻征 
   侻征,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七年(1357)右 榜状元。 
   《元史》百官志之八选举附录中记载:“至正十七年三月, 廷试举人,赐侻征、王宗嗣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差,凡五十有一人。”据此可知侻征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 人榜状元。 
  ◆王宗嗣 
   王宗嗣,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十七年 (1357)左榜状元。例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元史》百官志之八选举附录中记载:“十二年三月,有旨 省院台不用南人,似有偏负。”“至正十七年三月,廷试举人,赐侻征、王宗嗣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差,凡 五十有一人。国子生员如旧制。”据此可知,王宗嗣为该科汉 人、南人榜即左榜状元。 
  
  ◆买住 
   买住,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年(136O)右 榜状元。 
   《元史》第四十五卷顺帝纪之八中记载:“三月……甲午, 廷试进士三十五人,赐买住、魏元礼进士及第,其余出身有 差。”据此可知买住为该科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榜状元。 
  ◆魏元礼 
   魏元礼,又名魏礼,字廷训。河北肃宁人。生卒年不详。 元至正二十年(136O)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大明一统志》第二卷第四十五页中记载:“魏礼,肃宁人。 笃信好学,庚子廷试第一,授翰林修撰,陛礼部侍郎。” 
   《元史》第四十五卷顺帝纪之八记载:“三月……甲午,廷 试进士三十五人,赐买住、魏元礼进士及第,其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魏元礼为该科汉人、南人榜状元。 
  
  ◆宝宝 
   宝宝,蒙古人。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三 年(1363)右榜状元。 
   《元史》第四十六卷顺帝纪之九中记载:“二十三年三月 ……丁未,亲试进士六十二人,赐宝宝、杨輗进土及第,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宝宝为该科蒙古、色目人榜即右榜状元。 
   ◆杨輗 
   杨輗,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元史》第四十六卷顺帝纪之九中记载:“至正二十三年三 月……丁未,亲试进士六十二人,赐宝宝、杨輗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杨輗为该科汉人、南人榜即左榜状元。 
  
  ◆赫德溥化 
   赫德溥化,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6)右榜状元。 
   《元史》第二十七卷顺帝纪之十中记载:“至正二十六年三 月……乙未,廷试进士七十二人,赐赫德溥化、张栋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 
   该科为元朝科考最后一榜,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科考后 二年,退出北京。 
  
  ◆张栋 
   张栋,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 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 
   《元史》第四十七卷顺帝纪之十中记载:“至正二十六年三 月……乙未,迁试进士七十二人。赐赫德溥化、张栋进士及 第,余出身有差。”据此可知张栋为该科汉人、南人榜即左榜状元。 
   该榜为汉人南人榜最后一榜。
明代状元榜 
  
  ◆吴伯宗 
    江西金溪人,名佑,字伯宗,以字行世。生年不详,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状元。 
  
  ◆朱善 
    丰城(今江西丰城)人,字备万,号一斋。生于元惠宗至元六年丰城(今江西丰城)人,字备万,号一斋。生于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卒于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壬子科状元。 
  
  ◆丁显 
    福建建阳人,字彦伟。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七年(1367),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 
  
  ◆任亨泰 
     湖广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古雍。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皇观 
    直隶贵池(今安徽贵池)人,字澜伯,一字尚宾。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三年(1363),卒于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礼部侍中 
  ◆张信 
    浙江定海人。字彦实,号城甫。生年不详,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 
  
  ◆陈 
    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安仲,号叔恭。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会试,翰林院学士刘三吾、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宋琮等五十人于奉天殿,赐陈 进士第一,尹昌隆、刘谔次之。 
  
  ◆韩克忠 
    山东武城人,字守信。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夏榜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监察御史。 
  
  ◆胡广 
    江西吉水人,字光大,号昊庵。生于明洪武二年(1369),卒于明永乐十五年(1418)。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状元,授修撰,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曾棨 
    江西永丰人,字子启,号西墅。生于明洪武五年(1372),卒于明宣德七年(1432)。明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状元及第。授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林环 
    福建莆田人,字崇壁,号絅斋。生卒年不详。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升为侍读学士,官至侍讲学士。 
  
  ◆萧时中 
    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名可复,以字行。生卒年均不详。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马铎 
    福建长乐人,字彦声,号梅岩。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六年(1366),卒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陈循 
    江西泰和人,字德遵,号芳洲。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卒于明天顺六年(1462)。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乙未科状元。历事永乐至景泰五朝,由修撰累官户部尚书,位至少保兼太子太傅。 
  
  ◆李骐 
    福建长乐人,本名马,字德良。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增鹤龄 
    江西泰和人,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波,一号臞叟。生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卒于明正统六年(1441)。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辛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邢宽 
    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字用夫(一作用大)。生年不详,卒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事。 
  
  ◆马愉 
    山东临朐人,字性和,号璞庵。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右侍郎。 
  
  ◆林震 
    福建长泰人,字敦声,一字起龙。生卒年均不详。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庚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曹鼐 
    直隶宁晋(今河北字晋)人,字万钟,号恒山。生于明建文四年(1402),卒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周旋 
    浙江永嘉人,字中规,号畏庵。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丙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翰林侍讲。
◆施盘 
    直隶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字宗铭。生于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卒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己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刘俨 
    江西吉水人,字宣化,号时雨。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卒于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壬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翰林院事。 
  
  ◆商辂 
    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生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卒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彭时 
    江西安福人,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生于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卒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少保。 
  
  ◆柯潜 
   福建莆田人,字孟时,号竹岩。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 
  ◆孙贤 
    河南杞县人,字舜卿,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明代宗景泰年(145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 
  
  ◆黎淳 
    湖广华容(今湖北华容)人,字太朴,号朴庵,学者称为朴庵先生。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丁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王一夔 
    江西新建人,字大韶,号约斋。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卒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庚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工部尚书。 
  
  ◆彭教 
    江西吉水人,字敷五,号东泷。生于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卒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罗伦 
    江西永丰人,字彝正,号一峰。生于明宣宗宣德六年(1431),卒于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张升 
    江西南城人,字启昭,号柏崖。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卒于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己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 
  
  ◆吴宽 
    直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字原博,号匏庵。生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 
  
  ◆谢迁 
    浙江余姚人,字于乔,号木斋。生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卒于明嘉靖十年(1531)。明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状元。 
  
  ◆曾彦 
    江西泰和人,字士美,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卒年不详。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状元。 
  
  ◆王华 
    浙江余姚人,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龙山先生。生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卒于明嘉靖元年(1522)。明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状元。 
  
  ◆李旻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阳(一作子旸),号东崖。生于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卒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状元。 
  
  ◆费宏 
    江西铅山人,字子充,号健斋。生于明成化四年(1468),卒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状元。 
  
  ◆钱福 
    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与谦。因其家居临近鹤滩,故自号鹤滩。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庚戌科状元。 
  ◆毛澄 
    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字宪清,号白斋,晚年更号三江。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0),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状元。 
  ◆朱希周 
    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字懋忠,号玉峰。生于明成化九年(1473),卒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明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状元。 
  
  ◆伦文叙 
    广东南海人,字伯畴(一作伯俦),号迂冈。生于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卒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状元。
◆康海 
    陕西武功人,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生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卒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状元。 
  ◆顾鼎臣 
    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生于明成化九年(1473),卒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明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状元。 
  ◆吕柟 
    陕西高陵人,字仲木,因居泾水之阳,故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生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卒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状元。 
  
  ◆杨慎 
    祖籍庐凌,徙居四川新都,字用修,号升庵。生于明弘治元年(1488),卒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 
  
  ◆唐皋 
    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字守之,号心庵。生卒年不详。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状元。 
  
  ◆舒芬 
    江西进贤人,字国裳,学者称梓溪先生。生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卒于明嘉靖六年(1527)。明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状元。 
  
  ◆杨维聪 
     顺天固安(今河北固安)人,字达甫,号方城。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卒年不详。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科状元。 
  
  ◆姚涞 
    浙江慈溪人,字维东,号明山。生年不详,卒于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状元。 
  
  ◆龚用卿 
    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字鸣治,号云冈。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卒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状元。 
  ◆罗洪先 
    江西吉水人,字达夫,号念庵。生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卒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 
  
  ◆林大钦 
    广东海阳(今广东潮州)人,字敬夫,号东莆。生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状元。 
  ◆韩应龙 
    浙江余姚人,字汝化,号五云。生于明孝宗弘治士兵年(1498),卒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状元。 
  
  ◆茅瓒 
    浙江钱塘(今浙江余杭)人,字邦献,号见沧。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卒年不详。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状元。 
  
  ◆沈坤 
    直隶太和(今安徽太和)人,祖籍昆山,字伯载,号十洲。生于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状元。 
  ◆秦鸣雷 
    浙江临海人,字子豫,号华峰。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状元。 
  ◆李春芳 
    直隶兴化(今江苏兴化)人,字子实,号石麓。生于明正德五年(1510),卒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状元。 
  
  ◆唐汝楫 
    浙江兰溪人,字思济,号小渔。生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卒年不详。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状元。 
  ◆陈谨 
    福建闽县(今福建神州)人,字德言,号环江。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卒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状元。 
  ◆诸大绶 
    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端甫,号南明。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卒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科状元。 
  
  ◆丁士美 
    淮安清河(今江苏淮阴)人,字邦彦,号后溪。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卒于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状元。 
  
  ◆申时行 
    (榜姓徐),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汝默,号瑶泉,晚年号休休居士。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卒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状元。 
  
  ◆范应期 
    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字伯祯,号屏麓。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状元。 
  
  ◆罗万化 
    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一甫,号康州。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状元。 
  
  ◆张元忭 
    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字子荩,号阳和。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卒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明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状元。 
  
  ◆孙继皋 
  
    直隶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字以德,号柏潭。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状元。
◆沈懋学 
    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字君典,号少林,一号白云山樵,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状元。 
  
  ◆张懋修 
    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字惟时,号斗枢。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明崇祯七年(1634)。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庚辰科状元。 
  
  ◆朱国祚 
    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字兆隆,号养淳。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卒于明天启四年(1624)。明万历十一年(1538)癸未科状元。 
  ◆唐文献 
    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元征,号抑所。生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卒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明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状元。 
  
  ◆焦竑 
    江苏江宁人,字弱侯,号澹园,学者称澹园先生。生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卒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状元。 
  
  ◆翁正春 
    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字兆震,号青阳。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卒于明天启六年(1626)。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科状元。 
  
   ◆朱之蕃 
    金陵(今南京)人,世居荏平(今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字元介,一字元升,号兰隅。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卒于明嘉宗天启六年(1626)。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状元。 
  
  ◆赵秉忠 
    山东益都人,字季卿,号*阳。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卒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 
  
  ◆张以诚 
    直隶青浦(今上海青浦)人,字君一,号瀛海。生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状元。 
  
  ◆杨守勤 
    浙江慈溪人,字克之,号昆阜。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卒年不详,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状元。 
  
  ◆黄士俊 
    广东顺德人,字亮恒(一作亮垣),号玉仑,又号振宇。生于明万历五年(1577),卒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状元。 
  
  ◆韩敬 
    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字简与,一定求仲,号止修。生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卒年不详。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庚辰科状元。 
  
  ◆周延儒 
    直隶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字玉绳,号挹斋。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状元。 
  
  ◆钱士升 
    浙江嘉善人,字抑之,号御岭。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卒于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状元。 
  
  ◆庄际昌 
    福建永春人,字景悦,号羹若,原名梦岳。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状元。 
  
  ◆文震孟 
    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文起,号湛持。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卒于明崇祯九年(1636)。明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状元。 
  ◆余煌 
    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武贞,号公逊。生年不详,卒于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乙丑科状元。 
  
  ◆刘若宰 
    直隶怀宁(今安徽怀宁)人,一作潜山(今江苏潜山)人,字荫平,一作颖平,号退斋。生卒年不详。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状元。 
  
  ◆陈于泰 
    直隶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字大来,生卒年不详。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状元。 
  
  ◆刘理顺 
    河南杞县人,字复礼,号湛陆(一作湛六)。生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卒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状元。 
  
  ◆刘同升 
    江西吉水人,字晋卿,又字孝则。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丁丑科状元。 
  
  ◆魏藻德 
    顺天通州(今北京通州)人,字思令,号清躬。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卒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科状元。 
  
  ◆杨廷鉴 
    直隶武进(今江苏武进)人,字冰如,号靖山。生卒年不详。明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状元。
九、清代状元榜 
  
  ◆傅以渐 
    山东聊城人。字于磐,号星严。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康熙四年(1665)。清顺治三年(1646)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后多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秘书院侍讲学士、国史院学士,至顺治十一年授秘书院磊大学士。顺治十二年,傅以渐奉诏陈述时务,他上奏安民策。所奏合国情、顺君意,遂加封太子太保,成为后来继位的康熙帝的老师。改任国史院大学士。 
  ◆吕宫 
    江苏武进人。字长音,号金门。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清顺治四年(1647)状元,授秘书院修撰。顺治九年,吕宫被加衔右中允。顺治十年,授秘书院学士,任吏部侍郎。后被越级提拔为弘文院大学士,官至一品。顺治十一年春(三月),因与其私交颇深的陈名夏结党舞弊被议罪处死,受给事中王士桢等弹劾而牵连及自己,吕宫引咎自责。帝令其反省而赦免其罪。五月,又因荐举的巡按郝浴枉法被免官一事,吕宫以滥举之过而降二级留任。他托病告假,屡奏乞求辞官。顺治十二年(1655),修撰《资政要览》成。加授太子太保。不久,归家养病。待其病愈再召用。吕宫再未复出。 
  ◆刘子壮 
    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字克猷,号稚川。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顺治九年(1653)。清顺治六年(1649)状元,授国史馆修撰。顺治帝针对廷试对策八股套话滥行。明令该科不得用四六文俗套廷对。刘子壮直陈利弊、朴茂沉雄,文风深合旨意。殿试策对主张民族和睦,省刑薄赋,也深得顺治帝常识,遂大魁天下。顺治九年充会试同考官,试毕,告病还乡。不久即病故。享年四十四岁。 
  ◆麻勒吉 
    满族正黄旗人。姓瓜尔佳氏。出生年不详,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顺治九年(1652)满榜状元。为满族第一位状元。顺治十年,顺治帝诏谕:"修撰麻勒吉有志向学,兼通满、汉文,为人持重老成。若侍读学士有空缺,即以麻勒吉充任。"于是授职弘文院侍讲学士。顺治十二年,任日讲官,编撰《太祖圣训》、《太宗圣训》,任副总裁。顺治十四年,任经筵讲官。麻勒吉为钦差正使赴长沙册封孙可望为"义王"。路过顺德,勒索受馈、羞辱且逼迫总督张玄锡自尽。激起众臣怒而被降二级。顺治十七年,复起用的麻勒吉又因包庇贝勒尚善纵兵抢掠、徇私舞弊而被罚金、罢官。顺治十八年,又复原官职。 
  ◆邹忠倚 
    江苏无锡人。字于度,号海岳。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卒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清顺治九年(1652)汉榜状元,授秘书院修撰。原为上一科进士,殿试未能通过。发愤三年,终获魁首。是清朝第一个"补考状元"。因该科效元朝制,分设汉满两榜,故为汉榜状元。登第两年后病重,不久去世。时年三十二岁。 
  ◆图尔宸 
  
    满洲正白旗人。字自中。生卒年不详。清顺治十二年(1655)满榜状元。为清顺治八年分设汉、满两榜科考以来的第二个满榜状元。由于清朝为引导以弓马为务的满族人读书进学,特设满洲榜,仅开两次,故图尔宸是最后一个满榜状元。顺治十一年,图尔宸应试满洲乡试,考中举人。次年参加会试,录取五十名,图尔宸在其中。据《十朝东华录》顺治卷第二十四卷第七页中记载:"十二年…三月份…甲辰赐殿试满汉贡士图尔宸、史大成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满榜状元为图尔宸,榜眼是会元贾勤,探花为索泰。中状元后,授图尔宸入翰林院,任修撰,掌修国史。累官仕至工部侍郎。
◆孙承恩 
    江苏常熟人。原名曙,字扶桑。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卒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顺治十五年(1658)。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徐元文 
    江苏昆山人。字公肃,号立斋。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卒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清顺治十六年(1659)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徐元文初冒姓陆,出仕通籍后恢复徐性。他与兄徐乾学、弟徐秉义以文名显于世,世称"昆山三徐"。顺治帝称徐元文为佳状元,赐冠带、蟒服、乘御马等,恩宠有加。 
  ◆马世俊 
  马世俊,江苏溧阳人。字章民,号甸臣。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康熙五年(1666)。清顺治十八年(1661)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廷对时,侃侃直陈。称王者天下为家,不宜示同异。时论伟之。后迁侍读。因去世早,仅仕至侍读学士。 
  ◆严我斯 
  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字就思,号存庵。生于崇祯二年(1629),卒年不详。清康熙三年(1664)状元。历任修撰、山东乡试主考官、日讲起居注官、翰林学士等。仕至礼部侍郎。 
  ◆缪彤 
  江苏吴县人。字歌起,号念斋。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康熙六年(1667)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康熙九年充会试同考官。不久任侍讲学士。觉得仕途艰难,辞官归隐之念萌生。后以家丧回归故里,从此脱离宦海,不问时事,以教书为业,创办"三畏书院"。亲自为乡里培育学生。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为此,他刊刻了曹月川的《家规》、蔡虚斋的《密箴》、刘念台的《人谱》等书,以教求学者。成为从事教书约五十年的"状元先生",堪称为学者类型的状元。 
  ◆ 蔡启僔 
  浙江德清人。字石公,号昆旸。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康熙九年(1670)状元。 
  ◆韩菼 
  江南长洲人(今江苏苏州)。字元少,号慕庐。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清康熙十二年(1673)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讲起居注官。康熙帝以其能文命撰《太极图说》,召入弘德殿进讲《大学》,主持纂修《孝经衍义》韩菼以其文才博得康熙帝之恩宠。先后两次典顺天乡试,迁侍讲学士,升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任《一统志》总裁。皇帝赞他"文章古雅、旷古少见"。官至礼部尚书、经筵讲官。赐榜"笃志经学、润色鸿业"。后韩菼触怒龙颜,因教习庶吉士不勤失宠,虽再三乞退,帝不允。后卒于任上。 
  ◆彭定求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勤止,号访濂。学者称"南畇先生"。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卒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清康熙十五年(167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国子监司业、日讲起居注官、纂修两朝圣训,晋升翰林院侍讲。不久,便托病辞职,回归故里。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对彭定求学问、品行及家世褒奖并问及其病况。后命就扬州书局参与校《全唐诗》。彭定求终不复出,潜心学问。 
  ◆归允肃 
  江苏常熟人。字孝仪,号惺崖。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康熙十八年(1679)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历任中允、侍读、侍讲学士,官至少詹事。曾典试顺天乡试。考前,不少欲试者纷纷拜谒他,希望考时有所关照。允肃与同考官撰文盟誓,要为朝廷选真才,若营私,甘受阴阳两世诛杀,并牵连妻儿。还发誓"毋夺于威,毋诱于利,毋牵前恩,毋邀后报。"但考后仍有非议。直到品学硕望的大司寇魏象枢严格审查后,亲临归允肃家门拜礼,朝野才盛誉他的持正不阿。自归允肃后风气大变,科考任官惯例也大有改观。归允肃成为清谦自律、公正无私为国选才的典范。后来,归允肃以病辞官,回归故里。康熙二十八年卒于家中。 
  ◆ 蔡升元 
  浙江德清人。字方麓,号征元。生于清顺治九年(1652),卒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康熙二十四年,任会试同考官,日讲起居注官。与帝接近,受其宠信。康熙二十八年适中允后回乡奉养双亲。直至康熙四十二年帝南巡,蔡升元在嘉兴迎驾, 奉旨登舟奏对。深得帝怜爱,次日下旨以蔡升元讲筵甚久、家计甚贫而赐银葬亲,诏令事竣来京。后历任中允、少詹事、詹事等职。康熙四十三年升任内阁学士。 
  ◆陆肯堂 
  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邃升,又字澹成。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康熙二十六年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事毕,充日讲起居注官。历任右中允、左中允、侍讲、侍读,官至侍读学士。未几因病辞世。
◆应铨 
    江苏常熟人。字杜林,号梅林。生卒年不详。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后来奉旨入值南书房。汪应铨本应进士馆研习,三年散馆后,方得升迁。然而汪应铨未及散馆,便被破格提为庶子。后几经升迁,官至左春坊赞善。将被升转,因锋芒太露,得罪权贵而遭弹劾。不久,谢职离京,返归故乡。 
  ◆ 邓锺岳 
    山东东昌卫(今聊城)人。字东长,号畏庐。生卒年代不详。清康熙六十年(1721)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 
  ◆ 于振 
    江苏金坛人。字鹤泉,号秋田。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状元。此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其登极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依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 陈德华 
    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字云倬,号月溪。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卒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清雍正二年(1724)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迁至侍读学士。先后提督广东肇庆高州、广州韶关学政。母丧回乡。又被召充《一统志》馆副总裁。 
  ◆ 彭启丰 
    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翰文,号芝庭。生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卒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雍正五年(1727)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南书房行走。从雍正七年起,历任河南、云南、江西及顺天等乡试考官。累迁至右中允。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雨甘,号西坪。生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卒年不详。清雍正八年(1730)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 陈倓 
    江苏仪征人。字定先,号爱川,生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于清乾隆四年(1739)。清雍正十一年(1733)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 
  ◆ 金德瑛 
    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汝白,号桧门。生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卒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乾隆元年(173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右庶子、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仕至左都御史。金德瑛在督办学政,选拔、培养人才方面很有建树。他曾先后任江西、山东及顺天学政,先后四次任福建、江南、江西、福建乡试主考。在江西督学任满时,乾隆下诏:德瑛很有操守,取士公正,命再留任。"于是,金德瑛又任三年。在这六年中,由于他提倡通经学古,江西之士,家有经史子集,文风大盛。 
  ◆ 于敏中 
    江南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叔子,号耐圃。生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清乾隆二年(1737)状元。该科为庆乾隆帝登极恩科。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山西乡试、会试考官,山东、浙江学政,兵部、刑部侍郎、户部尚书,内阁学士,军机大臣,官至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曾为方略馆、国史馆、三通馆及四库全书馆总裁。封为太子太保。主事军机处二十年。生前把持朝政,交结内侍,广收贿赂,贪污资财,死后败露,撤祠祀、夺世职。 
  ◆ 庄有恭 
    广东番禺(今广东广州)人。字容可,号滋圃。生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卒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清乾隆四年(1739)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值上书房。历任光禄寺卿、内阁学士、峡谷次督江苏学政、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因擅自应允死囚犯以钱赎死,庄有恭被令回家侯审;又查其隐瞒贿官企图作弊等两讼案,擅自处理而未上奏,终于被革职拟绞刑。乾隆帝因有恭未收贿而改判发配充军。后令其戴罪立功,署湖北巡抚。 
  ◆ 金甡 
    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雨叔,号海住。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卒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清乾隆七年(174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金甡会试、殿试连中二元。乾隆九年,出任广东乡试主考官。乾隆十二年,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后曾任江西、山西等乡试主考官。乾隆十九年,任会试同考官。后破格晋升侍讲学士。 
  ◆ 钱维城 
    江南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字宗盘,号纫庵。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乾隆十年(174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散馆满文察列三等,又试汉文,留任。后历任右中允,入值南书房,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工、刑部侍郎。 
  ◆ 梁国治 
    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阶平,号瑶峰。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卒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清乾隆十三年(1748)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司业,广东、江西乡试主考,安徽、江苏学政,左副都御史,吏部侍郎。乾隆三十年,因家人贪污仓米被革职。后起用,历任山西冀宁道台,湖南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湖北、湖南巡抚,署湖广总督兼荆州将军。乾隆三十八年入京后,历任军机处行走,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加太子少傅,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 吴鸿 
    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颉云,号云岩。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卒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清乾隆十六年(1751)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与吴鸿同科的刘墉为呈送卷第一名。乾隆帝阅后认为无超人才华,贬为二甲二名。将吴鸿拔为第一甲第一名,说道:"今取一朝状元,必得有众人向往之才气。平庸之人怎能夺冠?"吴鸿也是乾隆十二年浙江乡试解元。
◆ 秦大士 
    江苏江宁人。字鲁一,号涧泉。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清乾隆十七年(1752)状元。该科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大寿特设恩科。授职翰林院修撰。 
  ◆ 庄培因 
    江南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字本淳。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卒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乾隆十九年(1754)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是科榜眼王鸣盛,后来成为考据大师。二甲四名,纪昀成为大学问家。二甲第四十名钱大昕为一代宗师。因此,庄培因榜被称为"名榜"。乾隆二十一年,庄培因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乾隆二十三年,出任福建学政,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病死于任上,年仅三十七岁。 
  ◆ 蔡以台 
    浙江嘉善人。字委实,号兰圃。生卒年不详。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 毕沅 
    江南镇洋(今江苏太仓)人。字纕蘅,号秋帆。自号灵岩山人。生于清雍正八年(1730),卒于清嘉庆二年(1797)。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登第前已经以举人授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状元及第后不久,升侍读、左庶子、外放甘肃巩秦阶道。乾隆三十五年,升陕西按察使。后累任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乾隆四十六年,闻甘肃争立新教,相互仇杀。他能调度军事,妥贴行事。赏一品顶戴。乾隆四十七年,因巧饰积弊而降为三品。次年复职。乾隆五十年转为河南巡抚。次年,山西富户趁河南受灾而折地放债,贫民失所。奏报后,谕以原价赎回。晋升湖广总督。乾隆五十五年,帝宠臣和珅四十寿辰,毕沅讨好巴结,赋诗四道相赠。乾隆五十九年,因差役被殴死案未报降为山东巡抚。次年,复任湖广总督。 
  ◆王杰 
    陕西韩城人。字伟人,号惺园,一号葆醇。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卒于清嘉庆十年(1805)。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状元。该科为庆皇太后七旬万寿恩科。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不久升任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任刑部侍郎,后调吏部左都御史。乾隆四十八年,任兵部尚书。四年后,任上书房总师傅,仕至东阁大学,加太子太保,时和珅把持朝政,朝臣无不侧目,唯王杰不买帐。 
  ◆ 秦大成 
    江南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字澄叙,号簪园。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不久,请长假回乡侍养老母。乾隆四十三年,复任充会试同考官。后再次告假回乡,卒于家中。仕至翰林院修撰。 
  ◆ 张书勋 
    江苏吴县人。字在常,号西峰。生卒年不详。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状元。张书勋家贫但能刻苦求学。乾隆二十八年,会试得中,名列第三。后查出张书勋试卷"其论错误",将其黜落。乾隆三十年,以举人得授知县。次年,再入考,一举夺魁。以知县身份参加考试,经殿试高中榜首,有史以来不多见。后来多次典试,乾隆三十三年,任顺天乡试考官。乾隆三十四年,任会试同考官。后在乾隆三十六年恩科、三十七年正科连任会试同考官。乾隆四十年,再任会试同考官。乾隆四十二年,以赞善任湖北乡试主考官。后官至右中允,入值上书房。 
  ◆ 陈初哲 
    江南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字在初,号永斋。生于清乾隆二年(1736),卒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清乾隆三十四(1769)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 黄轩 
    安徽休宁人。字曰驾,号小华。生卒年不详。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状元。黄轩少即好学,苦练书法。科场受益匪浅。该科为庆祝皇太后八旬寿辰特开恩科,出了数位名人。如:三甲第十名孔广森,后为著名学者;三甲第十一名钱沣,为官刚直、不畏权贵,为一代名臣。黄轩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奉诏入值上书房。 
  ◆金榜 
   安徽歙县人。字辅之,号檠斋。生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卒于清嘉庆六年(1801)。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金榜立志求学,从师名家。乾隆南巡,金榜应召献诗赋,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乾隆四十二年,出任山西乡试主考官。次年,任会试同考官。散馆后,在家养病,遂不复出。仕至翰林院修撰。后卒于家中。 
  ◆吴锡龄 
    安徽休宁人。字纯甫。出生年不详,卒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乾隆四十年(1775)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戴衢亨 
    大庚(今江西大余县)人。字莲士,一字荷之。生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卒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龙启瑞 
    广西临桂人。字翰臣。生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卒于清咸丰八年(1858)。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三年,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四年,出任广东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七年,察考翰林詹事列二等,升为侍讲。出任湖北学政。 
  ◆陈毓溎 
    山东济宁人。字犀源,号梧江。生卒年不详。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状元。孙毓溎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两江总督孙玉廷之孙,是官至江苏巡抚孙宝善之子。 孙毓溎自幼好学上进,深受前辈影响,致力仕途。得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道光二十六年,出任云南学政。在任上协助总督林则徐处理事务。 
  ◆萧锦忠 
    湖南茶陵人。初名衡。字史楼。生卒年不详。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该科是为道光帝母后钮祜禄氏七旬寿辰特设恩科。 
  ◆张之万 
    河北南皮人。字子青。号銮坡。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卒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九年,出任湖北乡试副主考官。 
  ◆陆增祥 
    江苏太仓人。字魁仲,号星农。生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清道光三十年(1849)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章鋆 
    浙江鄞县人。字酡芝,号采南。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卒于清光绪元年(1875)。清咸丰二年(1852)状元。章鋆少好学,擅长诗文。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次年,侍奉上书房。咸丰五年出任四川乡试主考官。咸丰九年,充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 
  ◆孙如仅 
    山东济宁人。字亦何,号松坪。生卒年不详。清咸丰三年(1853)状元。孙如仅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 
  ◆翁同龢 
     江苏常熟人,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生于清道光十年(1830),卒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清咸丰六年(1856)状元。历任陕甘学政、内阁学士等。官做到工部、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 
  ◆孙家鼐 
    安徽寿州人。字燮臣,号蛰生。晚号澹静老人。生于清道光七年(1827),卒于清宣统元年(1909)。清咸丰九年(1859)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值上书房。 
  ◆锺骏声 
    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雨辰,号亦溪。生卒年不详。清咸丰十年(1860)状元。该科为咸丰帝三旬寿辰特设恩科。钟骏声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屡掌文衡。咸丰十一年,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 
  ◆徐郙 
    嘉定(今上海)人。字颂阁。生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卒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清同治元年(186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同治六年,出任河南乡试正考官,后任江西学政。同治十二年,累升为侍读学士。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 
  ◆翁曾源 
    江苏常熟人。字仲渊。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卒年不详。清同治二年(1863)状元。该科为庆同治帝登基特设恩科。共取进士二百名,后来出了一批名人。如: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张之洞,官至军机大臣。 
  ◆崇绮 
    满洲镶黄旗人。字文山。姓阿鲁特氏,原隶属蒙古正蓝旗。出生年不详,卒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同治四年(1865)状元。崇绮是大学士赛尚阿之子。 
  ◆洪钧 
    江苏吴县人。字陶士,号文卿。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座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清同治七年(1868)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治九年,出任湖北学政。 
  ◆梁耀枢 
    广东顺德人。字冠祺,号叔简。生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卒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清同治十年(1871)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同治十二年,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
◆陆润庠 
    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字凤石,号云洒。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卒于民国四年(1915)。清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曹鸿勋 
    潍县(今山东潍坊)人。字仲铭,号兰生。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于清宣统二年(1910)。清光绪二年(1876)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光绪五年,出任湖南乡试副考官。光绪七年,出任湖南学政。在督学期间,他使学风为之一变。湖南儒学兴盛,严于治学。而边远偏僻之处偏于旧习,拘守陈旧章法。曹鸿勋从各府县选拔优等者,入省书院进修学习、增长见识。使边僻风气大大改变。 
  ◆王仁堪 
    闽县(今福建闽侯县)人。字可庄。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清光绪三年(1877)状元。王仁堪于同治十三年由举人考取内阁中书。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 
  ◆黄思永 
    江苏江宁人。字慎之,号亦瓢。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卒于民国三年(1914)。清光绪六年(1880)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黄思永幼丧双亲,由己行聘之岳父延师教读,直至完婚。他生活贫困,*抄经书、教书维持生计。同治十二年(1873),朝考后任职礼部,又考进军机处。光绪六年,得中状元。他不图宦途升迁,只想经商办实业。光绪十二年充会试同考官,后累迁,官至侍读学士。 
  ◆陈冕 
    顺天宛平(今北京大兴)人。字冠生。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卒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清光绪九年(1883)状元。陈冕十五岁考取秀才,十七岁顺天乡试中举且以文显名。四次会试方才过关,廷试拔为头魁。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赵以炯 
    贵州贵阳人。字仲莹,号鹤林。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卒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光绪十二年(1886)状元。该科二甲第五十四名名徐世昌于1918年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赵以炯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光绪十四年,出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官。光绪二十七年,出任广西学政。光绪二十一年,充会试同考官。光绪二十三年,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后再未任职。仕途不利,以致无明显功绩。光绪二十六年,母丧。赵以炯回乡服丧。在"学古书院"任主讲。三年后,回京复职。不久,辞官归里,郁郁而终。 
  ◆张建勋 
    广西临桂人。字季端,号愉谷。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于民国二年(1913)。清光绪十五年(1889)状元。 
  ◆ 吴鲁 
    福建晋江人。字肃堂。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于民国元年(1912)。清光绪十六年(1890)状元。该科为庆祝光绪帝"亲政"特开恩科。同科榜眼文廷式德才兼备,诸考官一致列为第一。惜在其策试卷中将"阎"字误写为"面",光绪帝将其列为第二,吴鲁夺魁。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光绪十七年,出任陕西乡试副考官。后转任安徽学政。光绪二十二年,母丧回乡。三年服丧期满,出任国史馆纂修,教习庶吉士。光绪二十六年,充任军务总办。光绪二十七年,吴鲁出任云南乡试主考官,次年,任云南学政。光绪三十二年,返京后,被任命为吉林提学使。同诸省督学赴日本考察。光绪三十四年,在京学部供职。 
  ◆刘福姚 
    广西临桂人。字伯崇,号守勤,一号忍庵。原名福尧。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十八年(1892)状元。刘福姚在光绪八年中举,光绪十五年,考入内阁中书。光绪十八年会试登榜,殿试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充翰林院侍讲。次年,出任贵州乡试主考官。后又任广东乡试主考官。光绪戊戌年间,他受翁同龢影响,思想倾向于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难。刘福姚身陷京城,与浙江吴兴的著名词人朱祖谋、同乡五鹏运吟和,作成《庚子秋词》集。在作品集中抒发爱国抗敌、忧患之情。 
  ◆张謇 
    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初名吴起元。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清光绪二十年(1894)状元。张謇十六岁考取秀才。作淮军提督吴长庆幕僚,随其出使朝鲜。三十二岁中举。后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时年四十二岁。甲午之战,张謇上书痛斥后党中坚李鸿章。 
  ◆骆成驤 
    资州(今四川资中)人。字公骕。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光绪二十四年,充会试同考官。同年,受聘为京师大学堂首席提调官,操持大学堂事务。骆成骧创立"蜀学堂",讲习新学,宣传维新。光绪二十六年,出任贵州乡试主考官。光绪二十九年,放任广西乡试主考官。后被派往日本留学,专攻法政。回国后,受广西巡抚特聘,主办广西桂林法政学堂。 
  ◆夏同龢 
    麻哈(今贵州麻江)人。字用卿。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卒于民国十四年(1925)。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光绪二十八年,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该科是补瘐子、辛丑恩正并科。后被派遣赴日留学。 
  ◆王寿彭 
    潍县(今山东潍坊)人。字次篯。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卒于民国十八年(1929)。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王寿彭少年苦读,十七岁中秀才,二十六岁中举,年仅二十七岁即状元及第。光绪三十一年,王寿彭被派往日本考察政治、教育和实业。在日本,他敌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回国后,著《考察录》,倡导改良教育和实业。
◆刘春霖 
    直隶肃宁(今河北肃宁)人。字润琴,号石筼。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卒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清光绪三十年(1904)状元。刘春霖在光绪二十九年会试落第。其馆阁体书法出类拔萃,凭抄写谋生计。后为慈禧太后常识,刘春霖为太后抄写《文昌帝君阴骘文》、《大唐三藏经·圣教序》。再应考即夺魁。该科为庆祝慈禧太后七旬寿辰特设恩科。同时,因其后即废科举,也是科举史上最后一科。故刘春霖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不到三年被派往日本留学法政。
十、太平天国状元榜 
  
  ◆武立勋 
   武立勋,和州(今安徽和县)人。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 三年(1853)天试状元。 
   据《太平天国史》第七卷《表》第五《前期百官人物表》记 载:“掌试官武立勋,安徽和州,天试状元。太平天国甲寅四年任命为安徽正掌试官,因出五经题,违反太平天国禁令,撤职, 降为伍卒。”另外,据《金陵癸甲纪事略》第二辑《粤逆名目略》 中记载:“武立勋,伪天试状元,和州人。东贼使往安庆为正掌试官,因出五经题,贼怒目为妖,降为伍。”另据《太平天国科举 考试纪略》第五章《科名人物》中记载:“武立勋,和州人,天试 状元。杨秀清派往安庆为正掌试官,因出五经题,谓其违背天情指为妖,降为伍长。” 
   可知,武立勋曾任于安庆的安徽乡试掌考官,因题出自 《五经》违天朝规定降为伍长,后不知所终。 
  
  ◆傅善祥 
   傅善祥,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出生年不详,卒于太平天 国六年(1856)。太平天国三年(1853)女试状元。亦为癸好(丑)东试状元,仕至丞相。 
   据《太平天国史丛考丙集》之《太平天国开女科事探讨》一 文记载:“太平天国在建都天京后,举行女试。天京女子傅善祥中试第一名,派往东王府任东殿女簿书,替东王杨秀清批判 军国大事。时人传有“棘闱先设女科场,女状元称傅善祥”的 诗句咏其事。”另据《金陵癸甲纪事略》第二辑中记载:“有傅善祥者,金陵人,二十余岁,自恃其才。东贼闻之,选入伪府,凡 贼文书,皆归批判,颇当贼意。”据《贼情汇纂》卷三《伪官制·伪 科目》之说:“贼之于癸丑岁开科江宁也,出示令士子先期十日,赴伪诏书衙报名,谓之东试,……”。又据《太平天国文钞》 第一百二十五页“女丞相傅善祥”中记载:“继入杨秀清府主簿 书批判事,封恩赏丞相”,又有傅善祥“上东王书”中有“以女流忝囗异数平章……特膺宰辅之权……”。太平天国六年,北王 韦昌辉于九月二日将东王杨秀清杀死。或云傅善祥死难。或 云不知所终。 
   关于傅善祥是否另开女科举所拔,有持否定看法,有认为 仅此一次,也有其他意见。 
  ◆杨朝福 
   
   杨朝福,又称杨启福,湖北安庆人。生卒年不详。太平天 国三年(1853)翼试状元。 
   据《金陵癸甲纪事略》第二辑《粤逆名目略》中记载:“杨朝 福,伪翼试状元,安庆人,东贼使往湖北汉口为伪正掌试官。” 另据《太平天国史》卷三十三之志第十二《科举附招贤》记载: “甲寅四年,试湖北、安徽两省。这年八月,湖北乡试在武昌县 (今鄂城县)开科取士,正掌考官为翼试状元杨启福,副掌考官为翼试榜眼张友勋,文首题「真神独一皇上帝」次题「皇上帝乃 真皇帝」,诗题「天父下凡事因谁?耶稣舍命待何为」。”太平天 国科举考试废弃“四书五经”。科考命题全以太平天国印书及推翻清封建王朝的需要。诗文题目皆出自洪秀全,函封付掌 考官,至试日拆发悬示。一般考诗和文。 
  
   ◆吴容宽 
  
   吴容宽,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四年 (1854)天试状元。 
   据《贼情汇纂》之《伪科目》记载可知:甲寅四年(1854), 天试曾取元甲三名。状元吴容宽、榜眼汪祖槐、探花夏庆保。吴容宽为太平天国四年甲寅科天试状元。 
   吴容宽在应考之题《建天京于金陵论》的对卷中有:“故 我天主既奉天诛妖,体天立极,上为上帝诛瞒天之妖,下为凡 人脱魔鬼之缠”显示了对灭清济民的理解。另外还有“天国大兴、胡虏尽灭”表达了胜利的信心。 
  
  ◆刘闼忠 
  
   刘闼忠,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天试状元。 
   据《钦定英杰归真》之序中记载:“天试文状元,开朝勋臣昱天安干殿文正总提,刘闼。”又据《钦定军次实录》之序中记载:“天试文状元,干殿文正总提,昱天安刘闼忠。”可知刘闼 忠为天试状元。鉴于序文作于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 可知刘闼忠状元及第于此科之前。由于刘闼忠任干殿文正总提,封昱天安,其位居干王府六郡之首。 
  
  ◆朱世杰 
  
   朱世杰,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三年 (1853)东试状元。 
   据《盾鼻隋闻录》卷五之《摭言纪略》中记载:“杨逆生** **人考试,伪状元朱世杰、伪榜眼王廷福、伪探花方兴,以黄纸为榜,在杨逆伪府悬挂。伪鼎甲簪花游街,明日伪状元即 逃去。”又据《金陵癸甲纪事略》中记载:“东试状元才三日即 逃去,不知所终。”可知朱世杰为癸好(丑)科东试状元。未及授封,不知所往。 
   《太平大国科举考试纪略》辨伪,认为朱世杰非有其人。 
  
  ◆乔彦才 
  
   乔彦才,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四年 (1854)某试状元。 
   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 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丁巳范朴园、戊午沈抡元、己未吴镇坤、庚申汪顺祥、辛酉陆培英、壬戌徐首长。 自后改为三年一举。”可知乔彦才为甲寅科状元。《钦定士阶 条例》序后有乔彦才曾为天试磨勘官之职。 
   据罗尔纲、罗文起撰《太平天国散佚文献勾沉录》中第一 部分《图书册籍》前言中所加案语:“案沈懋良《江南春梦庵笔记》是一部大伪书……都不可信,故都不录。”故自朱世杰始、 至徐首长为止,有待发现其他佐证资料进一步考证。 
  
  
  ◆叶春元 
  
   叶春元,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五年 (1855)天试状元。 
   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 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自后改为三年一举。”可知叶春元为乙卯科状元,据《中国状元全传》中记载:“叶春 元,乙卯五年(1855)天王开科状元”可知叶春元为天试状元。 
  
  ◆刘盛培 
  
   刘盛培,湖北人。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六年(1856)某 试状元。 
   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可知刘盛培为丙辰科状元。另据《金陵癸甲纪事略》中第二辑《附粤逆 名目略》中记载“刘盛培,诏命官,湖北人,自言庠生。”可知其 为湖北人士。
◆范朴园 
  
   范朴园,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七年 (1857)天试状元。 
   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 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丁巳范朴园……”可知范朴园为了巳科状元。自太平天国六年东、北两王内讧,太平天国七年六月翼王率军远征后,东、北、翼三试罢免。 故可知范朴园为天试也称京试状元。据《钦定士阶条例》序 后记载范朴园曾出任天试阅文官。 
  
  ◆沈抡元 
  
   沈抡元,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八年 (1858)天试状元。 
   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 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丁巳范朴园、戊午沈抡元……”又因此科系在东、北王内讧、翼王率兵远征之 后,也就是三王所开的东、北、翼三试已停之后,故可知沈抡 元为戊午科天试状元。 
  
   ◆吴镇坤 
  
   吴镇坤,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九年(1859) 天试状元。 
   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 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丁巳范朴园、戊午沈抡元、己未吴镇坤……”可知吴镇坤为己未科天试状元,又 据《钦定士阶条例》序后记载吴镇坤曾出任天试阅文官。 
  
   ◆汪顺祥 
  
   汪顺祥,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十年 (186O)天试状元。 
   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 杰……己未吴镇坤、庚申汪顺祥……”可知汪顺祥为庚申科及第状元。据《钦定士阶条例》序后记载,汪顺祥曾出任太平 天国天试阅文官之职。 
  
   ◆陆培英 
  
   陆培英,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十一年 (1861)天试状元。 
   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 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丁巳范朴园、戊午沈抡元、己未吴镇坤、庚申汪顺祥、辛酉陆培英、壬戌徐首长。 自后改为三年一举。”可知陆培英为辛酉科状元。因东、北两 王已亡,东、北、翼试已停多年,故陆培英为太平天国十一年天试状元。据《镜穉轩自怡日记》卷二十,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初六日记说:“见伪示,九月天京会试,准举、贡、生、监、 布衣,一齐入场,不拘新举子,亦借求才之意,诱进群儒。”太 平天国考试广招贤才,应试的不论门第、年里、操业……无论何色人,取中即状元、翰林诸科。消除了以前应试者的限制, 是对科举制改革的一个方面。 
  
  ◆徐首长 
  
   徐首长,出生地不详。生卒年不详。太平天国十二年 (1862)天试状元。 
   据《江南春梦庵笔记》中记载:“伪科所取状元,癸丑朱世 杰、甲寅乔彦才、乙卯叶春元、丙辰刘盛培、丁巳范朴园、戊午沈抡元、己未吴镇坤、庚申汪顺祥、辛酉陆培英、壬戌徐首长。 自后改为三年一举。”可知徐首长为此科天试状元。据《钦定 英杰归真》记载京试自试典规定此科后已纳入逢戌、好(丑)、辰、未方开科,而甲子夏天京已陷,故此科为太平天国科举考 试最后一科,而徐首长则成为太平天国最后一位状元。
山东的有
  
  房玄龄,山东临淄人授羽骑尉”,入唐后,官至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为相十五年。
  
  崔铏,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人,生卒年不详。 崔家为名门望族。其祖父崔儆官至尚书左丞;伯父崔元略登进士第。父崔元受登进士第,为皋谟判官;叔父崔元式,官至刑部尚书、同平章事;兄弟亦皆进士及第。
  
  
  
  孔纬,鲁曲阜(今山东曲阜)人。字化文,生年不详,卒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 孔纬为孔子后裔。少年丧父,兄弟三人皆依于叔父。其弟孔纁为咸通十四年状元;弟孔缄为乾符三年(876)状元;其子孔崇弼亦登进士科,官至散骑常侍。 
    登第后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崔慎由镇守梓州,孔纬被荐为从事,后从崔铉为扬州支使,再迁监察判官,又被宰相杨收奏封为长安尉,值弘文馆,进为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从僖宗西去蜀。光启二年(886)拜相,后加司徒,封鲁国公;被贬又拜相,卒于相位,赠太尉。 
  孔纁,祖籍曲阜(今山东曲阜)。生卒年不详。 孔门三兄弟皆为状元。孔纬,大中十三年(859)状元。孔缄,乾符三年(876)状元。但孔纁史传无名,事迹不详。
  
  
  
  孔缄,祖籍曲阜(今山东曲阜)。 其大哥孔纬为大中十三年(859)状元,二哥孔纁为咸通十四年(873)状元。 孔缄史传无名,事迹失考。
  
  
  
  王朴,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字文伯。生于唐天佑二年 (906),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五代后汉乾佑三年(950)状元。授职校书郎。  后周广顺元年(951),王朴辅佐皇子柴荣。广顺三年,柴 荣封为晋王。拜王朴为右拾遗、开封府推官。 柴荣登基。王朴历任比部郎中、左谏议大夫、左散骑常 侍、端明殿学士、知开封府事。显德三年,周世宗南征,王朴充东京副留守。世宗得胜还朝,升王朴为枢密副使。又一次 南征,王朴迁为枢密使。
  
  
  
  苏德祥,青州(今山东益州)人,字号、生卒年不详。官至右补阙,内供奉。
  
  
  
  柴成务,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人,字宝臣。生于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历知果州、苏州,为两浙路转运使,户部员外郎,入值史馆,为户部判官。期间,曾奉命出使过高丽。 
  胡旦,滨州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生卒年不详。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 
  梁颢,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字太素。生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卒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 ,加大理评事。奉诏入京,迁殿中丞,复值史馆,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关西道判官,转太常博士。
  
  
  
  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卒于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王曾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罢为尚书礼部侍郎,知应天府,复参知政事。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贬知青州,以彰德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任命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为枢密使。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赠侍中,谥文正。 
  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字复古。生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卒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O47)。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乙巳科状元。贬为海州监税。知亳州。进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永兴军。任命李迪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郓州,为秘书监,知舒州。为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不久,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为刑部尚书,知亳州。为彰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太子太傅身份致仕,

历代的武状元
  
  宋代武状元名录 
  
  
  薛奕 徐遂 柯熙 汤学 赵梦熊 
  樊仁远 陈鳌 蔡必胜 赵鼎 林宗臣 
  蒋介 江伯虎 林票 黄裒然 历仲祥 
  林管 周虎 陈良彪 叶崇 郑公侃 
  周师 林汝浃 刘必方 朱嗣宗 陈正大 
  杜幼节 方枢 端平年 朱熠 刘必成 
  赵国华 项桂发 张梦飞 陈亿子 程鸣风 
  章宗德 朱应举 俞葵 蔡起辛 王国 
  俞仲鳌 林时中 翁鄂 陈鹗 柯燕 
  郑石工 华岳 秦钟英 郝光甲 邢敦行 
  
  金代武状元:温赫特额珠
  
  明代武状元名录 
  
  
  周敖 陈彦 陈大猷 顾凤翔 庄安世 
  方仪风 郑维城 王来聘 文武 黄赓材 
  孙堪 尹风 王世科 许泰 安国 
  王佐 
  清代武状元名录 
  
  郭士衡 金抱一 王玉玺 于国柱 刘炎 
  林本直 霍维鼐 吴三畏 秦藩信 张英奇 
  郎天诈 荀国梁 罗琪 王继先 徐宪武 
  王应统 张文焕 曹日纬 缴煜章 马会伯 
  曹维城 杨谦 田唆 李显光 李如柏 
  赛都 封荣九 林德镛 李埃 曹国琼 
  王元浩 齐大勇 孙宗夏 马负书 哈攀龙 
  朱秋魁 贾廷诏 董孟 张兆潘 张大经 
  哈廷梁 顾麟 李国梁 马全 段飞龙 
  德灏 白成龙 钱治平 林大彪 李威光 
  玉懋赏 邢敦行 黄瑞 刘双 刘荣庆 
  马兆瑞 刘国庆 玉福 徐殿飙 邸飞虎 
  黄仁勇 李云龙 姚大宁 李白玉 张联元 
  徐华清 汪道诚 马殿甲 丁殿宁 武凤来 
  徐开业 昌伊苏 张云亭 张从龙 李相清 
  吴钺 李广金 牛凤山 波启善 王瑞 
  郝光甲 赵云鹏 德庆 张殿华 吴德新 
  李信直 彭阳春 田在田 温常勇 王世清 
  韩金甲 马鸿图 史天样 黄大元 张蜀锦 
  陈桂芬 丁锦堂 张风鸣 宋鸿图 佟在棠 
  黄培松 杨廷弼 宋占魁 李梦说 张宪周 
  卞赓 张鸿翥 武国栋 张三甲
唐代武状元(含武进士)表 
  
  姓名 籍贯 及第时间 科目 授官 
  员半千 山东济南 高宗永隆元年(680) 岳牧举 弘文馆学士 
  孙思观 辽宁辽阳 长寿元年(692) 武艺超伦 不详 
  张仁愿 陕西渭南 长安年间(702-704) 不详 兵部尚书 
  王修福 山西临汾 中宗神龙年间(705-707) 详 洛邑府左果毅 
  王仁皎 山西祁县 中宗景龙年间(707-707) 堪任将帅 中郎将 
  樊 咏 山西永济 玄宗开元年间(713-741) 军谋宏远 堪任将帅 兵部尚书 
  裴敦复 山西闻喜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堪任将帅 刑部尚书 
  房自谦 山西闻喜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 堪任将帅 不详 
  郑 防 山西闻喜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 武足安边 不详 
  樊 衡 山西蒲州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 武足安边 不详 
  茹义忠 山西雁山 玄宗开元年间(713-741) 不详 汾州刺史 
  杨若虚 不详 玄宗开元九年(721) 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 不详 
  张仲宣 不详 玄宗开元九年(721) 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 不详 
  元 o 不详 玄宗开元九年(721) 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 不详 
  马季龙 陕西扶风 玄宗开元九年(721) 知合孙昊,可以运筹决胜 刺史 
  郭子仪 陕西华县 玄宗开元年间(713-741) 不详 中书令 
  张重光 不详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智谋将帅 不详 
  崔 园 北京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智谋将帅 谋河西军事 
  李广琛 详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智谋将帅 不详 
  令狐朝 不详 玄宗天宝元年(742) 军谋越众 不详 
  来 瑱 陕西邠县 玄宗天宝年间(约742-752) 智谋果断才堪统众 中书门下 平章事 
  
  姓名 籍贯 及第时间 科目 授官 
  李 晟 甘肃临潭 唐朝中期 不详 中书令 
  胡 o 河北易县 玄宗天宝十三年(754) 军谋越众 参谋范阳军事 
  王 翃 山西太原 肃宗上元年(760) 才兼文武 尚书右仆射 
  夏侯审 不详 德宗建中元年(780) 军谋越众 侍御史 
  郑 儋 不详 德宗建中元年(780) 军谋越众 不详 
  平知和 不详 德宗建中元年(780) 军谋越众 不详 
  凌 正 不详 德宗建中元年(780) 军谋越众 不详 
  周 渭 不详 德宗建中元年(780) 军谋越众 不详 
  丁 悦 不详 德宗建中元年(780) 军谋越众 不详 
  许 贽 不详 德宗贞元元年(785) 识洞韬略堪任将帅 不详 
  樊 泽 山西永济 唐朝后期 军谋宏远堪任将帅 节度 
  樊宗师 山西永济 宪宗元和三年(808) 谋宏远堪任将帅 使谏议大夫 
  吴 思 不详 穆宗长庆元年(821) 军谋宏远堪任将帅 不详 
  李商卿 不详 穆宗长庆元年(821) 军谋宏远堪任将帅 不详 
  裴 俦 山西闻喜 敬宗宝历元年(825) 军谋宏远才任边帅 不详 
  侯云章 不详 敬宗宝历元年(825) 军谋宏远才任边帅 不详 
  郑 冠 不详 文宗大和二年(828) 军谋宏远堪任将帅 户部郎中 
  李 式 不详 文宗大和二年(828) 军谋宏远堪任将帅 不详 
  舒 贺 江西德兴 大中元年(847) 不详 不详 
  黄仁泽 福建莆田 昭宗乾宁二年(895) 武举 节度巡官
武状元表 
  姓名 籍贯 及第时间 同榜进士额 备注 
  张建民 不详 天圣八年(1030)庚午科 8 
  李 瞻 不详 天圣九年(1031)辛未科 不详 
  许思纯 不详 景佑元年(1034)甲戌科 10 一说12人 
  金景先 不详 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 38 
  王 梁 不详 庆历六年(1046)丙戌科 43 
  何景略 不详 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 47 
  董君平 不详 皇佑五年(1053)癸巳 61 
  康 修 不详 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 不详 
  康大同 不详 熙宁三年(1070)庚戌 26 
  文 焕 不详 熙宁六年(1073)癸丑科 24 
  郭 璪 不详 熙宁九年(1076)丙辰科 31 一作薛奕 
  赵图徽 不详 元丰八年(1085)乙丑科 39 
  贾君文 不详 元佑六年(1091)辛未科 23 一作辛育 
  杨 达 不详 绍圣元年(1094)甲戌科 35 
  张 闳 不详 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 56 
  徐 衡 江西乐平 崇宁五年(1106)丙戌科 不详 
  熊安上 福建建阳 大观三年(1109)己丑科 不详 
  杨 友 福建晋江 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 不详 
  石公辂 新昌 宣和三年(1121)辛丑科 不详 
  史 江 不详 靖康元年(1126)丙午科 不详 
  徐 遂 不详 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 不详 
  张 深 不详 绍兴五年(1135)乙卯科 6 
  陈 鳌 浙江平阳 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 不详 
  陈 鹗 浙江平阳 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 5 
  应裦然 不详 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科 2 
  柯 熙 福建永福 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 7 两元武状元 
  汤 鷽 福建 绍兴二十一年(1151)辛未科 6 
  姓 名 籍贯 及第时间 同榜进士额 备注 
  郑 矼 福建闽县 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  16 
  赵应熊 不详 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科 16 两元武状元 
  樊仁远 福建闽县 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科 19 
  孙显祖 不详 隆兴元年(1163)癸未科 37 
  蔡必胜 浙江平阳 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              30 武举绝伦 
  赵 鼐 不详 乾道五年(1169)己 29 
  林宗臣 福建泉州 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 33 
  蒋 介 不详 淳熙二年(1175)乙未科 41 
  陈 说 福建闽县 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 44 
  江伯虎 福建福州 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 44 
  林 山票 福建福清 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 43 
  黄裦然 浙江平阳 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 47 
  厉仲方 浙江东阳 绍熙四年(1190)庚戌科 58 
  林 管 浙江平阳 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 41 
  周 虎 安徽临淮 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 59 
  陈良彪 福建长乐 庆元五年(1199)己未科 45 
  林仲虎 福建宁德 嘉泰二年(1202)壬戌科 42 一作叶漴 
  郑公侃 福建福州 开禧元年(1205)乙丑科 46 
  周师锐 浙江东阳 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 44 
  林汝浃 福建长溪 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 40 
  刘必万 浙江杭州 嘉定七年(1214)甲戌科 48 
  朱嗣宗 江苏盐城 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 45 
  陈正大 浙江仙居 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 44 
  杜幼节 浙江东阳 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 58 
  杨必高 浙江杭州 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 已知14人 
  焦焕炎 安徽 绍定二年(1229)已丑科 不详 后徙浙江嘉兴 
  林梦新 浙江平阳 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 已知9人 
  姓名 籍贯 及第时间 同榜进士额 备注 
  朱 熠 浙江平阳 端平二年(1235)乙未科 已知4人 
  刘必成 江苏昆山 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 已知15人 
  赵国华 浙江平阳 淳佑元年(1241)辛丑科 已知23人 
  项桂发 浙江平阳 淳佑四年(1244)甲辰科 已知7人 
  吕廷彦 江西永丰 淳佑四年(1244)甲辰科 不详 一作周梦雷 
  章梦飞 浙江平阳 淳佑七年(1247)丁未科 已知10人 
  陈亿子 福建福宁 淳佑十年(1250)庚戌科 已知5人 
  程鸣凤 安徽祁门 宝佑元年(1253)癸丑科 已知8人 
  张宗德 浙江平阳 宝佑四年(1256)丙辰科 已知10人 
  朱应举 浙江平阳 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 已知9人 
  俞 葵 浙江东阳 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 已知13人 
  王 国 不详 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 已知16人 
  俞仲鳌 浙江东阳 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 已知19人 
  林时中 浙江平阳 咸淳七年(1271)辛未科 已知15人 
  翁 木鄂 浙江平阳 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 已知6人 
  华 岳 安徽贵池 嘉定年间(1208-1224) 不详 
  蔡起辛 浙江瑞安 景定年间(1260-1264) 不详 
  刘伯文 江西吉水 科分不详 不详 
  程若川 安徽休宁 科分不详 不详 
  朱虎臣 江西浮梁 绍兴年间 不详
金代武状元表 
  姓名 籍 贯 及第时间 同榜进士额 
  温迪罕缴住 不详 宣宗兴定二年(1218)戊寅科 40 
  明代武状元表 
  姓名 籍贯 年代 职官 考试官 进士 其他 
  刘 良 不详 成化六年(1470)庚寅 指挥使 不详 6 
  许 泰 江苏江都 弘治十七年(1504)甲子 左都督 不详 35 
  安 国 陕西绥德 正德三年(1508)戊辰 都督同知 不详 60 
  不 详 不详 正德九年(1514)甲戌 不详 
  顾清、贾禄 不详 
  王 佐 不详 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 赠右都督 
  许泰、江彬 不详 不 详 不详 正德十五年(1520)庚辰 不详 不详 不详 
  杨洲鹤 云南大理 嘉靖二年(1523)癸未 参将 不详 30 
  孙 堪 浙江余姚 嘉靖五年(1526)丙戌 赠都督同知 不详 50 
  王 浩 不详嘉靖八年(1529)己丑 不详 不详 不详 
  周 乾 江苏上元 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 不详 廖道南 王用宾 60 一作柳大武 
  章 黼 江苏淮安 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 福建行都司 不详 不详 一作宁海人 
  杨 霈 北京 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 不详 张 治 屠应埈 65 不 详 不详 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 不详 不详 不详 
  王世科 浙江仁和 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 署都督佥事 不详 40 
  尹 凤 江苏南京 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 都督佥事 不详 70 
  袁 士 江苏江宁 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 不详 茅 瓒 王维桢 90 
  文 质 江苏江宁 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 锦衣卫都督 不详 90 一作蕲水人 
  周 嶅 浙江仁和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 参将 董 份 瞿景淳 不详 
  杨 斌 浙江鄞县 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 指挥佥事 不详 85 
  陈 彦 河南 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 不详 瞿景淳 张居正 85 
  程文范 河北怀安 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 不详 王大任 王希烈 0 
  杨 俊 山西蒲州 隆庆二年(1568)戊辰 左都督同知 不详 不详 
  谢天佑 浙江杭州 隆庆五年(1571)辛未 不详 不详 110 
  袁自章 不详 万历二年(1574)甲戌 不详 范应期 许国 80 
  董永燧 江苏上元 万历四年(1576)丙子 副总兵 不详 不详 
  张大德 湖北麻城 万历五年(1577)丁丑 不详 何洛文 高启愚 80 
  姓名 籍贯 年代 职官 考试官 进士 其他 
  刘承禧 江苏上元 万历八年(1580)庚辰 锦衣卫指挥 陈经邦 
  朱 赓 不详 
  解 元 江苏上元 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 山西副总兵 王家屏 徐显卿 100 一作叶允武 
  陈大猷 江苏吴县 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 南赣参将 赵用贤 盛 讷 不详 一作北京人 
  赵 绅 陕西汉中 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 行都司 祖嫡 陆可教 100 
  顾凤翔 上海青浦 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 总兵 冯 琦 俞继登 不详 不 详 不详 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 不详 李廷机 朱国祚不详 
  王名世 浙江永嘉 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 锦衣卫千户 范淳敬 不详 
  黄 钺 江苏南京 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 都督佥事 萧云举 黄 辉 100 一作赵应时 
  张神武 江西新建 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 赠都督佥事 吴道南 杨继礼 不详 
  庄安世 福建晋江 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 详 林尧俞 史继偕 详 谢俊坤 不详 万历三十八年(1610)庚戌 不详 顾秉谦 刘一燝 100 一作谢宏仪 
  顾景元 浙江上虞 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 参将 详 130 
  方仪凤 安徽贵池 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 副总兵 公 鼐 薛三省 100 
  不 详 不详 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 不详 不详 不详 
  郑维城 湖南武冈 天启二年(1622)壬戌 总兵、都督 来宗道 张 鼐 160 
  姚万宪  浙江会稽 天启五年(1625)乙丑 不详 不详 100 
  朱可贞 广东顺德 崇祯元年(1628)戊辰 守备 陈仁锡 李绍贤 不详 
  王来聘 北京 崇祯四年(1631)辛未 副总兵 倪元璐 方逢年 120 一说安徽怀安 
  潘云腾 陕西汉中 崇祯七年(1634)甲戌 延绥参将 不详 不详 
  文 武 江西德化 崇祯十年(1637)丁丑 总兵 不详 不详 一作刘穆 
  翁之琪 浙江仁和 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 左都督 不详 不详 
  黄 赓 安徽休宁 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 泾县守备 不详 不详 
  胡上琛 福建 隆武年 总兵 不详 不详
  姓名 籍贯 年代 职官 考试官 进士 其他 科分无考 
  陈廷对 福建 崇祯年前 总兵 不详 不详 
  卢元鼎 江西武宁 不详 都司 不详 不详 
  张如兰 江苏江宁人 万历年间 漕运参将 不详 不详 
  徐国全 江苏上元 万历、天启年间 都司佥书 不详 不详 
  大西国武状元表 
  姓名 籍贯 及第时间 
  张大受 四川华阳 大顺元年(1644)至三年(1646)
清代武状元名单 
  清代武科乡、会试的一般情况,已见于本书第一章第一节“清代科举制度概说”。武科会试之后,没有“进土题名碑”及“馆选录”之类传世,官私史籍对这方面的记载也极少。不过一代抡才大典,文武并重,也不应完全忽略。朱彭寿〈旧典备征》对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汇考,现据他的记载,将清代武科状元的科分、姓氏、籍贯、胪列于下: 
  
  
  顺治朝 (7人) 
  
  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东章邱。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玺 浙江仁和。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于国柱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刘 炎 浙江山阴。 
  顺治十七年庚子补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苏上元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维鼐 山东济宁。 
  
  康熙朝 (21人)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吴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 顺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张英奇 直隶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诈 浙江山阴。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国梁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罗 琪 浙江会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继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宪武 直隶。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应统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张文焕 甘肃宁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纬 京卫。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 缴煜章 京卫。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马会伯 甘肃宁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维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杨 谦 江苏仪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隶献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显光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肃宁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赛 都 汉军正红。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鳞 封荣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镛 
  
  雍正朝(5人)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 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国琼 汉军镶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 山东胶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齐大勇 直隶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孙宗夏 陕西镇安。 
  
  
  乾隆朝 (27人)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马负书 汉军镶黄。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龙 直隶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华。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贾廷诏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 孟 汉军正黄。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张兆潘 江苏泰兴。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张大经 山西风台。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隶献县。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顾 麟 
  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 李国梁 直隶丰润。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马 全 山西阳曲。壬中科时已取中探花,名马琼,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飞龙 直隶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灏 满洲正黄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龙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钱治平 顺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广东长乐。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赏 山东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隶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黄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刘 双 顺天大兴。 
  乾险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刘荣庆 江苏泰州。 
  乾险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马兆瑞 山东临清。 
乾险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刘国庆 江苏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汉军镶黄。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飙 山东掖县,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飞虎 
  
  嘉庆朝 (12人) 
  
  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黄仁勇 广东海阳. 
  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云龙 直隶阜城。 
  嘉庆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宁 广东南海。 
  嘉庆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隶蔓城。 
  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年)张联元 直隶献县。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华清 山承临润。 
  嘉庆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诚 江西乐平. 
  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马殿甲 河南邓州。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宁 山东益都。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凤来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开业 以传胪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钟英推升状元,陕西神木。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苏 满洲正黄。 
  
  
  道光朝 (15人)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张云亭 直隶清丰。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张从龙 山西临县。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阳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吴 钺 山东蓬莱。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广金 山西灵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凤山 河南沿县。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启善 满洲正红。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隶安肃。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隶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赵云鹏 河南汝阳。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庆 汉军镶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张殿华 直隶枣强。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吴德新 直隶东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隶晋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阳春 四川华阳。 
  
  咸丰朝 (5人) 
  咸丰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东锯野。 
  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 温常勇 直隶天津。 
  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隶南和. 
  咸丰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韩金甲 山东历城。 
  咸丰十年庚申科(1860年) 马鸿图 直隶抚宁。 
  
  
  同治朝 (6人)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样 直隶邯郸。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黄大元 直隶怀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张蜀锦 宜隶广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陈桂芬 浙江天台。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张风鸣 河南西平。 
  
  光绪朝 (11人) 
  
  光绪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鸿图 福建侯官。 
  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 直隶天津。 
  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黄培松 福建龙泉。 
  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年) 杨廷弼 河南祥符。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宋占魁 山东昌邑。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梦说 山东阳谷。 
  光绪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张宪周 山东珲城。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赓 江苏海州。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张鸿翥 江西鄱阳。 
  光结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国栋 直隶天津。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张三甲 直隶开州。 
  
  以上从顺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共取中武状元109人。
李国凤:济南郡公张宓神道碑

大元有名臣,故山东宣慰使、赠江浙行省参政、封济南郡公张公,卒于至正四年四月八日,享寿六十有六。越八年,当至正十二年,其子元辅以神道之石未示显刻,持公行状、墓志、谥议,顿首求文于国凤。凤生也後,尝与先兄御史君拜公于府第,窃听其言论,睹其风采,不敢以芜陋辞。噫。惟公任保定府总管之时,抑军抚民之事,最为特异可称道者。于天历初,明宗皇帝在北服,京师空虚,西军猝至紫荆关,戎御之卒,不支而溃。百十为群,入保定界,肆剽劫。邑居之民众居为城守计,得溃卒无良者,因梃毙之。时知枢密院事也先尼师大军,违城五里而筑,绐府同知及县尉与居民百余人至军,责以擅杀,尽戮之,血淋漓波道,复下令屠城,民汹汹思不靖。公时以病在告,即舁疾冒白刃,突至帐下,也先尼怒愈张,跽公于前诟曰:“汝欲反乎?”公从容曰:“孰敢反耶?”我病不与知府事已久,且军士不能拒敌而溃,逞虐良民,此在法所不赦。民初不辨谁何,仓卒误格之至死,枢密已刑百余人偿其死,复欲屠城,城中户不下万余,万一激生他变,咎复谁任?我宁以身代民死,枢密其勿恐民。”公辨直气和,也先尼默然为少沮,然犹杀张蔡国公数子,解围而去,命公谕民以不杀故。民闻公来,欢声如雷,手额以更生相贺。呜呼,当是时,西北尚未宁谧,保定在畿甸间,使无知之氓惧祸一呼,则安危未可知也。公既不自伐其能,事亦未有能尽知者,此乃公之奇功,可不特书而著之乎?谨案公讳宓,字仲渊,济南人。曾大父讳衍,以急人之难称乡里。妣梁氏。大父讳荣,故金紫光禄大夫、山东行尚书省兼兵马都元帅、知济南府事,进封济南公致仕,赠推忠宣力正义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济南王,谥忠襄。妣宋氏,追封济南王夫人。沈氏,齐国夫人。父讳邦宪,故忠顺大夫、淮南路总管,赠宣忠秉义功臣、中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济南郡公,谥贞毅。妣马氏、王氏,俱封济南郡夫人。两世勋烈,载在国史,具于家乘。公幼以质子入侍武皇潜邸,赐名蒙古台。上正位宸极,即授公尚沐奉御,尝燕见便殿,有旨陈古圣人可法者,公进曰:“臣家济南,帝舜庙在焉,舜圣人也。”因陈舜豫亲数事,且曰:“帝王之德莫大于孝。”上嘉纳,使近臣识之。後山东以蝗旱闻,遂命公走舜庙致祷,讫事而雨,蝗则尽死。还奏称旨,锡金织衣一袭,由是有大用意。仁宗即位,诏授公二品官,公谦,终辞。一岁中,诏谕省臣者四,诏语有曰:“朕惟张霸都儿,昔以五十万众归我太祖,世祖念其勋劳,爵以上公,朕及亲睹其孙蒙古台事先帝久,欲职以二品,辞不肯受,其以三品授之。”寻选知滕州,及陛辞,上曰:“卿犹未官耶?”公拜谢:“臣已得郡,愿自效。”遂赐海东青鹰以宠之。滕有昆弟讼财者,公开喻以天伦为重,民友睦如初。杖豪强柄持官府为治梗者,阖境肃然,麦一茎秀至三四穗,州人歌之,治遂最。(缺一字)郡入为度(缺三字)。出知南阳府,未行,转兵马司都指挥使,预讨帖实赤斤帖木儿逆党,迁彰德路总管。蠲民代输逃亡三百七十户之征科,罢民路运水和炭之费。境中旧患多盗,公令村各置鼓,盗发则击,邻村相应亦击,盗惊骇无所于匿,皆遁去。擢(缺一字)北廉访副使,改保定。除逃民之赋,如彰德加倍之三,免屠城之祸,民犹德之至今。调真定,移平江。平江俗健讼,积讼牒七百余。既下车,剖析略尽,人皆服其能。徽政之(缺一字)财赋司,构(缺二字)佃其田,而州县一切不得有所繇役,皆细民(缺一字)为东南弊,公诣浙省,(缺一字)罢之。省臣以闻,诏罢平江杭州集庆提举司,众赖少苏。今天子即位之二年,召为吏部尚书,明年拜岭北行省参知政事。皆善于其职,未几以病归。至正三年起为山东西道宣慰使,山东食盐为民(缺一字),公请复行盐(缺一字)以便民。益都路增(缺一字)税至四千五百定,(缺四字)数(缺一字)令(缺一字)为禁止三路十(缺一字),州民讼久不决者,公督摄之。六阅月,分命有司,决绝三千一百八十四事。未及引年,乞致仕,归济南,于四年四月八日丙寅遘疾卒于正寝,以五月八日丙申葬于历城东和山先茔。公配蒙古迈礼吉(缺二字),济南路达鲁花赤(缺一字)列尔之孙,监十路总管阔阔台之女,妇德母仪,可为世范,再受封至济南郡夫人,先公五年卒,始合祔焉。子一人,即元辅也,以才干嗣其家,荫授忠显校尉、奉元路务提领,今选松江财赋司副提举。先娶蒙古氏,彰德顽闾中丞之孙女也速伦氏,早逝。再娶刘氏,乃定安故家刘侯知州仲谦之女,性本孝慈,善事上下。孙男一,曰枢。孙女一。公葬之三年,制赠中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济南郡公,谥宣懿。公性笃于孝弟,与人交皆有终始。尤(缺一字)待宾客,而自奉甚俭素,平居夷坦弘博,不为崖异。至其为政,则严肃明敏,吏不能欺。其所设施,必先兴学课农,为教养之本,然後知分目比,而治其余。故一守剧州、四典重郡,声名常出其上。雨旸菑沴,无祷不应,盖其致诚之所至。及去,官民皆刻石以寄其思。呜呼。可谓岂弟君子矣。凤既最公行省有关国体之大者,为之序,仍系以铭。铭曰:

桓桓忠襄,勋冠社稷。帝酬其庸,王此大国。允矣贞毅,践履特特。笃生宣懿,寔为荩臣。幼侍帏幄,嘉誉日闻。皇曰休哉,秩以崇品。公逊弗堪,持己逾懔。出知滕州,布政优优。爱洽惠周,瑞生来牟。乃丞度支,乃使兵马。节费宣威,声震辇下。相台峨峨,瘳民之瘥。易水渳渳,救民于死。平江之政,治剧若闲。抚摩爱养,不专于宽。吏戢其奸,民乐以安。入宰天官,守法惟允。辁度才否,如尺丈引。参政北省,宣慰东藩。恢我王度,绥靖元元。未及悬车,遂致其仕。荣归故乡,奄云不起。讣闻怛悼,靡间遐迩。帝眷不渝,褒赠有加。始终存殁,其德如一。宠贲恩荣,世莫与匹。历城之东,和山崔崔。勒词贞珉,昭示後来。


《山左金石志》卷二十四


附录:《新元史 张宓传》

 张宓,字渊仲,幼以质子侍武宗于潜邸,赐名蒙古台。武宗即位,授尚沐奉御。尝诏见便殿,问古圣人可法者,宓对曰:“帝王之德,莫大于孝。臣济南人,济南有舜祠,舜事父母底豫,可法者宜莫如舜,武宗嘉纳之。后山东蝗旱,命宓至济南祷于舜祠,乞事而雨蝗尽死。还奏,赐金织衣一袭。 
  
  仁宗即位,欲授宓二品官。固辞。仁宗谕省臣曰:“朕惟张拔都儿,昔以五十万众归我太祖,世祖念其勋劳,爵双上公,其孙蒙古台事先帝久,欲官以二品,辞不肯受。其以三品官授之。”寻选知滕州,陛辞,赐海东青以宠之。旋入度支监丞,出知南阳府,未行,转兵马司都指挥使。豫讨铁失赤斤帖木儿逆党,迁彰德路总管。内患盗,宓令村置一鼓,盗发则击鼓相应,各为守备,盗悉遁。天历初,擢山北廉访副使,寻改保定路总管。时上都兵猝至紫荆关,戍卒溃走保定,大肆剽掠,同知路事阿里哥及平章张珪子景武等率居民梃毙数十人。知枢密院事也先尼至保定,营于城外,绐同知、县尉与张景武兄弟及居民百余人至军中,责以擅杀,尽戮之。复下令屠城,宓方以病在告,即舆疾至也先尼帐下。也先尼跽宓而诟之曰:“汝欲反乎?”宓从容对曰:“我病,不与官事,闻戍卒见敌而溃,剽掠良民,此法所不贷者。民不辨谁何,仓卒杀之。枢密戮百余人,足以相赏复欲屠城,城中户口万余,若激而生变,孰任其咎耶?愿以身代民死,幸枢密允之。”也先尼气沮,遂杀数人页去。城民闻宓归,咸额手以更生相庆。后台臣言也先尼擅杀之,罪,诏刑部鞫之,籍也经家,杖一百七,窜南宁。然终无以宓之事上闻者。 
  
  宓后调真定路,移平江路。平江积讼牒七百余,宓下车数日,剖析略尽。时东南诸路富民佃其田于提举司,州县一切不得问,其徭役则责之贫户。宓言于行省,请罢之。事闻,诏罢平江、杭州、集庆提举司,民尤称便。元统二年,召为吏部尚书。明年,拜岭北行省参知政事,谢病归。至正三年,起为山东东西道宣慰使。益都路增油税至四千五百锭,羡入十倍。宓下令厘革之,益都民勒石颂其事。复乞致仕,卒于家,年六十六。赠中奉大夫、江浙等处行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济南郡公,谥宣懿。


點擊進入更多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