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梅毒能彻底治好吗:亭台楼阁之“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8:46:57
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

1、晴川阁

武汉龟山东首,有一石矶,怪石嶙峋直劈江水,与对岸蛇山的黄鹄矶锁江相望,形成长江中游的天然门户--“龟蛇锁大江”。据地方志记载:大禹治水,疏江导汉,使长江、汉水在此交汇,朝宗于海。治水大功告成,大禹在此休憩了望,后人为了纪念,取名禹功矶。南宋绍兴年间,人们在此修建了大禹庙,树立大禹塑像,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的地方。

明嘉靖年间,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提议增建晴川阁,阁名取自唐崔颢《黄鹤楼》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句。一句名诗引出一座名楼,成天下美谈,后人称此为“千秋笔墨成佳话,至今楼阁纪晴川”。川阁临江而立,倚巍巍之青山,瞰浩瀚之大江,气势磅礴。它与武昌黄鹤楼“对江楼阁相参差”。大江南北,楼阁对举,这种格局在长江流域独一无二,被称赞为“天下绝景”。明、清两代,这里是人文荟萃“四方冠盖所必至”之地,许多诗人和书画家到此赋诗填词,刻石作画。晴川阁魅力不在黄鹤楼之下。光绪十年(1884),黄鹤楼被焚毁,晴川阁更成为达官显贵、文人学士游览、登临之所。

孔尚任有《登晴川阁》诗,曰:“重重烟树客愁埋,身到危栏倦眼开。江上大苏歌雪浪,窗中小李画丹台。雄城山势趋吴去,闹市人声过汉来。独叹浮生无鹤翅,腊残还对楚梅开。”生活在清初各种尖锐复杂矛盾中的孔尚任,年轻时为康熙游曲阜当向导并为之讲经,曾一度受任用。后因用南明亡国题材写《桃花扇》,在剧中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感情,丢了官,四处漫游,这首诗就是他借登临访胜抒发愁怀,时值公元1700年之后,距晴川阁建成已有一百多年了。眼前的景色,他不实写,而用苏东坡的名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虚写滚滚江流,用唐代著名画家李昭道(亦称小李将军)的名画作喻山色楼台,写出飘渺如仙境的景色。用“雄城”对“闹市”,既写出汉阳这市俗化城镇的特点和晴川阁的环境,又衬出自己临近年关孤对楚梅独自登临时的内心悲哀。剧作家亦是诗歌高手。

在晴川阁内随处可见的郁郁葱葱的柏树,被称为禹柏,传为大禹所栽,历来为汉阳十景之一。写诗咏禹柏最早的是苏轼:“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苔。”后来的元、明、清各代都有诗人题咏禹柏。元至治元年(1312),礼部郎中吴师道游汉阳,见到一幅禹柏图,赋诗道:“柏贡荆州任土风,汉阳遗树尚葱笼。休夸此是曾亲栽,四海青青尽禹功。”道尽人们对大禹功德的缅怀之情。

晴川阁内的朝宗亭、楚波亭、古碑刻、洗马口、锁穴等等景点,都掩映在绿树婆娑之中,赏心悦目,意趣盎然,一个景点一个动人的传说,让人遐想联翩,融于浓浓的历史意境之中。

2、滕王阁

阁中帝子今何在、王勃雄文万古传、佩玉鸣鸾歌舞地、千年古阁屡兴废、诗文传阁,翰墨宝库、南浦云飞。

在南昌城外,巍然耸立着一座声贯古今,誉满海外的千古名阁--滕王阁。它建筑在赣江和抚河交汇的江心洲上,两条江河在这里交汇聚集,然后北流注入鄱阳湖,致使滕王阁前一带的江面宽广如同大湖,看不见江水的流动。滕王阁就在这碧水缭绕的江心洲上拔地而起,它碧瓦丹柱,画栋雕梁,飞檐翘脊,高耸云天,巍峨壮观,具有一派大唐建筑风貌。

它与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一)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建于唐代永徽四年(653),为滕王李元婴所建。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是个出了名的花花太岁,风流王爷。如此之人,何以造出这么一座名扬千古的楼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长足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以诗歌、散文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和书法、绘画、雕塑、石窟艺术、音乐、舞蹈等众多艺术门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滕王李元婴正是生长在这样一个时代,生长在帝王之家,从小受到宫廷艺术的薰陶,酷爱音乐、舞蹈、绘画,颇具才情。他所绘《滕王蛱蝶图》艺术价值甚高,有“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之誉,世人莫不争之如宝。他更喜欢饮宴和游观,每当他封于一地,便大兴土木,建造亭台楼榭,以供其游乐。据《阆苑记》所载:“是滕王洪州建阁,隆州建亭,均以滕王名”。

滕王阁就是由一次游宴而兴建的。

据传,李元婴由苏州剌史谪置洪州都督时,心中怏怏不乐,遂从苏州带了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洪州都督府里吹弹歌舞,寻欢作乐。一天,他带领一班僚属和歌舞伎人,出城来到章江门外的冈峦之上,踞高临江,远眺西山层峦迭翠,俯视赣江波涛滚滚,顿觉精神为之一爽。高兴之余,他便令人就地摆开酒筵,奏乐歌舞。风景虽美,冈峦之地却无法起舞,不觉十分遗憾。一个幕僚提议,何不在此兴建一楼阁,既可揽山川之秀,又可观歌舞之乐,李元婴听了不禁拍案叫绝。于是不久便择日动工,名扬千古的滕王阁由此应运而生。

滕王阁建成后,李元婴几乎天天登阁游观,寻欢作乐。他一边开怀畅饮,一边观赏歌舞表演,有时则自度曲律,轻敲檀板,慢拢丝弦,横吹玉笛,亲为伴奏。此外,又打造青雀舸,率僚属游乐江中,或踏歌洲渚。渚上野花竞发、彩蝶纷飞,善丹青的滕王,其心境不言而喻。?滕王阁本是李元婴供自己“游观宴乐”而兴建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日后有王勃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且客观上又给洪州地方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江南歌舞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虞华在《重修滕王阁》里感叹地说:“且一阁之遗,见崇于今昔如此,彼滕王何其幸欤”。他认为,并非滕王有名,而是因为阁出名才使滕王有幸名扬天下。

正史所载,滕王的恶劣行径委实不少,但有的野史,又说滕王“东征西讨,做下多少功业”,反正滕王李元婴的是是非非,恐怕三言两语难以说清,连唐人都感到困惑,何况千载之后。正如李涉《重登滕王阁》所云:“滕王阁上唱伊州,二十年前向此游。半是半非君莫问,西山长在水长流。”?作为亲王,任过金州刺史、苏州刺史、洪州都督、滁州刺史、寿州刺史、隆中刺史、梁州刺史等,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要到这许多地方就任实属不易。导致这坎坷经历的原因,可能是他天生骄纵失度,导致劣迹斑斑,屡遭贬谪;也可能因生在帝王之家,政治上的失意和沉湎于酒色逸乐而一误再误;还可能是给人假象以避祸患。他于睿宗义明元年(684年)去世,被赠司徒之位兼冀州都督,并陪葬献陵。有人说,在多事之秋的初唐,滕王能经历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几代而保全自己的首领以终,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呢。

但王勃对这位亲王的印象难以一言蔽之,《滕王阁诗》最后写道: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对滕王不无戏谑和讽刺之意。民间传言李元婴见了此诗后,活活被气死。

于是有“王勃挥笔扫滕王,奇文流芳传千古”之说。

(二)王勃雄文万古传?一座以人物命名的古阁,历经千载沧桑,一直盛誉不衰,实乃史不多见。是否因滕王李元婴的名气而影响天下呢?非也!滕王在世,就因为骄纵失度,而屡遭贬谪,历史是不会特意记住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龙子的。

那么,滕王阁出名的原因究竟何在??“自到江湖来,外人咨不休,倘非子安序,此阁成荒陬。”清代诗人尚?的诗句,为我们作了很好的回答。滕王阁的声名卓著与王勃关系极大,他即席所作的《滕王阁序》,词句华美,音韵铿锵,气势雄放,景象万千,如石破天惊,使滕王阁名噪天下。

王勃(649-675)字子安,绎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四杰之冠。其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是有口皆碑。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才华早发。十四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官职;十七岁为沛王贤看重;二十岁时,因忤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由长安入蜀,客居剑南,三年中诗文很多,“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序)。二十三岁,由蜀还长安。至虢州(今属河南)任参军,又因罪革职,其父亦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今海南)令。

《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前往交趾探亲途中路过南昌时所写。

据载,上元二年(675)王勃去交趾探亲,乘舟在长江遇阻。“时来风送滕王阁”,中原水神以风相助,“夜行七百里”到达南昌,正好赶上阎都督为重修滕王阁竣工而举行的盛宴,王勃也受到了邀请。

洪州都督阎伯屿本想让他的女婿吴子章在盛会上当众写出早已构思好了的滕王阁序,以显示女婿的文才,席间以纸笔遍请宾客作文,大家心中有数,都推辞不写。不料王勃年轻气盛,竟毫不相让,只说盛情难却,提笔就写。这使阎都督大为不快,他拂袖而去,令下吏伺其下笔,句句禀报。随着众吏分别报王勃所写的辞句,他的态度也慢慢地在变化。开始几句,觉得是老生常谈,而后沉吟不语,继而暗暗生奇,当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以手拍几道:“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此文当垂不朽矣!”?此阎公也算得上是识才、爱才之人,待文成之后,阎公携王勃之手,请他上座,称他是“天下奇才”,并料定“帝子之阁,风流千古,有子之文,使吾等今日雅会,亦得闻于后世,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皆子之力也。”并言“吾当厚报”。

此时,他的女婿离席而起,高声道:“此乃旧文,吾收之久矣,何能将先儒遗文伪言新作,蒙昧左右,当以盗论。”这吴子章也聪明过人,仅凭数吏分驰报句,竟将文章记下来了,随即当众背诵,从头至尾无一字差错,他想让王勃有口难辩。众人果然大疑,王勃也佩服吴子章记性之好。王勃不动声色,徐徐问道:“公言先儒旧文,别有诗乎?”子章道:”无诗。

”王勃又问大家:“如此为旧文,后有诗人句,诸公有记之者否?”众皆不答。王勃乃又拂纸疾书: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此诗意境深远、写景抒怀,对身世煊赫的帝子王侯有藐视之意,子章见之,大惭而退。阎公又赠五百缣及黄白酒皿,共值千金,以示感谢。

这一天的王勃,丰采逼人神气飞扬,天马行空般地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滕王阁序》,走下南昌的滕王阁,即将“俨骖于上路”,像离开沿途无数个驿站一样,告别南昌,一路风雨兼程,直到天涯海角。他无暇回顾沿途的驿站与山水,自然也顾不得留意他那即兴之作能否流传千古。他不知道他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就在那一年里,他将消失在南海的波涛里。

但命运之神却让他在生命的最后一瞬,像流星一样光华灼目地划破南昌故郡的天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给后人留下了永远无法取代的美妙的意象。

(三)佩玉鸣鸾歌舞地?滕王阁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宴乐之厅,歌舞之场,李元婴几乎天天登阁游观,阁上灯火辉煌,歌舞声、鼓乐声不绝于耳,人们称滕王阁为“佩玉鸣鸾歌舞地”。后来,李元婴贬至滁州后,滕王阁上的歌舞曾有过一个短暂的间歇时期,故而有“佩玉鸣鸾罢歌舞”之说。但是,在这样一个风景秀美之地,有这样一座层台耸翠之阁,“罢歌舞”似不合情理,宴乐歌舞不久又得以恢复和发展。几乎以后所有的洪州都督每逢接官、送别、宴友、登高、庆典等事,均在滕王阁上举行宴会,尤其是王勃赴阎都督宴,作《滕王阁序》后,滕王阁成为江南游观胜地之最,每逢重阳佳节,历届洪州都督都在滕王阁上大宴群僚,成为一年一度的盛大宴集,滕王阁又成为了宴乐之厅、歌舞之场,这种形式犹以唐代最盛。

元和十三年(818),大诗人白居易结束三年被贬江州(今九江市)司马生活,就任忠州剌史前夕,特路过南昌,当时的官员就在滕王阁上设宴饯行。白居易为此赋七绝一首《钟陵饯送》,诗曰:“翠幕江筵高在云,一声歌曲万家闻;路人指点滕王阁,看送忠州白使君。”记述了饯行宴会的热闹场景。

唐时,在滕王阁所表演的歌舞中,主要是宫廷燕乐,以及当时流行的民歌民舞,如杨柳枝、伊州大曲、拓枝舞等。

著名诗人杜牧常登阁游览和参加宴集。在他离开南昌居九江盆浦时,写了几首感怀钟陵旧游的诗,对滕王阁上柘枝舞--西北一种少数民族舞蹈的印象尤为深刻:“滕阁中春绮席开,柘枝蛮鼓殷晴雷,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从中可见其欢腾景象。

万历27年(公元1599年)重阳佳节,江西巡抚王佐大排宴席于滕王阁上,演出汤显祖的《牡丹亭》。从此以后,阁中还特地设了一座古戏台,歌舞楼台发展为戏剧舞台。

清朝以后,滕王阁上不仅歌舞不绝,戏剧不断,而且还从阁上向阁下发展,其时滕王阁下,赣江水面已成为游人密集之处,尤其是每年重阳和阳春三月两岸桃花盛开的时候,游客们常常结伴相邀,乘舟遨游,并伴随歌者轻唱弋阳腔。有一首《西江竹枝辞》写道:“滕王阁下木兰舟,远笛声声渡水流。喜和洋琴歌一曲,弋阳腔调豁新愁。”?滕王阁上的歌舞,自滕王李元婴首创以来,历经五个朝代,绵延一千三百年而不衰,果然是名不虚传的“歌舞地”呢。

(五)滕王阁旁、抚河桥边,有个南浦亭,于唐永徽四年(653)修建,与滕王阁差不多同时。这里景色美丽,是豫章古城的游览胜地之一,也是滕王阁风光画卷的一部分。

明代诗人曾赞南浦之美,作七律《南浦飞云》一首:悠悠片影楚江涯,漠漠轻阴傍钓家,乍逐渚烟笼草色,还随滩月隐芦花。

风吹暝霭收残雨,日绚晴晖带落霞?几度雁归迷宿处,数声嘹唳隔寒沙。

南浦,原义是南面的江边。屈原《九歌河伯》曰:“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人因此以南浦喻送别的地点,广泛用于诗词之中:“北风黄叶下,南浦白头吟。”(杜甫《凭孟仓曹将书觅娄旧庄》);“江上梅花无数落,送君南浦不胜情。”(武元衡《鄂渚送友》)。

滕王阁旁的南浦更是符合送别之典:南浦亭旧址原为南浦渡口,自古是远行送别的好地方。它景色宜人,其风光还别有特色,这就是它上空美丽的云彩。特别是朝阳升起,云蒸霞蔚,煞为壮观,早列为“豫章十景”之一。王勃作《滕王阁序》之时,“南浦飞云”已蔚为一景,故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之句。

美丽的风光总伴随着美丽的传说,这里自古传说的是,南浦云之美在它红得好,而它的红与一名叫桃花女的女子有关。桃花女生于桃花三村,善编织,与对岸南浦的柳郎相爱成婚,小夫妻恩恩爱爱,不幸柳郎被抓壮丁,将开赴千里之外的北方边关,生离死别,在南浦渡口,桃花女挥舞白巾,哭呼柳郎,血泪早已把白巾染红,一阵江风吹来,手巾吹上天空,成了天上千古不散的红云。

每年春天,对岸桃花盛开时,灼灼桃花灿烂如火,人们结伴相邀,由南浦渡河赏花,游人如织,舟楫如梭,乘舟遨游,热闹异常。

南浦亭还与“江郎才尽”的故事有关,南浦亭就是出典之处。

江郎即江淹,是南朝骈赋作家,他为人沉静好学,年轻时作的诗文很受当时文人的重视,大家称他为“江郎”。其诗多拟古之作,赋以《别赋》、《恨赋》最著名。晚年才思减退,世有“江郎才尽”之说。

传说江淹在南昌任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时,有一天他对那些等因奉此的公文感到厌烦,来到南浦亭,独自饮酒散心。忽闻江边传来女子的歌声,唱的正是他的名篇《别赋》中的句子:“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循声上船,看到船上一绿衣女子怀抱琵琶,满面悲戚,正在抚琴轻拢慢唱,于是以礼相见,互通姓名,知音难遇,互诉衷情。原来这是一个沦落江湖的歌妓,穷困潦倒,江淹非常同情她,准备赠以银两,但她坚辞不受,只要江淹为她写赋。江淹回到王府,即准备动笔写《南浦歌女赋》。谁知正在此时,豫章王屡屡派人来催促他赶写公文,使他恼怒不堪,又信步走到南浦亭上,以酒浇愁,喝得酩酊大醉。在迷离恍惚之中,只见一位奇伟丈夫,站在面前,自称郭璞,对他说,江郎,我的五彩笔已借给你多年,请还给我吧!江淹便将笔还给了郭璞。酒醒之后,提笔作文,却怎么也写不出一句像样的文词了。“江郎”在南浦亭从此便“才尽”了。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无疑给古老的南浦亭增添了一层神奇色彩。

南浦亭初始时,是为迎送一般客人休息之用,后来改为馆驿,成为接待往来官员的居住之所。古代文人墨客过此多留有吟咏。

南宋状元、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登南浦亭吟诗抒怀:半生几度登此台,流落如今雪簪头。南浦不知春已晓,西山但觉日初阴。谁怜龟鹤千年语,空负鲲鹏万里心。无限故人帘外雨,夜深如有广陵音。

这位宁死不屈,“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最后一名丞相,在这儿伤宋室运衰,诗中溢出他沉痛凄怆之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此留下送别诗一首,读了也令人黯然神伤: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在这儿留下小诗一首:南浦东岗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这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大师,被南浦明媚春光所折服,一改雄健峭拔的文体,写下这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赞美南浦风光。

3、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的南麓,是清代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书阁之一。

《四库全书》是我国继明《永乐大典》之后又一部巨型丛书,共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因各部类分库储藏,故称四库。前后参与采编者达360人,费时10年,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书成之后,先誊写四部,建造“内廷四阁”(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收藏。不久,乾隆皇帝“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允宜广布,以光文治”,特发银两,雇觅书手,再行誊写三份,分贮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连同宫廷四阁共七阁,现仅存四阁,其中江南三阁只存文澜一阁。

阁成之后,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陆续颁发《四库全书》,交两浙政领运,藏于阁内。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下旬,太平军攻入杭州。文澜阁无人管理,以至阁虽存而栋宇半圮,书也大量散失在外,有的甚至被撕裂当作包装纸。当时学者丁竹舟、丁松生兄弟,不避艰险,尽力访求散失的图书,并将书暂运上海,使部分散失了的图书得以保存下来。同治年间迁回杭州,藏杭州府学尊经阁内。

光绪六年(1880年),浙江巡抚谭钟麟在丝织款项中动用巨额,于五月十八日动工,在原文澜阁的基址上重建书阁,并添建了几座厅亭、假山和太乙分清等建筑。

文澜阁初建时,第一层放《图书集成》,后面和两边放《四库全书》经部,夹层放史部,第三层放子、集两部。光绪六年重建后,仍按原样,收藏图书。虽社会动荡不定,战事迭起,文澜阁与《四库丛书》几经厄运,然许多名流儒子为之筹款捐资补缺,终使这江南名阁和藏书得以保存至今。1951年,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划归浙江省图书馆。现文澜阁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4、天一阁(藏书、爱书、耿直)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浙江藏书历史悠久。藏书成为文人雅士一大爱好。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中感叹:“读书难,藏书尤其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据今人吴晗统计,自晋至清,浙江私人藏书家达三百五十九人,藏书楼有名可稽的就有一百八十处。然而,由于水火兵燹等种种原因,真正能够“藏之久而不散”者,却是寥如晨星:天一阁、玉海楼、文澜阁、嘉业室、藏书楼……其中,天一阁最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正如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阮元所说:“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

我国现存的最古的藏书楼,是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范钦兴建的有“江南书城”之誉的天一阁,它在宁波月湖之西,一座古朴的建筑。

范钦,明嘉靖年间的进士,足迹布及半个中国,最后官至兵部右侍郎。他为人耿直,曾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蒙受冤狱,遭廷杖之罚。后又因秉公执法而得罪过权臣严世蕃。但最让范钦青史留名的,却应数他遣留给后世的这座藏书楼。被后人尊称为“范司马”。

《鄞县志》记载,范钦“性喜藏书,起天一阁,购海内异本,列为四部。尤善收说经诸书及先辈诗人集未传世者。浙东藏书家,以天一阁为第一,有功文献甚大”。

著名学者王世贞与范钦互相仰慕,相约互钞书籍。范钦每到一地,总是多方搜访当地之古籍,尽力收购,或雇人钞录。他的藏书有不少得之于当时另一位藏书家丰坊的万卷楼。

范钦因此增加了不少钞本。最后藏书数达七万余卷。

范钦的藏书处原名“东明草堂”,天一阁是他辞官归里后辟建的。据清学者全祖望记载,建阁之初,曾得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范钦大喜,以为正合《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于是即以“天一”为阁名。楼前是天一池,蓄水防火。阁分上下两层,上层藏书处是一大通间,中间隔以书橱。下层六间,如此设计,暗含“天一地六”。乾隆皇帝下诏编修《四库全书》,他也曾低下架子,命人前来索取图样,以仿天一阁构式,兴造其南北七座藏书阁,保存《四库全书》。

天一阁能够垂世四百余载,得益于范钦及其后人的严密的保护措施。清朝巡抚阮元曾记载,天一阁“阁前略有池石……不使持烟火者入其中,其能久一也”。藏书楼远离住宅,又有严格的防火措施,使天一阁免遭火灾。而中国古代藏书楼毁于一炬者,却是不可胜数的。

如钱谦益的绛云楼就是一例。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辞》中记载:某日“其幼女中夜与乳媪嬉楼上,剪烛花,误落纸堆中,遂燃。宗伯楼下惊起,焰已弥天,不及救,仓皇走出。俄顷,楼与书俱尽”。范钦及其后人为保护好藏书还制定了些具体的禁约。例如: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即参与祭祖)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

范钦的侄子范大澈,性喜读书。“月俸所入,辄以聚书”,还精于识别版本,初版、原版、膺本、纸质的优劣能一眼识破,时人称其“怪雅异集”。他到天一阁借书,常遭拒绝。于是发愤搜集海内异书秘本,建“西园”、“卧云山房”以藏书。每得一奇书,便备酒宴,邀叔父前来观赏。范钦每见侄子购到天一阁所无之书,则羡慕之至,爱不释手。

如此“书痴”当然不仅限于范姓。民间流传的这则故事,主人公就是一位钱姓女子:嘉庆年间,宁波知府的内侄女钱绣芸闻天一阁藏书甚丰,兼藏芸草一本,色淡绿而不甚枯,三百年来书不生蠹。这位嗜书的女子心中神往,遂绣芸草数百本,托太守为媒嫁与范氏后裔范邦柱,以求能登阁观书,并一见芸草。不料族规禁止妇女登阁。钱绣芸因此忧郁得病,含恨以终。临终前央求丈夫:“君如怜妾,死葬阁之左右,妾瞑目矣。”史志记载,第一个开了阁禁的是浙东学派创始人黄梨洲(宗羲)先生。因为梨洲先生的道德、文章受到时人的敬仰,范氏各房准许他登上了书楼。他读到了不少奇书异本,并“取其流通未广者钞为书目”。此后一二百年中,得幸登阁的著名学者,有万斯同、徐乾学、全祖望、钱大昕、阮元、薛福成、缪荃孙等十余人。

今天我们读到清阮元“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只一家”的楹联,情不自禁地还会想到嘉惠后人的藏书家范钦,想到继承其业绩的范氏后人,以及天一阁几百年来艰难的历程。相传,范钦晚年与书阁为伴,一直活到八十三岁。临终时将家产分作两份,一份是天一阁全部藏书,一份是万两白银。儿子大冲选择了天一阁的万卷藏书,并且发展了父业。天一阁传到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手上,正值乾隆皇帝为编纂《四库全书》而下诏采访天下遗书,其中点到了天一阁。范懋柱进呈的六百三十八种珍贵古籍,后来并未如数发还。

以后的岁月中,天一阁又饱经劫难,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仅存藏书一万三千余卷。存书大都是明代刻本和抄本,其中明代地方志和科举题名录尤富,是研究明史的珍贵文献。

五十年代后,设置了专门机构,访得流失在外原藏书三千多卷,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献之书。

现珍藏版善本达八万卷。清康熙时,范钦后人在阁前增设假山,环植树木,清幽精致,与藏书楼浑然一体。1933年重修时,又把宁波孔庙的尊经阁迁来后院,并集中安置宁波自宋至清的碑刻,称明州碑林,成为天一阁的附属部份。

一代文豪郭沫若为天一阁集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其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天一阁一次次被大规模地修缮和充实,现已成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游览宁波时大多要去访谒的一个去处,去领略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领略一个古老民族对文化神圣的渴求。

5、快阁

快阁位于江西省泰和县城泰和中学校园东南隅。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初为奉祀观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时,更名“快阁”。元丰年间。快阁名闻天下,始于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名诗《登快阁》。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江西诗派首领,在北宋诗坛上,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齐名,世号“苏黄”。黄庭坚任泰和知县时,也常登阁游憩,并于元丰五年(1082)赋诗一首: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此后,“阁名遂大著”。史载:“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

快阁因有黄庭坚的题诗,吸引了许多达官名流和饱学之士前来游览题咏,历经宋、元、明、清诸代不绝。著名的有南宋陆游、文天祥、杨万里,元代的刘鹗,明朝的王直、罗钦顺,清代的高咏等。历代题咏的诗篇数以百计,其中文天祥的《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为黄庭坚《登快阁》诗之后最负盛名的诗篇。1278年10月,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广东,被元人所执,囚于船中,解往大都。船过泰和,文天祥望见快阁,如遇庐陵父老乡亲,作《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以志伤怀:“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丹心不改君臣义,清泪难忘父母邦。惟恐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其凛然气节和赤子之情跃然纸上,至今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6、蓬莱阁

蓬莱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传说蓬莱、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仙,为神仙居住的地方,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荷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更是秦皇汉武求仙访药之处。举世闻名的蓬莱阁坐落在蓬莱市北濒海的丹崖山上。它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