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有炎症怎么办:略论民主管理监督与企业和谐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3:45

 

略论民主管理监督与企业和谐发展

 

阮黄南
 

【摘要】 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监督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企业存在着劳动关系及其利益差异,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企业要发展,民主管理监督也就应运而生,并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发展。当代,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实现民主管理监督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民主管理监督 现代企业制度 和谐发展

 

企业加强管理,这是毫无疑义的。企业加强民主管理监督,似乎很多人就不以为然,甚至感觉所谓民主管理监督是在给企业添乱,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或者说民主管理监督在实践中对企业的发展作用不大,问题就在于我们的理论有缺失、我们的实践有误区。因此,很有必要厘清民主管理监督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并消除实践中的误区。

 

一、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监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国有企业加强民主管理监督,过去我们总是从单纯政治思维模式出发,提出了诸如:“主人说”、“性质说”,也就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所以企业职工理所当然地要对企业管理和监督。这样的理论显然在当今时代的变化中不足以对企业的民主管理监督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不要说现在有着大量的非公有制企业,那里的员工不是主人而是被雇佣者;就是在国有企业里的职工,与企业虽然不能说是雇佣关系,但也已经是合同关系。而且,实际上企业民主管理监督并不是专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专属于公有制企业。早在资本主义社会确立、社会化大市场兴起以后,由于残酷的剥削引发了反抗,进而导致社会的混乱。为了维持稳定和发展,劳资双方从对抗、谈判到平衡,并且政府也大力支持并协调双方。这样职工也就不断地介入企业和社会的活动中,尽管一开始企业主是被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方、政府都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就为企业的民主管理监督提供了制度保证。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民主管理监督理论与实践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两要素论”认为企业是由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组成的,两者是处于平等地位的。这就为劳方民主参与企业事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实践上,美国有了企业职工持股必须达到企业股份总额的10%—40%以上的强制法律规定,职工股份要么无偿获得、要么优惠价格获得,这样持股后的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监督的积极性和力度大大增强;德国则通过制定《劳资共同决定法》把公决制度推向所有企业,监事会中要有50%是职工代表,监事会有权选举和罢免董事,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参与,而是有实质意义的管理监督了。纵观全球,现代企业的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范例不少。比较显著的有:德国的职工大会和企业委员会,瑞典的工厂委员会,美国的劳资委员会和工人委员会,日本的劳使协议会,印度的工厂委员会和联合管理委员会等等。这些机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劳资双方共同参加的劳资委员会或工厂委员会之类的组织,主要起沟通、咨询、协商作用;另一类是企业职工代表组成的,主要是对工资、福利、劳动安全等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参与决策,也有不少国家规定职工可以对企业经济发展规划、财务等非劳动权益问题通过职工大会与企业取得沟通。现代社会西方发达国家更认识到劳动者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正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民主化浪潮的推进和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劳动者的民主管理监督理论和实践才丰富和发展起来。

可见,社会制度对于企业民主管理监督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企业推行民主管理监督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企业更应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更自觉地重视民主管理监督制度,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社会制度中。

 

二、企业存在的劳动关系及其利益差异需要实行民主管理监督

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监督是由企业内部特点的关系和自身发展要求的。任何企业都存在着一定的劳动关系和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分工,这样在劳动关系的双方、不同分工之间,就必然存在着共同利益与利益差异。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共同利益,不管什么企业都有这样的共同利益。企业的目标显然是集体利益最大化,或叫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当然也包括员工的利益。经营者和劳动者出了人力资本,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往往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所承担的风险并不亚于出资者——国家或者股东。一旦企业出现风险,出资者为了减少资本损失,可以收回或者 “用脚投票”,一逃了之。而经营者和员工向企业投入的大量专用技术之类的专用资本,则会大幅度贬值。因此,员工是企业利益的密切相关者。员工在企业内部,能更直接地观察经理的经营行为,拓宽监督渠道,明显降低代理成本。再者,企业创新能力只能靠人力资本实现,即使企业维持现状,若没有富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一批忠诚的员工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现代的公司制企业的支柱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国有企业不仅要保值增值,要追求股东利益、同时也要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利益相关最密切的要数员工,而维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员工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直接参与决策管理与监督。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德日,修改法律,推行共同治理模式。西欧不少国家还通过立法,强制规定必须接受员工代表进入决策层,使共同治理的理念上升到法律层面。现在,共同治理已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治理的主导模式。不仅如此,还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持股,人力资本和员工利益越来越受到高度的关注。共同治理模式是对单边治理模式的改进,是员工代表参加公司民主管理监督的有效形式。

而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安排、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当然就有不同的利益。这种利益的差异需要对各方的协调,即通过民主管理和监督来维护共同利益。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从国有企业来看,理论上讲,劳动力的使用者,也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所构成的整体。劳动力的提供者,是一个个独立的劳动者个体。劳动力的所有者整体,也就是人民授权国家政府,并分级授权来实现和实施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现实中,在国有企业,厂长(经理)一方面是国家政府雇员;另一方面又是代表国家政府实施对劳动力提供者的管理人员。在这样的劳动关系中,就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差异:劳动力的使用者看重积累,劳动力的提供者倾向消费;管理者更强调整体利益,员工更重视局部利益;劳动力的使用者有可能异化为超越于后者的异己力量,使劳动力的提供者丧失生产资料所有权,也就是使国有资产流失。此外,厂长(经理)还存在着自己的特殊利益,他们有可能为自己的特殊利益而采取的行动会损害一般职工群众的利益。显然,既然存在利益差异就要进行调和,否则就可能引起激烈冲突。谁都想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果劳动者的利益受损,就会采取破坏性的反抗,也会使资产所有者利益受损,当然,劳动者也要承担很大风险。反过来,如果企业资产所有者由于在与员工的冲突中利益受损,那可能采取关、停、并、转,结果员工的利益受到更大的损害,而企业自身的利益也进一步受损,在竞争中已经取得的市场份额有可能丧失殆尽,已经建立的商业信誉有可能毁于一旦。因此,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冲突采取激烈的对抗的方式解决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而民主管理监督可以更好地预防激烈冲突和管理者的异化,更好地维护双方及其国家的整体利益。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民主管理监督具有:沟通、防范、妥协和共决四大功能。沟通使劳动关系双方互相了解,可以了解企业的现状、评估企业的发展,了解员工的问题、发现掌握的事实。这就有利于解决利益冲突。防范是通过大家共同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可行的机制使企业的管理者不逾矩,使员工不越轨。妥协的目的是实现利益共享,达到利益均衡。共决是民主管理监督的最后目标。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工人共同参与决策,也就共同承担了责任,也就分担了风险。正因为这些功能,民主管理监督较好地解决了利益差异问题,也较好地实现利益共享。

 

三、企业民主管理监督是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企业管理的实质和核心是人的管理,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和谐企业需要企业各方面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应做到以人为本,这是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以人为本的“人”包括企业的广大职工与企业行政领导以及社会上与企业有关系的其他人。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企业的职工,企业只有充分依靠职工,给职工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尊重,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体意识,

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同时,企业还应构建和谐的生产经营环境,做到对社会、民众负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保证企业和谐稳定发展。而要实现这样一种管理,就只能是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首先,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是沟通企业与职工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通过实行民主管理制度,职工民主参与的愿望和作用将会日益增强,形成关心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氛围;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是企业激发职工主体意识的有力措施。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为职工参与管理、维护切身利益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是实现民主监督的有效手段。要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重视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

其次,企业的和谐发展要有一个和谐的团队。培养企业团队精神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职工参与管理。从历史上看,企业管理是一个从排斥职工参与管理到吸收职工参与管理,是一个从物的管理向人本管理发展的过程。企业民主,最早由英国的社会学家韦伯夫妇提出,他们认为管理民主在企业经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员工参与管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业绩,从而改善工作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员工参与管理能扩大员工对企业信息的有效把握,从而增强员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三是员工参与管理,能融洽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提高工作水平,有效地实施工作和生产计划;四是员工参与管理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目标和价值的认同,形成良好的企业人际关系和企业文化,从而减少内部冲突,提高工作效率。实践结果也证明,工人的参与程度与企业生产力水平高低有正相关关系,一个国家企业民主的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速度之间也有正相关关系。

再次,创建和谐企业符合企业和广大员工发展的根本利益。企业与员工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企业只有在内部形成和谐融洽、安定有序的良好氛围,才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保证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健康顺利进行,进而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一切的形成无不与员工主体意识的发挥和职工民主管理监督的有效运行密切相关。同时,每个员工都应意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基本权益的保障与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企业真正得到发展,员工的各项权益才能得到更好保障与实现。而这一切也都离不开企业民主管理监督作用的发挥。

事实上,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监督,有利于创建和谐企业,推进企业和谐发展。民主管理监督不仅不会损害企业经济利益,而且还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企业和谐发展,进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除此之外,民主管理监督还有助于其他不同主体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可以促进党组织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民主程度和科学性;有助于工会发挥其与行政和职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民主管理监督的制度保障

企业如何实现民主管理和监督呢?关键就要在企业中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以公司制度为主的企业制度。改革发展到现在,我们国有企业也已经做出了这一模式的选择,通过股份制改造、产权调整、法人结构的建立,这一制度也已经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包含着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在民主监督上体现着能够对公司管理班子可能发生的损害产权所有人的私利及行为具有最广泛最贴近的监督制约效应;现代企业制度下孕育产生并广泛推广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民主管理的基础,反过来民主管理是人本思想的升华和扩充。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总体上说,公司员工群众和公司班子成员在为公司发展、维护公司利益上具有主流的一致性。但是,前面分析我们也知道,由于地位、分工的不同,两者也存在着利益差异。公司治理结构赋予了管理班子管理公司的职责全权,因此制止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对员工进行监督是没有疑问的;另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计,公司中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以及工会构成了公司的层层约束、互相制衡的有效监督机制。再加上国有企业里的党委会、职工代表大会、监察组织,实现企业的民主监督应该说有了制度保障。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决策层,执行部门和监督部门是三个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有机结合体。这种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构成科学、完整、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在以股东大会、监事会为主要监督管理渠道的多种民主监督管理活动,使得企业员工和企业主人能够广泛地、正常地、经常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克服了我们当前企业员工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被动性。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穷庙富方丈”、损害国家和职工利益的问题累有发生,关键在于我们的实践有问题有误区,我们的民主管理监督流于形式。因此,要真正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治理机制,解决民主管理监督上的误区。

第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落实产权与管理权问题。只有产权与管理权的明确,公司的治理结构才可以实现。财产权要从国家所有权的概念转到法人代表所有权;管理权要从厂长负责制转向董事会负责制。并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通过股份制改造使单一的产权分散化、多元化、合理化;使权、责、利进一步统一起来。理由很明确,只有真正的政企分开,真正的法人代表,企业才能真正承担起有限责任。我们在实际运行中,很多国有企业权责不清,三种独立的利益趋向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也就是国家、企业和个人。国家更多强调整体利益,而且作为所有者必然对企业行使行政管理,并决定着企业存亡和厂长(经理)的命运,因此所谓政企分开也就流于形式,厂长(经理)也就只维上了;企业从逻辑上讲和政府是一致的,但由于产权高高在上,企业资产的增减变化显然对厂长(经理)以及上级主管部门都不构成直接的利益关系,这就使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厂长(经理)本来应该相统一的关系被割裂开来。对厂长(经理)来说搞好搞坏只是个位置问题。职工个人更多地是强调个人利益,但由于自身所处的地位很难左右企业厂长(经理)的行为。这三种力量在固有的政治维度与许多自相矛盾的体制环境下,对厂长(经理)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因此,就使得厂长(经理)所代表的利益更容易受政治气候、个人私利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干扰,从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第二,要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一直以来对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总让人有所困惑,“中心”与“核心”似乎是一种文字游戏,在实践中也就出现左右摇摆,要么干预企业经营管理,要么无所作为。实际上,企业党组织在企业里就是起一种保证作用。《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党的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以加强企业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关键,以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机制为重点,把维护出资人利益、企业利益和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统一起来,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因此,企业党组织在企业民主管理监督上大有可为。党组织就是民主管理监督的组织者、实施者。新老“三会”的协调、上下的沟通都是党组织工作的内容。具体来说,抓好三大制度建设:一是职代会制度。职代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应始终坚持把职代会制度作为维护职工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重要制度,作为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平台,作为职工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的畅通渠道,作为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等维权工作的程序保障,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二是企(厂)务公开制度。企(厂)务公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将与本单位发展和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适当形式向广大职工公开,吸收广大职工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其本质是满足职工的知情权,要害是真实可信,这是实现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前提和重要环节。三是建立平等协商制度。最主要的是真正发挥工会的作用。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应始终坚持平等双赢的原则与企业管理层进行协商谈判,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既要着眼于职工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也要考虑到企业的形象塑造、品质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真正实现企业民主管理监督。民主管理监督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而这种要求并不是停留在形式上,是要落实在具体的载体上的。职工作为劳动力所有者、作为国有企业最终资产的共有者,要求在反映中国特色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包含着职工参与决策,实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特点。职工以劳动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是劳动力的付出者和可变资本的承载者,同样具有所有者的身份,即劳动力资本所有者,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劳动力价值评价等方面,并且有权参与对自己劳动权益的管理和监督,当然也就拥有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力。但是如何来实现这种权利呢?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的确立,无疑可以实现,而且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理论走向现实。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尚且允许劳权代表进入董事会,搞“劳资共决”的参与制,我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的现代企业,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使职工群众能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更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董事、监事是可以由职代会选举产生的,以职代会为依托,架起了与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桥梁。这样,职代会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职工代表进董事会、监事会实质是民主管理进“两会”,是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是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发展。

总之,民主管理监督本身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在企业中更好地维护和保证具有人类普世价值的民主公平的原则。民主管理则是侧重职工参与的企业经营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职工的民主权利,民主监督是侧重于职工参与的对管理层的监督,其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企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亨利·汉斯曼[德].《企业所有权》[M].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奥里佛·E·威廉姆桑[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李惠斌.《企业民主管理的二元解释》[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三期。

5.秦中忠、赵雪飞《对企业民主管理理论的再认识》[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6.马·韦伯 [德].《经济与社会》[M] .林荣远译. 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