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精索曲张手术恢复:怎样练好太极剑(下)-中国太极拳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9:34:53

怎样练好太极剑(下)

----- 作者:王志远 来源:武当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07日 点击数:25 【收藏】  

 

 

  心乃一身之主宰。贤哲有论:“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而心又为人之灵,心能清虚静定,则有真宰,就能将潜意识中的心灵创伤和隐藏在潜意识中的不正不良之心疵清除,此即为“丧我”或“忘我”。“忘我”的程度愈盛,“丧我”的深度越深,则心境愈澄明,观念愈高尚。而剑如君子,是以人格为对象的,所以心正则剑正。心能清虚静定,则身心虚无。虚以任天,心游物外。定静深行,直人无为。从而消解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及与欲望相勾连的知解,打开了个人生命的屏蔽,因以得与天地万物的生命融为一体,天人合一而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则可无我,无我则脱俗,使心灵摆脱世俗的物欲、私利、势利及实用的桎梏,而获得“胸中脱去尘浊”的精神自由境界。即进入内心世界的自由,使身心的潜力得以开发和突破,心灵得以释放(此即所谓内丹的修炼)。从而灵慧如炬,剑法垂象而无为,法法无法而神妙,使太极剑术臻至如幻如影的至高境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用剑在心,人心正而剑法正。这是因为公者平,平者中,中者正。至公至平者,天道之原性;至平至中者,人道之至理;至中至正者,剑道之诀窍。所以修炼剑道之人,惟从心上用功,中之以心神,公之以德性,平之以浩然气,正之以身心,维修真正的自我,净化人心,修持形神,完善人格,健全心理,实践功夫,“修持真元以养太和”,形成完整的人。如此便可见性觉悟,早得功境觉受。此即谓之“修真”,“修真乃登顶行圣步霄之举”。“真”者,心境澄明,去掉遮蔽之真心也。以真心对剑道,放旷随缘,时时保持中和恬淡的心神,恬淡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而不诱外。正是这种恬淡虚无的心境,方能使我们做到渐修的持之以恒,并在这渐修中淡化诸欲,脱去尘浊,修正人心,达到静悟。悟者何?剑与道合耳。剑与道合,则天心月圆,闲云出岫,恬澹苍茫,凝然平淡,平淡之中的绚丽,从容油然而生。太极剑的从容,是沿路缠绵运无慌,疾迟圆转意自深。如果有一天,你练剑时,能不思虑而自得于善,从容闲暇而自中乎道,能由一剑起,积千剑万剑,终是一剑,则豁然贯通而合于剑道了。如此,浑融的劲内感通灵,深沉的意返璞归真,功夫自然而修,功力自然而长,功法自然而生,功境自然而得。则武始有天授,剑气感发,随心应剑,挥洒一片天机。
剑道修为,法分无有,功分三阶。三阶之中,练功为下,修法为中,证道为上。这是因为太极剑道毕竟是一门实践性且又是功能积累性的科学。其修为的基本形式就是“有为”的动功。功境是一种功夫境界,是功夫修炼阶及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以站在学习与修为的角度,第一关注的首先是功夫与形质,练武习剑,总还是练功论技为好,不然光论所谓的心法,以及所谓的“论中之论,功中之功”的《易经》、《道德经》之类太多,本末倒置,若干年后,早已“变易”、“窜道”的太极剑道,说不准只剩下《剑经》之册,而无习练之实和可承之技与能传之功了。内家拳黄百家一支的失传,仅存一纸空文,以及太极拳“理论今人好,功夫古人好”的感叹,已足以说明教训之深刻。但须知,修功之人,不论功夫如何了得,功夫得来,终究会消退,故练功为下。所以,须实修行法以作更高之追求。古来剑道,本无为而起,法有为而修,大法修成,法法俱成或彻悟大法。但一切有为法,其功不永,犹如梦幻泡影,皆为世间过渡,总属过眼烟云,无不自无而有,又因有而灭,法法经必有生无,无生有,而法在其中,故修法为中。修法既系人之修为,自必有为,然行法之际,又生阴阳、虚实、刚柔、动静、开合、有无之对待。凡长吋以人为,即有为之法修为者,最终须进入非人为自然之修为。自然之修,即为无为。太极剑道,道自无生,无白静归。故修炼之道,承传千古,本诸一无,所谓道源虚无,法从自然,本自然而然之事。惟证悟大道,还其本来,了得究竟是为上,故证道为上。然而,所谓上中下者,只是剑道修为先后依次之三阶段,“诸法如仪,无有高下”。如有高下亦是相对。所谓有为无为,有为之练,逆其天道,无生有,道法化化,乃至无穷;无为之修,顺其天道,有归无,法法自灭,乃至尽无。看似两相对立,实则殊途同归,不可率以优劣判之。有一则笑话甚能说明问题:有一饥饿者,吃了一只饼,未饱;又吃了一只饼,仍未饱;吃了第三只饼,饱了。后悔不及,早知这样,光吃第三只饼就行了。三饼之饱,哪一个优,哪一个劣,哪一个高,哪一个下呢?

 

  剑道修为,系分有为无为。然人生有限,易尚有作。所以,有为之传更比无为为胜,亦较为广泛。世俗之为法,皆为有为法。世代相衍,顺乎天理人情。有志于此道者,此为法中之先,修中之本,不可不先及此。有为而修,法法生生,乃至无穷,须每秉剑法圆正,求工于一剑之内,使一剑之内,折叠起伏,流连顿挫,剑法俱备,而后逐剑求工,劲力劲气,纵横轻重,剑势中和,屈伸有势,开合相连,收放合度,刚柔折中,权正相兼,平险相错,筋骨相著,虚实相渗,方圆相让,理事相符,意兴相发,心手相应,手步规矩,上下相随。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竹在胸,剑剑皆从规矩中出,深谨严慎之至,乃能精神融会,悉寓于剑,或疾或迟,或开或合,或刚或柔,或虚或实而因敌变化示神奇。方能剑遥遥以轻飚,云舒舒以出岫,持短人长,倏忽纵横,信剑纷披,不主故常,自成变化,奇荡自生而风神超逸。此即所谓逸出于工,工出于正。所谓剑正者,谓不作容恍之态。即不忸怩作态,追求浅浮的表面效果。

 

  剑道求工求正,须做到心调、手(身手)调与剑调。收拾的此心情,洁洁净净,心中明澈,澄神滤心,心主乎敬,常行直心,宁静致远,困厄弗忧,荣辱不惊,规矩绳墨,法而不囿,挥运变化,出以胸臆,中有成画,心得其规,动出其意,意在剑先,谓之心调。端正其体,中直心意,虚灵涵拔,顺舒自然,束肋下气,胸音开劲,两膊相系,正奇应手。心手相连,二仪起伏,行之有度,刚柔合劲,方圆融会,开合相连,粘黏连随,上下相随,谓之丰调。心空剑脱(化),腕下应和,知拍任斗,纤巨应手,腕有含蓄,锋有变幻,放而不放,留而不留,心领神契,剑有会悟,会之于心,出之于剑,超其象外而得其寰中,谓之剑调。三调融会,则剑法自在法度端严中,不期工而自工,不求逸而自逸,造化在手,心运无穷而曲尽剑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