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哪里洗澡比较好的: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HERS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14:45
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独特体验;
  ●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
  ● 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感性把握能力;
  ● 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起始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 感,整体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综合: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 实践: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 创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 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 开放: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与《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比较
  (一)《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主要改革内容。
  ● 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注重提高学生感性把握能力。
  (二)《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发展。
  ● 系统地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性地体现在 各个阶段目标之中;
  ● 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 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 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三、关于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一些基本的出发点: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将“过程与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开。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创造潜能,人际交往)
  课程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前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有可操作性。但为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前瞻性是首位的。
  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纵向结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其中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方式,是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加以强调的。
  (二)关于总目标:
  总目标大致与修订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总要求”两部分相对应,大纲对总目标的表述在技术层面较多,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具体。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综合、梳理,共归纳为九条。
  相对于大纲,我们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第二条关于阅读能力,加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学习方式方面,加上“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突出现代社会对能力的新要求。如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纲仅在阅读方面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口语交际方面表述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能准确地表达与交流,讲究文明修养”(大纲:“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将听与说分开,且未重在交际),特加上“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一条,突破原来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性,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些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专加“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一条,体现全球性的文化视野和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3.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改变重单纯知识传授的倾向,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这体现在对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诸方面能力要求的表述中。
  (三)关于阶段目标:
  1.识字与写字
  在情感态度方面,1-2年级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将大纲“姿势要正确”改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加上“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以后各年级再加强调主动性和审美性。
在知识能力方面,考虑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这是十分必要的。1-2年级将大纲中的偏于知识性要求的表述(“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改为偏于学习过程的表述(“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以后各年级强调独立识字能力。
  关于汉语拼音,明确学习的要求是“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只把它作为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同时提出用现代化手段学习汉字(“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 阅读
  在情感态度方面,加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喜爱图书,爱护图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将情感态度目标融入到阅读内容和方法中,1-2年级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3-4年级提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5-6年级提出“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些都试图体现阅读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比大纲要求大大发展了。
  在过程方法方面,对朗读特别强调,而且贯串各阶段。“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要求,既一以贯之、密不可分,又可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循序渐进。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是纯理性的、机械的分析,1-2年级提“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大纲只要求“能大致了解内容”),3-4年级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5-6年级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要求“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到高年级更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在知识能力方面,尽可能将知识要求转换成能力要求来表述。如关于标点符号,1—2年级提“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3—4年级提“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5—6年级提“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大纲笼统提“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如理解词句,注重不脱离语境,“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特别重视积累,1—2年级就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3—4 年级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只有重视积累,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这是形成语文能力极为重要、但又是过去语文教学中被忽视的方面。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量化指标。
  3、写作(写话、习作)
  在情感态度方面,先重在培养兴趣和自信(“对写话有兴趣”,“有表达的自信心”),注重写作中的合作与交流(3—4年级“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高年级则过渡到有较为自觉的写作目的(“懂得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写”)。这一点比大纲有所强化。
  注重在写作方面培养创新精神,放开种种束缚,鼓励自由表达。(1—2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3—4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强调写作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如3—4年级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5—6年级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大纲仅提“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在过程方法方面,一是重视修改,二是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1—2年级“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4年级“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在知识能力方面,没有写作知识的要求,淡化文体要求,以纪实性作文为主,也可写想象作文。在条理性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只提“能根据表达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不再提“不写错别字”的要求。
  4. 口语交际
  重在交际,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有表达的自信心”,“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重在实践,在交际中学会交际,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组织教学,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重在参与,要求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5.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践。在大纲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努力”。这一原则要求,在标准中具体化为阶段目标,其要素大致有四:
  一是培养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强烈的探究兴趣,问题意识,这是前提;二是强调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这是基础;三是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人人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保证;四是能在多学科的交*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目的。
  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标准中根据形式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提出了一些做法,只是举例性质,目标设定具有开放性,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课程具体目标的表述,有些是刚性的,有明确的知识能力达成度,有的还作了量化规定;但有不少目标鉴于语文课程的特点,不能立竿见影,只能是描述性的,不太明晰的,尤其是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有的表述弹性更大,是为了体现包容性和适应性,也为教材编写、教学留下创造的空间。
  四、教学建议:
  (一)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 课堂教学,整体考虑,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 沟通课堂内外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二)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尊重个体差异和个性 化学习方式;
  ●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 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 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的审美情趣 正确的价值观 积极的人生态度
  ● 因势利导 贯穿于过程之中
  ● 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四)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 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 注重开发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
  ● 识字写字:
  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多认少写
  ● 识字教学:
  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
  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识字方法 识用结合
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 写字教学:
  写字姿势 基本的书写技能 良好的书写习惯
  ● 汉语拼音教学:
  趣味性 活动和游戏为主 与学说普通话、识字相结合
  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阅读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一种综合能力,不应机械割裂)
  ● 探究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
  多角度的阅读 有创意的阅读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 朗读 默读 诵读 精读 略读 浏览
  ● 广泛的阅读兴趣
  ●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 少做题 多读书
  ●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 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 注意阅读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写作
  ● 低中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
  ● 降低起始阶段难度 重在兴趣和自信心
  ● 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 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 鼓励想象 激发想象和幻想
  ● 为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 减少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 少写命题作文 提倡自主拟题
  ● 写作知识教学务必精要有用
  ■ 无须追求系统化
  ● 应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 重视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
  口语交际
  ● 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基础
  ● 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 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耐心、有主见、大方、谈吐文雅、清楚、明白、生动等等
  ● 贴近生活的话题 灵活的形式 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灵活的形式——话题与活动设计举例
  ● 小学低年段:礼貌用语、日常用语(打电话、问路、购物等)、复述、讲故事、扮演角色
  ● 小学中高年段:讲故事、编故事、讲述见闻、访问、自由交谈、介绍、解说、演讲、谈体会、讨论、演课本剧
  ● 在各科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
  强调合作精神
  突出自主性
  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倡跨领域学习
  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五、评价建议
  ●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证明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语文课程评价不能完全采用量化和行为化的手段。
  ● 全面评价语文综合素养
  ●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定性评价
  ● 评价要突出重点
  ● 坚持积极评价 防止消极评价
  ● 教师的评价、学生间互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一) 识字与写字
  ● 汉语拼音:
  认读、拼读  认读汉字 纠正地方音
  ● 识字:
  认清字形 读准字音 掌握基本意义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 高年级学生借助工具书识字
  ● 识字写字:
  重视兴趣与习惯
关注对汉字审美价值的体会
关注对名家书法的了解
  (二) 阅读
  1.朗读、默读能力的评价
  ●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有所侧重。加强平日朗读的评价,多朗读,语感。
  ● 评价默读能力,学段目标,默读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综合考察。
  2.精读能力的评价
  ●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字词、句段、篇章等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文字认读、词语释义、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 高年级学生评价重点 整体理解
  3.略读、浏览能力的评价
  ● 略读:能否把握大意
  ● 浏览:能否捕捉重要信息
  4.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评价
  ● 1—6年级,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来评价他们的阅读能力。
  ● 7—9年级,重视评价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着重考察对形象与意境、情感与意义、语言技巧三方面的掌握程度。
  ● 文学欣赏应鼓励多角度理解
  5.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评价
  ●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 考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原文,而不在于词法、句法等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评价要兼顾学生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
  ● 结合具体阅读行为,评价阅读态度和习惯。
  ● 重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对常用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 重视利用图书馆或网络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写作
  1.写作评价,应着重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具体考察
  ● 综合考察构思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和书写等方面的表现,其中语言表达水平是重点。
  ● 书面 口头 分数 等级 评语 多种形式综合评价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 不仅要具体考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占有材料的方法。
  ● 引导、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 注意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
  4.提倡档案评价方式
  ●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
  ● 实行档案式评价
  (四) 口语交际
  ● 重视考察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 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
  评价的着眼点应主要关注学生:
  1.主动地发现 探索问题。
  2.积极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3或观点。
  4.为验证自己的假设或观点提供材料。
  充分注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
对不同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讨论问题:
  1.语文是什么?
  2.新课程标准期待什么样的教师?
  3.如何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感想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