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朗进取型换中控屏:[组图]盘点宋代哥窑中的极美藏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2:57:54
 2011年7月4日,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损坏事故。26天之后,故宫才承认损坏珍品文物一事。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平视图。资料图片




  文物原属:宋代哥窑烧制,为宫廷御用瓷器。


  文物现状: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一级文物,编号“6817故145365”。2011年7月4日损坏。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


  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此盘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哥窑的代表作品。 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在文物定级中被定为“一级乙”。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俯视图。资料图片



  宋代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的器物,往往在足部无釉处为黑褐色,即所谓“铁足”。成因是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现此色。

  惨遭损坏 

  2011年7月4日,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在对宋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事故发生后,故宫博物院成立事故调查组,彻查事故成因。经过反复模拟试验和多次专家论证,在7月21日得出初步结论,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验室科研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致使国家一级文物青釉葵瓣口盘受到挤压损坏。


  截止7月31日,文物损坏事件中相关责任人处理意见已经形成,不过故宫博物院调查报告还未正式上报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


  故宫博物院表示,作为宋代官窑瓷器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从去年开始,已通过无损监测仪器,完成了50余件陶瓷文物的分析测试。目前受此次文物损坏事件的影响,该课题的实验室测试工作已经暂停。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仰视图。资料图片



  故宫回应 

  事件发生后,沉默26天的故宫博物院终于证实,国家一级品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损坏,初步判定为科研人员操作失误所致。故宫称,针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已经形成,目前尚未正式上报国家相关部门。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表示,由于操作的科研人员输入数值出现问题,导致仪器内的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使瓷器受到挤压被损坏。
 哥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质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故宫方面表示,已启动制订破损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的修复计划,并通过央视公布了破损哥窑瓷盘的照片之后,网上对于这件受损的瓷盘产生了质疑,特别是与故宫网站上那件公布的图片相比,两者完全不属于同一件瓷器。

  昨天,央视《共同关注》节目中播放了其拍摄到的破碎文物图片。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文物破碎成了几片,情况较为严重。故宫方面则表示,文物依然有希望修复。但有细心网友表示,在故宫的官网上,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图1)。而在央视公布的正视图和背视图中,并没有出现腹壁向里凸出的6道棱线,而且圈足是圆的,也不是像资料照片中随腹壁起伏变化,最为重要的是圈足露胎处没有呈现黑褐色(图2)。更细心的网友还比较了两件瓷器背后的故宫档案编号。

  应该说,网友的质疑从现象来看,还是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关专家也表示,由于故宫官网网站上所展现出来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而故宫做珍藏的宋代哥窑瓷器一级品有50余件,而在瓷器命名中同样名称的不同器型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对于故宫来说,在目前最为重要的,还是应该信息的及时公开,迅速回应网友的有关质疑,只有这样重新树立故宫的权威地位。(方翔)

  

故宫博物院哥窑藏品

哥窑八方碗



  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9cm,口径4.6-3.7cm,足径4.8-6.4cm。

  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哥窑鱼耳炉



  哥窑鱼耳炉,高9 cm,口径11.8cm,足径9.6cm。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收下凸,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两侧对称置鱼耳,下承圈足。炉的外观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烧钉痕。

  鱼耳炉因两侧置鱼形耳且可用来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此件属于清宫旧藏品,乾隆皇帝颇为赏识,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镌刻于器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后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哥窑胆式瓶



  哥窑胆式瓶,高14.2cm,口径2.2cm,足径5.4cm。

  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碗



  哥窑碗,高7.5cm,口径19.8cm,足径5.6cm。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