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疝气必须手术吗:::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长江三角洲海洋生态建设与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05:29

长江三角洲海洋生态建设与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叶属峰

摘要:通过分析国家与地方海洋发展战略,总结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特点,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及其对海洋生态的依赖性进行深刻剖析,并在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共同和不同海洋生态现象的基础上,贯彻流域联动、区域联动和陆海统筹原则和以海洋生态工程解决海洋工程生态问题原则,提出长江三角洲海洋生态建设基本构架。最后,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海洋生态建设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生态的积极贡献。
关键词:海洋生态建设;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与生态;生态工程;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正在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是我国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东部沿海三大重点区域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海洋环境与生态带来了巨大压力,反之,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域海洋经济的更大发展。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对作为陆域资源有益补充的海洋资源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开展区域海洋生态建设,既是实现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基础保障工程,也是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国”和沿海省市建设“海洋强省”战略目标的重大行动。

1 国家与地方海洋发展战略

1.1 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实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国

1.1.1  海洋世纪的需要:实现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

        建设太平洋地区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和“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因此,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实现现代化新阶段,不但需要经济总量翻两番,而且需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羸”目标。在21世纪这个海洋世纪,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实现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1.1.2 海洋强国战略目标

        诸多海洋学家提出,我国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包括海洋经济强国、海洋科技强国和国家综合海洋力量三个方面。

        海洋经济强国:增长速度保持10%左右,2020年达到30000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5%,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有优势的海洋产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30年以后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海洋科技强国:围绕维护海洋权益、增加海洋财富、保护海洋健康、提高海洋服务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目的,实行高技术先导战略,形成高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性工作相结合的战略部署,狠抓技术改造和产业化(业务化),逐步成为太平洋地区的海洋科技强国。

        国家综合海洋力量:加强以海军为主体的海洋综合力量建设,形成一支包括海军、商船队、海洋科研船队的强大海洋力量。这支海上力量有能力保护我国的出海通道,利用世界海洋发展经济文化联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

1.1.3 措施与行动

        从各项指标比较来看,我国离海洋强国尚有较大差距。仅与邻国日本相比:我国远洋运输量仅是日本的1/6,港口密度是日本的1/17,近海每平方公里捕鱼量是日本的1/4;我国远洋捕捞仅占世界远洋捕捞总量的0.5%,而日本已达20%。

        为了缩小与海洋强国的差距,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2003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首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指导性文件,首次将我国沿海划分为11大海洋经济区。2005年7月,为落实国务院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经国家财政部批准,国家海洋局以科技进步带动并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实施“海洋经济规划实施的科技推进平台与运行”项目,在沿海设立11个科技兴海项目,项目覆盖10个沿海省、市,涉及的科研内容十分丰富。此外,国家海洋局还先后启动和实施了“八大工程”,即:海洋强国工程、海洋权益工程、海域管理工程、海洋环保工程、海上维权工程、海洋研发工程、数字海洋工程、科教兴海工程。

        目前,国家正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包括2005年开始编制《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和《重点海域环境保护规划》、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这些措施的施行都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地方海洋发展战略——实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省

1.2.1 基本概况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沿海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近十年来,全国海洋经济以20%的速度增长。我国加入WTO后,许多沿海省、市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新一轮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潮正在兴起,明确发展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科技兴海、加强示范引导、完善综合管理。福建、江苏、山东、广东、辽宁、海南等省都把海洋经济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纷纷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

1.2.2 海洋强省战略目标

        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海洋经济大省山东早在1991年就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广东省2002年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要在全国率先建立“蓝色产业带”;福建省提出力争到“十五”期末,全省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海南省提出“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2020年实现海洋经济总量翻三番的目标,在全省GDP的比重超过30%;浙江省提出,到2010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2020年则“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目前,广东、上海、浙江、山东、福建等向“海洋经济强省”迈进,其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在2004年都已突破1000亿元。

1.2.3 措施与行动

        此外,沿海省市除先后制定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外,目前正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包括海洋生态建设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专项规划(环保、科技、海洋使用、海洋信息)。这些都为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2 区域海洋经济及其对海洋生态的依赖性

2.1 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特点

        《200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环渤海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4116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2.1%;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4169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2.5%;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2417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8.8%。此外,山东省在海洋渔业、海盐和海洋化工业,上海在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广东省在海洋油气业,浙江省在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产业活动中分别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2.2 区域海洋经济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依赖性

        200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显示:2004年环渤海经济区三大支柱产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0.0%;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三大支柱产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82.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四大支柱产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之和占本地区海洋产业总产值的66.7%。从三大海洋经济区的支柱产业所占本地区比重来看,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海洋环境与生态资源——近海渔业资源、海洋环境状况、滨海旅游资源、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等方面。

2.2.1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海洋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1)多种污染源威胁海洋环境,进入东海污染物总量:846万t/a,主要污染源包括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流域入海通量和大气沉降等;(2)我国的四大海区中以东海区受污染的面积最大,近海80%的海域水质为IV类和超IV类海水,东海区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最大面积达112,760km2(2001年),以长江三角洲近海海域受污染的程度最高,严重污染区域已扩展至距岸120~200km;(3)近海海域富营养化导致长江口外海域外存在着巨大氧亏损区(1999年8月),底层低溶氧区(DO<2mg/L)面积高达13700km2,亏损氧总量高达1.59?106t。

2.2.2 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主要表现在:(1)近海无渔无鱼可捕,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后,海洋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问题突出,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非常艰巨;(2)网箱养殖大量采用杂鱼饵料,刺激掠夺性捕捞进一步发展,致使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2.2.3 近海环境安全保障受到威胁

        主要表现在:(1)海上突发事件频发,(2)海洋灾害,如风暴潮和有害赤潮对沿岸地区影响巨大,大面积赤潮和有毒赤潮有向北发展和向沿岸发展的趋势,威胁着海洋环境安全和人民身心健康;(3)大型海洋工程也面临着严峻的海洋环境安全问题,如海上漂浮物。

        总体上来看,长江三角洲近海域自然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同时也面临严峻形势: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衰退,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降低,抵御重大海洋灾害能力减弱。而且,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速度,迫切需要通过海洋生态建设来恢复近海渔业资源、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和抵御海洋灾害能力,保障区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长江三角洲海洋生态建设基本构架

3.1 海洋生态建设战略目标

        海洋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传统双赢战略反思中强调区域环境尺度上的生态整合,物质生产消费方式的生态转型,人的观念素质的能力升华,建立复合生态管理,发展海洋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具体分为五个目标:良好的生命素质、满意的生活质量、和谐的生态秩序、健康的生产方式、先进的管理体制。

3.2 指导原则

        (1)流域-区域联动、陆海统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生态系统流域性和区域性特征明显,受长江流域径流以及邻近海域环流的影响甚大,需要长江流域联动、长江三角洲区域联动和陆海统筹,才能从源头控制、海陆并重、区域兼顾,真正实现区域海洋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以海洋生态工程解决海洋工程生态问题。长江三角洲近海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海洋工程建设强度大,势必给这一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系列影响,而海洋生态工程建设是解决产生这一系列生态问题的新型海洋生态建设模式:从单纯开发利用为主的海洋工程建设体系转变为以打造生态长江口和杭州湾生态区为出发点的、系统考虑环保、安全、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海洋生态工程体系。

        (3)依共同和不同海洋生态现象进行分区规划与分类指导。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共同海洋生态现象是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海上安全保障的需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和发展滨海特色旅游;不同的是:江苏重点是滩涂湿地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和实施沿江开发,走新型工业道路的先行区;浙江重点是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发展海岛和港口经济;而上海则是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和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短缺。针对沪苏浙两省一市共同的和不同的海洋生态现象应该分类进行海洋生态建设,不仅建设内容上要有区别,而且在实施手段上也应区别对待,进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3.3 基本构架

        长江三角洲近海海洋生态建设的基本构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区域生态保育与生态景观建设。在长江三角洲海岸带范围内优先选择保育自然生态系统和濒危珍稀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体系,开展适宜人居景观建设,建设生态长江口和生态杭州湾。主要内容包括沿江沿海防护林带建设、自然保护区体系与特别保护区建设、多功能生态鱼礁群建设等三个方面。

        (2)海域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主要内容包括污染总量控制、重要经济鱼类种群资源生态修复、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区生态功能修复、长江口盐水入侵治理及防治等五个方面。

        (3)海洋生态产业发展与循环经济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滨海生态旅游景观带建设、滩涂综合利示范、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典型生态产业区建设、海上风力发电场建设等五个方面。

        (4)海洋生态文化培育与能力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综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环境监测与预报能力建设、标准与技术体系建设、海产品安全与赤潮防治、海洋灾害与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海洋生态文化培育、联合执法能力建设等七个方面。

        (5)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与联合执法。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联合执法机制建设等方面。
在以上五大领域中,建设项目可分为国家级项目、省际间项目、地方与企业项目三类。涉及流域或区域性建设项目为国家级项目,如长江口、杭州湾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及环境容量研究等;涉及两省间的建设项目为省际间项目,如长江口盐水入侵治理及防治工程、洋山深水港生态功能修复工程、洋山深水港海水淡化饮用水示范工程等。

4 海洋生态建设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经济的积极贡献

        海洋生态建设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海洋经济的贡献巨大,主要表现在:

        通过区域生态保育与生态景观建设,保护现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退化海洋生态系统,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健康良展;通过海域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基本抑制近岸海域环境污染迅速恶化的势态,减少生境损失,改善生境质量,显著改善沿海地区人民生活的生态环境质量;初步实现近岸海域生态修复,典型河口港湾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渔场功能基本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通过海洋生态产业发展与循环经济建设,调整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引导新兴海洋生态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渔民就业问题,极大地减轻海洋捕捞压力,促进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使生物资源的退化状态得到抑制。据估算,每年产生约1亿元直接经济效益,海上休闲垂钓、特色观光旅游产值约4亿元,河口水生生物资源每年增值约10-20亿元;海岸带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得到提高,滨海旅游带基本形成;推进海洋资源开发方式转变、海洋资源利用效益提高、清洁生产推广应用,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灾害经济损失下降以1‰GDP计算,约50-60亿元/a。

        通过海洋生态文化培育与建设、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与联合执法,形成广泛的公众教育和公众参与机制,自上而下提高和增强现代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家利益,形成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和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海洋生态文明,逐步实现沿海地区人民生活富裕、健康、文明、就业稳定,并具有充分的海洋生态安全感与信任感。

5 结语

        海洋生态建设在国内外来说是一项新的工作,具有许多创新性,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目前长江三角洲海洋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尚在编制之中。这一计划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希望能在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重点海域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之中得以体现。

        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海洋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政府支撑、科技创新、市场运作、社会公众、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影响,因此需要从这些方面制定、完善海洋生态建设的战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