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商机:教 育 之 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50:58

教 育 之 忧

     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主要弊端:高度集权、高度垄断和单一化。

 

目前(2007年统计)全球90%以上的国家,都实行了全部免费的义务教育,连亚洲一些知名的穷国,包括人均GDP只有我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尼泊尔等国家也是如此。据2003年9月8日《瞭望东方周刊》报道,缅甸联邦军政府也实行了12年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不但不用缴学杂书本费,还解决吃饭、穿衣及住宿问题。来自外邦的穷人,能享受同样的待遇,以至我国云南临沧边境地区,不少孩子跨过国界去求学,直至高中毕业才学成归国,成了小小的海归派。让我国同胞不能不脸红心跳。

 

实行12年义务教育,已经遍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我国的台湾及经济远不如我国美洲的古巴也是如此。我国的国情和财力也完全可以承担。政府办义务教育,不能随心所欲,随义而为,这是政府的人民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中国有句古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可惜到了21世纪的2008年,仍然是一句口号。

 

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5.1%,其中发达国家为5.35%,发展中国家为4.1%。我国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这一比例2003年达到4%,2003年实际只有2.84%,2004年反而下降到2.79%。1993-2003年,国家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欠账高达9391亿元。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4%的目标并不难实现,也不难超越,关键就看中央财政的实际行动。

 

    不扶持教育,就等于断送未来。我国教育经费年增长率15.4%,而同期的通货膨胀率达18%(1989年)人均教育经费34元(约4美元)同期美国966美元,加拿大947美元,法国584美元,日本554美元,新加坡249美元,香港194美元,非洲穷国赞比亚也有22美元。历史在前进,物价在飞涨,教育经费却在下降。

 

    令人沉痛的是,一个号称尊师重教乃至“唯有读书高”的文明古国,今日著书立说,却被视为最卑贱、最无效、最幼稚的劳动。其实,那怕几百册的印数的科学著作,,它可能在未来的岁月中,产生的价值,远不可用亿万来计算。一旦没有人著书立说,都去当倒爷,只怕到头来,连什么也没有得倒了。让文人从商,使科研“断奶”,不等于引入市场经济,而是一种后患无穷的短期效应。

 

    我们教育的缺陷:总是向人们灌输社会是美好的,人生是绚丽的,官吏是清廉的。于是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产生的第一印象是:生下来就要尽情享受,享受阳光雨露,享受家庭、社会爱护、保护。从下就没有与人生交锋的准备。一旦步入社会,他们脆弱的心理,无法承受现实带来的各种意想不到;脆弱的双眼无法正视社会与人生的复杂。

    几十年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制度,究竟有多少改观?有多少突破?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尤其是文科大学生,是否有独立工作的能力?是否有创造力?永远背诵现成的教条,永远无穷无尽地演绎,喋喋不休地注释。学校的这种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学生这种的思维方式,如不作更根本的改革,那么培养的大学生,只会是误国的庸才,而决不兴邦的人才。

 

    今天,在物欲横流、官吏蜕化、腐败、没落愈加令人忧虑。社会教育严重倾斜,反过来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显示出极大的无奈、被动及与之俱来的倾斜。流行歌曲的柔腔软调、电脑、游戏机前的游戏人生,影片、录像中充斥“情、欲、性、暴、鬼”以及黄色书刊的刺激,社会上金钱与享乐的诱惑,正象瘟疫一样吞噬、残害青少年的心灵。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深深反思:如果学校教育是颗手榴弹,那么社会教育就象一颗原子弹。因此,改造教育,必须同时改造社会,要改造社会,就必须改造政治上的一切弊端,出路只能如此。

 

    政治上的弊端,官吏们的腐败,在很大程度促进了学校功能的蜕化。形式上的失败及内容上的沦丧,使得中国文化的没落及腐朽观念加剧。考试舞弊的铺天盖地,文凭明码标价买卖,职称权钱色交易,高教收费。校园被人们戏称“聚宝盆”,教师队伍相当面积的不称职与同样的消沉。……使得当代学子身体和心灵表现为大规模、大面积的孱弱与残疾,教育的失误,受害者不仅是一代人。几代人努力也难以补偿。共和国的厦靠谁来支撑?!

 

    我国的大学教育,多年来一直不去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问题,尤其是对所生存的空间社会问题的观察。如不努力改变这一欠缺,我们是很难赶上时代潮流的。

    我国教师队伍平均每年都有5%的人陆续离开讲坛,虽无限流连却也义无反顾。教育的贞操又被人感叹不复存在;教师为人师表的修养在社会各种思潮冲击下,高尚和令人崇敬,已成危机。

 

    教育!教育到底是什么?多么崇高的名词!但是,在某些缺乏爱心、耐心的工作者手下,他们只会利用教育达到敛财、垫高社会地位的目的。这样下去,国之魂将何存?民之望将何在?思之泪下,想之夜不成眠。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却致力于研究当代,研究未来。中国学者往往喜欢一头钻进历史。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是很灿烂、辉煌,也很迷人,太有诱惑力了。但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如果被她迷住而不能自拔,那就太可悲了。

    面向历史,背对现实,悲哉!不怪外国人讲:中国人爱夸祖宗,外国人爱夸自己。

 

    中华民族曾以古老的文明饮誉于世。但五千年历史,从孔夫子到陶行知,从蒙学到私塾,无不证明中国人崇尚教育。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一些决策者们,尤其是高层的决策者们,却对不起祖宗了。

 

    在许多国家,最漂亮的房子,要数中、小学和幼儿园了。可号称文明古国的中国,毫华宾馆、休闲中心、高干疗养院、办公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富丽堂皇,气派非凡。庙宇、祠堂几乎一夜间林立。而中、小学教舍,却象丑小鸭一样,一只只在抖抖瑟瑟地缩在一边。

 

    时至九十年代,我国的教育现状:经费紧缺,学校穷,教师苦,以致教与学大都没有积极性。教舍残破,设备不良,质量不高。教师英年早逝。学生无心向学,已到了山穷水尽。

 

    中国固然穷,但令人大惑不解的是:教育穷得丁当响的时候,在其它方面,我们的人民币,却又在汩汩流淌。一边吃紧,一边紧吃。1981年至1986年,全国用于进口小汽车的款达220亿元;每年用公款吃喝的钱,可搞大型科研项目8万个,可支付三年教育经费。到了90年代,一年用于吃喝和公费出国 旅游的开支,竟达8年全国下岗 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费。这种驱势还在有增无减。

    “一切向钱看”,是80-90年代的为人之道,为国之魂。这样下去如何是好。高等学府,不致力于培养国之栋梁,却因经费不足,而去捞钱。无钱学校不能发展,教、职、员、工生活也无法保障。民以食为天,知识分子也不例外。“捞钱、捞钱”成为人们的准则,近已发展到不择手段。令人瞠目结舌。

 

    美国已普及了中等教育,(适龄青少年入学率达97%)高等教育已初步实现了大众化。(18-24岁的青年50%以上入大学)日本1978年中等教育入学率达96.2%。而我们有近三亿文盲。全世界每四个文盲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近十年来,每年至少有100万儿童因家庭贫寒而失学。

    今天,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在基本的中小学教育还不普及的中国,却出现了一股强烈的“厌学风”,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警惕!

    我国社会问题:文盲量增大;青少年犯罪比例上升;贪污腐化现象严重;下岗失业人数猛增;人民信仰空虚;文化素质下降;……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加剧。

 

    外国财团、大亨们都可以不惜千金支持从常识看来荒谬不堪的科学设想。而我们社会,竟没有一点雅量来扶持一下被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并有可能给人类带了福音的发现呢?

 

    韩国创造“汉江奇绩”使他挤身于“世界四小龙”之列。靠的就是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而这些都是由于高度重视教育造就出来的。和我国相比,大学生占人口比例之大之多惊人。私立大学和女大学生之多惊人尤甚。大学毕业,已成为韩国青年立足社会的起码条件。1993年韩政府个又宣布该年为“读书年”。

 

    教育、科研投入不足,其后果是:劳动生产者素质低,生产力低下;工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产品数量质量低下;科研技术落后跟不上生产的发展;生产管理于经营落后,经济效益低下。

 

现在大量孩子是独生子女,是被骄纵的一代;大量孩子是留守儿童,是被抛弃、被放逐继而自我放纵的一代。光因为户籍和教育政策不平等导致的留守儿童就有4800万以上,他们被政策所抛弃,被父母的家庭教育所放逐,然后在自我放纵中寻求虚幻的存在感、价值感和荣誉感。我们势必要迎来无法无天的一代!不公平的教育政策,以及逼人"妻离子散"的不人道的户籍政策。甚至还有,家长们不科学不正确的教育观念。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江苏省内某校的一份校报,这份校报的大半内容,是介绍该校召开高考誓师大会“盛况”的。读着该校校长等人在大会上的发言,尤其是读到那位发言的老师在结束讲话时发出的号召——“同学们,让我们振臂高呼:金榜题名,舍我其谁!”除了“疯狂”二字我实在想不出别的。高考走到这一步还不如科举:科举个人是发疯,高考是集体发疯。

    在这所学校,教育分明就是胜王败寇的战争,“高考冲刺”,就是“决战决胜的战役”(校长语);老师不再只是老师,“更是和你们(学生)在同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的战友”(教师语);家长当然就是等待解救的民众(同时也是支前的群众),自然要“感谢你们(老师)用心血与汗水打造出今天这样一支锐不可当、无敌天下的王者之师”(家长语)。

    是“王者之师”,还是“亡命”之师,我们暂且不论,先来看看这所县中是如何“打造”学生的。在“誓师大会”上,该校一位领导(应该是负责高三的)发言的第一句便是:“从2007年7月31日那个温热的傍晚开始,我们×中学的X名师生一起跨进了高三的征程!”2007年江苏省高中给放暑假的时间是7月13日,也就是说,该校08届高三学生在2007年暑假只休息了17天(如此地违法违规,怎么就没人管?)。在这位校领导看来,“真正的高三”,“是如入定的老和尚拒绝一切诱惑!”,“是偌大的天地间只看见自己的一张课桌”——真是无欲无念无牵挂,只顾眼前“圣贤书”啊!

    记起自己在1981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前,母校也是开过一个跟有关高考的会的,叫什么会想不起来了,但肯定不是“高考誓师大会”。会上有两位校友发了言,叫吴彦的校友是上一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当年中科大在中学生中的号召力丝毫也不亚于北大、清华)的,叫陆海鸿的校友则是在科学种田方面有所成就的农民。两校友当年具体讲了些什么已经记不得了,但当时会场里张贴的两条宣传标语却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一条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另一条是“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其实,笔者这一代的高考考生对这两条标语的印象都应该是深刻的,因为当年全社会都是这样宣传高考的。虽说近30年前的高考竞争远比现在激烈,但人们对待高考却远比现在理性。

    要给高考降温,让人们回归理性,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高考体制。首要的一点便是实行“考”、“教”分离,具体地讲就是中学只负责把学生培养合格的中学生,至于高考则完全是政府和大学的事,中学只要向大学提供必要的学生资料或证明材料就行了。其实,实行高考社会化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大学升学竞争同样激烈,但由于人家实行的是“考”、“教”分离,所以这些国家的中学就能从升学竞争中“全身”而退,学校上下既没发疯也不发狂,而是从容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回过头来再看看国内,我们的中学早已被高考拖累得死去活来,学校在组织教学外,还要负责学生的高考报名、体检、送考、填报志愿、统计(及被统计)学生的考分与学校的升学率等“额外”的事务——学生个体参与升学竞争与学校整体投入升学竞争被死死捆绑在了一起,而教育方针、法规,以及中学教育的根本职能早已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

    于是,一些地方便有了考前杀气腾腾的高考誓师大会,以及考后更加杀气腾腾的、秋后算账式的高考总结大会。

    本文写好后,我请一位同事帮我看看,提提意见。他看后对我说:“你真是少见多怪,现在许多初中学校都要开这样的中考誓师大会,何况是高考?”

    教育疯狂至此,我实在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