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角内侧有小白点: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与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9:01:07
专题讲座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与评价
毛洪其(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 中学高级)
课程内容
记叙文写作教学我们花了很大的功夫,相对于议论文、应用文体的写作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可能是生活的需要、交流的需要,也许是考试的引导。但是我们自己觉得还不理想,社会也不甚满意。总的说我们的作文教学观念还较陈旧,教学仍在种种误区中挣扎,我们该实现自我突破。
所以,我今天和大家交流两个大问题:一、记叙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教学、老师和评价四个维度谈;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一下突破的途径和方法。重点谈第二点,也许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能够引发同行们的思考也算我的努力吧。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问题
目前学生记叙文写作大体存在的现象是:审题不准,文体不清,单薄肤浅,时代感不强,文章大多是“不生不熟”的夹生饭……归结起来四大问题:
●没有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写作资源匮乏,语言表现贫乏,内容肤浅空乏。
●没有真情实感——无病呻吟矫情造作。
●没有独特体验和个性认识——敷衍成文,成人化、低幼化、无文化。
●厌倦作文——没兴趣,没追求,功利化。
我们要说:作文怎么了?学生也在疑惑,也在张望。
2. 教学问题
●目前作文教学状况是:
训练的基本状态是:无计划,无序列,无程序,不科学
评估的基本状态是:无目标,无标准,不规范,不客观
发展的基本状态是:无教材,无体系,无实效,不均衡
这可能有些极端,但绝不言过其实。
●作文教学陷入 误区之中。
观察与认识误区
多读与多写误区
知识与方法误区
概念与形式误区
主体与目标误区
自改与互改误区
评估与反馈误区
理想与标准误区
我们要说:作文教学怎么了? 交流实验热热闹闹,建设管理冷冷清清。
3. 教师问题
●作文教学意识不健康,要求学生重视,自己却有盲目性、随意性,甚至任性
●作文教学技能缺失,设计、评改、评价、反馈、写作似乎都是门外汉,至少低于阅读教学的能力。
●作文教学态度——把学生推出了作文课堂。
只作感性评价,缺少理性分析
只作粗放指导,缺少规律总结
只作传统练习,缺少前瞻探索
我们要说:语文教师怎么了?老师们也在疑惑,也在思考。
4. 评价问题
●评价方式单一,而且不到位,无效评价
●有标不依,无限拔高,追求理想境界
●没有阶段性标准,缺少量化测量
我们还要说:作文评价怎么了?这是谁的问题,需要管理部门反思。
问题摆出来了,有些问题教师解决不了,有些是我们能够解决的,现在讨论第二个问题。
二、突破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瓶颈
1. 突破学生写作瓶颈的途径
●写什么: 有话可说说自己 —— 低下头来看自己,自己的经历、积累、体验。自己身上有开发不尽的资源,许多同学常常忽略自己,一写作文就抬起头来向远处看,向人家身上看,结果就出现了许多苦恼。
●怎么写: 有话会说自己说 —— 静下心来想感受, 说自己想说的话,只有感动自己,才可能感动别人。 抒写真情实感。有了真情实感其他一切都是苍白的,都不重要
●写怎样: 有话敢说说真话 ——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有自己喜欢,别人才可能喜欢; 敞开心扉倾吐个性认识。只有表达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作文永远是新的,形式上的创新只能新一次,认识提升了,作文的价值就提升了,就得到了作文的真谛。
这几条建议的依据是《课标》,《课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下面共同欣赏一篇作文,通过例文作一点解释。
劳动——生命的开端
父亲是个工人,每日都在辛苦地劳动,而奶奶的疾病,妈妈的下岗,无疑对我家来说是当头一棒。近几日爸爸又瘦了一圈,我的心十分苦涩,我自认为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既然家中有难,我这个七尺男儿不得不帮爸爸一把。
暑假里,我把爸爸的“三轮”骑上了街。烈日当头,心里正掂量着在哪避暑,远见一位妇女领着小孩儿向我招手,坐车?还真有活!好热呀,可我怎能拒载,懒洋洋蹬过去,笑盈盈地问:“您到哪儿?”“牵手商场。”这位体态 丰满的 太太淡淡地吐出一句,没把我的三轮砸趴下。
这是我的第一份生意,加油干!我暗自给自己打气。汗水早已浸湿了背心,额头豆大的汗珠砸在冒烟的马路上,毛巾擦湿了,嘴里咸咸的涩涩的,接着蹬。路还在无限的延伸,我飞似地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心里一百个小心,生怕蹭着哪位爷。
远远的,“牵手”的大招牌赫然矗立在大厦顶层,啊,你就像沙漠中的绿洲,冰山上的烛火,黑夜里的明星!咳,望山跑死马,好不容易到了,我不知道我还像不像人。
“谢谢。”我擦着汗水,接过了钱—— 3 块!我苦笑着,托着钱愣了好久。爸爸,您下班后就是这样挣命的吗?爸爸,我不该拿着您的汗水去买那无关紧要的篮球鞋,我不该拿着您的汗水去冒充“大款”请哥们儿挥洒入土;妈妈,我这时才明白您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奶奶,我这时才明您为什么有病不肯吃药……这一刻,我恍然明白了许多许多。我生活在父母一日一日的奔波与劳碌之间,我生活在父母一行一行的泪水与汗水之间,我生活在父母一丝一丝的忧虑与愁苦之间。
“小伙子——走吗?”一位大爷喊醒了我。
“哎,走走,您去哪儿?”
蹬着三轮,飞驰在清爽的大街上,我才意识到:生命从这一刻开始。
无疑,这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先看选材: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 《 课程标准》作了同样的表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本文材料是自己的经历,独有的经历,它不是把原始的材料拿来呈现给读者,把这个材料放在家庭背景中去体验、去感悟,让他有了“意义”。这经历也许对作者来说不以为奇,是日常的生活,也许出于好奇尝试了一次,也许被逼无奈不得已而为之,更也许是他看到的现象自己却有感受,再大胆想象一下抑或就是他坐车的经历。但这故事是可能发生的,是合理的,我们看不出编纂的痕迹。谁没有自己的经历,只是你没有投入地去思考,没有用情感去感化你的材料。不要认为从家门到校门,就没有经历,就没有见识,就没有积累,就没材料可写。那是一种认识误区。考试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谁都有吧?为什么有人写得那么动情,有人写得就俗不可耐?原因是你在选材时忽略了体验、感受。
再看语言:
说到本文的语言,首先说他的个性特色。文章语言是北京“七尺男儿”的话,“这位体态 丰满的 太太淡淡地吐出一句,没把我的三轮砸趴下。”“心里一百个小心,生怕蹭着哪位爷。”“好不容易到了,我不知道我还像不像人。”既有北京味,又有阳刚气。其次,具有成熟的语言感觉。“我擦着汗水,接过了钱—— 3 块!”,如果换成“接过了 3 块钱”,文章立即黯然失色,这句给读者留下多少揣摩思忖的空间呀。再者这是普通家庭里“孝顺、懂事的孩子”的语言,开头朴实无华,叙述简洁有力,渲染感人肺腑。语言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就学好的,也不是东摘西抄就有用的,除了语感,作者在说“自己的话”。《课标》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本文的表达应该说相当有创意。
现在我们看技巧:
第一、文章收束在行动中。我们能看到的作文大都“被规范”了——结尾抒情议论扣题,主观收束。此文“蹬着三轮,飞驰在清爽的大街上”把读者的视线带向了远方,让思绪绵延伸展。这是大胆的安排,也是少见的一笔,当然更是惊人一笔。
第二、修辞方法的使用灵活自如,富有表现力。夸张“这位体态 丰满的 太太淡淡地吐出一句,没把我的三轮砸趴下”神来之笔,誉满天下的作家也不过如此,韩寒、郭敬明再练多少年也难说。接着对爸爸、妈妈、奶奶的歉疚,一口气喷出整齐的排比句,真有不吐不快一吐为快的气势,“我生活在父母一日一日的奔波与劳碌之间,我生活在父母一行一行的泪水与汗水之间,我生活在父母一丝一丝的忧虑与愁苦之间。”
第三、表达方式转换灵活自如。开篇的平实介绍,第二段自然进入记叙,心理描写、形象描写、景象描写、行为描写,抒情式议论,议论式抒情,一切了然无痕。特别是“谢谢”那一段,提升了作文的价值,不可没有,不可多得。
第四、暗合与照应。这技巧不知作者是否有意识。开篇于无奇之中见神奇,稍不注意也可 能被 老师甩到一边。“奶奶的疾病,妈妈的下岗”,都被“愁眉不展”,“有病不肯吃药”暗合了。作者不多言不少语,读者暗自叫好。“我苦笑着,托着钱愣了好久。”一个“愣”字真要功夫,多数学生可能真“愣”了,一愣开去,一愣不醒。“一位大爷喊醒了我”,这“醒”字悄然照应,这哪像“七尺男儿”,倒像是心如丝细的娇娘,一字不漏,滴水不漏。
材料是独特的经历,一切都有了发挥的天地。正如《课标》所说:“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最后看认识:
本文作者没有在文体形式上玩花活,但文章却有震撼力量。原因何在呢?其一,“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普通人家的孩子,具有朴素的情感,真情流露,真情动人。其二,独特体验,个性认识。认识让材料闪光了,认识让文章感人了,认识让立意品位提升了。《课标》建议“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作文有了真情实感,其他还重要吗?
苏轼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与此者也。”
巴金对自己写作缘由这样表述:“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惟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作家方方在《关于乌泥湖及问答》中写道:“我就是想把这本书写出来。我觉得我不写出来,内心很受折磨,仿佛是有一点由不得我自己的感觉了。”“写小说就是我喜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快乐,这是一种创作的快乐和一种表达的 快乐。我只按自己所想来写。”
尼采发誓:“凡一切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书。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
曹雪芹对着刚写完的《石头记》叹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从维熙把写作当作自己的责任:“时间只允许我向稿纸上喷血,不允许我‘玩弄文学'。”
苏叔阳激情燃烧:“作家对生活要有激情……要有点燃别人心灵的激情之火。要把整个生命豁出去了,这样留给你的只有拼搏后的快乐。”
余秋雨既感性又理性的定义:“文学是寻找生命的状态,发现生命结构的工程。他有生命力,是心灵流淌出来的泉水。”
孔庆东:“好文章的标准,是这个文章有了生命。大家公认的好文章,是有生命的。你如果要想真正的提高写作的水平,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叫做‘爱'。如果给这个‘爱'加上一个宾语,叫做爱生命。爱生命是写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作文不是写作,但那血,那泪,那火,那水,那生命,引领读者浅入深悟——作文的本质——作文是一种情感活动。
好了,一篇例文还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大家在默默自读罢。
2. 突破教学瓶颈的途径
●走出训练误区——知道了不该干什么,再干什么都是有效的。
①走出观察与认识误区
观察是作文的准备工作之一,而且是最基本的准备工作。但观察了不一定能够完成作文任务,不一定能够形成积累。观察到的生活一定要和自己的积累、体验结合起来,要进行思考,只有提高了认识,观察到的生活才可能变成写作的素材。老师应该教给反思生活的技巧。认识生活也受年龄、阅历、思想水平的限制,提高认识是提升作文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
②走出多读与多写误区
作文是一种能力,能力是熟练的技巧。要让技巧熟练,多写是一个重要途径。但多写一定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多写的度;二是多写的训练方向。放任的多写,没有目标的多写无疑是一种负担,也许是一种摧残。
至于多读,要明确它和作文质量的关系:不一定成正比 ! 多读了不一定就一定提高作文能力,许多读书很多的人,写作能力并不强。和观察一样,读书也是一项基础工作,是一种积累,只有真正形成一种积累,有了认识的相融相通,多读才起作用。所以读书也要有指导,放任的读不求甚解,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③走出知识与方法误区
作文需要训练,但提高作文水平的奥妙是什么,很难说清楚。有 许多 老师上课就讲作文知识,作文方法,可哪一个作文高手或是写作高手是学习知识和方法练成的呢?知识要讲,讲多少,什么时候讲,这很有门道;方法固然重要,讲多少,什么时候讲,需要思考。 许多老师作文教学卖力不讨好,常常误将要求当方法塞给学生。
④走出概念与形式误区
这里要说的“概念”不是什么叫记叙文,而是不同的作文命题形式:比如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等。老师们都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于是带着学生东奔西突,这一讲那一讲,生怕跟不上形势,忽略了作文训练的本质特点——用文字表达。还有作文形式,粗略地说就是文体吧。除了常见的传统记叙文样式,由于“文体不限”出现了一些写得不错的“四不像”文体,当然多数是猎奇。认识不深刻,概念、形式怎样追新逐异,都不会有什么价值。
⑤走出主体与目标误区
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写作主体的发展,主体是学生,作文训练不要虚无缥缈,任意拔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常常把他们当作思辨家来驱使,这会扼杀学生写作兴趣,甚至让他们对作文有逆反心理。另外,课程标准规定了阶段目标,《评分标准》也相对具体,“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这就够了,不要总拿理想去衡量学生,理想的成功作文是什么标准,我们自己恐怕也难说清楚。
⑥走出自改与互改误区
课程标准对作文评改的认识有过摆动, 1978 年大纲提倡“以教师评改为主”, 1990 年的大纲说“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 2001 年的课标强化了这个意思,“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到底谁来修改, 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说不是争论的问题。
有这样一则故事:
1951 年秋天,赵树理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太行山,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村里有个小青年写了一篇文章让赵树理指导。赵树理看了一遍说:“你先改一次,明天让我看。”第二天,小青年把稿子改好,送给赵树理,他看了一遍,说:“你再改一次,明天送给我。”第三天,小青年又把稿子改好了送来。赵树理看了一遍,说:“我看你会改,再改一遍。”第四天,小青年再次将稿子送给赵树理,他看了微微一笑,说:“你改的有门路,再改一遍。”小青年应声而去。第五天,稿子再次改好,赵树理夸赞道:“你的耐性真好,再改一遍,行吗?”第六天,赵树理满意地说:“好了,弄个信封,把它寄到《山西农民报》去。”小青年对赵树理说:“你光叫我改,改,改。你是大作家,那么多写作经验为什么不给我讲一讲呢?”赵树理说:“我已经把我的真经全部传给你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悟出了什么?
修改的能力,检验学生真正的作文水平。所以, 修改——老师要做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修改不要停留在表面层次,互改不要搞成课堂游戏、装饰。
⑦走出评估与反馈误区
教师的评估要准确到位,反馈要及时有效,创设良好的作文环境。问题是评估随意,无计划,无方向,师生双方都不在乎,特别是教师不投入,不尊重“生命的活动”。反馈问题是不及时,形式单一,没有承接性、延续性。有的老师打着课改的幌子把评估任务交给了学生,搞成了游戏。
⑧走出理想与标准误区
作文评分标准没有阶段性的,整个初中都在使用一个,就这个标准也各地自己编制,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作文阅卷某种程度上还是靠老师们的感觉,感觉是可行的,但很多老师是凭感情。感情就是一种心理,评估不公平由此而产生。前边说过也不要用理想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理想的标准就是否定教学行为。
●遵循科学序列
要克服作文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就要有训练规划,有符合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序列。经过试验,我向大家推荐几个训练序列,虽然理论依据的可靠性还需论证,就目前而言,至少有效性是可喜的。
系列计划更接近目标,更有针对性,更便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系列计划还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作文程序系列训练


实际教学中,选择哪一种系列,选择哪一种系列中的哪个训练点,根据自己的优势、学生的需要进行实施。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设计,最初可以仿照名家模式进行,有了积累,有了经验教训,再随时调整。
●寻找有效模式
教学遵循一种规律 , 规律呈现一些模式,模式显示一种特色,模式是教学的一种追求,成功的教师都自己科学的模式。
冯克诚 先生 为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
查有梁 先生给模式定义:“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抓住特点,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以提供教育实践选择;另一方面,对教育实践的经验作概括,抓住特点,则可得到个别的教育模式,以丰富教育理论。”
叶老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经过实践检验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比较固定的作文教学思路、教学方式。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少优秀教师已摸索总结了多种独特的作文教学模式。模式不同、风格各异,但基本目标和实际效果都是一致的,即引导学生由“学写”向“会写”过渡发展。
作文教学模式
流派
代表人物
基本模式
模仿
流派
钱梦龙
模仿创造系列
“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
杨初春
五步四法两课型
五步:即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
四法:即写作限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
两课型:即写作实践型课和理论指导型课。
思维
流派
常青
作文分格训练
把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分成两大格、若干小格。两大格:第一大格,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二大格,说几句连贯的话。把“说一句完整的话”又分成五个小格:第一格,敢说;第二格,说顺;第三格,说实;第四格,说活;第五格,说准。也就是把某一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小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刘胐胐 高原
三级训练
结构是: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
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章熊
语言与思维结合
包括:语言练习、形式逻辑训练、想象与联想、综合与概括的训练、写作技巧的局部练习、阅读与分析练习等五个方面。
过程
流派
周蕴玉 于漪
文体为纬过程为经
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
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文体、过程双轨训练
文体、过程平行双轨
以文体写作安排作文基本训练,同时又按“作文过程”——列提纲、写初稿、修改、打开思路、收集积累作文材料、语言和文风、审题和构思等的训练项目来组成作文的另一训练线索。
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作文过程训练体系。
扬州师院
三线并行训练模式
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三条线索的并列安排
第一条序列由简到繁——单纯的一事、一人、一景、一物、一番情、一种理,复杂的一事多人、一人多事、多人多事、由物及人等。这条线索解决“写什么”。
第二条序列是写作手法——结构手法、表达手法等;
第三条序列是写作过程——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表达、修改和思维能力。后两条线索解决“怎么写”。
新概念作文
《萌芽》杂志社 二新一真
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
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真体验——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还有正在实施的许多作文教学模式,值得在实践中借鉴。
★快速自能作文教学模式:
教师命题与学生命题相结合──学生作文──学生讨论评议──学生自批互改──教师点评和总结。
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是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 40 分钟 700 字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文强化训练活动。
★读写结合模式:读学写,由仿到创
★ 自由作文模式:自由选材,自由习作
★ 大语文的作文教学模式:积累——构思——起草——修改——评价
积累:生活积累、材料积累、语言积累;构思:写真实、立主旨、选题材、理思路;起草:认认真真、规规矩矩,整理思路;修改:本人自改、教师选择典型习作集体修改;评价:自评、他评和共评
★螺旋式上升训练模式 : 在整体背景下的单项训练→构成整体的单项训练→整体训练的较高级阶段
★ 作文过程微格训练系统化:将写作知识系统分解为若干个有机的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分解教学的方法。如:
①审题——构思——行文——修改
②观察——分析——表达
★二时三环五步训练法:二时:二课时三环:全过程为: ①教者指导,书面成文(第一
课时);②互相批改鉴赏比较;③宣读范文,领悟其妙(第二课时)
五步:整体过程分为五个步聚:①导思;②批改(自批);③荐文(小组推荐,作者宣读);④评论(自评、互评、教师点评);⑤后记(写心得体会)
★ 五步作文教学法:定标、
指导、练习、互批、讲评
定标:确定本次作文训练目标。
指导:①出示参考题目,放手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点拨;②师生共同研讨他人范文。这一过程主要是交流认识,取长补短,教师则矫正点拨,引向训练目标。
练习:学生成文阶段。
互批:根据训练目标让学生自批互批,并讨论交流。
讲评:①总结学生作文完成目标情况,公布达标的比例;②师生共议学生推荐范文,统一认识;③再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优缺点总结,写在自己的作文文尾。
★“群批法”教学程式:
找出典型习作——明确评改要求——学生独立批改——集体进行讲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作文模型实验教学法:选模型找公式——学模型——用模型——评模型——会模型 ★ 三步作文法:实景、模仿、创造
★ 四定六步作文法:定时、定量、定格、定性;六步:作文指导、学生作文、批阅作文、作文评改、学生自改、写作心得。
★ 九步训练 作文教学 法:讲、听、说、记、思、仿、写、改、评。
★ 作文教学 “四步法”:即观察以取材,摘抄以炼句,练口以激趣,感悟以构思。
★ 八步十六字作文程序:即初作、议改、阅批、导评、复作、批改、品尝评优。
诸多作文教学模式,是老师们探索的结晶,实践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理论上各有说法。虽然各有优劣,但大家都在追求科学性和实效性。
老师们在教学中形成了模式,这些模式都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写作心理,发展他们的思维,训练写作技能。
众多模式,不一而足。哪一种更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学生水平,要在教学实践中去筛选,改造,完善,从而形成自己的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我选了两个课例,都是记叙文选材课,一节初一,一节初二。不同阶段,不同要求,模式基本相同。请老师们自己观摩,从模式角度看是有明显借鉴意义的。
3. 突破教师瓶颈的途径
●关注写作过程
《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关注学生写作的全过程,这也是《课标》的理念之一。从写作准备,到审题立意构思成文,再到修改完成。每个环节 都在 老师的指导范围内,提高教学效率。
●满足学生需要
作文起点不是从零开始,作文能力也不是从写作知识那得来的。老师要对学情进行调查分析,摸清学生到底有哪些困惑,他们到底需要老师做什么。作文没有教材,教材里几乎没有作文。学生的需要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提升自身技能
我们从教学技能——语文教学技能中剥离出作文教学技能,更便于把问题说清楚。更便于个人发展。作文教学基本技能大体可归纳为这样几种:
开发资源能力
系列设计能力
课堂实施能力
选择题目能力
文题分析能力
写作点拨能力
撰写评语能力
批注修改能力
讲评反馈能力
写作示范能力
应考指导能力
基本技能之一 —— 文题分析
教师要练就分析文题的能力,不要光动嘴去评说,动动笔,整理好思路。比如每年的中考试题出来,静下心来思考评价,全面、准确、客观的分析优劣。为什么要分析中考题呢?因为有典型性,更经得起推敲。
评价文题的依据:
课标要求
考试说明
教学背景
学生实际
评价内容:
题目形式
题目的语文性
题目的适应性
题目历年衔接关系
审题或行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评价示例:
2008 年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评点
题目:向前,向前,向前!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 600 字。④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题目靓丽,琅琅上口,充满力量;读来令人精神振奋,充满昂扬向上的情绪。
延续了北京试题传统特点,属直接命题的全命题,没给材料,没有提示语,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把审题障碍降到最低限度。给考生创造了广泛的选材空间。
这个题目,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有强烈的语言气势,给人一种震撼力。除了具有普遍可写性以外,更具鲜明的时代特点,符合社会大背景。
审题上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把“向前”当作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围绕这种信念选材立意,表达一种始终不渝的追求;二是可看作一个渐近或层递过程,写出情节的发展或认识的提升。
当然,这个口号式的题目,如果脱离了背景会引导考生说一些空话、套话。考生写作时主要从小处切入。
基本技能之二——写作点拨
为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状态,写作点拨是作文指导的重要技能之一。
点拨是要迅速打开思维的之门, 打开记忆之门,打开想象之门,打开情感之门。 给学生选材、立意、确定文体、选择适当的表达技巧以有效启示。并非限制他们的思维。
注意:
点拨站在学生的视角;
抓住关键点或难点;
一定要有操作性不是提要求;
真正动笔写出来才能提升内力。
点拨示例 1 :
向前,向前,向前!
—— 2008 年北京市中考作文写作点拨
房山脱产班学员
这是一个主题式命题。
点拨一:
把“向前”当作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围绕这种信念选材立意,表达一种始终不渝的追求。 在自己的学习中、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挫折、小困难,这样可以选择写战胜困难的勇气,排除误会的决心,追求梦想的志向……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向前,向前,向前”的主题。
点拨二:
把“向前,向前,向前!”看作一个渐近或层递过程,写出情节的发展或认识的提升。 选择一件事写出它的不同阶段,比如体育考试前的锻炼过程,逐渐接近目标;也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认识逐渐提升,接近事物的本质。比如选我与环境的关系,开始认为和自己无关,后来觉得我只要不破坏就行、别的做不了什么,现在认识到一举一动甚至吃饭都与环境有关,这也突出了“向前”主旨。
点拨三:
写作时可以选取一件或两件,能够表现“向前,向前,向前”这一主题的事情,叙述中要把你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动交代清楚,如果写两件事情可以一件详写,一件略写,把他写成一篇记叙文。
这个点拨有些“好为人师”了:首先要求的语气很突出,淡化了指向性;其次第三点太散了,似乎什么都想管,又无效。
基本技能之三——撰写评语
评价学生作文,撰写评语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看到的评语无效的太多了。
评价首先要依据评分标准,其次要有良好的评估感觉。某种程度上掌握评分标准也是靠感觉,有效提高作文指导成绩评估感觉是一个节点。
提升评估感觉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懂学生的作文;二是动笔写评语。
写评语不能说套话,要抓准作文的主要优劣。评语忌说套话,空话,千篇一律。
评语示例:
窗外的野百合
从我卧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丛生机勃勃的野百合,在明媚的春日里,金黄点点,煞是迷人。
初来北京的我们,住进了一个普通小区的地下室,三分之一露出地面的窗子能有这样触手可及的风景,真是我的幸运。不久,我就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了。
一天清早,我蓦然发现,窗外一片空白。昨夜的一场风雨已让百合花倒了下去,我的心一颤:难道这百合就象征着我们这个家庭吗?户口没有落实的痛苦快要把这个曾经快乐的家庭击垮了!
然而,第二天早晨,我惊奇地发现这些百合已经站起来了,它们的叶与叶交叠着搀扶着,颤巍巍地抬起头来。霎时我被这情景震撼了:在困境中,它们竟能携起手来展现生命的昂扬。而我呢?我一直怀着抗拒的心理冷眼面对父母的争吵……
“砰!”又一只杯子摔碎了,我急忙跑出卧室,拿起扫帚清理地上的碎片,爸爸妈妈的争吵声戛然而止。我将碎片倒掉,伸手拉起还在惊讶中的爸爸妈妈,来到我的窗口前:“妈,你看窗外的百合花已经站起来了!”说着,我又把最近几天的大小考试成绩递给了爸爸……
突然,爸爸妈妈同时抱住了我,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父母臂膀的力量,第一次体味到了来自父母的温情,他们也许想到了儿子身处陌生环境默默读书的身影,想到了儿子孤独时与野百合心灵的对话。优异的成绩是儿子战胜逆境最好的证明。
以后的日子,是全家人乐观拼搏的时光。
终于有一天,我们即将走出地下室,迎接在北京的新生活。
临走前,我久久伫立在窗前。她是我新生活的动力!
评语 1 :
文章中心明确,结尾有力地扣住了主题。作者的语言优美,富有文采,生动感人。结构完整,前后照应。书写干净整齐,标点、格式正确。
评语 2 :
野百合!注意:野百合!
作者恰当地选用了一个情感载体——野百合,它美丽而又坚韧,在无常的自然环境中不屈地成长,散发着自己独有的芬芳。全文几乎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是一种愿望,由于有了那株百合,文章留香溢彩。作者的心路历程恰与野百合的成长特征相似,于是作者的内心感受全部交与它来展示了。野百合这个载体凝聚了作者在困境中拼搏的人生态度,凝聚了在艰苦的环境中互相搀扶,团结奋进的精神。野百合不仅聚焦了文章表达的情感,同时,也为文章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当然结果是使作者战胜于考场。
前者机械地按照评分标准写,你能看出本文的特点吗?
后者抓住最突出的特点评判,把情感交与一个载体去表述,这是成熟作者的表现,得来不易,我们不能忽略。后者与原文的文采一致,前者是老师输给了学生。
建议:评语也是教师的作文教学的基本功,要有目的的苦练,给自己定一个标准,要写就有个字数限制,比如不少于 200 字, 300 字, 400 百字, 600 字, 1000 字。最后到 8 个字——野百合!注意:野百合!
基本能力之四 —— 批注修改
老师的批注、修改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这一点我们似乎都忽略了。
语文教学大纲和现在的课标,一直重视批改问题。
1963 年大纲:“要求教师结合讲读教学,认真批改作业,进行讲评,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978 年大纲:“ 作文要评改。评改是要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作文有什么优缺点,领悟到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经过多次反复的写作实践,逐步提高写作能力。评改要认真,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 如普遍改或重点改,书面改或当面改,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或组织学生互相修改等 ) ,但应以教师评改为主。 ”
1986 年大纲:“ 作文评改可以采用详细评改、重点评改、当面评改、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要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 ”
1990 年大纲:“ 作文评改可以采用详细评改、重点评改、当面评改、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要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 ”
1995 年大纲:“ 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
200 年大纲:“ 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
2001 年的课标指出:“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我们从中读出几个关键词:重视修改,教师修改,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改互改
①随文批注
原则:
①在原文上修改——保持愿意
②语言表现力——文从字顺
③内容和结构的调整——表达顺序
④指出问题要准确、明白——由学生改写、补写可操作
⑤目的“使内容表达得完足切当为主”(叶圣陶),最好出现亮色。
⑥读懂原文,保证要和原文方向一致
⑦明确目标:一是要 提档升级,二是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价值
批注示例:
向前,向前,向前!
—— 2008 年北京市中考作文
思想向前,人格向前,再加上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向前冲的精神构成了向前,向前,向前。 (不是结果)
我望着教室墙上贴的“向前,向前,向前!”感到无比自豪,那秀丽的字,象一朵花,盛开在我心间。 (伏笔没有写出来——跟自己没关系)
这字当然是我写的。
开学第二天,我就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小伙,看你一表人才,字写得也不错,我交给你个任务。” (跟字写得怎样没有必然联系)
听到夸赞,我心荡漾,不禁有些飘飘然:“老师,您说,我一定‘庶竭驽钝',完成您交给我的任务。”
老师赞赏的一笑,道:“给班里提几个字吧,鼓励大家学习的。”
“好。”我满口答应,却内心迷惘了。 (没有过程)
该以怎样的文字鼓励大家学习呢?
我一边低头思忖,一边向着教室的方向走去。
倏然,我似乎看到了什么,那是隔壁班墙上贴的“学无止境”。 (怎么看到的?跳越性大)
“学无止境”,我喃喃道。 (有必要吗?)
眼前浮现的是一片茫茫大海,碧蓝的海∧若千里,碧蓝的天晴空万丈,远处海天相接,而我站在海边,一望无际的大海使人心神舒爽。远处一艘船扬帆启航,不知将要飘到何方 … ..
(没有根据,凭空而来)
是啊,学海无涯。
美啊,在学海中扬帆。
只是茫茫大海,何处是岸?
既然走进学海也许就不再有登陆的机会,停止不前,我们便会被大海巨浪打击而沉没。
(不能为题字创造条件,议论跑偏)
所以我们只有向前,向前,向前!
思想上,人格上,精神上都要 与时俱进。 (信口而出,方向性错误)
我迅速跑回教室,铺好宣纸,添墨行云,书写三个“向前”时,手法竟忽的那样纯熟,笔调忽地那样自然,竟行云如流水 ……
这三个前进构成了我们和谐 , 进步的班集体,成为大家人生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语句不同,不成逻辑关系)
永远记住:学海无涯,只有前进!
思想上向前,人格上向前,精神上向前。 (似乎是结论,文中却没有这样的故事支撑)
向前,向前,向前!
说明:括号内文字是教师批注
②提出修改建议
提出修改建议要注意三点:
启发性
操作性
接受性
建议示例:
向前,向前,向前!
(以前文为例)
1. 本文中心事件与立意不一致。如文章开头段与倒数第二段总括性的语句,并没有故事支撑,也就是“我书写‘向前向前向前'的故事不能表现“思想上向前,人格上向前,精神上向前”这个作者反复强调的立意。选择班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表现,或者选择能够代表班集体面貌的自己的经历,为书写提供自然合理的条件,比如毕业前复习中遇到那些障碍、对未来有哪些困惑等,这些又是怎样克服的,借题字自然表现出来,一定有新意。
2. 用第二段直接作开篇语,顺着这个思路改下去。选择后文两个故事的胚子,详写故事,如发挥“隔壁班墙上贴的‘学无止境'”,或者把“眼前浮现的是一片茫茫大海”变成自己的真实经历,表现坚定向前终达目标的主题
3. 题字跟班级风貌没有关系。可以以班级中考前的精神状态为题字背景,正面的、反面的都可选,也可是中考冲刺的动员令,或者是一个主题班会的核心词。总之这个题字是班级的需要。
4. 这个题字跟自己没关联。老师为什么找“我”题字,“我”写字好是表面原因,可能是“我”在某方面有退步,有畏缩,有困惑,理解了老师的意图后才书写这个字的。
5. 语言表述方向不一致。以“向前,向前,向前!”为落点调整语言,可以从三方面调整:一是准确性,如思想上,人格上,精神上都要与时俱进;二是方向性,如知识茫茫大海,何处是岸?;三是精炼性,如“小伙,看你一表人才,字写得也不错,我交给你个任务。”
③修改实践
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 许多 老师没重视作文修改问题,可以说相当一部分老师没有思考,忽略影响作文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这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空间,甚至是一片空白。
问题:
●不熟悉评分标准,评改无从下手;
●读不懂原作,看不准问题;
●泛泛指出问题,思路不开阔;
●没有修改的操作性,很多只会提要求,没有方法,把方法和要求混淆;
●抓不住主要问题,没有修改方向。
原因:
●平时没有这方面的指导,没有关注写作过程,特别是全过程;
●作文评改不规范,教师滞后;
●写作教学理念缺失,随意性强。
修改示例:
作家肖复兴在《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1963 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 文 老师拿着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 “ 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 ” 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 是 叶圣陶 先生! ” 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 “ 你看看 叶老 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 20 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楞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 叶老 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 “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 叶老 先生改成: “ 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 删掉原句中 “ 包 ” 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 “ 书皮 ” 改成了 “ 包书纸 ” 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 叶老 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 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 “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 王 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1963 年叶圣陶为肖复兴修改作文





基本技能之五——讲评反馈
课标关于作文反馈的要求建议
1963 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要求教师结合讲读教学,认真批改作业,进行讲评。”
1978 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 试行草案 ) 》提出“对于共同性的问题应在全班讲评。”
1986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又强调说:“学生作文中的共同问题,应在全班讲评。”
1990 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秉承了前面的思想:“学生作文中的共同问题,应在全班讲评。”
2001 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具体要求:“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
总结起来说反馈方式:全班讲评,书面反馈,口头反馈。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创造很多种反馈形式。
反馈原则:
①反馈时间应及时。及时才有效,这也是营造作文氛围,让学生始终在作文氛围中,吸引和保护他们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②反馈形式要灵活。选择口头或书面、集体或个别是具体情况而定。共同的问题在全班讲评,个别的有重要的问题,要分别指导。
③反馈内容既要照顾整体、全面,也要有集中突破
④反馈目标提高能力。多写并不一定提高能力,要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劣,明确哪些该发扬,哪些该改正。特别明确教师评阅的价值,这也是对老师评阅过程的珍视和尊重。
反馈示例:
这是我借用通州二中学生为“绿色耕耘”培训 班 老师上的一节示范课,课后收到科 任 老师送来的作业,批阅后及时 向科任 老师做了反馈。(评语略)
《创新作文》批阅反馈
毛洪其
批阅总结反馈:
授课时间: 2006 年 12 月 13 日
授课班级:通州二中二 1 班
授课题目:创新作文——形式·认识·意识
收到时间: 2006 年 12 月 28 日
收到作业: 40 份
总体印象:
感觉学生有良好的写作基础,本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和实践,效果良好。
评阅统计:
题目创新: 27 份;体裁创新: 11 份;形式创新: 23 份;主题较深刻的有 9 份。
批阅 40 份,修改 2 份,指出修改方法 1 份,请学生自行修改。其余写了评语。
优秀作者有:李晶、王菁、 X 瑶(看不清姓氏)、董晓星、王昊、刘阳子、张梦晓、曹力、王思雨。
其中李晶、王菁同学的作 文 老师稍作修改打印收留,并推荐给作文刊物。
作文特点:
★形式上有追求:题记、日记、小标题、书信、镜头、调查、分镜头等等。(隐含问题创新还有机械性,形式还不够丰富)
★语言放松:潇洒型、幽默型、诙谐型、时尚型、严肃型、学术型等。(隐含问题还缺少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似乎还放不开)
★材料:能较充分利用提供的素材,自主地开发自身的积累。(隐含问题是自身积累似乎不多,或开掘不深入)
作文不足:
片面追求形式新颖,内容不够厚重,缺少震撼力,主题创新不多见。(这与课上引导重形式有关)
改进建议:
★规范书写格式,提高书写能力,用非智力因素争取智力效果。
★开掘自身的“经历或感受”,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
★思想较浮躁,要沉静下来。这也是整体提高作文成绩的根本所在。
★写作全过程都要用心,创新不只是课堂上的事。
2006 年 12 月 29 日 晚
优秀作文反馈:
这两篇作文教师稍作修改,是这次作文的优秀文,印发给每个学生,并请作者朗读、谈写作体会。通知作者两文已存入教师作文教学档案。
1 天 = ?小时
通州二中初二 1 班 王菁
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说过:“虚度光阴的人只是在社会上活着,珍惜时间的人才叫在社会上生活。”
——题记
“一天等于多少小时?”就此问题本记者做了一次调查,答案正如你想象的不是唯一。
调查一
被访者:小学生
地点:空虚小学
答曰: 1 天> 24 小时
这位小学生对着镜头很得意:每天在学校有同学陪着玩——爽;在家有电脑游戏——酷。可是这么玩——无聊,每天都觉得时间好长。
他好幸福,可是,时间 VS 空虚,什么时候才长大?
调查二
被访者:中学生
地点:忙碌中学
答曰: 1 天< 24 小时
这位中学生对着镜头躲躲闪闪,无奈地说:每天不管是练习题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还是金牌题银牌题铜牌题难题易题……都是作业外的使命,老天对我们太不公平了,一天才给这么点时间,够 24 小时吗?
时间 VS 题海,为什么要长大?
调查三
被访者:大学生
地点:快乐大学
答曰: 1 天 =24 小时
一副无所谓的神态:每天上午去听四节课,下午去 shopping ,考试有人替考,文凭一份不少。想 sleep 就 sleep ,自由自在。
时间 VS 自由,长大不容易。
本记者发表评论:其实上帝是公平的,给予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可是上帝不能与时俱进呀!
把时间留给自己独享
通州二中初二 1 班 李晶
世界上,忽然发现,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时间就是这样。
但,怎样运用它呢?把它留给谁呢?
1998 年,诺贝尔奖得主伊格纳罗,在繁忙中挤出了 3 个小时锻炼身体,这大胆的决策令人敬佩。
有一次,记者问他:“你怎么能坚持每天都进行锻炼呢?很多人因太忙而没有时间锻炼。”伊格纳罗回答说:“当我犹豫时,我会问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我',所以我把时间留给自己,然后再给他人。”说她自私还不如说他善待生命呢。
赫胥黎说过:“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 24 小时;时间也使偏私的,给任何人都不是 24 小时。”你要怎样看待呢?高尔基说过:“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嘀嗒着的时间。”
那,为什么我们不尝试在时间中快乐呢?
为什么要让那嘀嗒的时间冷冷地呢?
当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做完,可时间已到,那时,我们希望不希望再多些时间把它做完呢?当考试时,试卷没有答完,我们希望不希望再多些时间呢继续答完呢?当上学要迟到时,我们希望不希望再多些时间从容地上路呢?太多太多了……
有时,我们只是一味地责备时间过得太快,可到需要它时,又……时间可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啊,朋友!
尝试一下在时间里遨游吧,那些快乐,悲伤,“橘子”“石榴”“龙眼”“香瓜”正等着我们。
基本技能之六——开发资源
课程标准要求 :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教材资源
参考读物资源
生活经历体验
关注社会自然
自然

生活

社会

资源提供
示例:
创新作文课
例文:《劳动——生命的开端》
《劳动成就我》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要问 1 天 = ?小时,人们会众口一词: 24 小时。但从宇宙发展史来看,这个答案并不准确,严格地说, 1 天 =24 小时是现在,过去 1 天﹥ 24 小时,未来 1 天﹤ 24 小时。“?”原来是个变量,并且其特点是—— 1 天的时间在变长,这是自然规律。生活中“?”是多少?
以“ 1 天 = ?小时”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素材 :
①《人生宝鉴》有一组调查数字:
一个人活 72 岁,他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睡觉 20 年,吃饭 6 年,生病 3 年,工作 14 年,读书 3 年,体育娱乐等 8 年,饶舌 4 年,打电话 1 年,等人 3 年,旅行 5 年,打扮 5 年。
② 时间名言
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苏格拉底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去流水。——约翰·洛克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 --高尔基
③ 故事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 ? ”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 ”
基本技能之七——教学设计
便于操作
设计示例:
《创新作文》教学设计简案
毛洪其
解决问题:作文平庸,没有特色
达成能力:能进行创新设计
教学方法:例文引路
教学过程:
一、自读例文 1 、例文 2 ( 20 分钟)
思考:你喜欢的元素和喜欢的理由
交流: 任选一篇一点,概括说态度,具体说理由

二、改造例文 3 ,默读、创新设计( 15 分钟)
要求:从第一步总结的特色切入——超越他人
交流:说改造设想,说自己的特色
三、总结、质疑:从这次实践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 10 分钟)
作业:默读文题,素材
要求:独立设计——超越自己(保密)
教学设想: 解决一个问题,教给一种技能
树立一个榜样,进行一种尝试
攀登一个高度,激发一种欲望
教案示例:
作文课教案
学校 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姓名 毛洪其 上课地点 通州六中
课 题
应考作文技巧
教学目标
掌握中考命题规律,提高应考作文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认识水平,学会一材多用的技巧
教学难点
用真情实感多角度开发优势写作资源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助手段
●展示近年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
●根据题目特点总结应对技巧
全题——准备的
主题——真诚的
半题——熟悉的
●应对练习,组织阅读交流
《劳动, 生命的开端 》
●深度研讨
这是一篇优秀作文
还有一个特点——题目的奥妙:题目涵盖两年的中考题。
考生充分利用了“主题”和“互动”命题的特点,调动了自己的积累。
我们从这一点受到什么启发?
●检查学习效果
(出示 2009 年全国重点中考作文试题)
●引导学生质询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老师要作说明
教给学生准备优势资源的方法
备用:仿写
修改
翻新
●结语
初三阶段作文重点是修改,把自己的每一篇作文都修改到理想的程度!
如何修改呢?另题研究。
○总结命题规律、题目特点
命题作文(多是直接命题)
全题或半题(被动与互动)
主题或状态
○读例文
至少读两遍
总结例文特点(准备交流)
○交流阅读收获
语言——个性
结构——严谨
感情——真挚
主题——鲜明
表达——特色(多种方式)
……
○用七年中考作文题开发例文价值
主题——变落点
半题——利用优势资源
扣题——调整过渡
师生共同研讨
○提问、质疑
预设问题:
①大家都用同一材料怎么办?
②是否有抄袭的嫌疑?
③这是不是备文进考场?
④这是不是投机取巧?
投影:
七年作文题
板书纪录
板书提示
发学生例文
投影例文
板书纪录?
回放七年中考试题
板书纪录
投影 2009 年全国重点中考作文试题
备注
主板书: 副板书:
主题——变落点 命题加要求
半题——填优势 全题或半题
扣题——调过渡 主题或状态
基本技能之八——选择训练题目
选择题目首先要有 激发兴趣的功能。
兴趣,心理学上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认识,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常常与成功有直接关系,这种稳定的情绪会是追求目标的直接动力。杜威认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
兴趣的特点
①兴趣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所涉猎领域的内容。如果你有兴趣作文,你就会读更多的相关书籍,有更多的自我实践。
②兴趣能够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兴趣往往能够让人提出很多问题,同时驱动人去及时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法,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兴趣能够让人有热情去了解问题的答案,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兴趣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复习、重温。
④兴趣能够集中注意力,让人不容易疲倦,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的效果就越好。
⑤兴趣能够激活思考。
⑥兴趣在很多时候就是学习的方向,兴趣的重要性就在于人们能够提出比较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很容易从专业的学习中获得成绩和成就感。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无需再重复古今中外诸多领域里因为兴趣而成就大事的实力。就写作而言,《课标》一言九鼎:“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 正应了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与“乐”成就多少人的习作梦。
中国 90 后十大少年作家
①吴子尤,代表作《谁的青春比我狂》,北京出生的吴子尤更多的是不幸,最终成了 90 后第一个离开人世的作家。李敖和韩寒都竭力顶他。
②张悉妮,代表作《假如我是海伦》,她那温暖的文字和坚强一定会打动你, 90 后多一个她,让我们看到了 90 后是温暖的一代。
③青夏,著有《繁花泣露》,中国第一位出道的 90 后女作家。她在北京一带大受中学女生追捧,成为京派 90 后最有魅力的作家代表。
④阳阳,代表作长篇小说《时光魔琴》,因此小说获得 120 万元的稿费而奠定了他在 90 后不可动摇的地位。当时他只是一个 10 岁的小子。
⑤李军洋,代表作长篇小说《一路向北》,他扎实的文字功底,独特诗歌视角和偶尔在各大媒体露露面,便有了上百万的读者追捧,其人气可算之高。这位青春写手,被媒体称之为“ 90 后文字第一精灵。”
⑥顾文艳,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会员。曾经获得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收录于各种文集,出版了散文集,并入选美少女作家从书。
⑦陈励子,代表作《月亮船》。曾经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无疑这个奖项奠定了她写作之路,同时如同散文的小说,让她有了些冰心似的美感,成为 90 后作家中的唯美一面。
⑧弘志,代表作《浪漫七月花》,他应该算得上是 90 后人气最旺盛的一个。
⑨杨七诗,代表作《我们的,他们的爱》,此书许多明星作序和推荐,他的才气和最早进入演艺圈,也多少为 90 后添了些气氛。
⑩高璨,代表作《阳光的脚步很轻》。 12 岁成为陕西作家协会会员,受到陈忠实等一大批老作家的赞许,其诗歌的天赋也得以表现,十一岁就能上《星星》诗刊表现自己,是难得的天才。
还有 唐朝, 13 岁凭借一篇文章加入四川作家协会。 月弧遐,十二岁出版长篇小说。等等,不胜枚举。
我们的学生和他们同样的年龄吧,当我们还在为写一篇作文而愁眉不展时,那些兄弟姐妹已经站到了文学的殿堂之上。也许他们有文学天分,但决不排除兴趣使然。
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曾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家肖复兴认定 兴趣是把钥匙,他用这把钥匙让儿子肖铁敲开了作家之门。培养写作兴趣,他用儿子肖铁做了实验。
写作的兴趣从哪儿激起?我觉得与孩子识字同步。肖铁 6 岁入学前,识字还不多,便借助录音机。从动物园玩完回家,我对他说:“你用一两句话形容一下你印象最深的动物,随便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像游戏,他觉得挺好玩,便对着录音机信口开河。自然,大多是大白话,一般化,但有个别的确实精彩,是非孩子之口莫能言出的。比如《白熊》:“我知道你为什么这么白,因为北极的冰雪把你染的。”再如《大象》:“你长长的鼻子,多像公园的滑梯!”……
我告诉儿子:这就是作文。他眨眨眼睛,不难嘛!对着录音机没完没了地说。
当然,在这之前,我找了几首有关动物的小诗,比如有一首写《河马》:“它的牙那么黄,一定是不爱刷牙。”目的不仅仅是学有目标,主要还是引起他的兴趣。他一听不刷牙便乐起来,因为他也不爱刷牙。一旦与自己有关,便能打开智力的大门。因此,我不打给他买多如牛毛的作文辅导之类的书。兴趣比刻板的书有用得多。
还是 6 岁这一年,他识字渐多一些。我带他登泰山看日出,对他说:“你写一写,太阳怎么出来的?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他这样写道:“日出前我先看到原来是一片红色。一会儿露出一点头,一会儿又露出一点头,最后太阳使劲地一跳,跳出来一个大火球。”我说:“这就是作文,尤其后一句最好。”他挺高兴,觉得并不那么难,只要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就行。
我想:就是让他觉得不难,从一开始便打消写作文的畏难情绪,而是把写作文与他日常生活尤其是玩联系起来,使他感到有兴趣,可以写成作文的事情多的是。
三年级,开始写作文,老师出了个题目《我喜欢的小动物》,他便不费力,因为平常与小动物玩的趣事太多了,只要写出来就是了。
第一步,兴趣是钥匙,引他入门。
肖复兴的实验证明保尔·朗格朗说过的话:所有教育和教学不能逃避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那就是 兴趣。如果学习使人有兴趣 ,就必须能满足某种欲望。如果学习者乐于做出努力和拿出其全部力量,那么目的就必须是明确的,结果也必须是值得通过努力取得的。
兴趣会增强人的内驱力。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造会让作者享受成就感。
赞科夫认为:儿童感到有兴趣的问题往往超出教学大纲或教科书的范围,但教师不要拒绝这类问题,当然,学生无力解决的事情除外。开展交谈可使知识深化,可发展学生的探索性思考,可对科学的巨大力量提高信念,可增强不断前进,不断加深认识的意向。
杜威提醒我们:如能承认兴趣在教育的发展上面,有发动的功用,这种觉悟便能引导我们注意各个儿童有他的特别能力,特别需要、与特别趣问……承认兴趣在教育上的重要位置,便不至埋没个别的特殊个性。
卢梭的研究也发现: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他们的意思是有了兴趣还不够,要及时引导,把兴趣变成一种探究能力。写作无疑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语 文 老师要学会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用文题诱发写作兴趣
好的作文命题,会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一个好的文题,不只是一篇文章的符号,包蕴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彰显着鲜明时代文化。
风趣幽默的文题
阅读小品片断,以“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赵本山出题:“青春痘长在哪儿你不难受?”
范伟回答:“长在腰上。”
赵本山评判:“错!正确答案是:长在别人脸上你不难受!”
观众早已笑成了花。可是,笑过之后……
富含文化的文题
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用和谐来定义美,认为“和谐是众多因素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亚里士多德也用和谐来解释美,认为“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美与不美,区别就在于美的事物里,原来零散的因素得到了统一”。只有和谐的东西才是美的,万事万物莫不尽然。
毕加索有一幅画,画面是鱼在空中飞,鸟在水中游。有人求解,毕氏答曰:只要和谐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
作家张贤亮用拆字的游戏道出了“和谐”的真谛:“和”字的左边是个“禾”,右边是个“口”,就是指人人都有饭吃;“谐”字的左边是个“言”,右边是个“皆”,就是指人人都可以自由讲话。前边的字是管吃饭的,即物质利益层面的;后一个字是管说话的,即思想表达层面的。吃饭和说话都是天赋人生存的基本权利,而拆字解释似乎还可以加上公平的法律:人人有法律保障可以吃到饭,人人有法律保障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哲学家说,和谐是生命与自然的相亲相爱;艺术家说,和谐是笔端生发的完美图画;舵手说,和谐是力挽狂澜的默契配合;学生说,和谐是生活中经历的每一个温馨的故事……
产生联想和想象的文题

引发关注、富有震撼力的文题

用时尚语言激发兴趣
示例:
学生与跳墙出校,刚要闪 , 已经来不及了,被老师抓到。老师不解地问 : “为什么不从校门走?”他说 :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才不走寻常路呢。”
师:“这么高的墙 , 你不怕受伤?”
生:“嗨 , 一切皆有可能。”
师:“翻墙是什么感觉?”
生:“飞一般的感觉。”
师:“怎么不翻墙了?”
生:“我选择 , 我喜欢。”
师:“不能这样穿衣服。”
生:“穿什么 , 就是什么。”
师:“背心也不允许穿。”
生:“多则惑,简则明,简约不简单。”
师:“你是酒后开车闯红灯——错上加错。我要记你大过?”
生:“为什么?”
师:“我的地盘我做主!”
(生 囧然)
用下水文激发兴趣
童年的柳条帽
毛洪其
那时,嘴边常挂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哼着它把春迎来送走。“柳条青,柳条弯,柳条垂在小河边。折枝柳条做柳哨,吹着小曲唱春天。”光着脚丫,也许一丝不挂,在田埂畦头,在沟边溪畔,剜菜捉鱼,情不自禁引吭高歌。融融春光里,徐徐春风中,不由你不唱。只要你稍抬望眼,田野里那丝新绿茵茵的绒毡就勾引你,歌中那好意境好情韵就诱惑你。
春天是孩子的节日,孩子是节日的主角,节日的礼物就是那摇曳在水边戏风弄波的春柳。树上树下全是忙碌的孩子。
掐节青条,抽出白芯,就是一只玉笛。含在嘴里,咬在唇边,就是春的歌者。吸进大地复苏的气息,呼出内心肺腑的音符。一个跳跃的音符就是一片嫩草,一簇鲜花,一缕春风,一阵春雨……柳笛有短有长,有粗有细;笛声有高昂有柔婉,音调有紧张有舒缓,却都是春的节奏。
仰在树叉上,扯几条长絮的柔枝,编个柳条帽,是回敬给春天的艺术品。简单的,弯个环,顶在头上,套住煦暖的春日;复杂的,在帽圈上插些零枝乱叶,峨冠高擎,象征着“权势”和“身份”,表达着渺茫的憧憬和追求。讲究点的,随手揪几把野花,敷衍四周,献出几分朦胧的羞涩……
戴上自编的柳条帽去踏青闹春,是最甜的记忆。到沙岗挖“地雷”,钻树林里抓“特务”,柳条帽是“好人”的标志,是“英雄”的花环。戴上柳条帽,不是为遮凉,不是为伪装,是一种享受,享受春天;是一种惬意,我锁住了春天;是一种奢侈,任意消费着春意;是一种陶醉,我融进了春光。戴上柳条帽走进家门,把它和“三好生”奖状挂在一起……
春去春来,我也当上了老师。虽然年年萌发寻找柳条帽的遐想,却总不能如愿。我想那童年的柳条帽也许永远贮存在记忆里了。或许没有柳条帽,我的学生们会把春天的乐曲吹奏得更动听,会把春天的故事演绎得更浪漫……
4. 探索评价方式
●有效利用传统评价方式
《课标》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学习最新评价理念,量化评价标准
前面已经涉及了一些评价问题,作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还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学会使用多种评价方法,有益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相关资源”栏目中推荐两个测评量表,供试用研究。
记叙文写作是其他文体写作的基础,记叙文写作教学难点突破了,作文教学质量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