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我伤心mp3百度云:明代董其昌临王羲之《十七帖》《兰亭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8:56:09

    明代董其昌临王羲之《十七帖》《兰亭序》 





































    董其昌临王羲之《兰亭序》(其一)

 
















    董其昌临王羲之《兰亭序》(其二)

                                                                            


 





















     董其昌临王羲之《十七帖》(其一)



    董其昌临王羲之《十七帖》(其二,局部)

 



































    董其昌临王羲之《十七帖》(其三,局部)

 

    董其昌(1555-1636),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
    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董其昌书法精选(18张)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  
    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作者:北宋范宽)、《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后其“四源堂”中四幅名画多为河南袁枢(董其昌年弟袁可立子)递藏,使其成为晚明收藏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还有精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  
    董其昌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且多辗转摹仿,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
    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士,供职于翰林院,继续努力和探索自己的书画艺术,其时的董其昌还算是一个恭谦之人。例如,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因为一生清廉,身后萧条,他便自告奋勇,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  
    他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但因为朝中复杂的人事关系,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家乡的大财主、士大夫和地方官吏,便联袂登门拜访,不断前来巴结讨好。这时,董其昌的感觉就跟以前大大不同了。
    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但他不以此为意,托辞不就,在家乡优游,整天沉浸在翰墨当中。许多附庸风雅的官僚豪绅和腰缠万贯的商人纷至沓来,请他写字、作画、鉴赏文物,润笔贽礼相当可观。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财富的空前增加,使得董其昌完全蜕变了,从一个初不起眼的角色,迅速演变成名动江南的艺术家兼官僚大地主,到后来则成为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的松江地区势压一方的首富。  
    官帙的光芒和金钱的力量,会加速人的社会角色的转换,对意志力不强的人发出难以抵挡的诱惑,从而腐蚀、迷乱人的本性,使之异化、变质。  

    明末江南,大凡有着显宦头衔和赫赫声名的人,无一不是家财万贯者,而这些有钱人很少有不学坏的,在董其昌之前、之后,都有相当数量作恶乡里的恶霸。


延伸阅读
董其昌强奸民女激民变

  董其昌是明朝华亭县人,做过礼部尚书,虽其书画闻名于世,但其横暴也同样驰名。1626年9月,华亭生员陆兆芳家里有个仆人生的姑娘,名叫绿英,长大后在董府里当佣人,董其昌见她有些姿色,将他奸污了。绿英羞愤难抑,跑到陆兆芳家向身为仆人的母亲哭诉,当晚留宿陆兆芳家。次日凌晨,董其昌父子派了两百多家奴,以家仆陈明带队,打到陆兆芳家,抓人毁物,捣得陆家残破不堪。陆兆芳气愤之极,告到江阴学道处。可官官相护,状文递上如石沉大海,群众纷纷为陆家打抱不平。
  无名氏文人写成《黑白传》,讽刺董其昌富如元载,险如卢杞,淫奢如董卓,举动豪横如盗跖。不久评书、戏曲也由打抱不平的文人写出。一时董家恶行妇孺皆知。为追查作者,董家便将有嫌疑的说书人钱二抓起来拷打,钱二忍痛不过,说是生员范昶所为,董家便捉范昶去拷问,范昶呼冤气极,回家病亡。其83岁老母,率媳妇龚氏、孙媳董氏以及打抱不平的3名妇女,到董家论理,董其昌子董祖常将范母轿子打坏抛入河中,并把所有妇女衣裤撕破,对下体横加殴辱,阴部流血至足,董祖常扬言说:“谁敢到董家闹事,就以此为榜样!”
  将被殴之妇赶入坐化庵中,衣不蔽体,伤口流血,污泥满面,号哭凄惨。董其昌还恶人先告状,要求学院和抚台衙门惩治范家。范母于1627年3月气极身亡。一时群情激愤,生员郁伯绅代表百姓要求松江府官员惩办陈明及董祖常,反被官方责打25大板,暂押候审。是可忍,孰不可忍,四乡民众自发组织起来,至数万余,于1627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攻董家大门,先砸董其昌家仆陈明华堂厅数十间,准备烧董其昌家房子,恰遇雷雨而改期。次日晚,百姓齐集,青浦、上海、金山等处向董家报怨者都来了。他们把董其昌经管了大半生的华美居室、珍奇珠宝、古玩文物全部烧掉,董宅成了瓦砾堆。董其昌之子董祖源比其父更富,次日天明他的房子也被全部烧光。
  百姓犹不解恨,又烧掉董其昌白龙潭书园楼,摘下“抱珠阁”匾额,扔入河后,高呼:
  “董其昌沉水死啦!”又有人拿砖头朝坐化庵殿上董其昌所书“大雄宝殿”匾乱砸,寺僧救下,乡民一涌而上用刀铲等将烫金大字削去,说是“碎杀董其昌”。还有一老翁在董府残壁题诗一首:
  福有胎兮祸有机,谁人识得此中机。
  酒酣吴地花须谢,梦断鸳鸯草色迷。
  敌国富来犹未足,全家破后不知非。
  东风唯有门前柳,依旧双双燕子飞。
                                                                    (据《参考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