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欢宝多少钱一盒:修身与养身 养性与修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8:49:37
修身与养身

“修身与养身不同。修身是修千万年不死的真身。养身是养几十年必死的肉体。修身是拒恶,养身是防病。然而能修身的, 必能养身。能养身的, 未必能修身。
以数十年必死之身,求千百年不死之名,骨虽烂而名不死。以数十年必死之身,求不可必得之欲,欲未足而身已亡。道德是永久不坏的势力。……道德是无形的势力,古圣先贤的尸骨,虽然早已化成灰尘,可是他们的势力,至今还能感化人心。”——《疯话集成?人生》
近日重读老宣《疯话集成》,对其这段极富哲理、充满辨证思想的精辟论述着实感慨了一番。
修身与养身,同属人的自我修炼,只是层面与内涵不同。前者涵养性情,以适应人际关系。后者强身健体,以适应自然环境。
修身与养身,相同的都是处理“我”与自己的关系,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慎独最说明问题。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最尊崇的信条,其内涵之关键就是修身。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即为修身的一种理想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载不衰。
《论语?宪问》中,孔子赞成古之学者学习为了自己的修养和发展,或者称为“修己”,不满意今之学者不是为了自身的修养和发展,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
修己是人人要做的。那么,修己以后,又怎样?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对平头百姓来说,修身实在不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以“修己以敬”的态度对待生活就可以了。
物有本末,修身为本。《大学》强调:修身,不单是帝王要下功夫,老百姓同样要下功夫。当然,老百姓离治国平天下虽很远,但家总是要齐的,总是要与别人和睦相处的。例如学校里提倡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单是学生的事,也是师长的事。构建和谐社会也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同样也是老百姓的事。
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大学》)
修身以修德为先。简言之,当今社会,为官者修德就是要有良好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为民者就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修德以守义为要。义乃正义、道义。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古人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今人提倡“做官先做人”出于同一文化渊源。战国时,魏国的公子牟劝谏应候说,地位显贵后,就是不希望得到钱财,钱财也会源源而来;有了钱财即使不想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也会不断而来;有了美味佳肴,即使不想骄奢淫逸,骄奢淫逸的恶习也会不知不觉地滋生出来;养成了骄奢淫逸的毛病,即使不想家败人亡,家败人亡的惨祸也会无情到来。
现在需要修身吗?回答是肯定的。估计“90后”绝大多数没有读过《颜氏家训》和《菜根谭》,不管这个社会是怎样发展,改革如何进行,人——需要修身。这是起码的准则,生存的砝码,为他人接受的前提。环境,固然很重要,但与内修相比次之。
佛经言:“功德来自修行,而非供奉死者。佛陀并不称颂死亡,他赞扬人身难得,趁活着的时候修行很重要。”尽管佛家讲的修行和我们所说的“修身”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道理是一样的。
古人所谓“修身养性”,实际上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就是要把先贤之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之习性功力。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
古今之为官者,唯有淡泊名利,方能廉洁自律;唯有勤政务实,方能造福民众;唯有秉公办事,方能取信于民;唯有心系百姓,方能慎用权力。经商者,诚信是经营的灵魂与效益的保证。离开了“诚信”的经营,如同没有灵魂的躯体,消费者只能离你而去。
冰心老人的养生之道:一曰看轻功名利禄,奉行“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二曰保持“天地有正气”之信念,使自己经常处于清新、恬静、和谐状态之中。三曰努力在生活中寻求动力,寻求乐趣,一心致力于写作,保持生活充实,心情舒畅。很值得学习借鉴。
修身与养身同样重要,但修身更为重要。养身在勤动锻炼,饮食有节居有时。劳逸适度岁增寿,多食果菜可延年。修身在静耐寂寞,遇事不怒气平和。知足常乐无烦忧,无求常安心自宽。
养身或者叫养生,首先是养德。古人就曾提出“仁者寿”的养身理论。在道德修养与健康养身的关系上,历史上许多名人名家都把养性和养德放在养身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
诸葛亮的《诫子篇》可作为代表。文章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人生需要我们不断的修身养性。不断的让自己少犯错误。对于年轻人来说,修身养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做得比较到位的话,那么可能他就没有朝气了。但是修身养性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又是很重要的境界。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纸醉金迷,诱惑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如果不提高自身修养,是很难抵挡各种诱惑的。
西方文化的汹涌而来,大大动摇了我们乃至我们上一辈经过数年、数十年培养、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就象封闭的房间打开的一扇窗户,吸取新鲜空气,同时空气中也夹杂着苍蝇,无情的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能每一个人没有办法去影响或改变他人,但是自己做好是必须的。这不是莫管他人瓦上霜,而是无力和无奈。
慎独,乃修身之另一境界。就是要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为官者讲的是为政之德。不仅仅表现在平时大家看得见的时候,在没人看、没人知的时候是否能“不为莫知而止休”呢?有些为官者之所以意志不坚定,思想滑坡,甚至走向反面,百姓称其没有“官德”,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学习,用理论来指导自己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纠正思想的偏差。朱熹说“君子之学,不为则己,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官者如何修身?学以济德!邓小平曾说过,“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没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
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
养性与修性
修身养性,是修养的同义词和来源,脍炙人口。所谓“身”,是指言行;所谓“性”,是指道德精神(智慧)。“性”指导“身”,“身”反养“性”。这就是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人,不得不注意自身的修养,从自在不断地自为,达到自如,进而获得自由。中华民族有数不胜数的修身养性的至理明言,其实都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事不断地改造主观的世界,不断地认识。我体会的自在--自为--自如--自由,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很有意思的人生过程。
人,似乎一辈子总在困扰和困惑中,有着无尽的烦恼,性情乐观的只不过是少些而不是没有。对于万事的态度,除了天性使然的不同,大多还是需要修身养性,不论是有意识的(自为的)还是无意识的(自在的)。40而不惑,50知天命,走向尔顺。这是规律,被我深刻地体会到了。40余岁之前,于公于私,总是处于不明白的状况中,烦恼、苦恼、生气、愚钝。尽管知道些修养的道理,也没活明白。40余岁后,感到天晴了一般,总是阳光灿烂,乐呵呵的,明白了很多,胸怀开阔了很多,处事自如了很多。50之后,就掌握一些事物的规律了,颇有些从容。这个过程,决定着人生的遭遇,顺利和不顺利,很是艰难。其实回过头看,也简单得很,自然而然的过程而已。
有意识地修身养性,非常重要。要读书,要借鉴,要经常地小结,其目的,是尽量把事做好,少走弯路,认识升华。不惑之年,大概就是开始进入了自如的阶段。有些得心应手,处事运用自如,很少着急上火。其实,这还不是自由。人类的最终目标,是获得自由。个体的人也是这样。自如了,仍需修身养性。
当逐步走向老年时,我们离自由还有很大的距离,仍需修养。我认为这时的修身养性应该是养身修性。“身”不再只是言行(因为你已经掌握了一些事物的规律,不惑了),而更多的是健康。养身,就是自然而然有规律地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少贪欲少暴食暴饮,而且我更强调少刻意地大量锻炼。我主张散步遛弯,多些室外的休闲。大量锻炼与健康长寿完全是两回事。这就是养身,养,就是无为,就是自然。所谓修性,就是进一步修正自己的精神状态,这于中老年十分重要。不要固执自己的见地,仍然要认识到自己还需继续探知未知的世界(道理)。去欢迎新事物,去发现自己的不足,马上去纠正。50岁以后的人,容易固执,经验主义,这是个很大的缺点。要学习幼童的心理,乖些听话些,而且积极接受新事物,建立新习惯。另外要像季羡林先生所说的那样:“不嘀咕”。少管些是非之事,离得远些,心怀开阔些。嘀嘀咕咕,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碍身体的健康。要看到,这把年纪,已经是别人不太需要你的时候了,你也就少参与人家的事情,要主动地把自己划于人家之外,这也是摆正自己的位置,于人于己都有利。心理积极地“退休”,是有益于大家,有益于健康的事情。这,就是修性。特别是我们的一些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心”很强,年纪老了还什么都想管,什么都“嘀咕”,其实已经有碍于年轻人了,年轻人其实也不太需要你了。尊重的话,奉承的话,都不过是礼节。事物和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新陈代谢,否定之否定,自然而然。还是多养身修性为好。要知道自如了,还不是获得了自由。
心态的年轻乐观至关重要。我很钦佩这样的老年人,也有意识地注意修养自己。返老还童,似乎是我们的必修课。简约自己的思想,简约自己的生活,怀着愉快纯洁的天真,做着兴趣所致的事情,不正是给社会增添一份和谐和阳光,这就是余热的发挥,是毕生的贡献。前几日,女儿硬给我注册了开心网。我本不太了解,登陆一看,掉进孩子堆了,她的一伙同事同学(小小子小姑娘)呼啦一阵加我为好友。他们的语言天真俏皮,我看了一些留言,真是一种纯洁的享受,很愉快。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呢,这就足够了,感染着你,使你也感到自己年轻。我看这比关系复杂的官场生意场伟大得多,干净得多。
我愿我的侪辈觉悟起来,自由在召唤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