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茎切除打麻药: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师的备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2:03:59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学    陈妙华
摘要: 新课程突出“一标多本”,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转变。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备课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下,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师,备课,课程三维目标。
新课程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课程三维目标,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那么,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呢?
一、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
新课程所主张的开发课程资源,首先是对教材的开发、加工和处理。新课程突出“一标多本”,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
(一)依托教材,重构体系,灵活整合
1.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如“百家争鸣”一课可以参照必修Ⅰ中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选修四中的“先师孔子”进行备课。
2.模块内的专题整合
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应该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就历史必修(Ⅲ)这一模块而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分为八大专题,其中中国史专题五个,世界史专题三个。专题之间既有纵向联系,也可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以人民版为例,下同)
(1) 以对比为目的的局部整合----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比较(专题二、七)。
(2) 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中西近代思想的发展(专题三、四、六)。
通过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当然整合务必尊重历史学科特点,做到逻辑鲜明,线索清晰,体现历史过程的相对完整性。如果说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是属于宏观把握的话,那么,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微观上对专题内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
(二)紧扣课标,活用不同版本教材,合理取舍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丰富的历史知识间的矛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标、教材,敢于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教师备课时应先明确专题的主线(或核心),认真研究课标,参照《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全面、深入理解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然后再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应善于利用,取众家之长),灵活取舍,拟定各课的重点和难点。如对人民版必修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第一课“百家争鸣”的备课,先明确本专题主流思想是指统治者倡导的政治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的演变为专题核心。再根据“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而后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人民版对儒、道、法、墨各家思想主张都作了详细地介绍;人教版只是简单的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形成、影响,着重介绍了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对于其他各家只是简单介绍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很少介绍;岳麓版则分成“孔子与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两课介绍,对各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介绍非常详细。最终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儒、道、法各家学派的代表及其主张。儒家尤其要分析其创始人孔子的“礼”的思想强调的是秩序,但并没有神化君权,到汉代董仲舒提倡君权神授时被具体化为伦理道德的三纲,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也是沿着三纲五常在发展。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宋明理学的链接主线是“礼”。“仁”的道德要求必须符合三纲五常的标准。这样学生便会明白孔子是如何由生前曾自嘲是“丧家犬”变为“孔圣人”的,为什么袁世凯复辟帝制非要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反对孔子?从而理解本专题各节间的内在联系,对后面专题学习也有帮助。秦朝崇法,汉初崇黄老,历代统治者实际推行的是外儒内法、崇儒尚法,应介绍老子和韩非子。这样把握专题核心内容,对“百家争鸣”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便会清晰,上课时也会得心应手。
二、 集众师之智,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备课资源优势
集体备课是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新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不可能被限制在教师备课所能掌控的范围之内。尤其是新课程的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编写体例,按专题体例编写,学生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或困惑,面对着可能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困惑,仅凭教师个人的备课显然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一标多本”要求加强集体备课。“一标多本”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标解读不一,教材选择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结论也不同,究竟哪些知识要求学生要掌握?如何能做到紧扣课标,合理取舍教材?这就要充分汲取教师集体智慧,发挥教师集体备课资源优势。每位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同,老教师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但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不如中青年教师;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通过教师集体备课中的集中交流和研讨,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既能增强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新课程的信心,又能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而且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富有成效的方式之一。
三、凝爱生之情,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预案
1.创设历史情境
为了有效地完成课程三维目标,针对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心切的心理,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创设历史情境,选择以直观、生动、形象、趣味的典型事例为情境创设的切入点,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使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激活思维,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建构新知,成为联系学习者经验和历史知识目标的桥梁。如“蒸汽的力量”一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史实以及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将其设计成以故事的形式,师生一起走进威廉家族的创业史,通过上班篇、回忆篇、厂房篇、办公室篇、回家篇等篇章,将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穿插在故事中,通过三个问题探究,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影响。
2.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
利用历史知识具有直观性很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功能,将历史实物、模型、图片、地图和图表以及文物古迹等知识生动、形象、鲜明地展现到学生面前,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与“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新课程理念相结合,师生互动,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以配合新课标下高速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现代历史课堂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语言的意蕴
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生导师袁振国先生在《理解文科教育》一文中谈到“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引自《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教师在备课时要让自己陶醉于历史,设计用准确、简明易懂、形象生动而又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讲述历史,归纳历史知识点,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染学生,产生师生共鸣,使“教学变成欣赏的过程,变成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从而有效地实现课程三维目标。
四、课前预案与课中反馈、课后反思相结合
新课程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反馈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预设来生成,教师要善于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捕捉稍纵一逝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预案,完成第二次备课。比如利用课间十分钟进行二次备课。教师刚上完第一节课,对课堂各个环节的得失非常熟悉,往往会很快发现原来教学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不合理、课堂情景创设的某些细节不够完善、学生活动展示不够充分等,需要在第二节课作修正、补充。同时,在第一节课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在课间也会产生许多“动态生成”,比如对某个问题有了更好的想法,需要在第二节课及时调整。这种教学后的及时调整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五、宽时备,急时用,重视广义备课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以往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例如必修一中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必修三中的文化部分,需要及时充电,从课外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加以补充。教师平时要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订阅相关的专业杂志《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等,关注报刊影视的新阵地——《探索8226;发现》《百家讲坛》,并及时做好读书笔记。经常上网查找重要网站(教育部新思考网,福建高中新课程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等)的新资源,如优秀的教案、课件以及教学实录、研究论文、史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等,及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以备急用。这种教师为较好完成教学目标,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底蕴,积累教学资料,吸纳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就是广义上的备课。重视广义备课不仅能缓解平时备课时的燃眉之急,而且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备课是贯穿教师全部教书生涯的最重要最大量的从不间断和永无休止的工作,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教无定法,创新无止境,如果我们用心备好课,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相信我们会演绎课堂精彩,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M].
[2] 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3]任世江,必修课中的孔子与选修课中的孔子[J],历史教学,2007(9).
[4]周道贵,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和试验探索[J],历史教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