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康唑片什么时候吃: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理性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3:52:48
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理性思考

雷文天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必须认真面对和积极探索的紧迫课题。

  一、当前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对这些矛盾和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诸多不适应,其实效性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表现为:

  一是感情不到位。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情感沟通的工作。但从实际工作来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情感不到位的问题。首先是政治工作者本身情感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信心和激情,不能从“生命线”地位和作用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多时候被有意无意地置于可有可无的从属和支配地位。其次是在做工作的过程中,对他人的情感缺位或越位。其表现要么是“寡情”:不关心群众的思想和生活,对群众缺乏热情,说话简单生硬,严重伤害群众的感情。要么是“滥情”:不坚持原则,感情用事,对错误倾向和一些无原则的要求,碍于情面,不批评、不制止,反而搞安抚、许愿,讲哥们义气。这不但没有发挥“情”的积极作用,反而亵渎和玷污了同志感情,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和作用。

  二是理端不服人。以理服人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方法。但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说理过程中,不能做到因人说理、因时释理、因事论理,使好端端的道理说出去变了味,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适得其反。

  三是义利不统一。“义利统一,德惠共求”,这是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做思想政治工作也一样,既要重视精神动力的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物质利益的原则。但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那种片面强调精神作用而否定物质利益的“精神万能论”和片面强调物质利益而否定精神作用的“唯物质论”均有市场。二者都迟滞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影响到了实效性的发挥。

  四是言行不一致。知行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好坏的根本所在。实际工作中,知行不统一,言行不一致的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依然存在。如,有的人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要求别人是一套,要求自己又是一套;台上说与台下做不一样,等等。这种言和行不一致,说和做相矛盾的做法,群众从心底反感,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对抗心理,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可信性,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陷入被动。

  引发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四个不适应”上: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受原有体制的一些封闭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习惯于用旧的思维看待新生事物,对时代环境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机遇,不关心,不研究,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些“左”的东西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来继承,动辄把牺牲奉献当作解决问题的“杀手锏”,把“正确对待”视为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灵丹妙药”。观念陈旧,思维方式老化,直接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与当前社会发展不合拍,影响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能力素质不适应。思想政治工作要靠真理教育人和塑造人。其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工作内容的真理性,同时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有很大关系。但从实际工作反映来看,部分同志能力素质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不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理论功底差,知识面较窄,思维层次不高。对思想政治领域引发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分不清是非,拿不定主意,提不出对策。致使大道理讲不实,难道理讲不清,歪歪理又驳不倒。思想问题化解不了,棘手问题处理不了。很难担当起新形势下一名政治工作者的责任。三是工作方法不适应。

  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如何增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这里既有观念更新的问题,也有改进方法手段,提高能力素质的问题。笔者在这里仅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情、理、利、行相统一的侧面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动之以情,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前提。这里的情,是指在沟通、理解、信任的基础上,做到感情的到位。动之以情,到底情动何处?当前应主要围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感情真正动在解决群众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上。实现这一目标,除端正根本态度,掌握基本方法外,还需要把握好“动情”的艺术:

  一是要在解决形势变化和政策调整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时动“实情”。要用心熟悉基本情况,留心观察细微变化,潜心探索内在规律,真正把握思想脉搏,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进行耐心细致、坚持不懈的说服教育,做好解疑释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

  二是要在解决个人家庭困难引起的思想问题时露“真情”。情系群众,心想基层,诚心诚意地给别人以温暖和关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真情”体现。要下功夫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立足于现有条件,发挥组织优势,依据政策制度,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三是要在解决个人理想前途上出现的思想问题时注“感情”。在一些关系个人理想前途和切身利益问题上,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给人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还要从感情上及时给予接近、体贴和帮助,将心比心地想着对方,引导对方既看到他们自身的优势,又使他们看到单位和社会的需要。从而尽量做到个人理想和工作需要较好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情感上唤起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振奋精神,心情舒畅地努力工作。

  四是要在解决内外关系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时倾“热情”。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介入,以满腔的热情、平等的身份和讨论的方式与工作对象探讨问题、交流思想。通过自己的热情与行动去感化人和激励人,真正让对方感到舒心、顺气,为疏通思想,化解矛盾,营造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创造条件,进而根据对方的真实思想反映,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五是要在解决道德原则方面的问题时去“私情”。要敢于坚持原则,打破情面,善于从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对一些违纪违规问题给予揭露和批评,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抓住苗头,加强道德、纪律和法律教育,切实提高人们反腐蚀斗争的能力。

  (二)晓之以理,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晓之以理,就是要寓情于理,以理服人。通俗地说,就是要将大道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能管用的,能促进人内心精神升华的“小道理”,让人感到亲切、实在。要做到这一点,须在“讲理”上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晓之以理,要坚持因人而异。倘若不看对象,不分层次,千人一个理。这样做思想政治工作,既缺乏现实针对性,又缺乏理论说服力,是不会发挥应有作用的。只有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地讲道理,做工作,这样讲出来的道理才可能最大程度地被人们所接受,思想政治工作也才可能真正收到实效。

  其次,晓之以理,贵在平实可信。朴实的话最能打动人。近年来,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群众爱听易懂的小道理、实道理,把书面语言转化为群众乐于接受的口头语言,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管用受用的致富思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这进一步告诉我们,只有把道理讲真讲实,讲到群众的心坎上,才能使群众感到平实可信,真正达到“心理交流”的目的。

  其三,晓之以理,要做到言情皆宜。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平等待人,循循善诱,神态用语恰当,才受群众欢迎。如对阅历较深,接受能力强的,语言可以讲得深奥一些,表情深沉一些也无大碍。而对思想内向、心胸不宽的,语言就应该尽量柔和一些,表情尽量丰富一些。这样人们才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做到言情皆宜,恰到好处,才能实现情到理通,问题也才有利于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四,晓之以理,要注意时机得当。说理时机选择合理,思想政治工作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有两种情形需要在实践中恰当把握:一种是对于懊丧、惶惑、忧闷等消极心理,可采用“热处理”,做到随机而发;另一种是对于喜悦、愤怒等激奋心境,可采取“冷处理”,做到引而不发。实践证明,该“冷”不冷,就会火上浇油,激化矛盾;而该“热”不热,又会雪上加霜,使人沉沦。选择说理时机,还要透过人的神情、谈吐和习惯动作的变化,着力探求其内在心理因素,用心选择讲理的“契机”,因势利导,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不失时机,收到成效。

  第五,晓之以理,还需要寓理于事。就事论理,寓理于事,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的重要环节。 寓理于事,其事要具有“新、近、精、实”几个特点:“新”,就是新近发生的事,能给人一种新鲜感、亲切感和现实感。“近”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学。“精”就是发人深思的事,要有典型性、逻辑性和哲理性。“实”,就是实事求是,实有其事,要有较强的吸引力、感召力、说服力和生命力。

  (三)系之以利,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环节。这个“利”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努力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过程中所体现的物质利益。它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取向相一致。

  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把情、理、利统一起来,防止形式主义的空洞说教,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必须重视的一个原则。小平同志说:“不讲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是唯心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动情”、“讲理”、还要“联利”,这样才会收到更为全面的效果。

  怎样才能做好“联利”的工作,这里面大有学问。实践中,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情”、“理”相宜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处理好“给利”时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服务保障和思想教育的关系。积极为群众谋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解决好群众的“柴米油盐”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也是维护群众正当利益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并不是办实事的全部内容,也不能涵盖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责任。如果人们仅局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就无法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就有可能迷失前进的方向,甚至干出违背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来。因此,在办实事过程中,不仅要“务实”,还要“务虚”;不仅要解决问题,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还要提高思想觉悟。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二要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但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条件下,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又是有矛盾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注意把握好两条:首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把全局利益、整体利益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部分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其次是在维护全局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照顾一下局部的、部分人的合法利益。

  三要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现在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时存在短期行为,在为群众办实事时,吃老本、得现利;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甚至竭泽而鱼、杀鸡取卵。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是对群众的关心和安抚,周围群众也满意,但最终却是财尽力竭,该办的事办不成,好事变成了坏事。因此,在解决群众利益过程中,必须统筹安排,远近结合。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切实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四要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必须尽力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脱离客观实际,搞盲目许愿。为此,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又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去做那些办不到的事情。群众是最通情达理的。只要我们真正采取了积极措施,做到心想到,力尽到,群众最终是会理解的。即便一些事一时难以办到,只要实事求是地向群众加以解释和说明,也会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谅解的。

  (四)导之以行,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健所在。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能否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增强工作实效性至关重要。如果你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群众岂能信服?只有真正在行动上做出样子,在工作中扑下身子,政治工作才有说服力,群众才会心悦诚服。

  一是要在满腔热情感召群众中促“行”。没有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感情,就不可能有实打实、心贴心为群众谋利益的行动。即便有行动,那也是做给群众看的、做给上面看的假把式。只有把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谋群众所需,满腔热情为群众谋利益,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心入”方能“深入”,与群众的感情到位了,距离贴近了,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的行动才会自觉,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才能真正到家。

  二是要在解难送暧感化群众中践“行”。群众的不少思想问题本身就是实际问题引发的,切实解决好这些实际问题才能使思想问题迎刃而解。只有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才能使群众在实际问题得到具体解决的同时,解开思想疙瘩。比如,在对待少数干部家属下岗问题上,一方面应加强思想教育,使其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另一方面,还应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想方设法为其排忧解难,创造再就业的条件。

  三是要在树正形象感染群众中砺“行”。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坚强有力,做工作的人本身形象至关重要。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反映其在群众中的位置,影响做工作的效果。尤其是在对待利益分配、进退得失的关健问题上,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心胸宽阔,真正做出样子。这些问题才是根本检验思想“先导”、行动“先行”的试金石,也是群众最关注、看得最真切、直接影响“说教者”形象、威信的最实际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只有真正做到利益让给群众,事事想着群众,处处关心群众,才能换取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只有这样,“人人是教员,事事是教材,时时受教育”的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局面才能根本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得到增强。
  免责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以上内容均搜集整理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告知。将尽快删除。来源:中国电信思想政治工作网