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手术过程:三大经济类报纸的不同报道风格探析(经济观察、21世纪、中国经营)-木海小屋-搜狐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3:20:43
三大经济类报纸的不同报道风格探析 Can not find mark:content_ads   2005-12-19 14:32  

  《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同为2001年步入中国财经媒体的两匹“黑马”,而《中国经营报》则被视为中国经济类大报的霸主,这三家报纸同为经济类报纸,报道内容、读者定位都大致相同,然而,其报道风格却不一样,这三大报纸的不同风格体现在哪里 笔者对此问题作一下探讨。

  一、同一选题、不同角度

  2003年1月6日,也就是上海开通磁悬浮列车的第六天,《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两家报纸相继进行了跟踪式报道,在不同版面刊登了内容大致相同的两篇文章:《磁悬浮能否左右京沪高速铁路》 《经济观察报》 和《浙江婉拒磁悬浮方案铁道部力推轨道交通》 《21世纪经济报道》 。而《中国经营报》在1月6日却没有发表与此相关的文章,关于磁悬浮的事件,是在1月13日评论版发表的《上马磁悬浮列车不能只算经济账》。

  从标题看,就反映了三家报纸的不同报道风格,《经济观察报》虽然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态度,但却以一种疑问的方式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去了解作者对这一新闻事实的判断;而《21世纪经济报道》以对偶的修辞手段总结出两个政府部门的态度,是编辑对记者采录到的新闻事实的基本概括。《中国经营报》则直接了当地指出“上马磁悬浮列车不能只算经济账”,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从导语看,《经济观察报》的导语是:“自从磁悬浮列车出现在上海后,它已经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买卖双方的国家总理,朱镕基和施罗德在去年最后一天兴高采烈地坐了头一班车,在龙阳路站与浦东国际机场之间度过了美妙的8分钟。”其中用了“深刻的、兴高采烈地、美妙的”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程度副词和形容词,表明了作者对新闻事实的主观判断和概括。而《21世纪经济报道》的导语是:“上海人拿这个项目来冒险是需要勇气的———世界上第一例投入商业化运行的磁悬浮列车,将在30公里的线路上反复考验德国人的技术和上海人精明的钱袋。”仅用了“精明的”这一被许多中国人公认的上海人特征的形容词,其基本意思也是作者对新闻事实的一种总结。《中国经营报》在体裁上不同于以上两家报纸,采用了评论的体裁,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作者的观点。该文的开头部分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日前在上海首次试运行。从开工到示范运营,仅用了22个月,这个不需要司机,没有轮子,以最高时速430公里奔驰的‘神奇列车’便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在国人为此欢呼雀跃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少不和谐音,比如‘脱离实际、盲目跨越’等等,认为我们搞磁悬浮是得不偿失。但我认为,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后发优势’就在于跨越式发展,而且这种发展不能只算经济账。”文章开头介绍客观事实,然后转笔写到了“不和谐音”,直接提出作者的观点“这种发展不能只算经济账”。

  从正文来看,《经济观察报》用较多笔墨表达了对中国使用磁悬浮列车的理解,把磁悬浮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比喻为“童话”。接着引出磁悬浮技术引入中国对中国铁道事业如对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方案的影响,由此带出了中国铁道业内人士对目前中国使用磁悬浮技术的争议。作者把他们归为两派,一派是主张运用磁悬浮技术的,叫磁悬浮派;第二派主张运用轮轨技术,叫轮轨派。报道通过引用专家的话,表明作者的态度:毫无疑问,磁悬浮是个好宝贝,但好东西不一定马上就可以堆积成“童话”,它需要金钱,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作者进而对目前因争议而延误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提出质疑:现在是该认真思考一下。在中国大陆,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到底需要一个3000亿的童话,还是需要一个开放、实用,但速度稍慢的现实故事 作者注意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通过比喻、精练的场景描述和类比等手段,饶有兴趣地交代新闻事实,表述作者的观点。其目的在于充分表达作者对这一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以影响读者。

  再看看《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在导语之后交代了上海磁悬浮列车通车的基本情况。报道引用了出租车司机和有关专家对磁悬浮列车目前在中国的应用不容乐观的表述,并带出有关官员对磁悬浮技术运用到沪杭铁路的态度,以及浙江官员的否定性意见,进而引述上海铁路局和铁道部长力主轨道交通的话。文章最后点出京沪高速铁路方案之争的新闻事实,并以采访对象对磁悬浮技术中立的看法作为结尾。作者并没有对磁悬浮技术的应用作出自己的判断,作者的话基本用在导语和文章的过渡和连接上。作者作为报道者,只是一个众多新闻素材的记录者和新闻事实的陈述者。其目的是让读者了解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完整概况。

  《中国经营报》直接采用了评论的方式。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上磁悬浮不能只算经济账。首先,这次修磁悬浮列车线路,我国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线路施工技术 线路造价占整个工程造价的50%%左右 和轨道梁 线路设施中的核心部件 的制造技术,培养了一批专业研究和工程建设队伍。文章以中国生产的计算机为例,指出以

  计算机为代表的许多东西,核心技术都在外国人手里,但这些产品每年出口都会为我国赚好多钱,借以论证“有不少账不能只看当前,还要看远点;算一笔账赔本,综合起来算可能就是大赚一笔。”其次,要敢于尝试新生事物、特别是高科技的创新成果。作者拿王选的第四代照版系统来说明“新生事物的潜力是巨大的”,最后,看问题必须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作者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在文章中还采用类比的方式来支持论点,其目的是增加该文章的权威性。

  三篇报道各自的版面处理上也颇耐人寻味,《经济观察报》放在头版,由首席记者采写,字数约2900字,并配发了由路透社提供的磁悬浮列车的图片,显然相当重视。这正符合《经济观察报》一贯的注重后续解释性报道的内容定位。《21世纪经济报道》则放在了较后的“21世纪产经”版块上,字数约2200字,标题字号相对也较小。由于《21世纪》偏重对业界新闻信息的采集和提供,因此对这种蕴涵新闻价值、读者渴望了解的后续性新闻,作了相对淡化的处理。也许是因为《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都在1月6日刊发了相关的内容,所以《中国经营报》则于1月13日在评论版上刊发了1100字的评论,直接表明作者立场,并没有继续就事论事的做深度报道的新闻。也许是因为两家报纸将此题做得已经很透的缘故,所以《中国经营报》则采用了评论的体裁,不难看出,其中有些问题也是针对其他两家报纸的观点的。

  可惜的是,作为周报,三家报纸都忽视了对磁悬浮技术的背景提供全面的解释。

  二、三种报道风格的解读

  虽然只是选取三大报纸各一篇文章,相对于他们各自有着几十个版面,是百分之一,然而对这三张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的报纸来说,是可以管中窥豹的。《经济观察报》的头条是《周小川博士的新使命》,是跟踪式新闻的解析;《21世纪经济报道》的头条是《国家部委调整第二波:大计委、商业部与国资委 》,引用相关官员的话,谈对部委的调整,是一种前瞻式新闻事实的归纳。《中国经营报》则把相关内容放在了财经版块,用《证监会新政猜想》讲述相关事件,并且还刊发了《求证尚福林》一文,主要对尚福林本人做了一点背景介绍。

  通过对这三篇同一题材新闻事实相类似报道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三家报纸不同的报道风格以及各自的利弊得失:《经济观察报》以观点、分析解释为重;《21世纪经济报道》以提供新闻事实为本;而《中国经营报》则注重了事实的变化,以新上任的证明监会主席作为新闻的由头,从而客观分析了证监会的政策。

  对编辑、记者来说,《经济观察报》对编辑、记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记者前期准备时间较长,他们要熟透所采访的领域,要有高超的采访技巧,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手法。很难设想,他们不熟悉所要采访的领域,他们能形成成熟的、为读者所接受的观点,也很难设想,他们有了成熟的观点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运用故事化的表述、情感化的渗透,来获得读者的阅读兴趣。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来说,前期准备时间相对要短些,但采访能力要求更高,记者需要更多、更深更广地采录所需、能反映新闻价值的事实来;编辑功能主要体现在标题和小标题的归纳以及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上,编辑需要高度的概括能力。记者如果没有采访到较为全面的新闻事实,则可能会产生以偏概全的误导。对于《中国经营报》而言,编辑、记者需要对相关行业有较为熟悉的知识背景,否则也难以对某个行业做出判断和猜测,这种猜测不是无端的猜测,而是基于记者对该行业的洞悉、分析得来的。这就要求记者平时就要注重积累和学习。

  就读者来说,《经济观察报》由于富有情感和价值判断的表述方式,更容易让读者获得阅读快感,增强吸引力。也由于作者在报道中有叙述、有判断、有论证,便于读者理解和消化报道内容。但这种观点性的新闻也往往会产生意见相左的读者的阅读障碍,甚至反感。《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事实收罗得更为全面,多用采访对象的话来表达,更易获得读者信任感。但由于“不动声色”的表达方式,让人觉得冷冰冰,加之文章篇幅普遍较长,对报道内容不甚关注的读者难于卒读。由于多引用专家的话,一些专业术语难免艰深,因此对读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中国经营报》则巧妙地将尚福林本人的经历与证监会的新政联系在了一起,并且还配发了另一篇关于尚福林背景介绍的文章《求证尚福林》,从而全面客观地介绍了证监会的新主席。满足了读者心中的疑问:“尚福林以前是干什么的 究竟如何 ”的猜测。

  对采访对象来说,《经济观察报》这种倾向性较为明显的风格,如果作者认识深刻、分析得当,会给采访对象和相关人士一种支持和鼓励。《21世纪经济报道》长于归纳新闻事实,会提供给采访对象更多相关信息,采访对象会认为你忠实他们的原话,增强信任感。《中国经营报》注意了新闻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兼顾了经济热点与大众话题。

  作为当今我国三张较为市场化的经济类报纸,他们都抓住了经济报纸的竞争核心———内容的锤炼,并且以迥异方式提供出来,从而赢得了各自的读者,取得了市场空间。一种报道风格,决定了一种报道之路,它不可能只有优势没有缺点。关键在于如何尽最大可能扬长避短。对《经济观察报》来说,可能更多在于提高记者和编辑的专业水平和评判分析能力;而对《21世纪经济报道》来说,则更多需注重编辑的筹划能力和记者表达水平的提高,多考虑读者的阅读便利。对于《中国经营报》而言,杂志化倾向较明显,并且文章越来越长。作为经济类报纸,报纸杂志化并不是好趋势,一方面说明报纸失去了时效性和信息量,另一方面说明它没有很好地利用报纸作为新闻纸的优势。■

  作者: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