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统失调看什么科:深化民本理念 促进社会和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3:14:14

深化民本理念  促进社会和谐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稳,天下稳,农民富,天下富;农村和谐,则天下和谐。如何深化民本理念,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必须认真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服务民众,转变作风暖民心。服务民众,坚持以民为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牢刻在自己的旗帜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核心就是以民为本,以民为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是社会和历史的真正主人,我们的事业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时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时刻牢记百姓与之则兴、百姓非之则危、百姓背之则亡的道理。群众心里有杆称,谁把心交给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就会把他放在心上;谁把人民群众捧在手上,人民群众就会把他举过头顶。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的历史时期要始终坚持群众第一,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的衣食父母和工作中最坚定的依靠力量,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顺情绪,凝聚人心。狠抓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我们要下决心从个人圈子里走出来,从文山会海里走出来,从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从办公室里超脱出来,多听一听老百姓的意见,及时了解他们最想什么、最盼什么、最愁什么、最需要解决什么、最憎恶什么,扎扎实实地多做顺民心、谋民利、造民福的事,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要求,积极深入到普通老百姓中间去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听民意,访民情,送服务,办实事,带着浓厚的感情竭尽全力去解决群众的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期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把党的温暖送到广大群众的心坎上。用自己的高尚行为感召群众、凝聚群众。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劳民伤财的事、加重群众负担的事坚决不做,群众憎恨的事坚决不做。只有这样,才能民心相向,群众赞扬,百姓拥护,社会和谐,国家安康。

二、倾听民声,廉洁自律顺民意。倾听民声,廉洁自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力推动。面对新时期,怎样把握好自己,当好人民公仆,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群众现实的问题。与群众风雨同舟,甘苦与共,倾听群众呼声,真正关心他们的疾苦冷暖,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高不移公仆心。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紧紧连在一起,不断进行思想淬火,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意识侵蚀。牢记党的宗旨,严守党的纪律,强化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无论是处理大是大非问题,还是对待生活小节问题,都要用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来要求自己,用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用人民群众的期望来鞭策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坚决剔除言行不一、华而不实的不良习气,力戒奢侈享乐之风。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道德境界和精神风貌。始终坚守公仆本色,保持浩然正气,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当我们身处经济活动的各种场合时,就要想到群众的重托,心不动于利禄之诱;当我们出入应酬场面时,就要想到群众的期望,目不眩乎五色之惑,在各种诱惑面前泰然处之,堂堂正正做人,两袖清风处事。自觉抵制糖衣炮弹的进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高尚人格。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培植我们生命的土壤,扎牢我们的根,不断开掘我们力量的源泉。

三、心系民忧,有求必应解民困。重视民情、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要实现好党的执政宗旨和执政理念,必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关键是要在内心深处、在头脑中,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温饱冷暖挂在心头,想人民群众之所思,急人民群众之所忧,解人民群众之所困,帮人民群众之所需。目前,我们正处在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奋斗的关键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尚待提高,群众当中存在着不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少数地方的群众甚至还没有真正解决温饱等问题,老百姓的贫困面还比较大,一部分村还无电、无公路、无通讯设施、无卫生饮用水,城镇的贫困户和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还比较艰难等。对于这些情况,我们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急在心头,要树立一种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有一种如履薄冰、寝食难安的使命感,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特别是要深入到困难多、矛盾多、问题多的地方,要多到老百姓家里去,多到困难企业去,多到受灾地区和贫困乡村去,体察民情,实实在在地掌握群众的困难情况,扎扎实实地办好解决群众困难的事情,有求必应为群众谋利益。目前尤其要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活动,解决好优抚对象、农村特困户、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遇到的生产生活困难,解决好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住房难、打官司难等问题,要真正把党的温暖遍及黎民百姓,把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努力实现城乡之间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团结、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从心眼里拥护我们党和政府,才能民心相向、百姓拥护,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命运同党和政府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四、稳定民心,恪尽职守保民安。实现法治,维护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党和政府忠实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神圣责任,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政治任务,是取信于民、获得群众最广泛支持和拥护的“民心工程”,是保障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头等大事。要大力推进村民自治,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群众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好,努力实现广大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走出一条依靠群众管理社会的路子。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维护稳定方面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健全社会预警制度,强化“大防控”、“大调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发生,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加大信访工作力度,创新信访工作新路子,努力做到变“堵”为“疏”,变被动为主动,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把矛盾消化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运转高效的应急制度。加大打击惩治各种犯罪力度,建立健全经常性严打,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更加注重关注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注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注重扶危济困,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以实现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良好局面。要堵塞影响安全生产的漏洞,健全制度,落实措施,及时整改隐患,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要做好卫生安全工作,做好防疫、食品检测,从源头上把好产品质量和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关,防范于未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老百姓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五、维护民利,加快发展助民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要实现民富,必须切实维护人民的各种权利和各种权益关系。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键是要维护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要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完善健全政策和制度,逐步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依靠法律和制度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前,尤其要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和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少数人的具体利益的关系。要找准结合点,制定政策措施,合理调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理顺人们的心态和情绪,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发展效率。

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人民富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只有实现人民富裕,才能减少问题和矛盾,促进政通人和。富民必须做到:一要有富民之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使群众富裕。二要有富民之路。要善于从上级政策大势、市场发展趋势、本地客观形势的结合当中,积极寻找能使群众致富的好路子,以好的思路引领加快发展,让群众尽快富起来。三要有富民之举。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狠抓落实,精心实施,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六、立足民需,聚集合力启民智。努力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人民群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人民群众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因此,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用先进的理论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用先进的科技文化把人民群众武装起来,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重大战略任务。一是要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要继续扩大“两免一补”发放范围,尽快在我州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让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民群众的子弟都能上学,上好学。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育队伍建设,加大农村教师专业培训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实施人民群众科技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提高人民群众务农技能。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民众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解决人民群众“有处学”的问题,创新教育培训形式,解决好人民群众“愿意学”的问题,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好人民群众“学得起”的问题。要创造环境,创新机制,引导人才向农村这个“洼地”流动,解决好“有人数”的问题。三是要激活群众的创造力。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营造鼓励人民干事创业、支持人民干成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大力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四是要凝聚群众智慧。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引导并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尤其要创新载体,畅通人民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挖掘潜力,激活动力,增强活力。

七、纯洁民风,移风易俗促民乐。文明守法的社会风气,谅解宽容、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轻松愉快的群众心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和谐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厚重的智力支持,让群众在淳朴的民风中生活,在宽松的环境中乐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扎实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体党员干部队伍中认真开展“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在广大群众中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实、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要教育引导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遵纪守法,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努力营造科学、文明、淳朴的社会氛围,要引导并发动群众发展好经济,使人民群众过上五谷丰登、物阜民安的富裕生活。要努力建设新型的人际关系,教育群众在人际交往中谦恭礼让、文明礼貌、谅解宽容、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在对外交往中重形象、知礼仪、有修养。要积极倡导良好的家庭美德,使尊长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蔚然成风。通过大力弘扬“和谐文化”,努力打造“和谐乐园”,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