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暖管粘连怎么办: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52:49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
内容摘要:本文想通过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分析穿插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可操作性及实施时的注意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穿插艺术
穿插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穿插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合适地穿插,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讲究穿插艺术的背景
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上存在如下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讲的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少;知识灌输的多,各种能力培养,提高的少;用知识来应付考试的多,灵活把握,缜密思维的少.
高中阶段,语文课在所有科目中的课时数是比较多的,但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在高中三年似乎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没有能够多了解一些文学方面的知识,文学修养也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2008年三月份,我校参加了金丽衢的联考,诗歌鉴赏的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两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这两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共同主题 这两首诗的哪些诗句表达了这一主题
(2)"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是什么意思 李诗有关描写与此有何差别
第一问,约40%的学生能写出"家乡的亲人思念在外征战的将士".约40%的学生回答"将士思归",约10%的学生写"战争的残酷",约10%的学生写"战争的主题".其实,只要把握"客子亿秦川"与"戍客望边邑"就能写出本文的主题.询问了做错的学生,他们均说看得稀里糊涂,他们认为"战气""星旗""胡窥"等不就说明战争的残酷吗
第二问,答案就五花八门,简直就是在套."李白的诗情景交融,侧面叙写;徐陵的诗正面抒发,写战争的残酷.""徐陵的诗充满高昂的斗志,决心再打几年仗,直接抒情;李白的诗歌侧面写,不见有人回家,写出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这样的问题虽然是占学生中的一小部分,但把诗歌解读到这个地步,我觉得跟老师平时的教学太死板是分不开的.老师上课,除了分析还是分析,除了问题还是问题,学生的课堂效率会如何呢 因此,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教学效益最大化.
二 穿插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文教学效益最大化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使语文教学效益最大化.
1.课前五分钟演讲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学生经过下课十分钟的休息,精神得到了调整,但是注意力也随之分散.如果马上进入课本,学生的注意力没有这么快得到集中,而五分钟的演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因为,学生对演讲充满期待:今天讲的是谁 他讲的是什么 有没有我讲得好 他会是怎样的状态 事实已经证明,因为有人演讲,大部分学生的期待心理让他们马上安静下来,眼神盯着讲台桌,等到学生走上前,他们会报以热烈的掌声.等学生演讲结束,学生的心已经安静下来.老师如果能从学生的演讲内容找到进入课本的切合点,那么课堂的效率无疑会得到大大提到.
2.课前五分钟演讲让学生学会未雨绸缪.毕竟是面对众多学生,没有一个学生会随便走上讲台桌的,因为怕出丑.有一次,一个平时特散漫的学生演讲地特别好,学生对他刮目相看,课后问他原因,他自豪地回答:"水平问题."后来,偶尔的一次机会,我才知道,为了演讲,该生整整准备了两个星期,从选材到撰稿到演讲,都在课前作了精心准备.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课前五分钟演讲已经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3.课前五分钟演讲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一次,一个学生在演讲完后,写了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稿子给我,希望我在班上读一下.我看了,深受感动.她是在对一些学生无视别人演讲的批判.她认为某些学生在他人演讲的时候,没有认真倾听,是对演讲者的极大不尊重,不尊重别人的人,将来在社会上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人生会暗淡无光.在结尾,她写到:
感谢演讲,让我在讲台上意识到尊重的重要性.当我在演讲时,发现某些同学低垂着头,顾自做作业,看书,做自己的事情,我的心里非常不好受,我当时就想停止演讲,因为我的劳动成果没有得到这些同学尊重.但我坚持下来了,结束后,同学们给了我热烈的掌声,但是,我的心里不好受,我也反思自己,在别人演讲的时候,我是不是也这样对待人家 感谢演讲,让我认识到尊重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学生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思考她原先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而这不是老师能教会的,没有五分钟的演讲实践,她可能意识不到这一问题.
(二),题外话的穿插,使语文教学效益最大化.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是30分钟左右.学生在课堂上肯定有分散注意力的时候,在适当的时机穿插一句巧妙的"题外话",能活跃课堂气氛,拉回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得以很好地进行下去.比如,进行文学常识复习时,复习到对联中的人物.几十个人物复习下来,学生已经疲惫不堪.我知道关于袁世凯这个人是无缘语文高考的,但我还是在课前准备了关于他的对联:
"卖康梁而宠幸位,抚山东,督保定,直入内阁,十数年立地顶天,居然豪杰,谁不说龙腾沧海;抗孙黄以作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鳖入紫泥."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我对"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作了解释:本联讽刺味极浓,联中的"当庆","情狂"是模仿大钹,大锣和小锣,小钹发出的声音,模拟巫师在驱邪与送葬时敲打的锣拨声.这副利用谐音手法写成的联语,对袁世凯称帝进行了尖锐,幽默的讽刺,生动有趣,嬉笑怒骂溢于笔端.
看到这样的讽刺语,整个班级闹翻了天,倦意全无了.于是,我趁机重新进入了文学常识的复习.
课堂上,有些同学会利用老师没注意的间隙,在那里玩耍,有些时候是一个人在神游,有些时候是两个人在桌子地下搞地下活动.如果教师适当地运用一些"题外话",可以拉回学生的思路,而且效果比较好.有一次,一个学生回头凝视一个同学,而且还挤眉弄眼,我看了他好几次,他都没有注意.学生已经在看着他发笑,有些学生看看他又看看我,满脸狡黠,想看我如何训斥他.我用比较平和的声音叫了他,他回过头,茫然地看着我,全班同学都在憋着笑意.我停顿了片刻,笑着说:"某某同学的确是蛮酷的,值得你回眸一笑而再笑,但是,我长得也不赖呀,上课时,你应该多花时间看我才对."我那调侃的语气引得全班同学哗然大笑,该同学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再也没有回头.有些同学上课喜欢偷听歌曲,我就选了适当的时机,在不声不响地摘掉他的耳机后,笑着说:"'上看下看,前看右看,左看右看',我发现同学都很好看.于是,在你们不守纪律的时候,我总是'心太软',但有些角落里的同学就因此而'任自由'.我真心希望每一个同学都是'真心英雄',最后考试别'伤心太平洋'."听耳机的同学心领神会,在课堂上听的次数就少了许多.我的题外话让我得到同学们的"表扬":没有比语文老师更肉麻的,说奉承话绝不打折扣,我们都不好意思,她居然脸不红,心不跳,还说得煞有介事,不过,挺有意思.
题外话与语文教学无关,但它却能使学生在轻松一言中领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使课堂教学更好地继续下去,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师生的情感得以拉近,达到了"曲线救教"的目的.
(三),情境穿插,使语文教学效益最大化.
教育家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得之貌."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氛围,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触动学生的情感.
情境穿插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穿插一个相关的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在思维上达到同步,全面提升语文能力.情境穿插的方法很多,首先,音乐是首选手段,在上《孔雀东南飞》时,我选用了梁祝的主题曲,在课堂教学中,伴随着优美的梁祝旋律,师生沉浸在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中无法自拔,学生走入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深深地被主人公的伟大爱情感染着.没有梁祝的旋律,课堂的教学效率是要大打折扣的.其次,可用表演活动来展现情境,在《鸿门宴》,《雷雨》及《茶馆》等情境性较强的课文中,我均采用了表演活动来展现情境.我先选了有一定表演水平的学生,分好角色,在课前进行排练,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尤其是《茶馆》,因为场次多,我就把学生分成三大组,然后各安排一个场次,具体的角色分配由他们自己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发地进行导演,编剧,演员等分工,然后组织好表演.《茶馆》的表演是相当地精彩.在看了《茶馆》的影片后,学生蛮自傲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水平真是不错.学生表演不是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但表演活动达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在聆听中体会不到的东西,比如自信.再则,还可用集图画,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呈现情境,多媒体教学可以填补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空白.比如,在《葛朗台》一课中,涉及到世界四大吝啬鬼.老师跟学生讲,也只能让学生了解四个人物而已,至于更深的印象是没有的.但运用了多媒体,效果就不一样了.我选了四个吝啬鬼的影片片段,在课堂穿插放映,课讲完了,四个吝啬鬼的极端吝啬形象也通过生动的影片牢牢留在了学生脑海.两年过去了,一讲到吝啬鬼形象,学生就会模仿阿巴公,泼留希金等人物的口气说话,引发阵阵笑声.
由此可见,情境穿插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
三 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穿插艺术的注意点
教学实践证明,穿插得法,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穿插不得法,就会出现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影响学生能力锻炼的现象.因此,我们不能反客为主,本末倒置,要把握住"量","度","时"的问题.
"量"就是适量,话不在多在于精.题外话太多,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内容,甚至可能会使学生反感,记得我在读高中的时候,一个语文老师在上课时有半堂课就是在讲自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事情,时间一长,内心异常反感,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耿耿于怀.所以,穿插语一定要适量.
"度"就是适度,"题外话"的例子表面是与课堂教学无关,其实是讲课中的激趣,情感渲染,过渡或是书本内容的延伸,但该注意把握好"度"的问题.比如,不久前,我在试卷中讲解现代文阅读《鹿的父亲》,文章讲的是,二战时期的一个中国作家到日本的奈良参观群鹿的经过,写了放鹿老人的凄苦身世,揭示"人不如鹿"的残酷现实,写出日本国内黑暗社会的罪恶.我当时被学生的热情感染,就从神鹿的"父亲"讲到二战,又从二战讲到共产党与国民党,又扯到了大陆与台湾,讲着讲着不由地联系到国家统一问题,然后又讲到了西藏暴乱事件,讲到了达赖的可恶,然后又应学生邀请插上网线,马上搜索西藏暴乱事件的视频及相关评论,这样,学生很有兴趣,老师也受激情引导一发不可收,当然,按计划完成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也就无从谈起.虽然不能说,这样的穿插没有效果,但是,如此大量的穿插已经偏离了课堂教学本身的内容,显然是不值得提倡的.这样情况明显是因为我没能把握住这个"度"而造成的.
"时"就是适时穿插.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上,有位老师的第一句话如是说"德国有位思想家曾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希望同学们把握如飞的现在,有计划地去安排时间,刻苦,勤奋地学习.下面,请大家打开新课本……"这样的开场白精彩,简练,富有鼓动性和启发性.实践证明,适当地运用穿插,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穿插也应精心安排设计,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应刻意经营,让穿插尽量生动起来.比如,在运用题外话穿插时,老师应尽可能用幽默的积极的语言,如果怪话连篇,讽刺挖苦学生,或者把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带入课堂,不仅会严重影响教学进程,还会给学生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科学而艺术的运用好语文课堂教学的穿插艺术,它能使学生愉悦,轻松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主动,积极地去探寻知识,将枯燥,乏味的口耳相传的课堂变成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