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人民医院 施慧鹏:知青岁月(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8:15:10

在公社学习了几天,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暂时忘却了离家的思念之情。公社是在两条山谷的会合之处,相对地势比较平坦,有那么一块百亩大小的平地,两条由山溪汇集成的小河在此并成一条,从村边的峡谷流过。由于山势陡峭,河水不大,却是气势磅礴,整夜轰鸣不止,如雷霆万钧一般,让人总觉得象睡在一座火山口上一样,根本无法入睡。公社的地名就叫两水口,是一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小村落,因为在大山里的特殊地理环境所致,住户都是独家独户的多,这里算是比较集中的了。除了公社的房子是两层楼的砖屋外,老百姓的房子都很低矮,干打垒的土墙早被烟熏得漆黑,由于和牛等牲畜处在一起,到处散发着一股牛粪味。称不上什么街,只是在村落中有一些石板路把这些房屋串在一起。到了晚上大伙都做饭时,炊烟四起,把整个村子都藏在一片白色的烟云之中,远远望去,仿佛人间仙境一般。

其实那里的老百姓生活很贫苦,山区的粮食产量不高,连温饱都不能解决,那时还要缴公粮。很多时候老百姓都要依靠大量的杂粮来度日,红薯、玉米要吃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红薯丝干在饭一起吃,很倒人胃口,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怕吃红薯,就是在农村里吃伤了。尽管现在城里的人都喜欢吃点红薯什么的,那是当副食吃,吃吃好玩。真要当粮食,一日三餐地吃,肚子一点都不舒服,谁都会生厌的。就是杂粮也没有大量保证,老百姓不少时候还是吃稀饭,那稀饭清得象水一样,都能照见人。由于山区缺碘,有不少的大脖子病人,却因为经济条件限制,加之缺医少药而无法根治,给劳动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十分可怜。

我们四个同学下的生产队是一个只有十三户人家的小村子,位于当地最高山峰的半山腰。因为实在没有能同时建十三户人家的平坦地方,整个生产队的十三户人家又分住成了五个小的部分,沿着一条狭长的山谷分布着,从最上面一户人家到最底下面的一户人家足足有二十里路远。我们四位知青被安排在村子的中间部分,那里住了六户人家。村子两边的大山很高,你抬头想要看到山顶时,戴了帽子的话,一定会掉下来的,每天太阳要很晚才会出来,只一会儿功夫就又跑到山的那一边去了。到了晚上,吹来的风都是阴冷阴冷的,就是在六月火热的夏天,晚上睡觉都一定要盖大棉被,真不愧是避暑的好去处。

由于那里地处高寒山区,当地的村民少数民族为多,主要是瑶族,但他们很少说瑶语,而说一口相对标准的普通话,他们说这是一种“官话”,与他们交流并没有什么困难。为什么在大山深处的人反而能说这样相对标准的普通话,我们问过老乡,他们说是祖先原来并不住在山上,而是在江浙一带的,只是历朝历代战火才使他们逐步地逃到了这深山老林之中来了,他们只是仍然沿用祖宗的语言而已。真的,要是去追溯人类的迁移史,里面一定会有许多说不完的酸甜苦辣故事。古代移民的故事有时就是一部血泪史,一部阶级斗争史,一部以强凌弱的吃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