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气可以锻炼肺活量吗:品味我们的城市中国 六、先锋者有如深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27:27
品味我们的城市中国  六、先锋者有如深圳
  
   还记得当年风靡一时的《北京人在纽约》开头的一段话:“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吧,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吧,因为那里是地狱。”似乎,把这句话放到而今的深圳身上也很合适,人们向往深圳但并不热爱深圳。
  回首中国经济特区20年的发展历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五个经济特区中,只有深圳最成功。不错,深圳的发展一方面固然得益于世纪伟人在南海边画的那一个圈,另一方面则和其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用《中国国家地理•风水专辑》上的话来说是:“深圳,天意一半,人为一半!深圳两面临海,地形狭长,形似展翅大鹏,两翼揽水,水聚财,并生万物,是典型的风生水起局。”诚然,当初在南中国共建立的是五个经济特区,也没有过分的厚此薄彼,深圳,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凭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当仁不让充当着改革开放20年来的排头兵。市场规律下的竞争超出了行政约束,深圳以自己便利的交通率先打拼下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是值得肯定的,但万事万物都难在一个坚持上,特区还能香多久?成了一个深圳永远不能回避的问题。
  深圳病了,并且病得不轻,是一种长期焦虑造成的积劳成疾。看着上海(尤其浦东)追来了,港澳回来了,随着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长三角城市在物流优势下的风生水起,自己在大陆的优势一天天在减少,老本一点一点啃光,而广州还在后面虎视眈眈,深圳是真病了。
  深圳有个梦,希望在文化上能同经济齐步走,借以去除深圳在人们心目中的“暴发户”形象,首先是用高薪挖走全国各地个行业专家、能手,也许金钱的魔力的确是不可小视的,有人说:“‘深圳速度’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在内地用20年培养的一个院士,深圳只用一个电话就能把他挖来。”但人才的堆积并不等于文化上的富有,所以深圳也很苦恼,立地从教育出发的思路是正确的,深圳并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学,《21世纪经济报道》也在呼吁国家应该把一两所电子技术方面的重点院校转到深圳来,一是提升深圳这个特区城市的文化内涵,二是可以直接为深圳的高新电子技术产业提供现成人才。而过去,深圳也一直热衷区办一些名校的分校。古人说:“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办北大清华的分校的确可以走很多捷径,但那两个名字始终是属于北京而不属于深圳的,在当地更是自始至终就缺少一种归属感。苏州也是一样,兴致勃勃的引进中科大、人大、西安交大的研究生班,但在当地根本得不到像对本地的苏州大学一样认同,而前来上学的学生们也认为受了骗,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一般来讲,所谓的大学城、研究生城的师资和学校本部是有年天壤之别的,也许,深圳大学才是本土资源,如何合理经营全在决策者一念之间。随着“申遗热”和“申名热”的迅速升温,深圳市文化局已向市政府提交了书面报告,对深圳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可行性进行反复论证,指出正式启动申报工作已是水到渠成之事,建议尽快确定具体的申报工作方案。与此同时,深圳大万世居和鹤湖新居两处客家围屋也正计划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的确,“怀旧”是时下流行的风潮,君不见屡屡有城市在“隆重纪念”自己建市多少多少周年呢?苏州也好,上海也罢,恐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复古”还是发展趋势和文化倾向。要是深圳真的成功,我们也不必少见多怪,本身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遗存较为丰富的国家,只要重视并下决心去保护,都能作出些成效的。
  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建制让深圳在过去尝到了不少甜头,由于区位的原因,成为省会是不大可能了,所以,深圳一直还有个梦,梦想着哪一天像重庆一样能成为直辖市,摆脱广东的约束,像重庆一样凭借政策第二次坐上直升飞机。而民间对第5个直辖市的出台也是口水连天,“你希望你们的城市成为下一个直辖市吗?”《中国经济周刊》用电话分别采访了深圳、苏州、沈阳、大连、青岛、南京、武汉、西安、广州等9个城市的居民,回答竟都是肯定的。可见在中国,直辖的魅力和诱惑是多么的大!“上海牌”手表是上海的辉煌,而深圳的电子表在当年也是名躁一时,深圳的经济实力是远胜天津、重庆的,对中央财政的贡献、对全国进出口贸易的贡献更是一般省区所不能比,但直辖市的设立并不是光由经济说了算的,也不是由政治单方面决定的。比如身为福建省省会的苦恼城市福州,不论从政治从文化从历史各个方面看在福建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但经济的不足决定了其只是个地级市,福州市市长比身为副省级城市的厦门市市长行政级别就低了,更重要的是,福州没有厦门那种可以提高城市经济建设的决策速度,使得城市‘经营’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再来看苏州、无锡,论经济实力早已超过江苏省省会南京,只因为距离上海、杭州、南京三个巨型城市太近,至今也还仍仅是地级市。对经济发展明显后劲不足的深圳来讲,“直辖”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在一些人眼里用来治愈城市心病的“灵丹妙药”,“遗憾”的是经过各方专家研究,香港的回归,已把深圳的经济辐射面积大大缩小,加上后面积淀深厚的广州,夹在中间的深圳基本不可能成为华南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中任意一中心。而深圳坚持把自己定位成国际性城市,也引发了广州的不满,毕竟,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是几乎不可动摇的。
  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所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深圳的薪酬水平在大陆是首屈一指的,但与此相配套的房价却没有像上海、杭州、南京那样飞涨,深圳这种类型的移民城市注定了“外地人”更多的只是南下来淘金,淘到金的和淘金“未遂”的都会最终回到淘金者们的原地。正因为中国是这样一个宗族观念还很浓厚的国家,老了以后最终是要回去“寻根问祖”的,怎么可能指望他们就地成为纯粹的深圳人?关于深圳的方言,我却有不同的看法,武断的说深圳有或没有方言都是不准确的,就像现在铺天盖地的各大排名一样,标准不同,结果就可能不一样。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中的一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鹏古城,其流传的大鹏军话加上横岗和平湖等区域广为使用的土话就是属于深圳地地道道的方言。”深圳在过去是叫宝安、新安的,而新安也是个县一级的建制,其流传下来的语言自然就是属于深圳的方言了,据《晶报》报道,深圳市文化局和市财政局早已联合成立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而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座谈会已开始着手对这些“珍贵遗产”进行有计划的普查与保护。所以说,深圳是有自己的方言的。说深圳没有方言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合理的,瞧,我们汉语就是这么爱玩“文字游戏”,副省级城市深圳的确缺少自己特色的新方言,满大街上都是操着不同口音的外地人,或许,最流行和易懂的还是普通话,显然,在五千年厚重历史下的中国城市里,深圳是个异类。我们不可忽视,岁月和时间能够抹平一切,回顾上海的发展也不过是一百多年的事,刚开始还是松江府下的小县城以能说苏州话为荣的,而现在的上海话中有大量词汇来自英语的音译,也有不少宁波话、苏北话的糅合,真不知19~20世纪有没有人质疑过当时的“移民城市”上海有没有自己的方言?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是从“小渔村”起家,香港、澳门的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上海、厦门、大连、青岛的进步更是一种艰难的抗争。对深圳而言,“改革开放”、“经济特区”都是猛药,世界上像深圳这种短短20多年就完成“飞跃”的城市是有,但非常少,深圳本应知足。按中国传统观点,城市的发展正如一个人的发展,是应该由内而外的,这也有些道理,光是凭借外力的发展就像随风直上的风筝一样,哪时突然撤掉外力,它就会掉下来。可喜的是,深圳也孕育了一大批本土经济实体,康佳、 中兴、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华为、海王……哪一个说起来不是响当当,而深圳人更为自豪的是作为中国大陆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深圳证券交易所,这可是中央的一份厚礼,当然,也需要深圳去培养气度来消化。不过,随着证券行业的萧条,昔时的熙熙攘攘终成为昨日黄花,坊间盛传的招商银行、平安、中兴和华为都拟把总部迁往上海之说决非空穴来风,本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转制更是困绕深圳的一大难题,市场经济规律下,合则留,不合则走,要是“华为们”真的来招“釜底抽薪”,深圳可要早作好准备,也许,发展除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的其他产业是眼前当务之急。很多时候,事情就只差那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不捅却不会自己破,但去“捅”它的人无疑是了不起的,正如深圳足球队的前锋“李毅大帝”非得自己努力才能打破球荒,而深圳的问题,当地人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到了苏杭,不想爹娘”、“此间乐,不思蜀”……和中国传统的大城市相比,深圳是一个留得住人的地方吗?深圳不能只定位成一个驿站或矿山,要努力去成为一个大的家,只有精英们真正留在深圳,爱在深圳,这里才会有更多发展和壮大的空间,有更盼望的城市给人所带来的温情。和别的城市相比,深圳那些高楼大厦伪装下的家家户户间的距离恐怕更远,谁也不认识谁,也没有兴趣和必要去认识,在这块地方上干活,得“女的当男的用,男的当牲口用”,钱多,但一个字——累!深圳没有南京那样诱人的名胜和杭州那种优雅的风景,更没有北京、西安的古都遗韵,甚至,连广州、武汉的市井风情都看难看到。这里有的是“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但终归不是自己的,但深圳也不必妄自菲薄,既然有决心去“申名”、“申遗”,那就应该拿出新的“深圳效率”来,我们讲,一味追求速度是错误的,那么,现在是否可以换个提法,“效率”,或许还真是一个不错的名词。时下北京正在准备奥运会,上海在准备世博会,广州正在准备亚运会,而深圳正在申办世界大学生动运会。如此看来,深圳是终于迈出举办大型运动会之路了,这也是进一步扩大城市知名度的一条捷径,希望深圳能够走好,走稳,走顺。
   海默学着易中天讲厦门那样讲深圳:“深圳市民们也不必有狭隘的‘深圳意识’,视外面的世界而不顾,死抱着让孩子‘上深圳大学,在深圳就业’的思想。(第91页)”这却是高估深圳的涵盖能力了,上海、北京、南京的市民中不少就有这种“本地意识”的,甚至厦门,易中天在《厦门岛》一文中写道:“每年高考,厦门成绩好一点的考生,往往会一窝蜂地报考厦门大学,连清华北大都不愿去,更不用说别的学校了。他们其实也知道,比如西安交大这样的学校是非常好的,但他们就是不想去,因为他们不愿意离开厦门。如果厦门没有好学校倒也罢了。既然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为什么还要到外地去?他们想不通。”厦门大学,还算鼎鼎有名,深圳大学呢,似乎还不具备让深圳学生如此“一窝蜂”的魅力,毕竟,比不得人家厦门,人家可是从五口通商那会儿就开始发展的。深圳,应该脚踏实地,以优厚的环境和雄厚的资金打造自己的学术圣地的。就像那支半死不活的深圳足球队一样,只要有“深圳”两个字的前缀,再好再差也就是代表着深圳的形象了。深圳的强项是电子产品,但缺乏的是核心技术,深圳更迫切渴望自己的东西。
   当年的“大京九”修建和宣传都是轰轰烈烈,中央也是借打通北京和深圳(乃至香港)的直达铁路带动沿途安徽,特别是江西城市的发展,多年以后,我们发现,京九的作用根本不能和老牌的京沪、京广相比,在海陆空多式联运日益丰富的今天,单纯依靠铁路的修建带动一个地方全面发展无疑是依一厢情愿。向来,深圳的命运是联连两头的———广州和香港,香港自不用说,而从每天广州和深圳之间频繁的城际列车就可见广深联系的重要性,但随着“广珠高铁”的开工、港澳跨海大桥的风传,有理由让深圳感到恐慌,粤西相对廉价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无疑对投资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经济重心多极化也是国际发展的趋势,单单一个或几个经济重心是绝难抵御全球一体化的经济风险的,到时,深圳不会像过去那样独美,这对于一个底蕴欠足的新兴城市的确是一场考验。深圳的发展不能抛开广州,更不能摈弃广东,珠三角广大的腹地是深圳经济持续增长的来源,深圳市长许宗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积极表态:“穗深是兄弟,广州是老大哥”,因为深圳过去那种依靠吞并来做大自己的路子将来是很难行得通了,整合珠三角乃至大珠三角、泛珠三角是一步新棋,也是深圳的一种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